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042)
- 2023(7484)
- 2022(6680)
- 2021(6058)
- 2020(5328)
- 2019(12687)
- 2018(12391)
- 2017(23910)
- 2016(13527)
- 2015(15209)
- 2014(15442)
- 2013(15512)
- 2012(14671)
- 2011(13386)
- 2010(13567)
- 2009(12757)
- 2008(12707)
- 2007(11663)
- 2006(9964)
- 2005(8738)
- 学科
- 济(60134)
- 经济(60088)
- 管理(32481)
- 业(32449)
- 方法(29227)
- 数学(26395)
- 数学方法(26127)
- 企(24483)
- 企业(24483)
- 农(17000)
- 地方(15340)
- 学(14894)
- 中国(13605)
- 财(13404)
- 农业(11622)
- 业经(10775)
- 贸(10170)
- 贸易(10169)
- 易(9741)
- 环境(9337)
- 制(9226)
- 和(9201)
- 地方经济(8149)
- 务(7902)
- 财务(7884)
- 财务管理(7858)
- 银(7436)
- 理论(7435)
- 资源(7428)
- 银行(7408)
- 机构
- 大学(200692)
- 学院(199265)
- 济(78576)
- 经济(76720)
- 管理(74127)
- 研究(71858)
- 理学(63835)
- 理学院(62949)
- 管理学(61665)
- 管理学院(61319)
- 中国(52749)
- 科学(48693)
- 京(43772)
- 农(41210)
- 所(38533)
- 研究所(35598)
- 财(34586)
- 业大(34583)
- 中心(33548)
- 农业(32846)
- 江(30810)
- 范(28575)
- 师范(28291)
- 财经(27895)
- 北京(27203)
- 院(25950)
- 经(25141)
- 州(24282)
- 经济学(23900)
- 师范大学(23101)
- 基金
- 项目(137407)
- 科学(106900)
- 基金(98869)
- 研究(95202)
- 家(88640)
- 国家(87976)
- 科学基金(73268)
- 社会(58706)
- 社会科(55576)
- 社会科学(55553)
- 省(54070)
- 基金项目(53786)
- 自然(49350)
- 自然科(48087)
- 自然科学(48071)
- 自然科学基金(47150)
- 划(46790)
- 教育(43325)
- 资助(40091)
- 编号(38547)
- 重点(32057)
- 成果(30923)
- 发(30533)
- 部(30205)
- 计划(27465)
- 创(27337)
- 科研(27068)
- 课题(26908)
- 创新(25746)
- 教育部(24684)
共检索到28526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范业婷 金晓斌 项晓敏 杨绪红 刘晶 周寅康
研究从耕地多功能理论和国家发展现实需求出发,构建了耕地多功能解析框架和功能分类评价体系,以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为基础,创建覆盖苏南地区全域耕地的1km×1km空间格网,以此为评价单元,采用模糊优选模型定量评价苏南地区耕地多功能并分析其空间特征。研究结果表明:①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耕地功能内涵不断丰富,逐步从基础性的生产功能转向集生产、生活、生态、阻隔、文化功能于一身的多种功能;②苏南地区耕地农业生产保障功能总体较强,社会生活保障功能西高东低,生态安全维持功能总体偏弱,城镇空间阻隔功能表现突出,苏南地区东部乡土文化承载功能较强;③苏南地区耕地多功能区域分异特征显著,具体可分为农业生产主导型、都市农业示范型、特色农业发展型、高效农业建设型、绿色农业观光型5种类型区,各区耕地主导功能均有所差异。研究结果可为推动土地利用分区管制规则制定、土地整治重点区域选择、永久基本农田划定等土地利用实践提供参考。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庞晓菲 陆汝成 李思旗 张利国 庞芸
[目的]以格网为评价尺度精细测算和分析广西边境地区耕地利用“四维度”功能的时空分异及权衡/协同关系,旨在为边疆土地安全科学发展提供思路和方法借鉴。[方法]多目标决策法、Spearman秩相关分析法、双变量空间自相关模型、聚类分析方法。[结果](1)2000-2018年耕地利用多功能存在显著空间分布异质性和波动性,耕地的社会保障功能、生态安全功能均呈现减弱后增强态势,而经济生产功能、安全发展功能则逐渐减弱;(2)耕地利用多功能间交互作用大多呈协同关系且程度不一,随时间的推移权衡程度逐渐增强;(3)耕地利用多功能权衡/协同关系空间集聚性突出,协同区大体呈现“多核心”团聚发展格局,权衡区变化相对稳定;(4)根据主导功能及权衡/协同关系将广西边境地区划分为功能协同发展区、功能权衡发展区、生态主导发展区,并提出了具体措施。[结论]边境耕地利用多功能应以安全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导向,划分不同管护区并提出优化建议以提升边境耕地多功能复合利用。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陈星宇 王枫 李灿
