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0)
2023(54)
2022(36)
2021(52)
2020(31)
2019(79)
2018(59)
2017(106)
2016(61)
2015(65)
2014(49)
2013(41)
2012(60)
2011(46)
2010(51)
2009(51)
2008(46)
2007(42)
2006(33)
2005(25)
作者
(141)
(131)
(130)
(116)
(90)
(69)
(55)
(53)
(48)
(47)
(46)
(44)
(43)
(43)
(41)
(40)
(39)
(38)
(38)
(36)
(33)
(32)
(30)
(29)
(29)
(29)
(28)
(28)
(27)
(27)
学科
(154)
管理(152)
(144)
企业(144)
(143)
(109)
经济(109)
动物(87)
动物学(75)
水生(69)
水生动物(65)
生动(65)
(63)
(58)
中国(54)
经营(52)
(51)
决策(49)
计划(49)
业经(48)
(43)
人事(41)
人事管理(41)
(41)
教育(39)
(36)
生态(33)
资源(33)
农业(32)
(32)
机构
大学(685)
学院(628)
研究(314)
中国(250)
科学(215)
管理(196)
(185)
(177)
研究所(171)
经济(170)
(143)
理学(139)
理学院(134)
管理学(134)
管理学院(133)
(126)
(123)
研究院(123)
(123)
师范(120)
(118)
(113)
中心(111)
(110)
教育(109)
实验(107)
(106)
水产(104)
实验室(101)
师范大学(100)
基金
项目(347)
科学(264)
研究(254)
(245)
国家(242)
基金(240)
科学基金(167)
社会(143)
(136)
社会科(129)
社会科学(129)
教育(124)
(122)
基金项目(109)
专项(101)
重点(99)
自然(97)
自然科(93)
自然科学(93)
成果(92)
自然科学基金(92)
课题(89)
资助(89)
科研(86)
编号(84)
(82)
计划(80)
(78)
(76)
(76)
期刊
(247)
经济(247)
中国(205)
研究(204)
管理(190)
学报(175)
教育(144)
大学(129)
学学(116)
科学(116)
(115)
(105)
企业(105)
(100)
企业管理(99)
(94)
(77)
金融(77)
导报(68)
市场(68)
资源(68)
(64)
(64)
证券(64)
证券市场(64)
水产(62)
农业(58)
(51)
社会(51)
技术(49)
共检索到129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罗纳德·格罗斯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前399年)生活在古典时期的雅典,被公认为"史上最伟大的导师","给予西方文明最深远影响的两位历史人物之一"——另一位是晚他好几个世纪的耶稣。英国诗人、画家威廉·布莱克临终时意味深长地说:"我曾是苏格拉底。我一定和他交谈过,我也一定与耶稣交谈过。我能模糊地忆起与他们俩在一起时的情景。"有别于"传道者"和"受难者"耶稣传递给世人的"爱"和"信"的伟大力量,苏格拉底影响西方文明的地方在于,他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刘莉  刘铁芳  
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是教育学的重要概念,也是当下教学实践的基本方法。文章采用文本细读对"产婆术"进行追本溯源,以此提倡回归古典的教育解读。在苏格拉底的教育实践中,"产婆术"的实践目的是探究事物本质和引导个体省察自我灵魂;"产婆术"的实践主体既需要具备勇敢、虔敬、节制等高贵德性,也需要具有辨别需要、真假与天性的教育技艺;"产婆术"的实践过程表现出因人而异、循环深入和开放结局的特点。当下教育实践使用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时需要审慎,需以学生已有经验为前提,注重理智思维的养成,朝向人生志向的萌发。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高慎英  
