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513)
2023(12431)
2022(10860)
2021(10168)
2020(8278)
2019(19111)
2018(18975)
2017(36455)
2016(19723)
2015(21755)
2014(21814)
2013(21626)
2012(19807)
2011(17911)
2010(17828)
2009(16242)
2008(15604)
2007(13618)
2006(11792)
2005(9739)
作者
(57687)
(48291)
(47478)
(45580)
(30388)
(23239)
(21601)
(18967)
(18139)
(16984)
(16571)
(16233)
(15251)
(14999)
(14766)
(14668)
(14477)
(14049)
(13611)
(13540)
(12026)
(11626)
(11506)
(11013)
(10753)
(10658)
(10597)
(10523)
(9717)
(9566)
学科
(77309)
经济(77223)
(54172)
管理(52085)
(41362)
企业(41362)
方法(35642)
(31064)
数学(30969)
数学方法(30621)
农业(20660)
中国(19549)
业经(19409)
(19386)
(18057)
地方(16958)
(14020)
理论(12405)
(12264)
贸易(12258)
环境(12021)
(11911)
技术(11894)
(11868)
(11508)
财务(11449)
财务管理(11429)
(11241)
银行(11200)
企业财务(10896)
机构
大学(279209)
学院(278537)
管理(111772)
(104929)
经济(102442)
理学(98014)
理学院(96861)
管理学(95114)
管理学院(94619)
研究(93257)
中国(66996)
科学(61244)
(59038)
(52496)
(46526)
(46334)
业大(46245)
研究所(43018)
中心(42413)
农业(40349)
(39318)
(38358)
财经(38122)
师范(37995)
北京(36510)
(34773)
(34070)
(32401)
师范大学(30860)
经济学(30650)
基金
项目(201178)
科学(158163)
基金(146634)
研究(144699)
(128883)
国家(127806)
科学基金(109551)
社会(90827)
社会科(85874)
社会科学(85854)
基金项目(79488)
(78863)
自然(72780)
自然科(71072)
自然科学(71055)
自然科学基金(69751)
(66413)
教育(65126)
资助(58984)
编号(58936)
成果(47012)
重点(44627)
(43667)
(42652)
(41437)
课题(39861)
科研(38667)
创新(38633)
国家社会(37096)
教育部(37019)
期刊
(114396)
经济(114396)
研究(77529)
(51864)
中国(50029)
学报(48769)
科学(45225)
管理(37122)
大学(36544)
农业(35273)
学学(34692)
(32624)
教育(28751)
(22099)
金融(22099)
技术(21582)
业经(21528)
财经(17465)
经济研究(16793)
(15692)
问题(15225)
(14900)
(14734)
科技(14564)
图书(14490)
业大(13591)
理论(13469)
资源(13446)
实践(12601)
(12601)
共检索到38855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汪睿  王彦辉  
苏南地区拥有复杂的地形和水网环境,造就了独具地域特色的村落空间形态。根据"地形"和"水体"两种地理环境特征,将研究区域划分为山地、丘陵、平原、湖荡、岛屿和圩区六种类型,分别提取"街巷"、"组团"和"边界"三种结构要素进行图示和量化对比,并对环境选择与适应机制进行讨论。结果显示,不同地域村落空间形态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对应关系特征明显,其规律与地形和水体要素的复杂程度高度相关。研究最后从顺应环境建造、产业与生态并重、以及传统技艺传承等方面提出了尊重地域特色的营造建议。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陈丹丹  
古村落保护规划通常涉及到空间形态研究的问题,传统的研究方式往往倾向于定性而非定量的分析。以安徽省祁门县渚口古村为例,在渚口古村的人文历史与物质空间背景下,经过走访调查,分析提炼渚口古村的空间形态要素,并通过空间句法技术,应用Depthmap软件,对渚口古村进行空间形态方面的定量分析,获得该村落的空间整体结构特征,并将该村落现状的空间形态与保护规划中的空间形态进行空间句法分析对比,以验证该规划在古村落空间形态保护更新上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从而为空间句法在古村落空间形态研究中作为一种定量分析方法的运用提供一个具体的案例,为古村落的保护与更新提供政策制定依据,为古村落空间形态的理论研究提供可供参考的研究样本。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陈丹丹  
古村落保护规划通常涉及到空间形态研究的问题,传统的研究方式往往倾向于定性而非定量的分析。以安徽省祁门县渚口古村为例,在渚口古村的人文历史与物质空间背景下,经过走访调查,分析提炼渚口古村的空间形态要素,并通过空间句法技术,应用Depthmap软件,对渚口古村进行空间形态方面的定量分析,获得该村落的空间整体结构特征,并将该村落现状的空间形态与保护规划中的空间形态进行空间句法分析对比,以验证该规划在古村落空间形态保护更新上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从而为空间句法在古村落空间形态研究中作为一种定量分析方法的运用提供一个具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徐会  赵和生  刘峰  
