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316)
2023(12299)
2022(10737)
2021(10221)
2020(8620)
2019(20317)
2018(20375)
2017(40448)
2016(21901)
2015(24555)
2014(24721)
2013(24213)
2012(21768)
2011(19494)
2010(19629)
2009(17605)
2008(16978)
2007(14518)
2006(12642)
2005(10978)
作者
(62377)
(51875)
(51400)
(49204)
(32952)
(24930)
(23333)
(20424)
(19767)
(18392)
(17952)
(17425)
(16403)
(16369)
(16102)
(15767)
(15453)
(15349)
(14762)
(14749)
(12887)
(12644)
(12475)
(11832)
(11551)
(11450)
(11414)
(11301)
(10388)
(10093)
学科
(89163)
经济(89078)
管理(60127)
(56788)
(47665)
企业(47665)
方法(43459)
数学(38465)
数学方法(37765)
(22664)
中国(22220)
(20971)
(20293)
业经(18442)
地方(18417)
理论(15054)
农业(14893)
(14684)
(13760)
(13745)
贸易(13737)
(13286)
环境(13149)
(12785)
技术(12762)
财务(12710)
财务管理(12690)
企业财务(12023)
(11789)
(11041)
机构
大学(304842)
学院(303409)
管理(123510)
(115976)
经济(113240)
理学(108006)
理学院(106741)
管理学(104494)
管理学院(103965)
研究(99128)
中国(72105)
(65919)
科学(64394)
(50731)
(49373)
(48650)
业大(47477)
研究所(45380)
中心(44698)
(43251)
财经(41647)
北京(41400)
(40885)
师范(40505)
农业(38153)
(37921)
(36962)
(35280)
经济学(34121)
师范大学(32838)
基金
项目(214898)
科学(169128)
基金(156025)
研究(154104)
(136610)
国家(135549)
科学基金(117033)
社会(95689)
社会科(90776)
社会科学(90749)
(84134)
基金项目(83580)
自然(78689)
自然科(76900)
自然科学(76883)
自然科学基金(75438)
(71460)
教育(71242)
资助(65283)
编号(63003)
成果(49813)
重点(47999)
(46707)
(45054)
(44085)
课题(43292)
科研(41294)
创新(41153)
大学(39783)
教育部(39745)
期刊
(123272)
经济(123272)
研究(85914)
中国(56427)
学报(48346)
科学(46056)
管理(44207)
(43793)
(36584)
大学(36225)
学学(34069)
教育(33426)
农业(30690)
技术(27241)
业经(20835)
(20539)
金融(20539)
经济研究(19561)
财经(19033)
图书(16848)
问题(16410)
(16170)
(15554)
科技(15200)
资源(15068)
技术经济(14881)
理论(14335)
统计(14315)
现代(13878)
(13784)
共检索到42750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冯健  
90年代以来 ,苏南的集镇规划达到高潮。大型集镇 ,作为苏南一种较为普遍的集镇类型 ,其规划的功能布局与土地利用结构模式相对复杂 ,客观上需要从理论上进行总结。该文选取苏、锡、常地区的 6个集镇规划样本 ,从集镇性质、规模定位和主导产业选择、路网设计和交通规划、公共用地布局以及功能布局与集镇土地利用结构模式等方面对苏南大型集镇的空间规划进行系统的理论总结。最后 ,就规划实践中的若干共性问题和新的尝试展开讨论。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董祚继  
研究目的:深入探讨从土地利用规划到国土空间规划的重大变革,明晰国土空间规划的观念、体系、任务、方法和实施要求,以期对正在开展的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提供参考。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和比较分析法。研究结果:国土空间规划要着力强化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念,在规划体系建设中处理好空间规划与发展规划,国家规划与地方规划,总体规划与专项规划、详细规划之间的关系,把重塑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和推动自然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和自然资源资产保值增值同时作为新时代规划的主要任务,全面推进空间规划基本理论、基础性方法和前沿性方法研究,创新规划实施的行政、法治、经济、社会和技术机制。研究结论:国土空间规划作为空间规划体制改革的产物,既要继承包括土地利用规划在内的原有空间规划的优点,也要注意克服其不足,根据国土空间治理现代化的战略需要,在规划观念、规划体系、规划实施等方面进行全方位、重构性变革,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空间规划理论和方法。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王明杰  余斌  何永娇  卓蓉蓉  胡书玲  