苏格拉底假定了某种现象背后的"先在本质"的存在。知识就是认识者透过事物的现象把握本质,这就是杜威所嘲讽的"旁观者知识观"。缘自古希腊自然哲学家的旁观者知识观经苏格拉底等人的维护使"接受学习"长时间地主导了人类的求知方式。苏格拉底的教育方法使学生处于被动状态,使学生在知识面前没有了自由探索的空间。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张济洲  黄书光  
"美德是否可教"是德育理论必须回答的基本问题之一。苏格拉底对美德可教性命题的探讨充满悖论,不同语境下的表达并不统一,其实质是对"美德"和"教"理解的分歧。苏格拉底抛弃传统教授美德方式,采取另外一种"教",即对自己的灵魂中的道德观念、道德概念进行省察。但是其囿于对德性概念的普遍本质的偏执追求,没有适当地区分德性的不同类别,以致无法适当地处理实践与理性之间的紧张关系,苏格拉底美德命题遭遇批判。无论直接道德教育还是间接道德教学都有其限度,只有对两种教的方式进行扬长避短的综合,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关若村  于秀丽  
孔子与苏格拉底是出现于历史的同一时期,来自于东方和西方的大教育家、思想家,他们都在自己所处的时代提出了自己的教育观点,做出了贡献。文章从对他们所处时代背景的分析,对两者的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与教育对象方面进行分析比较,进而带给我们对于当代教育的启示。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周廷勇  
与晦涩式口语传统的对话,苏格拉底明确界定了说话、思想、存在和真实的本质关联,认为思想是心灵就某个关注对象自己跟自己的谈话。与演说式口语传统的对话,苏格拉底批评智者的演说术消解了说话的求真本质,破坏了说者和听者之间的伦理和自由关系,败坏了年轻人的灵魂。他认为说话与伦理、正义和德性关系重大。苏格拉底在对话式的哲学生活中向人们表明什么是好的对话,何以通过对话省察自己内在心灵,引导他人,进而走上追寻真实、理性和德性的思之道路。苏格拉底对话式口语传统与教育是同构耦合的,是本真教育的显现和在场,为教育准备了求真向善的基底。对置身于媒介丛林中的教育来说,苏格拉底对话的启示是,在寻求媒介与说话和对话的深度融合之中将学校营造为精神世界的学习共同体。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赵海琦  
苏格拉底(公元前469—399页)是明确提出“美德即知识”的第一人,是他确立了古代西方科技伦理思想最基本的原则。他在知识论基础上建构起他的道德论,提出善的本质即是智慧,奉智慧为道德祟尚之圭臬,这对西方科技伦理文化的发展,生发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成为西方古代文明中最灿烂的思想和社会时尚;同时,它又成为古代西方科技发展的巨大精神推动力。 一、“美德即知识”的证明 首先,美德是什么?苏格拉底认为,美德即善的品德,它具有普遍永恒的特征,各种具体的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倪艳  
有不少学者提出苏格拉底的德性可教命题充满悖论,理由是苏格拉底反对从实践■获得德性。然而从■的古希腊文原义出发,■所指的并不是“实践”而是“训练”,那么学者们基于“实践”推导出的结论就不可靠。基于苏格拉底的哲学立场可知,他的结论实际是:真正知识的德性可教,非知识的德性不可教。且结合柏拉图的诸多早中期对话,发现苏格拉底不但没有否认通过实践可以获得德性,而且认可通过训练可以获得德性。苏格拉底的德性教育不只是一种启发式教育,更是引导学生进行理性“训练”的过程。对■σκητóν的词义追溯和文本分析可知,《美诺》中的德性可教并非矛盾,由此澄清了苏格拉底对理性训练的重视和对实践的真实态度,回归到苏格拉底德性可教的本意。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仲建维  
东西方的两大文化巨人孔子和苏格拉底都宣称自己"无知",但实际上,孔子和苏格拉底各自对"知"有不同的意指。通过对"知"和"无知"的解析,并透过对其对话教学实践的考察,我们会揭示出孔子和苏格拉底各具有不同的知识形象,并各自发展出不同的教学图景。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刘铁芳  
本文采用文本细读的方法,力求阐释《苏格拉底的申辩》所蕴含的教育哲学意蕴:苏格拉底从提出自己说真话的言说方式开始,引出公民德性是否可教的问题,再提出其辩证法教育的起点与核心即认识自己无知,并进一步阐释苏格拉底的知识观,即事关整全的知识观;接着提出苏格拉底哲学教育的目的,也就是唤起人们的爱智的生活。以此为基础,苏格拉底进一步表明,其哲学教育的根本指向乃是城邦的福祉。整篇演说的核心就是苏格拉底为哲学生活与哲学教育而申辩。苏格拉底之死本身也成了苏格拉底哲学辩护的一部分。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罗龙祥  