在借鉴文献的基础上,结合珠三角地区实际情况,构建耕地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加权求和评分法计算得出耕地各类功能指数。结果表明:2005—2013年珠三角各城市耕地总功能整体表现稳定,空间差异表现为中心城市的功能等级较低,外围城市的功能等级较高,耕地资源禀赋和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耕地总功能的最主要因素;耕地的各项子功能整体表现较为稳定,体现出较为明显的空间差异;耕地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及城市化水平、要素投入水平和政策因素等是影响各项子功能的主要因素。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陈星宇 王枫 李灿
在借鉴文献的基础上,结合珠三角地区实际情况,构建耕地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加权求和评分法计算得出耕地各类功能指数。结果表明:2005—2013年珠三角各城市耕地总功能整体表现稳定,空间差异表现为中心城市的功能等级较低,外围城市的功能等级较高,耕地资源禀赋和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耕地总功能的最主要因素;耕地的各项子功能整体表现较为稳定,体现出较为明显的空间差异;耕地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及城市化水平、要素投入水平和政策因素等是影响各项子功能的主要因素。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张研 钱磊
[目的] 用统计学方法定量分析陕西省耕地多功能的时空分异格局、变化趋势及其功能相互转换关系,为耕地的多元化管护提供参考。[方法] 构建陕西省耕地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以县域为研究单元,采用熵权法、综合指数评价法、Spearman 秩相关系数法、空间自相关分析法,综合探析陕西省耕地多功能时空分异格局和集聚特征,划定耕地功能协调/权衡分区。[结果] (1)2010—2022年,陕西省耕地生产功能所占比例最大,其次是社会保障功能,生态功能最低;从变化趋势来看,陕北和陕南生产功能逐年提升,陕南社会保障功能提升明显,各功能区域间差异均逐年减小,整体呈现均衡发展态势。(2)陕西省县域耕地功能区域差异明显。其中,生产功能中、高水平主要分布于关中渭河平原和陕南的低山平坝区,低、较低水平多分布于陕北黄土高原和陕南秦岭两麓;社会保障功能中、高水平区县零星分布于渭北黄土塬区、关中平原及陕北黄土高原区;生态功能中、高水平县域主要分布于陕南低山平坝区。(3)2010—2022年陕西省耕地生产功能与社会保障功能表现为协同关系;生产与生态功能,2016年以期表现为协同关系,2016年以后为权衡关系;社会保障功能与生态功能基本为权衡关系。(4)陕西省耕地功能协同区主要分布于关中平原、渭北黄土塬、陕南低山区,其次是商洛山地丘陵和陕北长城沿线风沙区;权衡区主要分布于陕南秦岭两麓、少部分分布于陕北黄土高原区和风沙区。[结论] 陕西省关中渭河平原区、渭北黄土塬区、陕南低山平坝区耕地多功能整体呈现向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而陕南秦岭两麓、部分陕北黄土高原区和风沙区耕地多功能协同性差。未来需在全面分析不同区域资源状况,各功能变化趋势和协同/权衡关系的基础上,挖掘区域资源优势,因地制宜采取多元化的耕地保护和利用政策。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熊昌盛 张永蕾 王雅娟 栾乔林 刘学
研究目的:揭示全国市级尺度上耕地生产、生活与生态功能的空间分布特征,开展分区保护划定,协调耕地多功能性以服务国家耕地保护战略。研究方法:综合评价法、空间自相关分析与三角坐标图分析。研究结果:(1)2017年全国耕地多功能存在显著空间差异,生产功能呈"东高西低、北高南低"的分布特点,生活功能呈"两头高、中间低,内陆高、沿海低"的分布特征,而生态功能沿胡焕庸线呈"东低西高"的分布格局;(2)全国耕地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均呈空间聚集性分布特点,据此基于空间聚集性及全国农业区划提出耕地多功能分区方案;(3)全国各市耕地多功能之间的协调度存在显著差异,高值区以生态主导型和协调型为主,低值区以协调型为主,据此提出基于空间协调度的耕地多功能分区方案。研究结论:全国耕地多功能呈明显空间分异规律,相应分区方案可为宏观层面耕地保护的精准施策及空间管控提供决策支持。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许多艺 濮励杰 黄思华 聂名萱 郄璐 朱明
