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249)
- 2023(13467)
- 2022(11779)
- 2021(11015)
- 2020(9113)
- 2019(21192)
- 2018(21191)
- 2017(40256)
- 2016(21947)
- 2015(24795)
- 2014(24702)
- 2013(24436)
- 2012(22348)
- 2011(20166)
- 2010(20118)
- 2009(18403)
- 2008(17382)
- 2007(15193)
- 2006(13252)
- 2005(10974)
- 学科
- 济(89124)
- 经济(89034)
- 业(58198)
- 管理(57391)
- 企(44605)
- 企业(44605)
- 方法(42002)
- 数学(37119)
- 数学方法(36552)
- 农(33897)
- 农业(22585)
- 中国(22342)
- 地方(21352)
- 业经(21325)
- 学(20465)
- 财(19942)
- 制(14828)
- 理论(14271)
- 环境(13628)
- 和(13396)
- 贸(13355)
- 贸易(13346)
- 易(12868)
- 技术(12631)
- 发(11948)
- 银(11587)
- 银行(11549)
- 划(11493)
- 务(11471)
- 财务(11404)
- 机构
- 学院(306637)
- 大学(306049)
- 管理(123379)
- 济(115541)
- 经济(112767)
- 理学(108242)
- 理学院(106960)
- 管理学(104714)
- 管理学院(104171)
- 研究(101249)
- 中国(74299)
- 科学(66536)
- 京(65013)
- 农(55433)
- 财(50415)
- 所(50355)
- 业大(49529)
- 中心(46966)
- 研究所(46480)
- 江(44459)
- 范(43128)
- 师范(42770)
- 农业(42311)
- 财经(40911)
- 北京(40444)
- 经(37193)
- 院(37097)
- 州(36212)
- 师范大学(34617)
- 经济学(33444)
- 基金
- 项目(220725)
- 科学(173598)
- 研究(159936)
- 基金(159803)
- 家(139661)
- 国家(138474)
- 科学基金(119154)
- 社会(99518)
- 社会科(93949)
- 社会科学(93926)
- 省(87584)
- 基金项目(86108)
- 自然(79046)
- 自然科(77205)
- 自然科学(77193)
- 自然科学基金(75724)
- 划(73368)
- 教育(72751)
- 编号(66233)
- 资助(65167)
- 成果(52594)
- 重点(49360)
- 部(47478)
- 发(47372)
- 创(45316)
- 课题(45122)
- 科研(42359)
- 创新(42113)
- 大学(40476)
- 教育部(40271)
- 期刊
- 济(126586)
- 经济(126586)
- 研究(85421)
- 中国(56136)
- 农(54430)
- 学报(50847)
- 科学(47734)
- 管理(41307)
- 大学(38391)
- 农业(36895)
- 学学(36223)
- 财(35564)
- 教育(33661)
- 技术(26228)
- 业经(23787)
- 融(23295)
- 金融(23295)
- 经济研究(18409)
- 财经(17999)
- 图书(17099)
- 问题(16917)
- 业(16798)
- 资源(16269)
- 版(15834)
- 科技(15706)
- 经(15185)
- 理论(14475)
- 技术经济(14436)
- 业大(13944)
- 统计(13675)
共检索到43398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付永虎 王心怡 刘俊青 魏范青 蒲嘉霖 张晓平 翁倩文
为探讨乡村聚落的时空演变特征,以江苏省东海县为研究对象,基于1990年、2000年、2010年和2020年研究区乡村聚落图斑数据,采用景观格局指数、标准差椭圆、核密度、可达性和空间自相关分析等方法,测度与评估研究区乡村聚落用地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1990—2020年东海县乡村聚落总面积与平均面积呈逐年递增的趋势,伴随着聚落总面积的逐步增加,聚落斑块数量逐步减少;研究区乡村聚落先后经历了“点状增加-块状增加与减少并存-点、带式同步小幅增加”的过程。乡村聚落增减变化以点状变化和块状变化为主,其中块状变化主要分布于县城区和建制镇周围;2)东海县乡村聚落基本空间格局较为稳定,保持“西—东”方向分布。从方向上看,研究区1990—2020年乡村聚落重心经历了“东北—南向—东移”的方向转换过程;3)1990—2020年东海县乡村聚落变化由缓慢变化期到快速波动期再进入平稳发展期,整体呈协调发展态势;4)1990—2020年,东海县乡村聚落增减变化受到城镇、交通和水源可达性小于15 min的影响较大,随着乡村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农村生活方式的现代化转变,乡村聚落更倾向于靠近城镇与交通干线扩展,临城、靠路、亲水成为这段时期内乡村聚落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综上,东海县大多乡镇单元乡村聚落增减变化处于不显著状态,呈农户自组织建房的随机性空间分布特征;研究区大多数乡镇无显著空间自相关性,且并未出现显著性最强的区域。本研究结果可为乡村地域空间优化配置、分类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参考。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骞国 石培基 刘春芳 魏伟 吴娜
