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50)
- 2023(591)
- 2022(564)
- 2021(448)
- 2020(388)
- 2019(835)
- 2018(867)
- 2017(1337)
- 2016(942)
- 2015(955)
- 2014(950)
- 2013(971)
- 2012(1007)
- 2011(883)
- 2010(948)
- 2009(839)
- 2008(852)
- 2007(841)
- 2006(639)
- 2005(580)
- 学科
- 学(2272)
- 虫(1889)
- 济(1720)
- 经济(1714)
- 害(1384)
- 虫害(1194)
- 管理(1129)
- 防(1084)
- 治(1049)
- 防治(1049)
- 及其(1035)
- 业(997)
- 水产(964)
- 动物(896)
- 病虫(874)
- 病虫害(874)
- 农(822)
- 动物学(742)
- 企(710)
- 企业(710)
- 物(621)
- 方法(616)
- 中国(571)
- 地方(495)
- 农业(493)
- 植(486)
- 植物(472)
- 数学(467)
- 生物(461)
- 数学方法(460)
- 机构
- 大学(14392)
- 学院(13515)
- 农(7701)
- 研究(7249)
- 科学(6475)
- 农业(6310)
- 业大(5213)
- 所(4899)
- 研究所(4644)
- 中国(4427)
- 农业大学(4216)
- 室(3867)
- 实验(3653)
- 京(3633)
- 实验室(3528)
- 省(3473)
- 重点(3349)
- 业(3327)
- 中心(2840)
- 济(2775)
- 经济(2688)
- 江(2653)
- 科学院(2650)
- 院(2590)
- 技术(2567)
- 管理(2465)
- 部(2384)
- 生物(2274)
- 研究院(2133)
- 理学(2025)
共检索到2106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王吉申 崔俊 刘忆臕 丁申 欧万发 李孟楼
【目的】研究花绒寄甲围心细胞形态、数量和分布特点,为了解其结构和功能提供基础。【方法】以经多代繁育的花绒寄甲幼虫、蛹和成虫为材料,用扫描电镜对其心脏和巨型围心细胞形态进行解剖观察。【结果】花绒寄甲的背血管属于直管型,心脏起始于第2腹节,心脏表面覆盖着纵向的心包膜肌肉,心脏由6个心室组成,每个心室两侧分别整齐排列着5~7对巨型围心细胞,直径达(114.2±3.9)μm。花绒寄甲幼虫、蛹和成虫期围心细胞的数量和形态无显著差异,围心细胞与心室接触表面的空隙处存在大量血细胞。【结论】花绒寄甲的围心细胞在胚胎期可能已完成了所有的分化和发育,具备了完整的功能。
关键词:
花绒寄甲 心脏 围心细胞 超微结构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姜勇 雷朝亮 宗良炳 钟昌珍
运用扫描电镜观察了家蝇的血细胞,发现家蝇的血细胞主要有原血胞、浆血胞、珠(粒)血胞以及类绛(囊)血胞4种类型;不存在典型的珠血胞与粒血胞,只是另有一类血胞兼具二者的特点;家蝇的浆血胞具有极强的吞噬能力,类绛(囊)血胞也可能与其免疫作用有关。
关键词:
家蝇 血细胞 免疫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龚世园 张训蒲 杨学芬 何依萍 梁开学 王延庆 刘英杰 严国璋
用扫描电镜观察了大银鱼的第Ⅲ时相、第Ⅳ时相、第Ⅴ时相卵母细胞和受精卵的卵细胞粘丝的外部形态特征和它们的粘性,并讨论了卵细胞粘丝的功能
关键词:
大银鱼 卵细胞粘丝 扫描电镜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郭骁才 蒋辉 吴伯骥 郑国
对离体培养植物细胞(胡萝卜细胞和烟草细胞)的表面进行了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表明,愈伤组织表面细胞的表面上分布有颗粒和纤丝。颗粒的形状、大小及分布有各种各样,有些颗粒顶部凹陷成小坑。纤丝大多与颗粒相连,在有些细胞表面上纤丝交织成网络。对这些颗粒和纤丝的分泌活动及调节,以及颗粒和纤丝在细胞之间粘连中的作用,进行了讨论。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徐向明 丁雪娟
扫描电镜观察平微杯虫(Microcotyle sebastisciYamaguti,1958)显示:该虫中型个体,具口吸盘1对,口吸盘之间可见口孔,具横隔。口孔正下方为一圆形生殖孔,卵纺锤形具双极丝。后吸器鸡冠状,上面对称排列着两行无柄微杯型吸铗,吸铗形状、大小相近。体表具横向皱褶,背面体表具乳头状乳突,腹面体表密披杆状纤毛。[中国水产科学,2006,13(4):511-516]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张亚波 吴小双 叶碧欢 吴盼盼 舒金平
金针虫是叩甲(鞘翅目Coleoptera叩甲科Elateridae)幼虫的通称,广布于世界各地,危害农作物、林木及牧草等,是一类极为重要的地下害虫。筛胸梳爪叩甲(Melanotus cribricollis)是浙江笋用林内的优势种群,其幼虫(即金针虫)是笋期主要害虫之一,在湖州地区德清和安吉、杭州地区余杭和临安等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杨光友 沙国润
台湾次睾吸虫15日龄成虫经扫描电镜观察:虫体整个背面和腹面前4/5的体表皮层着生有鱼鳞状的簇生体棘,簇生体棘在虫体前端分布较密集,由前向后渐变稀疏。每一簇生体棘中含3~6个尖刀形棘。口吸盘上有15~18个无纤毛圆丘状乳突,腹吸盘唇部光滑无乳突分布,但在其周围可见到10余个花蕾状乳突。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杨秀平 向元槐 叶益琼
