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717)
2023(4061)
2022(3365)
2021(3220)
2020(2770)
2019(6056)
2018(5969)
2017(11086)
2016(6307)
2015(6746)
2014(6857)
2013(6850)
2012(6507)
2011(5966)
2010(6199)
2009(5654)
2008(5718)
2007(5215)
2006(4688)
2005(4481)
作者
(19014)
(15899)
(15568)
(15198)
(10224)
(7738)
(7139)
(6046)
(5904)
(5771)
(5416)
(5397)
(5261)
(5159)
(5086)
(4961)
(4778)
(4754)
(4576)
(4512)
(4181)
(3981)
(3811)
(3761)
(3658)
(3604)
(3557)
(3493)
(3313)
(3289)
学科
(22293)
经济(22253)
管理(19497)
(18630)
(16196)
企业(16196)
方法(9784)
(7959)
数学(7872)
数学方法(7725)
(7025)
中国(6699)
(6430)
(5907)
技术(5738)
业经(5311)
(5301)
银行(5292)
(5071)
理论(4955)
(4581)
金融(4581)
(4446)
财务(4436)
财务管理(4424)
企业财务(4300)
(4187)
地方(4149)
(4116)
教育(4030)
机构
大学(91527)
学院(88662)
(33207)
管理(33180)
经济(32309)
研究(31751)
理学(27941)
理学院(27600)
管理学(27095)
管理学院(26912)
中国(24118)
科学(19839)
(19324)
(17925)
(16391)
(16091)
(15431)
中心(15356)
研究所(14840)
财经(13809)
业大(13148)
(12903)
师范(12746)
农业(12653)
(12488)
(12201)
北京(11955)
(11438)
(11197)
财经大学(10323)
基金
项目(58216)
科学(46137)
基金(43267)
研究(41259)
(38600)
国家(38281)
科学基金(32463)
社会(26443)
社会科(25128)
社会科学(25123)
基金项目(22439)
(21942)
自然(21405)
自然科(20984)
自然科学(20976)
自然科学基金(20631)
教育(19381)
(19045)
资助(17677)
编号(16267)
成果(14976)
(13078)
重点(13027)
(12291)
(12220)
(11555)
创新(11449)
国家社会(11354)
科研(11308)
教育部(11204)
期刊
(37509)
经济(37509)
研究(28232)
中国(20142)
学报(16990)
(14579)
(14525)
科学(14486)
管理(12792)
教育(12529)
大学(12453)
学学(11376)
(10906)
金融(10906)
农业(9194)
图书(7542)
财经(7280)
技术(6749)
(6260)
经济研究(5813)
书馆(5504)
图书馆(5504)
业经(5436)
(4995)
问题(4986)
理论(4951)
(4759)
实践(4574)
(4574)
科技(4484)
共检索到14152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中世  
"美德即知识"已经成为千年流传的名言警句,在哲学界被公认为是苏格拉底的重要哲学命题。哲学价值就在于对问题的不断反思与解释。以当前哲学界对此命题的研究为基础,以哲学认识论的观点,在肯定"美德即知识"命题是苏格拉底的哲学观点的判断下,从社会政治、思想价值、哲学风格三个方面重新对此命题进行真伪辨析,进而对这一命题的哲学内涵进行了论证和阐述,肯定"美德即知识"的内在统一性及其积极意义,德性伦理在现代哲学认识论中受到更多关照,追求向善的幸福生活便成为一个永恒的主题。
[期刊] 高等农业教育  [作者] 王小会  侯爱萍  
苏格拉底认为"知识即美德",而美德由教育而来。以知识、善、恶为起点,围绕美德与教育,在分析我国大学生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的前提下,遵循人性向善,弥补家庭与学校人文教育的缺失,改善社会不良风气,加强国家道德践行的力度,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苏格拉底"知识即美德"思想对我国大学生德育的重要启示。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张济洲  黄书光  