苏格拉底的助产术历来为我们所推崇,但我们却习惯着眼于这个方法所带来的知识或真理这样的后果,而忘却了助产术的实质乃在于心灵或精神。以助产术来达到考问我们心灵深处的问题,进而促使"心灵的完善",这才是苏格拉底精神助产术的内在本性。当前哲学研究出现了一种哲学践行的新方向,就是对苏格拉底助产术精神本性的宣扬,其中哲学教育的实践式方案正是要通过哲学教育的变革性探索,以一种可操作性途径来实现这种考问人的精神性之目的,使哲学能够真正地直面人的内在心灵,这不仅有助于心灵问题的解决,而且有助于人的心灵状态的安宁与幸福。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柳兰芳  
本文主要通过对苏格拉底伦理学中"认识你自己"、"自知其无知"内容的阐述,认为其中蕴含着深刻的"苏格拉底式智慧";而这种"苏格拉底式智慧"对应对当前严峻的生态危机,转变盲目乐观的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观念,构建美丽中国的生态梦,具有重要的理论启示和实践价值。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刘铁芳  
苏格拉底、柏拉图为代表的古典教育以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为基本内容,以教育即回忆为基本形式,体现出对日常生活世界的超越性。从夸美纽斯提出教学论是"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的艺术",到卢梭对儿童的发现,斯宾塞的教育是"为未来完满生活做准备",再到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现代教育发展的过程乃是教育转向成人生活、再转向儿童生活的过程。这个过程既是现代教育逐渐适应工业化时代和民主生活的过程,同时也是教育普及与教育民主实现的过程。现代教育的完成同时也意味着在现代知识观照下教育过程现代化的完成,教育不再是基于回忆,而是现实经验的获得与改造,儿童作为古典自然的存在也逐渐转化为现代心理化的存在,这导致现代教育对效率与技术...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田书峰  
"人该如何生活"或"何谓好的生活"是苏格拉底伦理学中的核心问题,是苏格拉底的哲学关切的基本视域。通过与对话者一连串的叩问和对谈、诘难和训诫,苏格拉底所说的"好的生活"的整全面貌也就慢慢呈现出来:第一,"好的生活"必然开始于对德性的追求,这就是"德性转向",即从对外在的自然事物的关心转向到对内在的灵魂德性的关心;第二,"好的生活"始于对自我的认识,而本真的自我是理性,它不存在于生灭不定的感觉世界(Werden),而是存在于依赖理性的实存世界或本体世界(Sein);第三,苏格拉底对于"好的生活"或德性的理解并不是一种技艺性的知识(technical knowledge),因为技艺都是价值中立的或有两面性,可被用于好的和坏的目的,而有关德性或"好的生活"的知识一定只能被运用到善的目的上,德性绝对会达致善;第四,"好的生活"必然需要实践智慧,因为智慧是对人的所有类型的价值和善的某种整全理解,并且包含运用到所有情境中的能力,但是,人的智慧是有限的,不能看透所有事物之间的全部的内在联系,所以,苏格拉底至死持守自己的"无知之知"的信条。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柯文进  
教学方法问题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当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学方法与教育制度、教育管理以及教育传统息息相关,大学的起源决定了"苏格拉底论辩式"教学法的产生。即使在西方现代高等教育制度产生之后,它也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主流教学方式,今天学习与借鉴"苏格拉底论辩式"教学方法是非常有意义的。要实现"创新型"教学目标,就必须反思我们的教育。除了学习系统知识外,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把知识向能力方面转变。要强调能力的提升,要把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培养与提高相合起来。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