乡村聚落是农户的居住场所,对其空间格局进行研究,对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和推进新农村建设具有实践意义。基于2002年的Landsat 7 ETM和2012年的SPOT 5遥感影像,采用实地访谈法,景观格局分析和GIS空间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七里河区乡村聚落的时空演变特征、过程、机理及空间格局优化四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结果表明:110年来,全区乡村聚落发展较快,斑块数目增多,平均斑块面积减小,但不同地域发展程度存在明显差异,集镇中心及三条沟谷地带分布逐渐密集,空间上总体呈现"融合—迁移"之演变趋势。2乡村聚落向地形平坦、交通和水系沿线布局的趋向明显,地形梯度在3级以下,距离道路和河流1 000m是乡村聚落发展的主要集聚区,同时乡村聚落的演变受农户耕作半径、中心城市的发展影响较大。3城镇化与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土地经营方式的转变、农户生计的改变、政策制度的实施等因素是全区乡村聚落空间演变的主要驱动力。4结合全区社会经济、人口、自然环境、聚落布局等情况,提出城镇化整理型、集聚发展型和迁移型三种优化空间格局模式。
关键词:
乡村聚落 时空演变 格局优化 七里河区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雷文韬 黄明华 谢宏坤
[目的]乡村聚落景观是乡村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聚落景观的规划设计对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乃至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文章基于175个典型乡村聚落景观研究样本,借助Google Earth与ArcGIS10.2,采用最邻近指数、地理集中指数等5种地理研究模型,分析湘西州典型乡村聚落景观的空间分布特征。并从聚落景观生态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及经济价值等4个层面,构建包括18个指标在内的乡村聚落景观评价指标体系,对湘西州175个典型乡村聚落景观质量展开评价。[结果]湘西州175个乡村聚落景观总体呈集聚分布,且主要分布在中部和西部。农村常住人口和总产值与乡村聚落景观个数之间的地理联系率分别为81.6和80.5,乡村聚落景观的分布与经济规模和人口规模存在较紧密关联。质量评价发现,聚落质量评价分值为7.01,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通过对乡村聚落景观驱动因素进行分析,进一步说明聚落景观的分布与人口、经济、交通密切相关。[结论]湘西州乡村聚落景观空间分异呈现生态价值与社会价值高、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低,以及中西部集聚的特点,应稳固现有乡村聚落景观建设成效,并注重发展乡村旅游经济、现代农业经济。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杜佳 华晨 余压芳
对黔中屯堡聚落传统空间特征及发展演变阶段进行总结,梳理了当代屯堡聚落空间的演化路径,包括就地城镇化,衰退型和扩张型。并借助乡村聚落空间研究理论及量化方法,对比屯堡聚落传统区域与新建区域及整体形态的变化,得出扩张型屯堡聚落空间形态近年演变的特征:屯堡聚落边界形态由团状向指状拓展为主,新建区域空间肌理与原有空间差异较大,聚落空间结构性、整体性、致密性降低,建筑地域特征弱化。认为传统屯堡聚落围绕"防御"及"明清汉族文化"的空间组织机制已瓦解,交通便利性和个体价值成为左右近年空间组织的主要因素,而文化的自我认同、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杜佳 华晨 余压芳
对黔中屯堡聚落传统空间特征及发展演变阶段进行总结,梳理了当代屯堡聚落空间的演化路径,包括就地城镇化,衰退型和扩张型。并借助乡村聚落空间研究理论及量化方法,对比屯堡聚落传统区域与新建区域及整体形态的变化,得出扩张型屯堡聚落空间形态近年演变的特征:屯堡聚落边界形态由团状向指状拓展为主,新建区域空间肌理与原有空间差异较大,聚落空间结构性、整体性、致密性降低,建筑地域特征弱化。认为传统屯堡聚落围绕"防御"及"明清汉族文化"的空间组织机制已瓦解,交通便利性和个体价值成为左右近年空间组织的主要因素,而文化的自我认同、村民自组织机制、复杂的宅基地产权划分以及各级保护政策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传统聚落空间的衰退。最后对屯堡聚落空间的未来发展进行了思考。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赵斌 张建华 李晓东
