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87)
- 2023(1392)
- 2022(1231)
- 2021(1117)
- 2020(1048)
- 2019(2197)
- 2018(2182)
- 2017(3699)
- 2016(2362)
- 2015(2447)
- 2014(2467)
- 2013(2425)
- 2012(2274)
- 2011(2128)
- 2010(2026)
- 2009(1844)
- 2008(1839)
- 2007(1476)
- 2006(1322)
- 2005(1073)
- 学科
- 济(6150)
- 经济(6148)
- 学(4638)
- 业(3963)
- 壤(3813)
- 土壤(3799)
- 管理(3770)
- 方法(3717)
- 数学(3323)
- 企(3288)
- 企业(3288)
- 数学方法(3266)
- 森(1985)
- 森林(1985)
- 林(1965)
- 农(1662)
- 财(1398)
- 中国(1235)
- 业经(1199)
- 地方(1196)
- 环境(1186)
- 农业(1137)
- 生物(1128)
- 生态(1121)
- 森林土壤(1078)
- 及其(1063)
- 和(1045)
- 技术(1014)
- 防(900)
- 贸(895)
- 机构
- 大学(34043)
- 学院(34011)
- 研究(15977)
- 农(15413)
- 科学(14296)
- 农业(12613)
- 业大(11374)
- 所(10392)
- 研究所(10000)
- 中国(9879)
- 管理(8791)
- 济(8555)
- 农业大学(8370)
- 经济(8320)
- 室(7982)
- 京(7977)
- 实验(7872)
- 省(7673)
- 理学(7670)
- 实验室(7553)
- 理学院(7531)
- 重点(7202)
- 管理学(7187)
- 管理学院(7147)
- 业(6996)
- 科学院(6510)
- 中心(6335)
- 资源(6189)
- 环境(5886)
- 院(5798)
共检索到4529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俞元春 赵永艳 曾曙才
对苏南丘陵区的杉木林、火炬松林、次生栎林及毛竹林生长期内林下土壤养分含量的动态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4~6月各森林林下土壤各种养分含量均呈下降趋势,而且速度很快,是氮、磷、钾肥施用的适当时期;6~8月各种养分含量均比较稳定,变幅甚微,是土壤样品采集的适宜季节;8~10月有效钾的含量上升,速效磷的含量继续下降,全氮变化不明显,有机质除栎林迅速下降外,其他林分基本平稳,8~10月是补充土壤磷素的又一季节。土壤养分含量以次生栎林最高,毛竹林最低。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陈金林 潘根兴 吴春林 田维彬 于彬
采用室内模拟试验研究了采自苏南丘陵的两种森林土壤磷的固定特性。结果表明 :苏南丘陵森林土壤磷的固定作用强 ,磷的固定量大。林木根系生长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土壤磷的固定作用 ,因此土壤磷的固定量和固定率从小到大依次为根际土、根区土、非根区土。有机酸对土壤磷的固定有较大影响 ,其影响作用从大到小依次为腐殖酸、柠檬酸、酒石酸。腐殖酸加入量为 2 0g·kg-1、柠檬酸和酒石酸的加入量均为 4 0g·kg-1时 ,对土壤磷的固定具有较强抑制作用 ;但有机酸用量过多时 ,对磷素固定的抑制作用反而减弱。因此 ,在森林土壤上使用磷肥时 ,应与适量的有机酸混合施用 ,以减少土壤磷的固定 ,提高肥效
关键词:
森林土壤 磷素固定 有机酸 合理施肥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翟辉 张海 张超 周旭
【目的】研究陕西退耕还林中不同类型林分下土壤微生物群落代谢多样性,从微生物的角度对当地典型植被类型做出评价,为该地区植被恢复和培育结构合理、生态功能良好的林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米脂县境内退耕坡地5种人工林(柠条林、刺槐林、油松林、侧柏林和新疆杨林)为对象,撂荒坡地为对照,采用Biolog-ECo微平板法研究不同类型林分土壤微生物代谢活性(AWCD)、土壤微生物群落代谢多样性指数(ShAnnon指数、SimpSon指数和mC intoSh指数)及土壤微生物对不同碳源(糖类、氨基酸类、羧酸类、多聚物类、多酚类和胺类)的利用特征;运用主成分法(pCA)分析不同类型林分土壤微生物的碳源代谢特征。...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董志强 史正军 谢惠春 曾伟 冯世秀 邓丽
