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866)
- 2023(4413)
- 2022(3621)
- 2021(3610)
- 2020(2996)
- 2019(7045)
- 2018(6634)
- 2017(12088)
- 2016(6341)
- 2015(7536)
- 2014(7214)
- 2013(7417)
- 2012(7117)
- 2011(6736)
- 2010(6424)
- 2009(5911)
- 2008(5734)
- 2007(4769)
- 2006(4183)
- 2005(3890)
- 学科
- 济(32504)
- 经济(32479)
- 方法(13835)
- 数学(13029)
- 管理(12977)
- 数学方法(12975)
- 中国(12042)
- 业(11705)
- 贸(9521)
- 贸易(9513)
- 易(9357)
- 农(7862)
- 企(7300)
- 企业(7300)
- 学(6305)
- 地方(6003)
- 关系(5482)
- 环境(5386)
- 出(5233)
- 制(5199)
- 农业(5107)
- 财(4971)
- 银(4777)
- 银行(4775)
- 融(4735)
- 金融(4734)
- 业经(4732)
- 行(4714)
- 发(4687)
- 口(4312)
- 机构
- 大学(98086)
- 学院(94709)
- 济(49824)
- 经济(49294)
- 研究(43660)
- 中国(33777)
- 管理(32019)
- 理学(27445)
- 理学院(27027)
- 管理学(26598)
- 管理学院(26415)
- 科学(25406)
- 所(22502)
- 京(22461)
- 研究所(20924)
- 财(19415)
- 中心(17883)
- 经济学(17420)
- 农(17015)
- 财经(16099)
- 院(15765)
- 经济学院(15745)
- 北京(15193)
- 经(15058)
- 科学院(14630)
- 农业(13394)
- 业大(13154)
- 范(12772)
- 师范(12630)
- 研究中心(12468)
- 基金
- 项目(66457)
- 科学(52890)
- 基金(51797)
- 家(47476)
- 国家(47232)
- 研究(45915)
- 科学基金(38837)
- 社会(31883)
- 社会科(30419)
- 社会科学(30414)
- 基金项目(26476)
- 自然(24591)
- 自然科(23972)
- 自然科学(23962)
- 自然科学基金(23546)
- 资助(22033)
- 省(20620)
- 划(19829)
- 教育(19670)
- 中国(17437)
- 部(16492)
- 重点(15808)
- 国家社会(15323)
- 编号(15290)
- 发(15046)
- 教育部(13809)
- 创(13025)
- 重大(12898)
- 科研(12790)
- 创新(12517)
共检索到14521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黄大庄 杨忠岐 贝蓓 孙娜 唐桦
This study mainly investigatied the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Dastarcus helophoroides in China and analyzed the thresholds of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in its distribution regions, to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employing %D.helophoroides% in controlling long-horned beetles. In China,...
关键词:
花绒寄甲 地理分布区 温湿度阈值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维 赵儒楠 圣倩倩 耿兴敏 祝遵凌
【目的】了解矮牡丹在中国的地理分布和潜在的适生区,以进行矮牡丹的资源保护、引种驯化及园林应用研究。【方法】利用ArcGIS软件和MaxEnt模型,基于矮牡丹当前44条有效分布记录和17个环境因子,评估不同环境因子对矮牡丹地理分布的影响,预测其当前及未来的潜在适生区。【结果】MaxEnt模型模拟当前潜在分布区的结果准确度极高,训练集与测试集的AUC值分别为0.994和0.998。紫外线最低月平均值(UVB4,贡献率为21.6%)、年均降雨量(BIO12,贡献率为18.8%)、最冷月最低温(BIO6,贡献率为12.3%)和海拔(ALT,贡献率为10.5%)为影响当前矮牡丹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当前生态适生区总面积为15.97万km~2,主要位于甘肃东部、陕西中部、山西南部及河南西北部地区,此外,河北南部与山西两省交界地带也有少量分布。未来气候变化下,矮牡丹潜在分布区有西北部缩减和向东部、北部轻微扩张的趋势,具体表现为:在陇东地区、陕西宝鸡市、咸阳市一带出现明显缩减,冀南地区则完全丧失,在陕西延安以北、山西临汾、晋城、河南洛阳以东轻微扩张。此外,其未来的适宜分布中心东移趋势明显。【结论】矮牡丹适生区主要受紫外线最低月平均值(819.4~1 128.6 J/(m2·d))、年均降水量(436.2~808.5 mm)、最冷月最低温(-11.8~-3.2℃)、海拔高度(270.8~1 833.3 m)等环境条件影响,其中紫外线最低月平均值与年均降水量是限制矮牡丹地理分布最关键的环境因子。当前,矮牡丹在中国地理分布范围较窄,未来在西北、冀南地区适宜生境骤减。因此,加强天然种群保护力度,积极开展引种栽培工作刻不容缓。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周先容 余岩 周颂东 何兴金