"太行八陉"自战国时期便是连接太行山东西晋冀豫三省的通衢要道,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了特殊的职能需求,从而造就了诸多因古道而生的山地商贾驿站式乡村聚落,作为一种特殊的传统村落类型,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和学术研究以及保护利用价值。山西省平顺县花园村可考历史逾500年,村落传统格局保存完整。仅有十四家住户的村落内曾建有寺庙四座,现存古碑14通,明代石桥一座,三股泉水伴生的石槽水利系统历经数百年,贯穿整个村落,整体形态凝练了我国乡村聚落营建的传统智慧。以花园村为例,对此特殊聚落类型进行了深入研究。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赵斌 张建华 李晓东
"太行八陉"自战国时期便是连接太行山东西晋冀豫三省的通衢要道,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了特殊的职能需求,从而造就了诸多因古道而生的山地商贾驿站式乡村聚落,作为一种特殊的传统村落类型,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和学术研究以及保护利用价值。山西省平顺县花园村可考历史逾500年,村落传统格局保存完整。仅有十四家住户的村落内曾建有寺庙四座,现存古碑14通,明代石桥一座,三股泉水伴生的石槽水利系统历经数百年,贯穿整个村落,整体形态凝练了我国乡村聚落营建的传统智慧。以花园村为例,对此特殊聚落类型进行了深入研究。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项清 于欢 阚瑷珂 黄弘 何杰
岷江上游河流水系的结构特征与复杂地貌环境构建了山区独特的水生态与水环境基础,从而塑造了流域聚落特殊的分布规律。研究分别通过河流邻近距离、河道剖面的海拔变化、集水流域等级以及河流水系发育的复杂程度,展开对岷江上游聚落分布的平面形态、垂直变化、类型分布和空间分异的分析。并利用地理探测器揭示岷江上游水文环境耦合地貌特征影响山区聚落分布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如下:(1)聚落具有附主干河流呈“线状”分布的特征;总体上聚落随岷江支流河道海拔升高数量降低,但在不同支流上具有一定差异。岷江干流沿线聚落随河道剖面海拔升高呈现“U型”分布特征,聚落集中分布在海拔873-1588m和1877-3369m的河道两侧;不同民族类型聚落的分布具有明显的集水区等级指向性,如1级集水区仅藏族聚落分布,而汉族聚落几乎全部分布于10级集水区;聚落密度总体随流域水系分维数升高而增大,且在不同支流流域上具有不同空间分异规律。(2)地理探测器表明河流水系密度、水系分维数、海拔高程、地形起伏度是影响岷江上游聚落分布的主控因子,且具有显著的非线性交互增强效应。(3)通过阶地发育、孕灾风险、气候环境和地貌景观特征的讨论,揭示了岷江上游水文特征与地貌环境耦合形成的生产生活环境被流域居民适应性选择和利用,从而形成河流水系影响聚落分布的内部机制。
关键词:
山区聚落 河流水系 河道剖面 阶地发育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邱应美 角媛梅 杨宇亮 李亚 李宏 赵冬梅 刘澄静 张娟
利用GIS技术分析位于云南红河哈尼梯田遗产核心区的元阳县全福庄中寨1960年开始建寨以来民居分布格局的演变过程,探讨关键因子对民居分布格局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民居演变经历了建寨(1960—1963年)、迁入(1964—1975年)、慢速扩展(1976—2005年)和快速扩张(2006—2018年) 4个阶段,分别形成民居分布的单核、双核、双核邻域扩展和多核等空间格局模式,并呈现由集中向随机分布格局演变的特征。(2)影响民居分布格局的关键因子是地形、距水井距离、距道路距离和亲缘关系,其中距水井和道路距离是最主要的影响因子,而亲缘关系影响的是民居聚集程度。(3)民居演化过程表现为建寨阶段受地形和距水井距离影响,迁入和慢速扩展阶段主要受亲缘关系影响,而快速扩张阶段则主要受距道路距离因子控制。未来在乡村聚落重构和建设中应综合考虑这4个因素,以实现哈尼聚落与梯田遗产的持续发展。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冯文兰 周万村 李爱农 张宝雷