【目的】揭示不同恢复模式下林地土壤细菌群落环境的作用机理。【方法】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通过南亚热带丘陵土沉香林(Aquilariasinensis)、马占相思林(Acaciamangium)和天然次生林地土壤细菌群落组成及多样性,分析土壤理化性质与优势菌群的关系。【结果】①在不同林分土壤细菌分类研究中,土沉香林、马占相思林、次生林土壤细菌分别有44、32和35个门。3种林分土壤细菌组成较为相似,优势细菌菌群均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醋酸菌门(Acidobacteria),相对丰度均>1%的群落均为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和浮霉菌门(Planctomycetes)。②在不同林分土壤细菌α-多样性分析中,次生林土壤Chao1指数最高,表示该土壤中细菌群落数量最高,土沉香林土壤Shannon 指数最高,表示该土壤中细菌多样性高。③在不同林分土壤细菌β-多样性分析中,土沉香林和马占相思林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具有差异性,而次生林与前二者土壤细菌结构相似。④在不同林分土壤RDA冗余分析中,变形菌群和浮霉菌群与速效钾、有效磷及全磷呈显著正相关。酸杆菌门与土壤pH、有效磷和速效钾呈极显著负相关。【结论】研究结果揭示了深圳市3种不同林分土壤细菌群落组成结构差异性以及多样性,为进一步探究人工恢复模式是否优于天然林奠定理论基础。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向泽宇 张莉 张全发 刘伟 王根绪 王长庭 胡雷
利用常规实验室分析法和Biolog-Eco微平板法研究青海省不同林型土壤养分与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结果表明:大通1#、湟中和尖扎的土壤有机质、全氮和碱解氮含量较高,大通2#、循化和乐都的土壤有机质、全氮和碱解氮含量居中,民和的土壤有机质、全氮和碱解氮含量则较低;土壤全磷含量表现为民和最低,其他林型间差异不显著;土壤速效磷含量表现为循化、尖扎、湟中>大通1#、大通2#、乐都>民和;土壤速效钾含量表现为大通2#、民和>乐都>大通1#、湟中、循化、尖扎;各林型的土壤全钾含量变化均不显著;不同林型条件对土壤养分的积累总体表现为大通1#、尖扎!湟中!循化!大通2#!乐都!民和,4种林木对土壤养分的分布和改...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漆良华 孟勇 岳祥华 范少辉 艾文胜 刘广路 杜满义
以湘中丘陵区毛竹笋用林(Ⅰ)、笋材兼用林(Ⅱ)、材用林(Ⅲ)为研究对象,考察不同经营目标对毛竹林的土壤养分特征、养分库综合指数以及养分相关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毛竹笋用林、笋材兼用林、材用林0~60cm土层土壤有机质、全氮、水解氮、全磷、有效磷、全钾和速效钾含量随着土层下降总体呈降低趋势,变化范围分别为18.88~40.24g/kg、1.08~2.19g/kg、60.00~200.00mg/kg、0.36~0.52g/kg、0.84~4.07mg/kg、11.29~23.46g/kg和31.72~86.70mg/kg。毛竹笋用林土壤有机质、全氮及速效钾含量较高,笋材兼用林水解氮、全磷及有效磷含...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黄笑 李际平 赵春燕 曹小玉 石乐
为了研究不同林分类型闽楠人工林土壤氮、磷、钾元素含量以及其随土壤层次分布的变化规律。以湖南省金洞林场14年生闽楠-木荷混交林、14年生闽楠纯林、杉木林下补植4年生闽楠-木荷混交林,4年生闽楠纯林为研究对象,对4层深度(020、2030、3045、4560 cm)土壤的氮、磷、钾等养分实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如下:氮、全钾元素含量在整个土层(060 cm)中、速效磷元素含量在2060 cm土层中14年生闽楠—木荷混交林较14年生闽楠纯林多28.15%、23.82%、11.49%,全磷及速效钾元素含量14年
关键词:
闽楠 土壤养分 近自然经营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任奕炜 钟小瑛 衣华鹏 常耀