引入空间句法理论和方法,以南京市固城镇蒋山何家-吴家村为例,科学理性地解析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特征,探寻村民活动与空间形态的关系,为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系统保护和健康发展提供新思路。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杨友宝  邓巧  
基于“红色村落”概念内涵界定,以湖南省262个乡村红色旅游景区(点)为数据样本,综合运用数理建模和GIS空间分析方法,定量刻画了全省红色村落空间分布格局及可达性特征。结果表明:(1)全省红色村落呈集聚型分布状态,不同空间板块或行政单元红色村落分布非均衡性特征突出,集聚强度具有随尺度距离增加而不断弱化的“空间衰减”规律;(2)红色村落整体呈“大分散、小集聚”分布格局,全省存在三大高密度集聚区以及多个红色村落跨界连绵集群组团,长征沿线、湘鄂赣及湘粤赣边区等形成多个“中低密度”集聚片区;(3)红色村落通行时间平均值为221.58 min,标准差为42.75,可达性整体状况不理想,且内部差异显著,可达性水平稳健性欠佳,不同可达时段内红色村落数理分布近似于呈“金字塔”状结构;(4)红色村落可达性空间分布呈现“中心-外围”结构特征,省际边缘区形成多个交通可达性低谷,与其核密度格局存在“空间错位性”,且具有沿交通干线分布的指向特征。最后,提出了优化红色村落可达性格局、驱动交通区位重构和推进红色旅游开发的对策建议。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王传胜  朱珊珊  孙贵艳  樊杰  
坡地村落是指分布在山地、丘陵坡面上的村庄,广泛分布于我国的山区聚落中,是我国乡村聚落的重要类型。西部山区是坡地村落分布的主要地区,"十二五"期间随着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实施,不仅会影响坡地村落的空间重组和人口迁移,也会影响到坡地村落的农户生计和山区区域发展问题。论文以坡地村落空间演进和农户流动为切入口,借助黄土高原和西南山地典型地区的分析,运用GIS和大比例尺地形图分析了坡地村落空间集中和分散的基本特征。通过实地考察和问卷分析,剖析了村落空间演进和人口流动过程中农户耕地资产、收入、基本生活方式等主要生计的改变。结论认为,以减缓生态环境压力、调和人地矛盾和扭转经济贫困为最初目标的人口迁移,总体来说,...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陈驰  李伯华  袁佳利  余雯  
传统村落是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历史沉淀,具有独特的空间特征。利用空间句法和认知意象理论,结合实地调研资料,解读了芹川村空间形态特征与空间认知的内在联系。结果表明:(1)芹川村空间整合度与空间认知意象呈正相关;(2)芹川村内部空间可理解度较低,很难快速通过局部空间形态理解整体空间布局;(3)村落公共空间认知程度较高,且均布局在芹川溪两侧整合度值偏高的轴线上。针对芹川村空间形态问题和空间认知偏差,从优化村落空间肌理、保持公共空间活性、提取文化景观基因以及完善对外交通网络等角度提出了优化对策。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王镜均  王勇  李广斌  
1990年代以来,在市场和政府两大分异机制的交互作用下,苏南乡村空间分异日益明显,初步形成了三种典型的模式:工业导向下的公司型村庄、农业导向下的农场型村庄和旅游导向下的休闲型村庄。以苏州市蒋巷村、坞蚯村、树山村为案例,分析这三种模式的特征及其机制。认为,村企互动、能人效应是形成公司型村庄的决定性力量;农村土地制度创新和政府诱导性政策是农场型村庄形成的主导力量;而市场力量驱动是休闲型村庄形成的主导力量。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刘畅   李立敏   田起军  
[目的]以484个陕西省国家级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对陕西省传统村落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进行定量识别,以期对保护传统村落历史文化遗产、振兴传统村落起到重要作用。[方法] 运用空间分析方法,借助ArcGIS、SPSS,分析其空间密度、空间关联性、空间分布均衡性,以及影响因素与其空间分布的相关性、异质性。[结果]研究得出:(1)陕西传统村落的地理集中指数G为18.582,不平衡指数S为0.688,表明传统村落在107个市(区)县中分布较集中,但具有不均衡性;(2)具体表现为“东部聚集,向中、西部圈层扩散”,主要集中在汉滨、绥德、米脂、合阳、旬阳等区县;(3)陕北东部无定河流域、关中东部渭河流域、陕南中部汉江流域为高密度的三大核心区,泾河、嘉陵江为两个次级分布核心区;(4)传统村落的莫兰指数为0.63,Z值为5.2,空间正相关性显著;(5)传统村落整体空间分布具有低海拔、小坡度、近河流、欠发达、远交通、低人密的空间指向性。[结论]自然环境因素(高程、坡度、河流)是陕西省传统村落生成的源动力,社会经济因素(经济、交通、人口)是陕西省传统村落构成和演变的制约力。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何银春  谢静  梁越  
