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671)
- 2023(3828)
- 2022(3008)
- 2021(2835)
- 2020(2190)
- 2019(4979)
- 2018(5096)
- 2017(8313)
- 2016(5082)
- 2015(5895)
- 2014(5889)
- 2013(5653)
- 2012(5536)
- 2011(4848)
- 2010(5265)
- 2009(4790)
- 2008(4802)
- 2007(4558)
- 2006(4331)
- 2005(3854)
- 学科
- 济(15346)
- 经济(15320)
- 管理(12448)
- 业(8748)
- 中国(7531)
- 地方(7129)
- 农(7087)
- 企(6580)
- 企业(6580)
- 教育(5447)
- 制(4975)
- 教学(4881)
- 理论(4830)
- 业经(4749)
- 农业(4557)
- 财(3981)
- 银(3727)
- 银行(3727)
- 学(3628)
- 行(3591)
- 学法(3334)
- 教学法(3334)
- 融(3224)
- 金融(3224)
- 和(3146)
- 工作(3087)
- 度(3040)
- 制度(3039)
- 发(3007)
- 环境(2914)
- 机构
- 学院(60891)
- 大学(59820)
- 研究(22091)
- 管理(19043)
- 中国(18664)
- 济(18454)
- 经济(17621)
- 州(14391)
- 江(14275)
- 理学(14180)
- 京(14041)
- 理学院(13963)
- 管理学(13609)
- 管理学院(13479)
- 科学(12942)
- 中心(12109)
- 财(11789)
- 范(11189)
- 师范(11085)
- 省(10701)
- 所(10478)
- 技术(10074)
- 职业(10024)
- 农(9901)
- 北京(9306)
- 教育(9106)
- 研究所(8945)
- 师范大学(8632)
- 院(8564)
- 市(7870)
共检索到12093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邱冠华
通过介绍苏州图书馆建设总分馆的起因、规划方案、合作方式、合作过程,总分馆建设取得的成绩以及为保障分馆服务质量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分析在苏州地区制约总分馆制进一步发展的因素,根据在实践中的探索和研究,从政府主导、规划、效益三大方面对总分馆建设的成败和长效运行提出了一些认识和建议。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叶艳萍
对桐庐县总分馆制的建设模式进行分析,总结其经验和存在问题,提出重点突出区(县)级图书馆在图书馆体系建设中的核心地位,在体制上保证图书馆体系发展的良好环境,加强规划、加强呼吁等思路。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聂晶
地级市的公共图书馆做好覆盖全社会的文化服务,是实现公共文化普遍均等服务的要求。扬州市图书馆为满足扬州市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更好地推进"文化强市"的建设,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通过总馆、社区分馆、流动服务车、24小时自助图书馆、手机图书馆等形式,探索出一套全方位、立体式服务市民的方法,本文对此进行了总结与思考。
关键词:
公共图书馆 总分馆 发展模式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王自洋
2011年,文化部和财政部启动的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是总分馆制实施的重大机遇。本文基于长沙图书馆总分馆制的具体实践,对总分馆制推广进行了思考和探索。
关键词:
公共文化 示范区 公共图书馆 总分馆
[期刊] 图书馆建设
[作者]
陈晓玲 曾维和
"苏州图书馆—社区分馆"模式是通过职业驱动成功绕过体制障碍的总分馆建设的一个典范,但其也出现了制约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悖论"。通过制度设计,从体制上寻找总分馆体系"合适的管理层级"和"合适的管理单位"是破解"体制悖论"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
苏州模式 总分馆建设 “体制悖论”
[期刊] 图书馆建设
[作者]
张启林
开展总分馆建设是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图书馆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温州市图书馆通过采用集中管理、馆际联盟、协议合作、街道及社区协助4种模式建设总分馆,形成了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图书馆服务网络体系。但在其发展建设中也存在认识不到位、政府主导不到位、机制不到位的问题。在今后的工作中,温州市图书馆还须加强业务指导,稳步推进市区总分馆建设工作,积极争取政府主导。
关键词:
温州地区 总分馆建设 图书馆
[期刊]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作者]
王梁育
文章总结了当前银川市总分馆体系建设的情况,分析其不足,并指出存在的问题,从整合资源投入、打造特色馆藏、提供特色服务等方面提出了加强街道图书馆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
街道图书馆 总分馆 银川市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吴冬曼 桂君
指出在网络化分布式信息资源与泛在服务环境下,需要强化总分馆制的作用,建设面向特定地域、机构、学科和用户个性化需要的总分馆制度,重点是建立非物理化、非公共平台化的新型信息服务机制。在分析国内外总分馆制度总体情况和发展态势的基础上,认为总分馆建设的核心是运行机制,关键是管理机制,手段是考核评价机制,并从观念、技术、经济和政策4个方面,分析进一步完善总分馆建设机制需要解决的若干问题。
关键词:
总分馆 总分馆制度 服务机制 个性化需求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李湛