[目的 ]研究不同林分类型(黑松纯林、黑松-刺槐混交林、黑松-麻栎混交林)的黑松针叶功能性状、林下物种多样性、林下土壤因子的特征,以期为黑松海防林的建设与管理提供依据与参考。[方法 ]以烟台牟平海防林内黑松为研究对象,通过采集黑松针叶及林下0~20 cm土壤样品并调查林下物种多样性,测定针叶的相关功能性状及土壤理化性质,对林下物种多样性指标进行计算,对林下土壤因子对针叶功能性状及林下物种多样性的影响进行RDA分析。[结果 ](1)不同林分类型对叶面积(LA)、叶长(LL)、比叶面积(SLA)、比叶质量(SLW)、叶干物质量(LDMC)、叶含水率(LWC)等叶结构性状均有显著影响,叶化学性状中仅对C、N含量有显著影响。(2)不同林分类型对林下植被多样性指标均有显著影响,黑松-麻栎混交林的Simpson指数最高,黑松-刺槐混交林的Shannon-Wiener指数、Margalef指数、Pielou指数均最高,而黑松纯林各指标均表现为最低,马唐(Digitaria sanguinalis)、狗尾草(Pennisetum alopecuroides)在各群落中优势显著。(3)不同林分类型对土壤EC、有机碳(SOC)、全氮(TN)、硝态氮(NO_3~--N)、铵态氮(NH_4~+-N)、速效钾(AK)均有显著影响。(4)SOC、AK、NH_4~+-N对叶功能性状及林下物种多样性均有显著影响,TP、NO_3~--N分别对功能性状与物种多样性有显著影响。[结论 ]本试验条件下,不同林分类型下黑松针叶的功能性状、林下物种多样性对林下土壤因子均有一定响应,防护林的建设与管理要综合考虑林分类型、林下植被及土壤养分的作用。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郑华 欧阳志云 王效科 彭廷柏 李振新 赵同谦 李锡泉
研究采用野外取样和室内萌发相结合的方法对湖南红壤丘陵区4种森林恢复类型下土壤种子库进行了比较研究。主要结论为:①草本植物是4种森林类型土壤种子库物种组成和个体数量的主要组成部分,其比例分别达61.9%-86.67%和49.82%-87.27%。4种植被类型种子库密度大小为:杉木林>湿地松林>油茶林>天然次生林;②天然次生林的灌木和乔木植物种子种类与数量多于人工林;③湿地松人工林和杉木人工林的人工抚育导致部分种子埋藏在土壤较深层,土壤8-20cm中种子数分别占种子库的33.09%和26.64%;④对于土壤种子库的物种多样性,天然次生林显著大于人工林,干扰少的油茶林大于干扰较多的湿地松林和杉木林,...
关键词:
土壤种子库 森林恢复 人工抚育 自然恢复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海东 张波 沈渭寿 张金池 张晓勉 林杰
采用地统计学与GIS相结合的方法,以苏南山丘区邓下小流域为研究区,研究了表层土壤(0~20 cm)的pH值、全氮、全磷和速效钾等4种养分的空间变异特征。结果表明:(1)土壤养分的变异系数大小是全磷>速效钾>全氮>pH值,存在中等程度的空间变异性。土壤pH的半方差函数理论模型为线性模型,全氮、全磷和速效钾均为指数模型。土壤全氮、全磷和速效钾具有强烈的空间相关性,结构性因素是影响其空间变异的主要因素。土壤pH值存在中等的空间相关性,随机因子引起的空间变异性所占比重较大。(2)土壤pH值自北部向东南部总体趋势递减,中部波动较大。全氮条带状分布明显,自北部向东南部递减。全磷含量具有南北部低,中部较高的...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芦东旭 耿雪琪 崔子怡 王诗语 王丽娜 于永强 唐亚坤
【目的】刺槐因其固氮能力强、生长速度快和耐贫瘠等特点,被引入黄土高原进行水土保持和生态修复。研究黄土丘陵区不同林龄刺槐人工林的养分利用特征和林分质量,以期为该地区人工林的林分质量评价与合理经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调查了黄土丘陵区纸坊沟流域13、25、33和43年林龄刺槐人工林的林分结构及林下植被多样性,测定了刺槐叶、枝、根和土壤的碳(C)、氮(N)、磷(P)含量,并计算了刺槐叶片的养分利用效率和再吸收效率及各器官N、P的化学计量内稳性,用于分析各林龄刺槐人工林的林分质量指数。【结果】(1)叶片和土壤的N、P含量随林龄的增加显著升高(P <0.05),4个林龄刺槐叶片的N∶P均大于20。叶片的N、P利用效率随林龄的增加显著降低,N、P再吸收效率随林龄的增加显著升高(P <0.05),且叶片P的养分利用效率和再吸收效率均高于N。(2)刺槐各器官的N、P和N∶P的内稳性及林下植被多样性指数在林龄25年时均达到最大。(3)25年林龄刺槐人工林的林分质量指数显著高于其他林龄(P <0.05)。【结论】不同林龄刺槐的生长主要受P的限制,刺槐通过调整养分利用特征改变了各器官N、P含量及其内稳性。25年林龄刺槐各器官较高的N、P和N∶P的内稳性以及林下植被多样性,导致了该林龄最高的林分质量指数。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张超 刘国彬 薛萐 宋籽霖 张昌胜
【目的】研究黄土丘陵区坡耕地退耕后不同植被根际土壤微团聚体及颗粒的分形特征,为该地区植被恢复中土壤质量评价和生态恢复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室内分析,运用分形理论,研究黄土丘陵区墩山小流域天然草地、人工草地和人工灌木等6种植被根际土壤微团聚体以及颗粒组成的分形特征。【结果】黄土丘陵区坡耕地退耕后,不同植被对土壤微团聚体以及颗粒组成影响不同。无论是根际还是非根际,天然草地0.25—0.05 mm、0.05—0.01 mm微团聚体含量以及土壤团聚状况、团聚度均高于人工灌木和人工草地,而0.25—0.05 mm、0.05—0.01 mm土壤颗粒含量以及分散系数、分散率低于人工灌木和人...
