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441)
- 2023(15262)
- 2022(12373)
- 2021(11478)
- 2020(9332)
- 2019(21334)
- 2018(21385)
- 2017(39651)
- 2016(21864)
- 2015(24786)
- 2014(25052)
- 2013(24461)
- 2012(22586)
- 2011(20616)
- 2010(21487)
- 2009(19894)
- 2008(19830)
- 2007(18245)
- 2006(16762)
- 2005(15866)
- 学科
- 济(96502)
- 经济(96393)
- 业(62104)
- 管理(53316)
- 农(51223)
- 企(39353)
- 企业(39353)
- 农业(34195)
- 中国(31677)
- 方法(31289)
- 业经(26878)
- 地方(26654)
- 数学(26639)
- 数学方法(25985)
- 制(19962)
- 学(19275)
- 财(18517)
- 发(17859)
- 银(17073)
- 银行(17044)
- 行(16479)
- 理论(16001)
- 融(15908)
- 金融(15906)
- 贸(15816)
- 贸易(15794)
- 易(15190)
- 发展(14292)
- 展(14251)
- 策(13941)
- 机构
- 学院(310604)
- 大学(304398)
- 济(123421)
- 经济(120458)
- 管理(112181)
- 研究(111191)
- 理学(93900)
- 理学院(92818)
- 管理学(90676)
- 管理学院(90114)
- 中国(88111)
- 农(68516)
- 科学(67954)
- 京(67035)
- 所(57569)
- 财(57516)
- 江(53796)
- 中心(52346)
- 农业(51959)
- 研究所(51288)
- 业大(50262)
- 范(44827)
- 州(44622)
- 师范(44404)
- 北京(42980)
- 财经(42846)
- 省(40017)
- 院(39820)
- 经(38458)
- 技术(36087)
- 基金
- 项目(193926)
- 科学(150872)
- 研究(147102)
- 基金(134765)
- 家(117242)
- 国家(116093)
- 科学基金(98249)
- 社会(90902)
- 社会科(85621)
- 社会科学(85599)
- 省(80205)
- 基金项目(69542)
- 教育(67877)
- 划(65212)
- 编号(63357)
- 自然(60616)
- 自然科(59186)
- 自然科学(59174)
- 自然科学基金(58070)
- 资助(55547)
- 成果(52676)
- 发(47343)
- 课题(45516)
- 重点(43997)
- 部(41266)
- 创(39636)
- 发展(38229)
- 展(37598)
- 年(37200)
- 性(37078)
- 期刊
- 济(157363)
- 经济(157363)
- 研究(98065)
- 中国(80010)
- 农(71689)
- 学报(49905)
- 农业(48116)
- 教育(46850)
- 科学(46205)
- 财(43877)
- 管理(42686)
- 大学(39210)
- 融(36276)
- 金融(36276)
- 学学(36231)
- 业经(31528)
- 技术(31304)
- 业(23981)
- 经济研究(22482)
- 问题(21142)
- 财经(20648)
- 图书(18415)
- 版(18075)
- 经(17819)
- 农村(16427)
- 村(16427)
- 农业经济(15812)
- 世界(15767)
- 技术经济(15713)
- 统计(15073)
共检索到51119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徐海明
一、两种发展模式 回顾一下苏州农村经济发展的历程,我们就会发现,1990年前后苏州的农村经济发展显示了明显不同的特征。为什么有这种不同?笔者从发展极理论出发,认为这种差异,绝不仅仅是发展程度上的差别,而且更意味着发展模式的变迁。 本世纪50年代,法国发展经济学家佩鲁提出了区域发展的发展极理论。他认为,在经济发展中,由于某些先导部门或有创新能力的企业或行业在一些地区或大城市集聚,形成一种资本集中、技术集中、具有规模经济效果、自身迅速增长并能对邻近地区产生支配效应的“推进型单元”,这种推进型单元就是发展极。发展极对邻近地区的支配效应主要表现在两个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陈俊梁
城乡一体化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我国正处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起步阶段。苏州作为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城市,在统筹城乡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绩,探索出一条以"三置换+三集中+三合作+三统筹"主要特征的城乡一体化"苏州模式",城乡之间优势互补、良性互动、和谐发展、共同繁荣的局面已初步形成。
关键词:
城乡一体化 苏州模式 统筹发展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蔡天新 陈国明
20世纪50年代初,台湾开始了第一次土地改革,建立了自耕田制度,选择了外向型农业经济,并大力实施农业技术革新、农业机械应用和农作物品种改良等措施,使台湾农业持续快速地发展。同时,实施了适度"盘剥农业"以培养工业的经济发展战略。进入70年代后,随着台湾工业的快速发展,经济结构迅速转型,台湾农业的比较优势又迅速丧失。于是,台湾又进行了第二次土地改革,废除了土地兼并的限制,并采取了农产品价格补贴、关税壁垒、财政转移支付、提高农民福利、工业"反哺"农业等保护政策,以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积累了一些可借鉴的经验与教训。
关键词:
台湾农业 发展模式 政策调整 经验教训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张益新
经济发展水平处于世界128个发展中国家(地区)前列的佼佼者——泰国,近年来在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和培育、开拓市场方面所获可观成就,不仅在国际经济舞台上崭露头角,而且对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和推进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化,均取得了明显成效。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刘金海