基于文献资料、标本资料和实地考察,收集巴山榧树县级分布点57个,在此基础上,使用生态位模型(GARP)预测巴山榧树在中国的潜在分布区,分析其地理分布及濒危原因。结果表明:汇流累积量、年均气温、雨日频率和水汽压对巴山榧树分布的影响较小,而太阳辐射、极端低温、极端高温和霜日频率对其分布影响显著;巴山榧树间断分布于海拔800~2700m的亚热带山区,散生于针阔叶混交林、灌丛及沟谷地带;预测我国中部地区为巴山榧树良好生长区;目前巴山榧树的实际分布远小于其适生区;巴山榧树虽然仍有不少种群,但各种群分布区域狭窄、种群密度小、人类破坏极为严重,应加强保护和繁育。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薛燕 周雪梅 王庆莉 边茜 李平兰 张利平
【目的】为促进块菌产业持续发展,做大做强做优块菌特色优势产业,将块菌产业作为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有必要开展攀西地区块菌资源的气候生态适宜性分析与地理分布区划研究。【方法】利用1981-2017年地面气象观测资料,运用数理统计分析法建立气象要素多元线性回归空间模型,选取与块菌生长密切相关的海拔、降水、温度、植被、土壤等要素值作为指标,利用ArcGIS10.x空间分析模块,计算分析并得到每个指标所确定的块菌适宜性空间分布,运用集优法划分出不同适宜程度的气候区。【结果】攀西地区块菌产量主要影响气候因子为降水,主要气象灾害有干旱、高温、暴雨等;攀西地区块菌适宜区主要分布在1500~2600 m的针阔叶林带和2600 m以下亚高山暗针叶林带,坡度在20~30°的沙壤、壤土、紫色土、石灰土,pH值为6.0~6.5微酸性的环境中,上层乔灌层郁闭度为0.5~0.7,年雨量在700~1600 mm,年均温16.0~23.0℃,土层厚度≥50 cm,旱季、雨季分明;次适宜区海拔在2600~3500 m的针阔叶林带;而不适宜区在海拔3000 m以上的云杉林带、冷杉林带和高山灌丛带。【结论】该区划图客观反映了攀西地区特殊的气候生态环境是块菌自然生长的优良条件,对块菌产量有决定性作用,且气候生态适宜性与地理分布区划相一致,结果与块菌主产区产量分布基本一致。
关键词:
块菌 适宜性 GIS 区划 攀西地区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秀荣 郝蕙玲 杨集昆
本文将水蜡蛾科(Brahmaeidae)的中国种归属问题进行了统一,并把外生殖器特征纳入属征,系统描述了各届特征和在中国的分布。
关键词:
水蜡蛾科 属征 分布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顾大男 周俊山
文章基于2000年普查数据1‰个人原始数据和中国2005年1%人口调查数据中20%个人原始数据对中国345个地级行政区划民居住宅从建造年代、建筑结构和楼层等三个角度考察了中国民居的地理格局分布及其变化。结果显示中国民居住宅特别是西部地区更新步伐快;民居建造年代的空间分布和变化与中国经济发展在地域上的递进性特点相吻合;南方民居混合结构居多,北方和西部地区以砖木或其他结构为主;民居建筑以平房为主,但楼层化程度在不断加快,特别是东南沿海地区。这些结果对如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本着保护各民族文化成果的原则促进民族建筑文化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就地取材,因材制宜地营建民居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关键词:
民居 地理格局 建筑结构 空间分析 中国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程诗明 顾万春
Based on the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and the cluster analysis of phenological observation data from 70 meteorological observation stations for 8 years (1994—2002), which were located in all the distribution regions of Melia azedarach in China, the distribution regions of Melia azedarach ...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王刚 孟艳琼 孙婧 王雷宏 闫士凤 程耀辉