苏州市人口密度较高,环境压力较大,土地资源紧缺,迫切需要通过综合配套改革合理配置资源,转变发展方式,破除瓶颈制约,实现新的跨越。为此,在"十一五"中期全面启动了以破解城乡二元结构为核心的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邱冠华
抓住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城市的机遇,积极参与制度设计研究工作,苏州图书馆建立起既遵循总分馆客观规律,又与苏州实际相结合的总分馆制度,使苏州的总分馆成功进入政府主导,实现了苏州总分馆的科学规划,保障了苏州总分馆的可持续发展。
[期刊]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
[作者]
张国平
如何缩小差距,实现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的目标,是今后苏州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重点和发展方向,也是加快苏州工业化、城市化,全面实现小康,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苏州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应该分两步走,第一步完善制度,“双轨”运行,为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一体化创造基础和条件;第二步逐步并轨,实现城乡社会保障的一体化。为此,须注意城市社会保障体制、机制及其组织管理的改革、创新、协调、整合、有差别的统一。
关键词:
苏州城乡 社会保障 一体化 思考
[期刊] 中国图书馆学报
[作者]
邱冠华
新世纪以来的总分馆建设,加快了公共图书馆服务的均等化进程,其发展历程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00-2006年),力图解决政府主导、通借通还、技术支撑、统一管理等问题;第二阶段(2007-2010年),部分总分馆通过专业化改造,规模扩大,效益显著,理论研究上揭示了总分馆建设的客观规律;第三阶段(2011年至今),实践上参与"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活动,学术研究围绕总分馆可持续发展的各项因素展开,并直接推动了《关于推进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的指导意见》的出台。本文针对"指导意见",围绕总分馆
关键词:
公共图书馆 总分馆 县域 “图书馆+”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杨丽 陈卫东
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缩短应用型人才质量与市场需求规格的差距,是我国大众化高等教育肩负的历史使命。地方本科院校应倡导专业课程群建设,按大课程框架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搭建可塑性的知识框架,形成知识链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切实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服务地方。苏州科技大学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交互设计方向采用创新型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强化专业方向的课程群建设,突显课程整体优势,业已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课程群建设方法。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丁经祥 栗斌 郑海粟 刘金林 吴庭健 刘富财 张晟曼 何培民
为研究苏州城区河道大型水生生物时空分布特征,于2020年5月开始,对苏州古城区主要河道23个断面的大型水生生物及水质指标进行为期一年监测,分析其理化因子时空分布差异,并探讨与大型水生生物相关的影响因素,体现苏州河道恢复程度。结果表明,水温、pH、溶解性总固体、电导率、溶解氧、透明度与氨氮在不同月份间呈显著性差异(P<0.05),总氮和总磷在不同月份间具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研究期间苏州城市河道中共检出5种沉水植物,10种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7种鱼类。其中沉水植物辛普森指数最高,结构最均匀,各断面中沧浪亭桥玛格列夫指数最高,物种最丰富。有无沉水植物分组间流速呈显著性差异,总氮、氨氮存在极显著差异。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有无的河道在流速、水深、透明度和溶解氧存在极显著性差异。按是否存在鱼类对比,水质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冗余分析(RDA)结果也表明,氨氮、水温、溶解氧和透明度是影响城区河道大型水生生物分布的主要水质指标。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汪德根 孙枫 刘昌雪 钱佳
文章以苏州城区22个游憩点为例,从平均空间距离通达性和平均时间距离通达性分析单一公交车系统条件下和公共交通系统条件下游憩点通达性变化,并结合社会网络分析研究游憩流的空间分布变化,探究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对游憩点通达性的影响程度及机理,在此基础上,提出优化苏州城区城市游憩空间对策。结果表明:(1)苏州城区各游憩点空间距离通达值决定了游憩点的时间距离通达性,公共交通系统导向下,各游憩点的平均时间距离通达性显著提高,位于轨道交通沿线上游憩点的时间距离通达性提升明显,公共自行车对游憩点通达性提升也起到一定作用。(2)游憩点的资源禀赋决定了游憩点对游憩流的集散能力,但公共交通系统压缩游憩点的时间距离通达值,从而提升游憩点的游憩集散能力。(3)在单一公交车系统条件下,游憩流模式以"点对点"单一目的地游憩模式和营区基地模式为主,游憩空间呈现"双核"格局;而在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下,游憩空间行为模式呈现多样化,主要表现在线型游模式、旅行链模式、区域游模式和营区基地模式,游憩空间呈现"多核"格局。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