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577)
- 2023(8114)
- 2022(6733)
- 2021(6072)
- 2020(4640)
- 2019(11039)
- 2018(10533)
- 2017(20150)
- 2016(10683)
- 2015(12066)
- 2014(12213)
- 2013(12144)
- 2012(11839)
- 2011(10882)
- 2010(11197)
- 2009(10228)
- 2008(10224)
- 2007(9191)
- 2006(8492)
- 2005(8195)
- 学科
- 济(56243)
- 经济(56198)
- 业(26549)
- 管理(26221)
- 贸(20595)
- 贸易(20578)
- 地方(19917)
- 易(19850)
- 企(19085)
- 企业(19085)
- 中国(18876)
- 方法(17326)
- 农(15792)
- 数学(14652)
- 数学方法(14575)
- 业经(12771)
- 融(11769)
- 金融(11769)
- 地方经济(10468)
- 银(10458)
- 银行(10450)
- 行(10300)
- 农业(10278)
- 制(10066)
- 财(9835)
- 发(9824)
- 环境(8435)
- 学(8220)
- 出(7521)
- 技术(7511)
- 机构
- 学院(158757)
- 大学(155970)
- 济(74800)
- 经济(73383)
- 研究(61830)
- 管理(56117)
- 中国(48457)
- 理学(46156)
- 理学院(45596)
- 管理学(45054)
- 管理学院(44741)
- 财(34064)
- 京(33974)
- 科学(33287)
- 所(31427)
- 中心(27742)
- 研究所(27697)
- 江(26008)
- 财经(25974)
- 农(25117)
- 州(23716)
- 经济学(23658)
- 经(23492)
- 北京(22411)
- 院(22381)
- 范(22118)
- 师范(21927)
- 经济学院(21316)
- 业大(19209)
- 农业(19177)
- 基金
- 项目(95573)
- 科学(75140)
- 研究(73996)
- 基金(67959)
- 家(58060)
- 国家(57537)
- 科学基金(48793)
- 社会(47857)
- 社会科(45523)
- 社会科学(45514)
- 省(37517)
- 基金项目(34906)
- 教育(32750)
- 划(31022)
- 编号(29820)
- 自然(28552)
- 资助(28383)
- 自然科(27860)
- 自然科学(27853)
- 发(27557)
- 自然科学基金(27345)
- 成果(24879)
- 发展(23050)
- 展(22673)
- 课题(22048)
- 重点(21768)
- 部(21499)
- 创(19820)
- 国家社会(19790)
- 性(19023)
共检索到27073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张志华
苏州物资贸易中心于1985年7月正式建立。它是在日益扩大和发展的商品经济催化下诞生,并以为促进生产资料交易服务的开放型市场面貌出现的。该中心建立后,就显示出其旺盛的生机,到1987年底的两年半时间内,它以从事本地区物资调剂串换为主发展到打破地区界限,不断吸引全国各地用户来“中心”进行物资交易,调剂和解决企业生产中紧缺的原材料,开始朝着“大市场”、“大流通”、“大买卖”的方向发展。据不完全统计,两年半累计的物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张群群
文章简述了物资贸易中心的形成背景,分析了物资贸易中心演化成一般的生产资料经营企业的过程及其走向企业化的结果。文章总结了出现仿市场交易组织的主要动因和思想根源。文章指出,仿市场交易组织的运行状况和演化中的变异体现了合理性检验的结果,也反映着组织所做的适应性调整
关键词:
流通理论研究,物资贸易中心,演变,企业化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张丙军 宋绪钦
本文分析了郑州发展贸易中心城市的优势和前景,指出郑州发展贸易的三层次区域市场体系;立足郑州,面向河南的零售市场体系;立足河南,面向全国的批发市场体系;面向世界的国际贸易市场体系。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加速贸易城建设的措施。
关键词:
贸易城 市场体系 综合发展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张泓铭
长期来,上海商贸业担当着上海支柱产业的角色;多年来的发展也令人欣喜。但是,由于思想认识的问题,未来的发展有其隐忧。目前,上海商贸业同东京、香港、新加坡和纽约四个城市比较,有较大的差距和成长空间。上海商贸业未来的发展,必须以国际贸易中心的要求做大做强。其策略应该是:重点和要害是抓货物的批发贸易;组织形态要注重两类集聚;投资机制要注重以企业为核心的三方面力量的结合;交易手段要注重现代与传统两方面的结合;交易货币流要尽量经过上海;政府的规划、统筹和支持不可或缺。
关键词:
商贸业 四个中心 上海国际贸易中心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张作乾
本文简单回顾了香港国际贸易中心的崛起及其发展历程,分析了当前香港国际贸易中心面临的三大挑战。认为基于内外四大因素,香港必能在回归祖国后,战胜各种挑战,充分利用各种机遇,使其国际贸易中心地位继续得到保持和发展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张作乾