关键词:
黄土丘陵区 根际 微团聚体 分形维数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尹秋龙 焦菊英 寇萌
为了解黄土丘陵沟壑区极端强降雨条件下土壤水分与植被之间的关系,对2013年7月极端强降雨条件下黄土丘陵沟壑区5种主要植物群落,即刺槐(Robinia psendoacacia)、柠条(Caragana intermedia)、铁杆蒿(Artemisia gmelinii)、长芒草(Stipa bungeana)、白羊草(Bothriochloa ischaemun)群落的土壤水分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1极端强降雨下,植被是影响土壤含水量的主要因素;2草本群落的土壤水分明显好于人工林,其中长芒草群落的土壤含水量、土壤贮水量和土壤有效贮水量均最高,分别为17.8%、961.2 mm和691....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胡忠旭 赵允格 王一贺
【目的】分析黄土丘陵区不同类型生物结皮的发育特征及土壤微生物的分布特征,以明确生物结皮形成过程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方法】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调查黄土丘陵区浅色藻结皮、深色藻结皮、藻+少量藓结皮、藓+少量藻结皮及藓结皮5类生物结皮的发育特征,并测定生物结皮层及结皮下02cm土层的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化学性质,最后分析了不同生物结皮发育特征和土壤化学性质与土壤微生物数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研究区浅色藻结皮、深色藻结皮、藻+少量藓结皮、藓+少量藻结皮及藓结皮的结皮厚度分别为1.13,3.26,6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刘淼 蔡春菊 范少辉 张大鹏 康剑
[目的]研究川南丘陵区不同恢复年限竹林地土壤质量的变化,综合评价退耕还竹林对土壤质量的影响,为川南地区的竹林生态修复提供支持。[方法]以四川省长宁县不同恢复年限(5,10年)的硬头黄竹林地为研究对象,以非退耕竹林地为对照,测定了林地不同土层(0~20,20~40,40~60 cm)土壤物理性质(土壤体积质量、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田间持水量、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和化学性质(pH、有机质含量、全氮含量、碱解氮含量、全磷含量、速效磷含量、全钾含量、有效钾含量、交换性Ca含量、交换性Mg含量);并运用主成分分析、加权综合指数法和模糊数学法,对不同恢复年限硬头黄竹林地的土壤质量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在同一土层下,随着恢复年限的延长,土壤体积质量和非毛管孔隙度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土壤田间持水量、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土壤毛管孔隙度和总孔隙度总体减小;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全磷、全钾、交换性Ca和Mg含量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土壤速效磷含量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土壤有效钾含量则降低。同一恢复年限下,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体积质量逐渐增加,田间持水量和土壤化学性质(pH、全钾除外)逐渐降低。土壤质量综合指数随着恢复年限的延长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恢复5年硬头黄竹林土壤质量综合指数最高;在同一恢复年限下,土壤质量综合指数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结论]不同恢复年限对川南地区竹林地土壤质量影响明显。恢复还林初期(5年),土壤质量综合指数上升明显;恢复还林后10年,对土壤的改善作用不明显。
关键词:
硬头黄竹 恢复年限 土壤质量 川南丘陵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