[目的]探索建立与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相适应的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理论基础与技术规程。[方法]引入生态位适宜度模型评估土地利用多功能适宜度,运用三维魔方分类方法划定土地利用多功能分区。[结果]洱海流域土地利用多功能适宜性水平差异显著,适宜生态服务、农业生产和城镇发展的土地面积分别占流域国土面积的93.38%、70.17%和69.31%,其中适宜城镇发展用地环洱海集聚分布、适宜农业生产用地在流域中北部连片分布、适宜生态服务用地围绕流域环状分布;将洱海流域国土空间划分为城镇空间、农业空间和生态空间,三大空间占比分别为7.69%、24.33%和67.99%;城镇、农业和生态空间功能分区与现状土地利用结构吻合度高达71.96%,其中城镇空间、农业空间和生态空间吻合度分别为63.84%、59.43%和92.62%。[结论]土地利用多功能适宜性综合评价体系及其土地利用功能分区符合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设要求,符合洱海流域实际,能够为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提供理论借鉴、为洱海流域国土空间优化提供技术支持。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王华  张晓阳  
城镇内部冲沟坡地是开发和保护难度都较大的区域。本文结合河南中西部丘陵地区城镇规划实践,分析冲沟坡地的规划学特征以及土地利用的优势和劣势,提出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模式。合理规划冲沟坡地,强化防灾规划,提高用地效率,重视城市设计,可使城内冲沟变"废"为"宝",城镇风貌别具一格,因而是丘陵地区城镇建设的一种良好选择。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高平  蔡玉梅  
阅读提示:2010年9月2日,全国国土规划的前期研究和编制工作正式启动。如何处理好国土规划与其他专项规划之间的关系,并逐步健全完善规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唐天君  周华  韩敏  
国土空间规划出台的相关政策,对土地利用变化影响明显,进而对区域碳储量带来影响。文章以快速城镇化地区贵阳市为例,利用FLUS模型分别进行自然发展、国土空间规划约束两种情景模拟,探究各情景下碳储量能力。研究发现:(1)国土空间规划将实施至2035年,在平衡发展和保护方面可发挥积极作用,相比2020年,耕地保持稳定,林地面积增长32.61%,城镇建设用地增长相比自然发展情景可减少1.16个百分点。(2)在同一阶段,自然发展情景碳储量减少0.24×106t,国土空间规划约束情景碳储量增加6.37×106t,国土空间规划相关政策实施在增强碳汇上作用显著,通过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及其实施可以有效推进区域碳汇能力提升,支撑国家“双碳”政策落地。(3)模型研究法在开展国土空间规划相关研究中,应考虑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政策空间异质性,分区域模拟提升研究准确性。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徐馨裔  刘志有  董露  李慧  党海涛  宁静  
通过定性与相关分析的方法深入探讨产业结构与土地利用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影响,并针对土地利用的产业格局和分布特征结合新的规划期给予理论指导和科学建议,以期为研究区的城乡规划发展提供理论参考。通过研究分析可知,研究区产业结构对不同产业用地的影响有不同的显著性,并且区域内产业用地布局整体符合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进程。研究结论:在新的规划体系和制度下,应促进区域内土地利用和产业用地合理规划和分布,使土地利用结构向着科学、合理与可持续的方向发展,从而有效推进国家新规划体系的实施。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吴启焰  何挺  
改革开放以来,"规划"取代"计划"成为政府管理的有效工具,各种规划也如雨后春笋涌现,如城市规划、国土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这些规划在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如空间性规划概念不清、规划重叠冲突、部门职责交叉重复、地方规划朝令夕改等。为此,国务院颁发《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提出构建全国统一、相互衔接、分级管理的空间规划体系。从源头分析,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潘浩之   施睿   蔡子攀   黄贤金  