耕地资源的日益紧缺推动着耕地功能的深刻变化。以江苏省63个县域为研究单元,从生产、生态、景观、社会四个维度构建耕地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利用耕地指数及敏感度分析模型,研究2000~2018年耕地各项功能的时空演变规律及其对耕地数量变化的敏感程度。结果表明:(1)江苏省耕地生产功能上升,空间上北高南低且苏北高值区不断向南扩散。生态功能下降,苏中地区功能高,且苏中、苏北局部地区因农用技术改良,功能由下降逐渐转为上升。景观功能上升,空间上东高西低,东部海岸带功能高,局部地区如苏锡常因耕地非农化现象严重,功能由上升转为下降。社会功能下降,空间上北高南低但苏北高值区不断萎缩。(2)江苏省耕地面积总体下降,自北往南耕地下降程度逐渐加剧。耕地相对稀疏区主要分布在苏南,集聚区主要分布在苏中、苏北,东部沿海地带最为集聚。(3)对比2000~2010年和2010~2018 年两个时期,生产功能敏感性下降,敏感区缩至东部沿海三县;生态功能敏感性下降,敏感区缩至苏南地区,均与农业技术推进及耕地集约利用相关。景观功能敏感性上升,敏感区扩散至苏南及东部沿海地区;社会功能敏感性上升,敏感区逐渐遍布全省,均对耕地数量变化愈加敏感。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靳文娟 边振兴 魏忠义 王淑敏
[目的]为探索城市化影响下城市周边耕地多功能的现状,分析其空间差异,为耕地保护及城市周边耕地发展提供参考。[方法]从耕地的生产、生态、社会和景观4个功能出发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加权求和法计算单一功能和多功能值,并用ArcGIS进行空间分析,对沈阳城市周边50个乡镇(街道)的耕地多功能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1)沈阳城市周边耕地的多功能性空间差异较为明显。生产功能远郊平原区最强,远郊山区和近郊区较弱;生态功能总体偏弱,个别乡镇较好;距离城市越远,社会功能越强;景观功能近郊区较强,远郊区较弱。(2)耕地的生态、社会和景观功能主要受距市中心距离的影响,生产功能受地形和距市中心距离的双重影响,而多功能则受地形、距市中心距离及各乡镇(街道)耕地主导功能等的综合影响。(3)沈阳城市周边的大多数耕地以农业生产为主导,景观文化功能整体相对较弱。近郊区耕地生态功能所占比重较大,但社会功能比重较小,远郊区则与之相反。[结论]沈阳城市周边耕地多功能性空间差异较为明显且不均衡,应科学规划城市周边耕地功能,优化空间布局,协调耕地各功能的关系,促进耕地多功能综合发展。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王永豪 王昌全 李启权 李斌 余亮志 陈玉蓝 周应刚
基于地统计学和GIS技术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川西南山区耕地土壤速效钾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耕地土壤速效钾含量变化范围为20~408 mG·kG-1,属于轻度缺乏;变异系数为55.18%,属于中等变异。川西南山区耕地土壤速效钾变异函数的最佳模型为指数模型,其块金系数为46.6%,具有中等程度的空间相关性,其空间变异受地结构因素和随机因素共同导致,结构性因素起主导作用。速效钾含量空间变异所呈现出的斑块大小、斑块形状及空间分布等具有显著的区域差异,分布趋势与研究区地形分布规律较为一致。因而,川西南山区应结合当地不同土壤类型养分状况和不同海拔段的水热条件,合理施用钾肥。
关键词:
川西南山区 耕地土壤 速效钾 空间特征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张惠中 宋文 张文信 李新举 刘佳琦 李俊颖
研究目的:从种植结构和农业生产结构两个方面揭示山东省耕地"非粮化"现状和空间分异特征,并探究其影响因素,以期为控制山东省耕地"非粮化"、保障粮食安全提供参考。研究方法:整群随机抽样,多元线性回归。研究结果:山东省耕地种植结构"非粮化"水平为23.97%,农业生产结构"非粮化"水平为46.81%,两种"非粮化"水平均呈现中东部高于西部的空间格局,前者主要受气候生产潜力指数、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水源距离、表层土壤质地的影响;后者主要受单位耕地面积机械总动力、气候生产潜力指数、距水源距离的影响。研究结论:山东省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深刻影响着耕地"非粮化"水平的空间分异格局。需要根据自然条件适度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和种植结构,加快推进农业良种培育技术;在社会经济方面完善种粮补贴制度,多方位解决粮食销路问题,提升农民种粮积极性。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刘明亮 庄大方 胡文岩
利用我国“八五”资源环境遥感数据库与“九五”县级土地资源遥感调查数据库分析了 90年代初期到中期我国耕地的变化情况 ,结果显示我国耕地变化存在区域差异 ,其中黄淮海平原及山东丘陵区减少最为显著 ,东南丘陵区耕地为显著增加 ;通过分析各土地利用区划一级单元内不同变化度基本研究单元所占总体耕地面积比例情况 ,说明各区域内耕地动态差异也比较大 ;为了定性反映不同区域内由于耕地面积的变化所引起的整体耕地质量的相对变化 ,运用全国 1 :1 0 0× 1 0 4地貌图与基本研究单元图的叠加 ,统计分析了不同地貌类型上的耕地面积变化量。总体上 ,我国平原地区的耕地减少绝对量与相对量均最大 ,而高原地区耕地...