将四川省茂县作为典型研究区,以其ETM影像及国家1:25万基础地理数据库为主要信息源,经图像识别与实地验证获得乡村聚落的空间信息,并运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对岷江上游乡村聚落的空间聚集特征作了定量化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58.6%的乡村聚落在局部空间上相对集中,其余的则弥散分布;大部分聚落(约78.2%)分布在海拔1500~2700 m的中高山处,海拔1200~2200 m干旱河谷区聚集的聚落约55.2%,80%以上聚落的坡度大于15°;大多数聚落的水源和交通状况良好,水系和道路缓冲区较小半径内的聚落多沿道路聚集,而较远的则多沿水系聚集。分析还发现,少数乡村聚落的空间分布不宜于居民正常的生产生活...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郭晓东 马利邦 张启媛
以甘肃省秦安县为研究对象,以DEM和1998、2008年秦安县遥感数据为数据源,利用GIS空间分析方法,研究了1998—2008年秦安县乡村聚落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变化特征。研究表明:①秦安县人口和聚落密度较高,乡村聚落在空间分布上极为分散,空间扩展特征显著;②秦安县不同高程与坡度上分布的聚落斑块,其数量与面积均存在明显的差异,聚落斑块随高程和坡度均呈正态分布且表现出明显的空间集聚态势;③聚落沿道路与河流集聚分布的趋向十分明显,随着距河流距离的增加,聚落斑块数量迅速减少;④地形等自然条件决定了秦安县乡村聚落的总体空间分布格局,但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城镇建设、交通条件、政策制度以及传统文化等因素,对秦安县乡村聚落空间分布格局的演变具有重要的影响。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邢谷锐 徐逸伦 郑颖
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在给城市空间带来了显著变化的同时,也对乡村聚落空间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和冲击。城市化进程中乡村聚落空间的演变受到用地、人口、产业、设施和观念等多方面因素变化的影响;根据自身发展趋向与城乡空间演变特征的差异性,将乡村聚落空间演变的类型归纳为主动型、被动型和消极型,并对其发展演变特征分别进行分析总结。
关键词:
乡村聚落 空间演变 城市化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王玮 韦姿言 张嘉龙 刘汉成
文章通过数据分析、用户访谈、文献研究、田野调查等方法,深度挖掘生态型乡村景观的设计需求,利用全面质量管理KJ法整合用户需求卡片;编制KANO模型问卷,依据调研结果对生态乡村景观设计需求进行属性分类;结合Better-Worse系数明确构成优先级分析的设计依据。研究得出3项必备型需求、5项期望型需求、2项魅力需求的优先等级,提供详细的解决方案与研究思路。运用KANO模型分析生态乡村景观各项设计要素属性与优先级,为生态景观设计提供了依据与方向,有利于丰富现有生态型乡村景观。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曾灿 刘沛林 左裕林 李伯华 曹扬意
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乡村凋敝对城乡协调和区域可持续发展构成严峻挑战。寻求乡村发展路径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迫在眉睫的核心任务。在厘清乡村聚落物质要素修补与非物质要素修复的聚落“双修”内涵基础上,针对乡村发展面临的系列难题,通过“生态”和“历史文化”资源整合、“人口”“土地”“产业”和“配套设施”的转移及建设,来探究根治“乡村病”的科学模式与振兴路径:对标双修、绿色发展以振兴乡村生态;六位一体、文化繁荣以振兴乡村文化;高效输出、对口回流以振兴乡村人才;横向联合、纵向推进以振兴乡村产业;三治融合、多元共建以振兴乡村组织。以祁东县沙井村规划实践为例,从人、生、文、地、产、设等六方面提出修复修补策略与措施,以达到修复乡村生态、培育乡村文化、恢复乡村社会朝气、振兴乡村产业经济、提升乡村人居环境的目的。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李红波 张小林 吴启焰 王亚华
乡村重构是乡村地理学研究的新内容,乡村聚落空间重构是在城镇化背景下,乡村受到各种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引起乡村聚落空间格局出现阶段性的转变,是乡村转型发展的过程。论文通过建构乡村聚落空间重构的测度指数和理论框架体系并以苏南地区为案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乡村聚落空间重构受乡村系统内外综合因素共同作用,城镇化、工业化、政府调控、乡村自身的更新改造和空间生产等因素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乡村聚落空间重构,且不同的重构阶段,乡村聚落空间形态和作用机制存在差异,未来乡村聚落空间重构的路径应是基于多重作用力和不同作用模式基础上的、以城乡资源空间重构为导向的综合创新路径,研究有助于丰富乡村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
关键词:
乡村聚落空间重构 苏南 乡村地理学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