"美德是否可教"是德育理论必须回答的基本问题之一。苏格拉底对美德可教性命题的探讨充满悖论,不同语境下的表达并不统一,其实质是对"美德"和"教"理解的分歧。苏格拉底抛弃传统教授美德方式,采取另外一种"教",即对自己的灵魂中的道德观念、道德概念进行省察。但是其囿于对德性概念的普遍本质的偏执追求,没有适当地区分德性的不同类别,以致无法适当地处理实践与理性之间的紧张关系,苏格拉底美德命题遭遇批判。无论直接道德教育还是间接道德教学都有其限度,只有对两种教的方式进行扬长避短的综合,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罗纳德·格罗斯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前399年)生活在古典时期的雅典,被公认为"史上最伟大的导师","给予西方文明最深远影响的两位历史人物之一"——另一位是晚他好几个世纪的耶稣。英国诗人、画家威廉·布莱克临终时意味深长地说:"我曾是苏格拉底。我一定和他交谈过,我也一定与耶稣交谈过。我能模糊地忆起与他们俩在一起时的情景。"有别于"传道者"和"受难者"耶稣传递给世人的"爱"和"信"的伟大力量,苏格拉底影响西方文明的地方在于,他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周小李  
互联网作为新型信息传播媒介对当今教育变革产生了深刻影响。苏格拉底文字观作为人类思想史上最早有关媒介的教育哲思,相关研究为网络媒介时代教育变革提供可资借鉴的理论资源。梳理国内外有关苏格拉底文字观的教育学解释,发现同时存在认同与批判两种观点。以哲学解释学视域融合为方法论指引,"初始视域"中的苏格拉底文字观可以被理解为"好的书写",其所表达的是苏格拉底对于文字书写之道德目标而非科学远景的关切;而在"当前视域"中,"好的书写"则可被理解为教育技术伦理,蕴含着苏格拉底对于教育技术与人、教育技术与社会之关系的伦理追问。基于上述理解,针对当今时代教育技术应用的进一步阐释包括教育技术应用的伦理界线、对逐利资本的警惕以及对学习者利益的坚守。受苏格拉底"爱智者"的启发,培育数字公民,实现教育与网络信息社会的良性互动是网络时代教育应对技术变迁社会各种伦理问题的有益之举,也是新时代教育引领社会良性发展的可行路径。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刘莉  刘铁芳  
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是教育学的重要概念,也是当下教学实践的基本方法。文章采用文本细读对"产婆术"进行追本溯源,以此提倡回归古典的教育解读。在苏格拉底的教育实践中,"产婆术"的实践目的是探究事物本质和引导个体省察自我灵魂;"产婆术"的实践主体既需要具备勇敢、虔敬、节制等高贵德性,也需要具有辨别需要、真假与天性的教育技艺;"产婆术"的实践过程表现出因人而异、循环深入和开放结局的特点。当下教育实践使用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时需要审慎,需以学生已有经验为前提,注重理智思维的养成,朝向人生志向的萌发。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仲建维  
东西方的两大文化巨人孔子和苏格拉底都宣称自己"无知",但实际上,孔子和苏格拉底各自对"知"有不同的意指。通过对"知"和"无知"的解析,并透过对其对话教学实践的考察,我们会揭示出孔子和苏格拉底各具有不同的知识形象,并各自发展出不同的教学图景。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刘相平  
自1980年代以来,学术界关于建立两岸经济合作机制的讨论一直持续着,提出了相当多的构想。1992年后,关于两岸经贸合作机制的讨论,主要集中在中华经济圈、中华经济体、两岸自由贸易区(FTA)、两岸共同市场、两岸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CEPA)及其类似安排、综合性经济合作协议(CECA)、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等模式上。同时期,两岸经济一体化趋势加速度性的前进,则使得建立"两岸经济合作机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越发突出。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高慎英  
苏格拉底假定了某种现象背后的"先在本质"的存在。知识就是认识者透过事物的现象把握本质,这就是杜威所嘲讽的"旁观者知识观"。缘自古希腊自然哲学家的旁观者知识观经苏格拉底等人的维护使"接受学习"长时间地主导了人类的求知方式。苏格拉底的教育方法使学生处于被动状态,使学生在知识面前没有了自由探索的空间。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关若村  于秀丽  
孔子与苏格拉底是出现于历史的同一时期,来自于东方和西方的大教育家、思想家,他们都在自己所处的时代提出了自己的教育观点,做出了贡献。文章从对他们所处时代背景的分析,对两者的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与教育对象方面进行分析比较,进而带给我们对于当代教育的启示。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赵海琦  
