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061)
- 2023(8778)
- 2022(8004)
- 2021(7612)
- 2020(6389)
- 2019(15007)
- 2018(15172)
- 2017(29381)
- 2016(15964)
- 2015(17872)
- 2014(17836)
- 2013(17722)
- 2012(16084)
- 2011(14278)
- 2010(14065)
- 2009(12581)
- 2008(11966)
- 2007(10134)
- 2006(8678)
- 2005(7306)
- 学科
- 济(59440)
- 经济(59370)
- 管理(46219)
- 业(43382)
- 企(37036)
- 企业(37036)
- 方法(29912)
- 数学(25846)
- 数学方法(25565)
- 财(15062)
- 农(15037)
- 中国(14537)
- 学(13561)
- 业经(13543)
- 地方(12257)
- 制(11470)
- 理论(10636)
- 和(10394)
- 贸(10338)
- 贸易(10333)
- 银(10153)
- 务(10139)
- 农业(10120)
- 银行(10117)
- 财务(10081)
- 财务管理(10064)
- 技术(10036)
- 易(10022)
- 环境(9656)
- 行(9641)
- 机构
- 大学(220119)
- 学院(217959)
- 管理(92063)
- 济(81526)
- 理学(80651)
- 理学院(79806)
- 经济(79611)
- 管理学(78477)
- 管理学院(78104)
- 研究(69469)
- 中国(50897)
- 京(46662)
- 科学(45194)
- 财(36633)
- 所(34340)
- 业大(34083)
- 农(33751)
- 研究所(31691)
- 中心(31498)
- 财经(30231)
- 江(29645)
- 北京(29390)
- 范(28506)
- 师范(28237)
- 经(27606)
- 农业(26551)
- 院(25528)
- 州(24854)
- 商学(23457)
- 商学院(23197)
- 基金
- 项目(157402)
- 科学(123230)
- 研究(115074)
- 基金(113915)
- 家(98941)
- 国家(98121)
- 科学基金(84668)
- 社会(70321)
- 社会科(66530)
- 社会科学(66512)
- 基金项目(61886)
- 省(61605)
- 自然(56680)
- 自然科(55338)
- 自然科学(55326)
- 自然科学基金(54316)
- 教育(52193)
- 划(51820)
- 编号(47562)
- 资助(46647)
- 成果(37998)
- 重点(34420)
- 部(34295)
- 创(32889)
- 发(32630)
- 课题(31831)
- 创新(30528)
- 科研(30277)
- 项目编号(29859)
- 大学(29401)
共检索到30170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陈宇杰 黄凤兰 狄建军 苏雅拉图 王云
为验证花粉管通道法进行蓖麻转基因研究的可行性,优化花粉管通道法导入方式及导入时间,为花粉管通道法转基因技术在蓖麻分子育种的应用提供参考依据。采用荧光显微观察对蓖麻品种通蓖5号人工授粉后花粉萌发及花粉管生长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花粉管通道法转化蓖麻的最佳时间为授粉后6~24 h。利用花粉管通道技术,将含有GUS基因的植物双元表达载体pPZP221SGN导入蓖麻品种通蓖5号。对85株T0植株进行PCR检测,得到10株阳性转化植株,阳性率约为11.8%。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冯连荣 王占斌 尹杰 宋立志 彭儒胜 赵鑫闻
以美洲黑杨‘D189’和辽宁杨为杂交亲本,利用花粉管通道法,经柱头滴注,将携带山葡萄CBF3(VaCBF3)基因的质粒导入杨树中。结果显示:在杂交授粉后,经过目的基因导入,共获得了52株转化后代,经PCR检测,有5株扩增出目的条带,初步推断目的基因已导入到杨树中。本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利用花粉管通道培育抗寒杨树新品系提供参考。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刘香利 刘缙 郭蔼光 赵惠贤 金伟波
【目的】利用优质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对小麦进行遗传转化和品质改良。【方法】采用花粉管通道法,将小麦高分子量麦谷蛋白14亚基基因导入洛阳8716、陕354、陕893、小偃107和陕150 5种不含该亚基的小麦品种中,转化后代在大田播种出苗后,利用小麦高分子量麦谷蛋白14亚基基因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检测,分析其转化率。【结果】不同品种、不同处理间转化率存在很大差异,其中以陕354授粉后切去柱头,滴加50 ng/μL DNA液处理的转化率最高,为1.01%,所有转化材料的平均转化率为0.56%。【结论】利用花粉管通道法对小麦进行遗传转化是可行的。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石薇 黄丛林 张秀海 吴忠义 杨德光