关键词:
中国 耕地变化 地貌 空间分异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刘明达 蒋蕾 李双成
研究目的:揭示云南南部地区20世纪80、90年代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规律,以及耕地格局变化的驱动机制。研究方法:应用ArcGIS将研究区域不同时期的土地类型图进行叠加,并将得到的土地覆被变化图进行空间相关分析;运用SPSS软件对耕地变化影响因子进行相关分析。研究结果:本区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格局变化以林—草及林草—耕地转换为主,耕地分布随海拔、坡度的不同有明显的变化规律,且耕地分布格局存在着较为显著的时空差异。研究结论:本区的土地利用/覆被格局及其演变受自然、社会、经济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尤以政策和人口经济发展压力为主,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加强本区土地管理的重要性。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姜广辉 张凤荣 孔祥斌 赵华甫 周丁扬
研究目的:分析耕地功能的层次性及其与加强耕地保护的关系,提出促进耕地多功能保护的途径。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与定性分析法。研究结果:耕地多功能具有层次性,可以分为基本功能和衍生功能,并与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和利益相关者相耦合。可通过耕地多功能的工程设计、布局优化以及建立耕地保护利益平衡机制等方法提升和显化耕地多功能价值。研究结论:未来的耕地保护工作可以耕地多功能的层次性为指导,依据社会经济发展情况不断提升和显化耕地多功能价值。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吴萌 任立 甘臣林 陈银蓉
研究目的:基于耕地多功能价值的视角研究农户土地投入行为绩效并诊断其障碍因子,以探索当前形势下城市近郊区农户"既不愿意种地,又不愿意将土地流转"的深层原因。研究方法:在构建农户土地投入行为绩效分析框架的基础上,通过农村入户调查获得样本数据,采用熵权TOPSIS法和障碍度模型,对不同性别和年龄阶段农户的土地投入行为展开绩效分析。研究结果:总体上,城市近郊区农户的土地投入行为绩效水平为"良好";多群组对比分析显示,男性绩效水平高于女性,青壮年绩效水平高于老年;补贴标准偏低和职业认同感差是制约土地投入行为绩效的主要障碍因子,而满足就业和养老需求依然是耕地资源的核心价值功能。研究结论:耕地在农户认知层面发挥着"弱保障"功能,"存而不用"的保守心态在事实上导致家庭承包地处于闲置、撂荒状态,这便是当前形势下城市近郊区耕地资源低效利用的底层逻辑。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宋小青 欧阳竹
近年来,耕地多功能管理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针对耕地需求无序竞争、耕地边际化与耕地生态系统退化三大现实问题,建立了以土地单功能利用为症结的综合分析框架,认为中国耕地保护须向耕地多功能管理转型。然而,目前尚缺乏耕地多功能的内涵解释框架。本文通过梳理耕地多功能的相关研究,从实证与规范、供给与需求及其相互关系角度,建立了耕地多功能内涵的综合解释框架。最后,本文提出耕地保护转型可同时注重构建以主体功能差异化为前提的耕地多功能空间融合模式、拓展耕地价值的提升途径并建立耕地多功能统筹利用保障机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