战后,香港对外贸易随着其经济起飞而迅猛发展,逐渐成为重要的国际贸易中心。香港作为国际贸易中心正逐渐走向成熟。“九七”后其国际贸易中心地位既面临挑战,又存在很多发展机遇,香港国际贸易中心的地位将不断得到加强。
[期刊] 财务与会计
[作者]
康启全
本文分析物资贸易企业近几年的财务决算情况后认为,在大宗物资交易业务背景下,有些销售业务仅从单据表面无法得出确切的分析判断,对每笔经济业务的收入确认要从经济业务的合同、货物流转过程、现金流量的风险和时间等方面,比照新收入准则的规定分析研判货物控制权的转移情况,在满足客户取得相关商品(或服务)控制权时确认收入。
关键词:
贸易企业 新收入准则 收入确认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孙不熟
11月5日,上海华灯璀璨,再次荣登C位。这一天,第一届中国进口博览会在上海盛大召开,对上海乃整个中国来说,进博会的意义绝不亚于世博会,甚至会比后者的影响更为深远。为什么?新华社的一篇文章称,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是中央推进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的一项重大决策,是我国主动向世界开放市场的一个重大举措,明确释放了反对保护主义、建设和维护开放型世界经济的积极信号。所以,进博会被国家赋予了厚望,也
关键词:
贸易中心
[期刊] 国际商务研究
[作者]
孙浩
国际贸易中心建设是上海"四个中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正式破题。围绕着国际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的货物贸易问题,上海与世界成熟的国家贸易中心城市之间存在哪些差距,有哪些可以借鉴的经验,正是本文研究的基本动因。本文以与上海最相似的腹地型国际贸易中心代表——东京为例,分析其货物贸易特点,通过与上海的对比分析,明确了国际货物贸易发展视角下的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的重要方向。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陆昊
北京进出口贸易,尤其是服务贸易和转口贸易的迅速发展,使北京成为我国重要的非港口式贸易中心。通过对非港口式贸易中心这一现象的分析,认为技术进步,有效配置资源是非港口式贸易中心出现的重要理论原因;市场影响力、信息资源、交通体系、科技智力资源等因素是非港口式贸易中心形成的重要条件。北京依托信息、人才、市场、科技等方面的综合比较优势,快速成长为重要的非港口式贸易中心。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王姝黛 杨子晖
在全球经济断层加深与增长前景不确定性加剧的形势下,中国正积极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此背景下,本文基于前沿的极值理论对各部门的金融风险进行分解,在国内与国际两大经济循环体系内分别考察产业贸易中心性、贸易外向度与金融风险间的关系。研究发现,贸易网络结构对部门金融风险存在显著影响;国民经济体系内的中心部门与其他部门存在广泛的高强度贸易关联,在金融市场中具有稳健但脆弱的风险特征;中心部门对整体性的股市震荡更为敏感,且能够对非中心部门的金融风险产生较大的影响;与此同时,国际经济体系中的外向型部门普遍面临更高的输入性金融风险;随着新兴经济体与中国的贸易关联日益紧密,中国与新兴市场的金融风险共振强度持续升高。进一步研究表明,产业贸易主要影响金融风险的系统性关联成分,对个体尾部风险的作用则相对较弱。最后,本文对新发展格局下的金融风险防范提出了相关建议,为现阶段统筹做好重大金融风险的防范化解工作提供了有益的政策启示。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孙忠焕 李大华
浙江培育和发展市场的基本经验孙忠焕,李大华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领导和推动下,近年来浙江省的各类市场有了很大发展,在全国名列前茅。1991年,省政府发出《关于进一步办好城乡市场的通知》,提出进一步搞活流通,办好市场.省工商行政管理局一直把培育建设市场作为...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贺耀敏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李庭辉
建设上海自贸区,主要是要探索中国对外开放的新路径和新模式,推动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和行政体制改革,促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优化经济结构,实现以开放促发展、促改革、促创新,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服务全国的发展。上海自贸区的建设将会在制度环境上进一步改善上海的商贸环境,吸引更多的市场交易主体在上海集聚,活跃市场交易,扩大市场交易规模,增强上海在全球的影响力;将会进一步促进上海各类要素市场的发育与完善,使上海对国际国内市场资源配置的功能逐步增强,进而为上海国际贸易中心的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上海自贸区 对外开放 国际贸易中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