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3830)
- 2023(19580)
- 2022(16674)
- 2021(15677)
- 2020(12731)
- 2019(29115)
- 2018(28793)
- 2017(54551)
- 2016(29694)
- 2015(33048)
- 2014(32730)
- 2013(31982)
- 2012(29797)
- 2011(26838)
- 2010(27320)
- 2009(24695)
- 2008(24248)
- 2007(21671)
- 2006(19160)
- 2005(17096)
- 学科
- 济(119256)
- 经济(119135)
- 管理(84587)
- 业(84057)
- 企(69545)
- 企业(69545)
- 方法(45733)
- 数学(38063)
- 数学方法(37588)
- 中国(36029)
- 农(34532)
- 地方(31268)
- 业经(29814)
- 财(27432)
- 学(26075)
- 技术(23926)
- 农业(23404)
- 制(23038)
- 贸(21303)
- 贸易(21282)
- 理论(20690)
- 银(20597)
- 易(20583)
- 银行(20548)
- 行(19733)
- 融(19546)
- 金融(19542)
- 和(19238)
- 环境(18573)
- 划(16884)
- 机构
- 学院(411491)
- 大学(410353)
- 济(161792)
- 管理(159383)
- 经济(158086)
- 研究(143951)
- 理学(136560)
- 理学院(134908)
- 管理学(132644)
- 管理学院(131861)
- 中国(107426)
- 科学(89297)
- 京(89183)
- 财(74393)
- 所(72572)
- 农(67862)
- 研究所(65888)
- 中心(64695)
- 江(63234)
- 业大(60485)
- 财经(58495)
- 范(58242)
- 师范(57719)
- 北京(56855)
- 经(53023)
- 院(52928)
- 农业(52608)
- 州(51554)
- 经济学(47419)
- 师范大学(46332)
- 基金
- 项目(277808)
- 科学(218461)
- 研究(206181)
- 基金(198320)
- 家(173435)
- 国家(171694)
- 科学基金(146724)
- 社会(128693)
- 社会科(121818)
- 社会科学(121785)
- 省(110425)
- 基金项目(105351)
- 教育(94501)
- 自然(94111)
- 划(92693)
- 自然科(91895)
- 自然科学(91871)
- 自然科学基金(90212)
- 编号(84962)
- 资助(79825)
- 成果(69683)
- 发(62949)
- 重点(62556)
- 创(60442)
- 课题(59922)
- 部(59899)
- 创新(55819)
- 国家社会(52301)
- 科研(51978)
- 项目编号(51927)
- 期刊
- 济(186907)
- 经济(186907)
- 研究(124680)
- 中国(88524)
- 学报(64626)
- 农(62880)
- 管理(61655)
- 科学(61070)
- 财(55996)
- 教育(55034)
- 大学(48830)
- 学学(45471)
- 农业(43410)
- 融(38876)
- 金融(38876)
- 技术(36818)
- 业经(32366)
- 经济研究(28966)
- 财经(27988)
- 问题(24179)
- 经(24092)
- 图书(23752)
- 业(23741)
- 科技(21745)
- 技术经济(19900)
- 版(19187)
- 现代(19134)
- 理论(18757)
- 坛(18698)
- 论坛(18698)
共检索到62748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曹灿明 段进军
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成为创新立国的主导产业。以昆山高新区为例,基于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视角,从创新生态系统构建、人才引进与培养、产业集群、国际合作、平台建设、政府采购、投融资体系以及制度创新等八个方面探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路径。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陆红娟 丁宏 朱军 何程 黄倧睿
以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例,从空间、主体、客体、环境、成果等五个维度对区域创新一体化内涵进行研究性界定,对标先于其建设的4个自创区,分别从苏南自身一体化工作推进和创新绩效横向对比两个角度分析其创新一体化的优势与短板。结果表明,由省级层面自上而下推进的创新一体化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由于各城市和高新区参与度不高,即使整合了9个国家高新园区资源,苏南的创新发展绩效仍较中关村等自创区存在较大差距。据此,得到共谋一体化创新空间布局、合力提升主体创新能级、协作集聚创新资源要素、共塑开放融合的"双创"生态环境、共研共享共用区域科技成果等启示。
关键词:
苏南 创新 区域 一体化 自创区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刘小勇 陈晓欣 丁焕峰 梁洁莹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我国应对金融危机、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重要战略实践,肩负着促进国家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的重任。学界对于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否促进国家高新区高质量发展影响的研究还较为缺乏。使用2013—2019年106家国家高新区的面板数据,构建多期双重差分模型,评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对国家高新区高质量发展影响的政策效应。研究发现:(1)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显著促进国家高新区高质量发展。