研究特定区域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可为传统村落的政策制定和合理开发提供科学依据。武陵山片区是中国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规划里的新概念,片区作为跨省交界面大、少数民族聚居多、贫困人口分布广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其传统村落保存面积较大、保护完整,社会、历史、文化内涵深厚,具有重要的利用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以武陵山片区的735个中国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运用ArcGIS空间分析软件和空间结构研究方法,对武陵山片区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武陵山片区传统村落的分布为凝聚型;空间分布呈"核心多、边缘少"的格局。2)传统村落空间分布集中,极具不均衡性。3)传统村落主要分布在雨热同期的山地、近河流地区,受地形、河流等自然因素影响显著,受经济、交通与民族文化影响较小。根据研究结果,进一步提出了武陵山片区及同类型区域传统村落合理开发的建议,以期为特定区域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林祖锐  张杰平  张潇  丁志华  
古道商贸型传统村落是山西境内传统村落的重要类型。本文在对井陉古道的形成与变迁进行简要剖析的基础上,论述了因道而生、因道而兴的西郊传统村落的历史发展脉络,进而探求村落在古道发展变迁影响下的空间形态演变响应与发展规律。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刘淑虎  樊海强  王艳虎  高喜红  
基于相关研究进展的判识,采取GIS空间分析与量化测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识别闽江流域内315个传统村落空间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传统村落空间分布与地形、水系、人口、交通、经济之间的相关性,探讨因素影响的差异性及其作用机理,旨在为闽江流域传统村落的区域性保护对策提供依据。研究表明,闽江流域传统村落具有"梯段式、非均衡"的空间特征,依托支流形成了"两区一带"传统村落密集区;地理环境对传统村落选址影响较大,水系对距离其3km以内的传统村落影响明显,而人口密度、经济水平、道路网络整体上从积极关系逐步转变为当前的两极效应,存在显著的高—高(HH)、低—低(LL)型区位分异现象,进而影响了传统村落密集区的演化历程,折射了闽江流域传统村落分布的复杂性,这为传统村落的区域保护对策提供一定依据。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诗琪   柳迪子   杜守帅   周林  
万物互联的背景下,群体对物质空间环境的感知以用户生成内容(UGC)的形式共享于社交媒体平台。本文通过梳理UGC数据与感知的关系,构建空间感知模型,以唐模村为例,利用GIS空间分析、计算机视觉、网络文本分析等方法,从感知热点、感知主题、感知情绪三方面分析其空间感知特征与核心问题。结果表明:唐模村的自然基底良好、历史遗存丰富,但是仍然存在着感知错位、资源利用不均衡、游客满意度与感知程度较低的问题,由此提出唐模村空间优化策略,以理论模型指导规划实践,以期为传统村落保护与传承提供借鉴。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诗琪   柳迪子   杜守帅   周林  
万物互联的背景下,群体对物质空间环境的感知以用户生成内容(UGC)的形式共享于社交媒体平台。本文通过梳理UGC数据与感知的关系,构建空间感知模型,以唐模村为例,利用GIS空间分析、计算机视觉、网络文本分析等方法,从感知热点、感知主题、感知情绪三方面分析其空间感知特征与核心问题。结果表明:唐模村的自然基底良好、历史遗存丰富,但是仍然存在着感知错位、资源利用不均衡、游客满意度与感知程度较低的问题,由此提出唐模村空间优化策略,以理论模型指导规划实践,以期为传统村落保护与传承提供借鉴。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吕龙  
大运河见证了中国数千年的繁荣与变迁,沿线传统村落是其历史文化的直接展示。对这些村落的空间形态进行研究,不仅能够深入了解传统村落形态特征,还为其保护和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以大运河江苏段沿线的48个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运用空间句法指标定量描述其空间形态,并通过机器学习的层次聚类方法确定空间形态的类型,揭示大运河江苏段沿线典型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多样性、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大运河江苏段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包括高穿行型、高紧密型、高识别型、高穿行—高紧密型、高穿行—高识别型、高紧密—高识别型,分别占25%、6%、10%、17%、19%、23%。(2)在空间渗透能力、穿行可能性、空间之间的紧密程度和局部空间对整体空间的识别能力等方面,江南运河段的村落均高于中运河段和里运河段的村落。苏州市、无锡市、常州市和镇江市的村落主要以三种双高型为主;淮安市则以高紧密型和高识别型为主,扬州市以高穿行—高紧密型和高紧密—高识别型为主;而徐州市和宿迁市的村落更多以高穿行型为主。(3)影响因素方面包括地形和山水格局等自然因素,它们约束了村落的轮廓边界,引导了形态生长走向;还有行为主体主动适应的主体选择和社会形态因素,以及围绕乡村建设实时调控的经济推动和政策制度等因素。基于上述结论,在大运河国家公园建设和世界遗产保护的背景下,大运河江苏段的乡村规划建设应更加明确乡村空间界线、突出乡村的特色空间并优化乡村内外的交通。这既能保护和传承大运河的历史文化,也能促进乡村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