【目的】利用DIVA-GIS软件模拟麻花杜鹃在当前和未来的潜在分布区域,揭示影响麻花杜鹃分布的因子,为该物种的遗传多样性起源、系统进化研究和种质资源保护提供资料。【方法】全面收集麻花杜鹃的地理分布资料,基于获得的73个精确分布点信息,利用DIVA-GIS中的BIOCLIM模型对麻花杜鹃地理分布格局进行模拟和预测,绘制麻花杜鹃实际地理分布及当前和未来潜在分布区域图,并结合19个环境因子进行主成分分析,获取影响麻花杜鹃地理分布的主要因子。【结果】麻花杜鹃在我国的分布格局为:中部较多,南部和东部也有一定的分布。通过主成分分析发现,最热月温度、温度季节变化方差和年降雨量是影响麻花杜鹃分布的主要因子。【...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王义平 吴鸿 卜文俊 徐华潮
对世界分布的小花蝽属70种昆虫的地理分布进行了研究。将所有种按照14个地理分布类型进行了整理,它们分别是古北区特有种13种,东洋区特有种18种,新北区特有种7种,新热带区特有种8种,全北区1种,非洲区特有种5种,澳大利亚区特有种3种,澳大利亚区 东洋区2种,古北 东洋区9种,新北 新热带区4种,新北区 东洋区2种,新北区 古北区1种,全北区 东洋区1种,非洲 古北区1种。结果表明东洋区可能为小花蝽属的起源中心。图2表1参27
关键词:
昆虫学 名录 小花蝽属 动物地理 区系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郑健 郑勇奇 吴超 张川红 宗亦尘 李伯菁 祝业平
采用文献查阅、实物标本核对和实地调查相结合,对我国花楸树野生资源的分布特点、生境以及自然更新方式等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花楸树在我国由南到北,主要分布在暖温带落叶阔叶混交林区域,有少部分分布在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区域,属于湿润山地植被带类型。花楸树作为伴生树种散生分布在山地阔叶混交林、山地针阔叶混交林、山地落叶松纯林内或林缘以及山顶灌丛4种植被带(包括12种森林群落)类型中。花楸树是低、中山分布植物,在调查范围内,花楸树分布在海拔500~2200m范围内,集中分布在1200~2000m间,在河北驼梁山、白石山、小五台山、雾灵山、塞罕坝,北京百花山、喇叭沟门,山西庞泉沟,内蒙古旺业甸林场,辽宁老秃...
关键词:
花楸树 地理分布 天然更新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魏建荣 杨忠岐 唐桦 马建海 杜家纬
用自行设计的昆虫行为观测箱,研究花绒寄甲成虫的日活动节律、趋光性、交配行为以及黑暗对成虫活动的影响。结果发现成虫多在黄昏至第2天上午活动,其活动节律可被连续的黑暗处理所打破,交尾形式呈"—"字形,有较弱的趋弱红光性;并应用石蜡包埋的方法,研究花绒寄甲成虫的视觉在寻找寄主幼虫时的作用,发现在弱红光的条件下,其视觉对寻找寄主幼虫作用不大;同时,在成虫的活动高峰期,采用模拟自然界其生活习性释放成虫的方法,研究花绒寄甲成虫的活动能力,发现成虫的活动、飞翔能力较强。研究结果为在室内繁殖及野外释放防治天牛类害虫打下基础。
关键词:
花绒寄甲 行为 趋光性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超 陈磊 田呈明 李涛 汪荣 杨启青
云杉矮槲寄生(Arceuthobium sichuAnense)是一种寄生性种子植物,主要寄生于云杉属植物,近年来对我国"三江源"地区的云杉天然林和次生林造成严重危害。本研究利用GArP和mAxent生态位模型,基于已报道的云杉矮槲寄生分布点的数据,对其在中国的分布区进行了预测和分析,并采用roc曲线对预测结果进行检验和评价。结果表明:GArP模型预测的分布范围较广,mAxent内部层次更细致,为得到最佳结果,将2个模型的预测结果赋予一定的权重(4∶1)从而获得最佳结果;roc曲线评价结果表明,GArP-mAxent模型的Auc值为0.937,达到了极高的精度。通过该模型预测可见,云杉矮槲寄生...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曹静韬
由于种种原因,我国财政资源的地理分布极不平衡且呈加剧趋势,与大体一致的支出需求地理分布形成巨大反差。这种不均衡为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的实现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它使得建立统一的财政体制、地方税制和转移支付体制等流行观点很难成立。要克服这些困难,我们可能更需要一个"尊重差异"的体制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邓国 王昂生 周玉淑 李世奎
论文以中国各省份、各地区历年粮食单产为基本资料,采用统计方法,以风险分析技术为核心,定义粮食产量风险评价指标。在此基础上采用迭代自组织动态聚类分析方法分别对全国地区级和省级粮食生产单元进行了减产风险要素分区和综合风险指数分区,分区的结果反映了粮食生产风险水平的区域分异与各地区孕灾环境、致灾因子性质和生产力水平有密切联系。
关键词:
风险指标 迭代自组织动态聚类 风险分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