苏格拉底(公元前469—399页)是明确提出“美德即知识”的第一人,是他确立了古代西方科技伦理思想最基本的原则。他在知识论基础上建构起他的道德论,提出善的本质即是智慧,奉智慧为道德祟尚之圭臬,这对西方科技伦理文化的发展,生发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成为西方古代文明中最灿烂的思想和社会时尚;同时,它又成为古代西方科技发展的巨大精神推动力。 一、“美德即知识”的证明 首先,美德是什么?苏格拉底认为,美德即善的品德,它具有普遍永恒的特征,各种具体的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周廷勇  
与晦涩式口语传统的对话,苏格拉底明确界定了说话、思想、存在和真实的本质关联,认为思想是心灵就某个关注对象自己跟自己的谈话。与演说式口语传统的对话,苏格拉底批评智者的演说术消解了说话的求真本质,破坏了说者和听者之间的伦理和自由关系,败坏了年轻人的灵魂。他认为说话与伦理、正义和德性关系重大。苏格拉底在对话式的哲学生活中向人们表明什么是好的对话,何以通过对话省察自己内在心灵,引导他人,进而走上追寻真实、理性和德性的思之道路。苏格拉底对话式口语传统与教育是同构耦合的,是本真教育的显现和在场,为教育准备了求真向善的基底。对置身于媒介丛林中的教育来说,苏格拉底对话的启示是,在寻求媒介与说话和对话的深度融合之中将学校营造为精神世界的学习共同体。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倪艳  
有不少学者提出苏格拉底的德性可教命题充满悖论,理由是苏格拉底反对从实践■获得德性。然而从■的古希腊文原义出发,■所指的并不是“实践”而是“训练”,那么学者们基于“实践”推导出的结论就不可靠。基于苏格拉底的哲学立场可知,他的结论实际是:真正知识的德性可教,非知识的德性不可教。且结合柏拉图的诸多早中期对话,发现苏格拉底不但没有否认通过实践可以获得德性,而且认可通过训练可以获得德性。苏格拉底的德性教育不只是一种启发式教育,更是引导学生进行理性“训练”的过程。对■σκητóν的词义追溯和文本分析可知,《美诺》中的德性可教并非矛盾,由此澄清了苏格拉底对理性训练的重视和对实践的真实态度,回归到苏格拉底德性可教的本意。
[期刊] 中国远程教育  [作者] 赵晓伟   沈书生   祝智庭  
数智时代的人机对话使人类对于实现对话式学习这一愿景满怀期待,而AIGC则为苏格拉底式对话这一古老的教育梦想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可能性。本研究追溯了千年前苏格拉底对话的教育智慧及对话进程,提出了AIGC使能的苏格拉底对话新形态——“数智苏格拉底”(I-Socratic),形成了数智苏格拉底式对话中促进学习者主体性塑造的“3S3L”提示语策略,揭示了数智苏格拉底式对话的三种样式:与作为引导者的AIGC对话,以启发式问答促进学习者获知;与作为扮演者的AIGC对话,以多角色对话拓宽学习者视角;与作为慧答者的AIGC对话,以适应性交互支持学习者反思。基于此,本研究提出了数智苏格拉底式学习的“新知获取”与“新知探究”两类模式,建议研发数智化平台、设计引导性支架、确保“人在回路”原则,引导学习者在数智苏格拉底式对话中逐步塑造主体性。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付文军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中国"既是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又是一项重要的学术议题。自近代以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中国得以广泛传播。按照时间线索,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中国的传播大致可以分为自发传播阶段、全面运用阶段、创造发挥阶段和深入探讨阶段。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百年传播历程中,一代代学人先后围绕文本、学科、问题和人物等议题展开了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百年研究和应用,并形成了"译介—研究—应用"的一体性传播阵型"、历史—现实—未来"的科学性研究视阈、"文本—思想—实践"的总体性阐释进路和"宏观—中观—微观"的综合性叙事模式。同时,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百年译介、传播、研究和应用的过程中,我们始终有坚强的领导核心、正确的发展方向、强烈的问题意识和合理的研究原则。在新时代里,我们建立政治经济学"中国学派"已时机成熟,21世纪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也将大有作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