文章以南京市为例,探索基于多源空间大数据“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方法识别城市土地利用的碳排放源。通过自上而下地从宏观层面分析统计数据,将碳排放总量分配到城市不同区域,进而自下而上地从居民建筑、产业活动和交通等排放活动出发,计算出具体地块的碳排放。研究旨在为南京的生态空间、紧凑用地、绿色行为、结构优化、产业新城等方面提供国土空间规划支持,促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刘泓江   闫凤英   尹文超  
双碳目标背景下,以国土空间规划统筹碳中和建设、推进城市绿色低碳发展是我国新阶段的战略重点。然而,目前市县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过程中缺乏减排目标和低碳规划技术手段的融合,导致国土空间规划控碳的行动路径仍不清晰。为此,针对县级城市,从土地利用视角切入,构建了一套融合“方法—机制”的县级国土空间规划控碳体系。一方面,开发基于低碳土地利用的空间规划控碳方法体系,通过对土地利用碳效应的“核算分析—预测评估—干预调整”,为低碳专项规划的编制和实施提供技术支撑。另一方面,通过创新“编管结合”的控碳机制,将减碳目标与低碳技术系统统筹在以空间规划为载体的编制框架内,并为空间规划引领碳中和建设提供公共政策保障和智慧管理平台。研究以浙江省长兴县为例进行方法应用与机制探索,证明了县级空间规划控碳体系的有效性,可推广到其他县级城市的碳中和实践中。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倪江崴  
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关乎国计民生,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基础。文章分析了广州县镇村土地利用的现状、存在问题和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县域、镇域、村域三个尺度的新型土地利用模式,并提出完善土地利用规划、加强土地监管以及推进产城融合的实施路径。研究认为新型土地利用模式可以有效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实现经济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统一。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黄大全  朱世豪  刘涛  
用地指标是我国空间规划实施和国土空间管制的关键政策工具。研究收集省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新增建设用地指标数据,利用多层线性模型,分析了用地指标分配的偏好及其影响因素,并探讨了省级和市级因素对指标分配的交互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用地指标分配策略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性,绝对量呈现东高西低的格局,而相对量呈现西部和东南高、中部和东北低的空间特征;(2)用地指标分配模式主要受经济发展需求驱动,缺乏对水土等资源环境限制性因素的考虑;(3)快速发展期的省倾向于集中分配策略,发展水平较高的省则更为均衡。因此,需坚守资源环境底线,配合有效的经济激励政策,实施差别化的用地指标管理策略。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王卉  王群  
从不确定性角度出发,分析了土地利用规划管理过程中不同阶段的不确定性因素,在此基础上,尝试构建基于不确定性的土地利用规划管理"弹性-滚动-监测"模式,并系统阐述该模式的核心内容和实施保障机制,以缓解和减轻土地利用规划管理过程中不同阶段的不确定性因素的负面影响。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李强  李小波  刘剑锋  
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与规划建设协同的政策导向可为城乡结合部健康发展提供规划建设模式基础与土地利用机制设计的路径选择。通过城乡结合部发展阶段的研判、规划建设模式现实问题的解析与评价,提出了城乡结合部规划建设的土地收储、村企合作、自主改造与全征全转4种优化模式框架及其相应的土地利用与规划建设协同的政策导向。已有的城乡结合部规划建设模式多是基于集体土地利用机制优化设计发展而成,且在不同实施层面的实施难易度、农民满意度、社会认可度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而土地利用政策导向设计是保障城乡结合部规划建设模式实施的有效推手。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王卫  
在中外对比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区域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模式。这一模式以"划定用途分区、制定分区用地规则与耕地警戒性指标相结合"为核心内容,并由"区域土地利用战略构成的宏观控制层、用途分区及分区用地规则与耕地警戒性指标构成的基本控制层和公益性土地利用规划构成的实施控制层"共同组成逻辑控制体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