中国式现代化不同于西方现代化,中国农村现代化道路亦不同于西方农村现代化道路。基于发展观的三种理念,本文立足于当代中国农村发展实践,结合2006年以来18个中央“一号文件”和党的重要报告,对中国农村现代化道路进行探索。研究认为,当前中国农村现代化建设进程同时蕴含着物本主义、人本主义和生态主义三种发展理念:物本主义不仅反映了现代化进程中农村发展的一般特征,而且在当前中国农村现代化建设中表现得较为明显;人本主义是对现代化进程中物本主义的修正,中国农村现代化建设也一直践行着“以人为本”的宗旨;生态主义超越了西方乡村浪漫主义,回归农村成为农业生产和人类社会生活载体的本原。综合来看,物本主义、人本主义和生态主义三种理念在中国农村现代化道路中形成了同步推进、协调发展、和谐共生的共时性局面。与此同时,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五大新发展理念,进一步推进和拓展中国农村现代化建设。不同于西方农村“单线式”现代化道路,中国式农村现代化道路是一条“复线式”发展道路。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沈山 田广增
专业镇和特色镇 ,作为一种创新的农村小城镇发展模式 ,日益成为中国城乡经济未来发展的重要空间增长中心。本文分析了专业镇的形成发展过程、建设的功能和意义 ,阐述了专业镇的基本经济特征和类型划分 ,并针对专业镇的规划和建设提出了对策。
关键词:
专业镇 特色镇 类型 规划 建设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叶祥松 罗海平
探讨了“三农”问题的实质,指出“三农”问题实则是农村的发展问题,根本的制约因素是农村尤其是农业生产力的落后。在此基础上从农村制度设计、现实基础等角度分析了农村农业农民问题形成原因与内在联系。最后引出以促进乡村工业化、城镇化,实现农业产业化、市场化,建立现代新型农村为最终目的的农村集体化组织——“农联”模式的初步设想。*
关键词:
农业产业化 农联模式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张瑞英 卢远方
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实现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必要选择,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环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性。河南具有悠久的农业农村发展历史,作为农业大省、农村人口大省,研究河南农业农村基本情况、存在问题,以及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实现河南农业农村现代化意义重大,不仅能够带动河南农业农村的发展,对其他兄弟省份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农业农村现代化 河南省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黎东升 李雄文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李晓
本文在回顾四川改革开放15年来农业现代化的成功经验及广汉的"川西模式",米易的"立体农业模式"和井研的"建设商品基地,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模式"的基础上,分析了制约四川省农业现代化进程的自然、经济、社会条件的现状及困境。结合实际,探讨了四川农业现代化必须走集约持久农业发展道路,改单一的高产方向为高产优质高效并重的方向的发展模式,提出了具体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
农业现代化,发展模式,对策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李振吾 宁晋 罗建军
农户经济发展的考察与农村产业一体化推进的思考李振吾宁晋罗建军实现农业产业一体化已成为当前我国农村继生产体制和流通体制变革之后的又一次变革。农业产业一体化的实施将是我国农村和农业实现两个根本转变的重要一环。本文结合改革开放后山西农户固定观察点情况和国内...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尹文耀,陆杰华 ,张兰霞 ,刘贵平 ,刘少刚
辽宁省海城市西柳镇位于辽河平原东部,距海城市8.5公里。近年来以大型服装专业市场(三大服装专业市场之一)而闻名全国,形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人口城市化模式。笔者期望通过对该镇的调查以揭示其模式的特征、成因和进一步探索其发展的前景及对策。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朱旭东 蒋贞蕾
本文在国家与社会这两个不同的分析范畴下提出了教育研究和教育现代化研究中理论的矛盾问题。文章梳理了教育发展的不同认识模式后,以现代化的视角探讨国家发展与教育发展模式,为此文章从国家形态学角度提出了教育现代化的诸多方式,并指出国家利益是国家教育现代化的核心因素。
关键词:
国家发展 教育发展 教育现代化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杜焱强 刘祖云 陈利根
农村如何实现更好发展?《农村发展手册》是目前少有的系统地介绍农村发展的英语著作,甚至被誉为全球农村发展的"指南针"。本文结合书评方式系统阐述农村发展理念、范式与方案等问题,农村发展面临困境、概念争议及其理论缘起,基于现代化、依附论和全球化等理论的辨析,进而分析一种新的农村发展范式——舒适性发展,并从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替代农业和劳动力性别等维度论述如何走向新范式发展,以增强其操作性与实践性。本文认为,舒适性发展凸显了农村发展的本质是追求更好发展而不是更快增长,其核心在于利用环境要素和人文资源等优势来提升乡村吸引力,并在满足人类生理和精神等舒适性需求过程中推动乡村可持续发展。就中国农村发展而言,其进程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舒适性发展范式,但该范式也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指明了方向,突出乡村生态、文化等特有功能,基于舒适性发展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和以农民为中心推动制度守正创新。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