(2)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对国家高新区高质量发展影响的政策效应存在区域差异和布局差异。东部地区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政策效应显著为正,中西部地区的政策效应则不显著;无论是单城布局还是多城布局,两种类型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均显著促进了国家高新区高质量发展,单城布局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政策效应大于多城布局。(3)从影响机制来看,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主要通过促进技术进步进而促进国家高新区高质量发展。因此提出以下建议,深入推进国家高新区体制机制创新,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进一步推动国家高新区营造允许试错、宽容失败的创新环境,打造创新高地。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刘剑 陶应虎
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成立两年多来在推进创新一体化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地区间存在创新功能定位同质化、行政壁垒、创新资源差异、政策差异以及缺乏鼓励跨区域合作与协同创新的绩效评估与考评体系等问题,影响创新一体化的深入推进。为促进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一体化发展,应采取建立与完善区域创新协调机制、明确各地在创新产业链中的定位、优化创新一体化发展环境、构建跨地区协同创新网络和建立鼓励创新一体化的评估与考评体系等措施。
关键词:
自主创新示范区 创新一体化 区域创新体系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刘剑 陶应虎
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成立两年多来在推进创新一体化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地区间存在创新功能定位同质化、行政壁垒、创新资源差异、政策差异以及缺乏鼓励跨区域合作与协同创新的绩效评估与考评体系等问题,影响创新一体化的深入推进。为促进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一体化发展,应采取建立与完善区域创新协调机制、明确各地在创新产业链中的定位、优化创新一体化发展环境、构建跨地区协同创新网络和建立鼓励创新一体化的评估与考评体系等措施。
关键词:
自主创新示范区 创新一体化 区域创新体系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战炤磊 方建中
以整个苏南地区为规划范围建设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是江苏省在新的历史时期为落实创新驱动战略、发展创新型经济、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创新型省份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战略定位是深化改革的试验区、创新驱动的引领区、新兴产业的集聚区、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国际竞争的前沿区、自主创新的样板区。转型压力、创新红利、研发优势、政策扶持为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提供了多元动力。为顺利实现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的规划建设目标,必须加强制度创新,积极探索有效的发展路径。
关键词:
苏南 自主创新示范区 自主创新 创新红利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王松 胡树华
本文以2003-2008年的国家高新区数据为依据,构建了国家高新区强弱综合指数,在此基础上,运用极化指数测量了国家高新区的马太效应及其空间方向,并对应地规划了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空间布局。研究结果表明:近6年间国家高新区整体趋势上存在马太效应,并表现在南方-北方和发达城市-次发达城市两个方向上,沿海-内陆方向上未显现;但就平均极化水平而言,发达城市-次发达城市方向跃沿海-内陆方向跃南方-北方方向。最后根据实证结果,选定北京、长春、上海、西安、武汉、广州或深圳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参考对象,形成了近"十字"型的空间布局。
关键词:
国家高新区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马太效应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刘晓荣 荣良骥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欠发达地区的经济转型升级和发展动能转换,必须探索科技创新试验示范的路径与模式,从而实现高质量发展。通过梳理国内外科技创新试验示范与区域发展的理论与实践,总结了科技创新示范与区域高质量发展的经验与范例。兰州白银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国家在西部欠发达地区布局建设的创新驱动试验示范区,其建设和发展事关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局。对兰州白银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建设和发展情况开展调查,从创新基础、产业规模、创新资源、创新效率4个层面构建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测算指标目标值和增长速度,并从完善兰州白银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支持政策体系、培育以兰州白银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核心的区域创新体系、加大人才招引和服务保障、促进产业结构高质量发展、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深化东西科技合作与协作创新等方面提出路径建议。