鳜[Siniperca chuatsi (Basilewsky)]终生以活饵为食这一摄食习性引起了许多学者对它的极大关注。人们企图从视觉、嗅觉、味觉、侧线感觉及其摄食行为诸方面,采用形态学、组织学、电生理学及行为学等方法来探讨其摄食机制。动物的组织结构是与机能相统一的。长期执行某种机能会使组织细胞在形态结构上产生某种适应性变化。因此研究鳜鱼的主要摄食器官—口咽腔表皮细胞的形态结构对全面了解口咽腔在摄食过程中起的作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鳜 口咽腔表皮 带突起细胞 扫描电镜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王玉刚 张真 王鸿斌 周淑芷
对红脂大小蠹雌雄成虫进行了触角扫描电镜的观察,观察结果表明红脂大小蠹雌雄之间触角形态没有显著差异,触角锤状部感受器的分布最为丰富,约占全部的94 5%左右,柄节感受器较多占全部的4%左右;鞭节的感受器较少,只占全部的1 5%左右。触角上的感受器可以分为4种:毛形感受器、刺形感受器、锯齿形感受器和芽形感受器。毛形感受器、刺形感受器和锯齿形感受器分别约占70%、24%和6%,芽形感受器非常少。锯齿形感受器着生于柄节和鞭节上;毛形感受器和刺形感受器只着生于锤状部;芽形感受器主要着生于柄节的基部。
关键词:
红脂大小蠹 触角扫描 感受器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孙会忠 董钧锋 宋月芹 林克剑
运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温室粉虱雌雄成虫的体形结构特征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雌雄成虫具有1对单眼和1对复眼,分别位于头部两侧,复眼呈哑铃型,单个复眼约有110个单眼组成;刺吸式口器具3个口针,下唇特化为喙,喙的尾端1/3处耳状膨大;线状触角共7节;翅前缘具有乳头状缘齿,缘齿上簇生鬃毛;跳跃足前跗节的2个侧爪之间具有1个发达的爪间突。产卵器具3个产卵瓣,阳茎长椎状;肛门下面的舌状突在雌雄之间存在明显差异。超微结构特征丰富了温室粉虱及其外类群的生物学和分类学资料。
关键词:
温室粉虱 成虫 形态特征 扫描电子显微镜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朱雪姣 马涛 张蒙 杨兴翠 温秀军 孙朝晖 李亦震
利用扫描电镜对迟眼蕈蚊触角的形态和感器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迟眼蕈蚊触角呈丝状,由柄节、梗节和鞭节组成。整个触角长度为0.83~1.14 mm,鞭节长度为0.99~1.00 mm,分为14亚节。触角上的感器有9种,即毛形感器、刺形感器、锥形感器、耳形感器、腔锥形感器、缘感器、柱形感器、乳状感器、Bohm式鬃毛,不同感器在触角上的分布不同。其中,毛形感器的种类和数量在触角感器中居首位。
关键词:
迟眼蕈蚊 扫描电镜 触角 感器超微结构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王全坡 张然然 陈辉
【目的】研究松六齿小蠹成虫触角感受器的形态、数量和分布特征,为明确松六齿小蠹触角感器的功能和寄主树木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运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松六齿小蠹雌雄成虫触角外部形态与感器进行超微形态观察。【结果】松六齿小蠹雌、雄成虫的触角感器分为毛形感器(Ⅰ型和Ⅱ型)、锯齿形感器、刺形感器、芽形感器、锥形感器和槽纹感器等6类。其中毛形感器数量最多,约占总数的85%;锯齿形感器的分布最广,在触角各节均有分布。触角锤头部感器的种类和数量最多,6种感器均有分布,占全部感器数量的92.3%;柄节的感器数量最少,仅占3.4%。【结论】松六齿小蠹雌、雄成虫触角的形态及感器类型和分布无明显差异,其中毛形感器Ⅰ...
关键词:
松六齿小蠹 触角 感器 扫描电镜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杨光友 沙国润 张同富 李英
肝片吸虫的母雷蚴、早期子雷蚴、成熟子雷蚴及尾蚴经扫描电镜观察.①母雷蚴口孔周围有呈指状的乳突分布,口孔至围领部虫体体表为呈环行排列的皱嵴,围领部及虫体中部体表呈网状绒毛样构造,虫体尾端体表具有许多环行皱折,其间有微孔散在分布,但无绒毛样构造.②早期子雷蚴口孔周围有乳突分布,围领部体表呈马铃薯样突起,产孔位于围领基部的一侧,围领之后的虫体前部及中部体表为绒毛样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陈辉 李宗波 唐明
Antennae surface structure and morphological characters of male and female Dendroctonus armandi were observed with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re were not obvious differences between structure and morphology of male and female.Most of the sensilla were distributed...
关键词:
华山松大小蠹 触角 感受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