关键词:
科技创新 示范区 评价 路径选择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梁本部 陈云 谢科范 梁东
高新区是推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载体。探究高新区协同创新影响机理,构建协同创新环境、协同创新机制和协同创新模式对协同创新绩效影响机理模型,并以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例,采用该区创新型企业、高校和政府等相关人员的问卷调研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逐层回归分析进行路径检验。实证研究发现,协同创新环境、协同创新机制和协同创新模式对协同创新绩效呈现显著正相关,协同创新机制在协同创新环境和协同创新绩效关系中起到中介作用,协同创新模式的4个维度在协同创新环境与协同创新绩效关系中均起到正向调节作用。
关键词:
协同创新 影响机理 东湖高新区 创新企业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王路昊 林海龙 锁利铭
运用组织制度主义中的制度环境和制度多元性理论,以我国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例,系统厘清了城市群治理中的多重嵌入性问题。借助府际协议网络的方法,比较了原始协议网络和三种经过处理的协议网络之间的差异,揭示了区域环境、层级环境和部门环境等各种制度环境对地方政府参与城市群治理的影响。城市群治理中多重嵌入性的结果形成了苏南示范区的漏斗式竞合关系,即城市群治理依赖于自上而下的引导,上级政府介入越强,合作治理的可能性越大;仅依靠下级政府执行政策,合作治理的可能性就会降低。破解行政治理的碎片化难题、提升城市群治理中自下而上的动力,需进一步拓展制度环境的多元性,特别是创造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市场、社会和文化环境。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马宗国 张辉
通过分析19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区域分布、政策演变及战略定位,总结取得的成绩,探析存在的问题,提出推动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措施:完善产业链布局,打造区域差异化产业链;建立创新评价体系,形成系统化评估格局;加强顶层设计,构建协同创新共同体;加大精英人才引进力度,健全人才保障制度;主动对接"一带一路"建设,激发创新要素集聚"乘数效应";培育创新创业文化,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氛围。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宋艳红 孙琳
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全国首个以城市群为基本单元的自主创新示范区,对促进江苏经济转型升级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在示范区创新一体化进程中,政府间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至关重要。文章在阐述示范区政府间合作机制构建现状的基础上,借鉴国际成功经验,开展示范区政府间合作机制构建研究。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张克俊
创新是高新科技园区的本质特征。我国高新区发展新阶段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赋予高新区的历史使命,是高新区"二次创业"进一步提升竞争力的需要。本文在提出国家高新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基本思路的基础上,指出了重要途径是整合创新资源,关键是培育创新型企业,重要抓手是重大技术创新项目和战略工程,而加强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则是不可缺少的环境支撑。
关键词:
高新区 自主创新能力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许强 丁帅 安景文
产业集聚是现代产业最基本的组织形式。文章以分析影响出口竞争力提升的关键要素为基础,以中关村示范区2006-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均衡面板数据为例,通过测算产业的区位熵和出口技术复杂度,采用时序SUR最小二乘法和GMM估计方法实证分析产业集聚与出口竞争力的关系。研究表明:产业集聚与出口竞争力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影响关系。整体上,产业集聚对出口竞争力提升有着显著的积极影响。产业间看,产业集聚对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航空航天和新能源的出口竞争力具有正向的影响作用,而对新材料、先进制造、环境保护和现代农业的出口竞争力存在明显的负向影响。该研究结果为区域提升产业出口竞争力、调整产业结构和促进产业集聚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洞察和经验证据。
关键词:
出口竞争 产业集聚 新兴产业 结构调整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许强 丁帅 安景文
产业集聚是现代产业最基本的组织形式。文章以分析影响出口竞争力提升的关键要素为基础,以中关村示范区2006-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均衡面板数据为例,通过测算产业的区位熵和出口技术复杂度,采用时序SUR最小二乘法和GMM估计方法实证分析产业集聚与出口竞争力的关系。研究表明:产业集聚与出口竞争力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影响关系。整体上,产业集聚对出口竞争力提升有着显著的积极影响。产业间看,产业集聚对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航空航天和新能源的出口竞争力具有正向的影响作用,而对新材料、先进制造、环境保护和现代农业的出口竞争
关键词:
出口竞争 产业集聚 新兴产业 结构调整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