通过花粉管通道法将ZmPti1,ZmPti1-1,ZmCIPK2三种蛋白激酶基因植物表达载体分别导入玉米自交系吉444,经草丁膦筛选后得40株抗性植株,通过PCR检测其中28株为PCR阳性植株,平均转化率为1.33%,最后收获11株转基因植株。干旱条件下通过对转基因T1植株的单株籽粒产量、千粒重两个指标进行差异显著性和耐旱系数的分析,结果表明,转基因植株与非转基因植株对干旱的敏感性不同,初步认为转基因植株具有抗旱性,表明蛋白激酶能够提高玉米的耐旱性。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周春江 葛荣朝 赵宝存 黄占景 沈银柱 何聪芬
兔防御素NP-1是抗性谱最广的防御素之一。为提高小麦的抗病虫能力,培育优质高抗的小麦品种,采用花粉管通道法将兔防御素NP-1基因导入优质小麦品种G8901。对得到的193株T0植株进行抗除草剂筛选,获得4株抗性植株。通过PCR及PCR-Southern杂交,证实了NP-1基因已经整合到转基因植株的基因组中,并稳定遗传到T1。田间抗病虫鉴定结果表明,这些植株对于白粉病、叶锈和条锈病有较强的免疫力和抗性,但对于蚜虫的抗性没有明显提高。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赵世锋 刘根齐 田长叶 刘春光 陈淑萍 侯宁 黄文胜 赵世民
采用花粉管途径将不同倍性燕麦以及花生、大豆、小麦等不同作物外源DIA导入裸燕麦早熟品种品二号、中晚熟品种冀张莜四号和晚熟品种冀张莜五号,获得了较为广泛的变异,经过逐代选择鉴定,育成了一批裸燕麦新种质。本研究以GUS报告基因为外源目的基因用同样方法导入燕麦,从其导入一代(GT)中检测出了表达GUS活性的阳性植株。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魏爱民 张文珠 杜胜利 韩毅科 张桂华 刘楠
研究了不同浓度卡那霉素(Km)对未转化黄瓜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建立了转基因黄瓜卡那霉素抗性筛选体系。种子首先播在含Km 200 mg/L的1/2MS培养基中,能有效地抑制黄瓜幼苗生长,10 d后剪掉根系扦插移栽于蛭石中,能促使非转基因植株衰弱或死亡,有效地加速筛选。应用该筛选体系对花粉管通道法获得的抗虫转基因黄瓜T0种子进行初步筛选,获得Km抗性植株,抗性植株筛选率为1.6%,其中8.9%经PCR分子检测为阳性植株,初步证实EQKAM抗虫基因已整合到黄瓜基因组中。
关键词:
黄瓜 花粉管通道法 卡那霉素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王永芳 张军 崔润丽 李伟 智慧 李海权 刁现民
为提高小麦的抗旱能力,采用花粉管通道法将本实验室克隆的谷子抗逆相关基因DNAj转入小麦中。对授粉方式、柱头处理方式、质粒DNA浓度及DNA稀释试剂等因素对结实率的影响进行了对比,结果只有授粉方式对结实率的影响有显著差异,其他条件下结实率均未显示显著差异。对转化获得的703株T0小麦植株提取DNA进行分子检测,有1株小麦稳定扩增到了预期的1 260 bp的目的基因片段。虽然转化效率偏低(1.42‰),但说明利用花粉管通道法将谷子的抗逆相关基因DNAj导入小麦是可行的,为创造抗逆性改良的小麦新材料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小麦 DNAj基因 花粉管通道法 转化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李勇军 王玲 陈建华 马继琼 尹桂芳
研究了培养基组分和培养温度对魔芋花粉萌发和花粉管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魔芋花粉萌发和花粉管生长的适宜蔗糖浓度为10%~15%,适宜培养温度为26~28℃,该培养条件下,花魔芋和白魔芋花粉萌发率和花粉管长度分别达26.78%、22.35%和455.18、427.22μm。硼酸、硝酸钙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可促进魔芋花粉萌发和花粉管生长,浓度过高时起抑制作用;适宜魔芋花粉萌发和花粉管生长的硼酸、硝酸钙浓度分别为150~200和200~300 mg/L。硝酸钾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对魔芋花粉萌发和花粉管生长影响不显著。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肖军 张立军 任志莹 陈珣 肇莹
利用花粉管通道技术,以生长在盐碱地的碱蓬总DNA为供体,以1个不耐盐番茄为受体,进行外源DNA直接导入,对转基因番茄D2代分别浇灌1/2和1/4浓度海水进行筛选,获得了抗盐植株。随机抽取20粒抗盐番茄的种子,以碱蓬基因组为探针,通过基因组荧光原位杂交技术进行鉴定,有13株番茄有杂交位点存在,初步证实碱蓬基因存在并整合入抗盐番茄的基因组中。
关键词:
番茄 花粉管通道 原位杂交 碱蓬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李国平 黄群策 杨鹭生 秦广雍
应用荧光标记和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术研究了黑松花粉和花粉管的形态结构,结果表明:黑松成熟花粉含2个退化的原叶细胞、1个生殖细胞和1个管细胞;花粉水合12 h后才开始萌发,花粉萌发后管细胞核移动进入花粉管内,而生殖细胞仍留在花粉粒内;伸长的花粉管可分淀粉粒区和透明区;花粉管内原生质的流动呈喷泉式;花粉管壁具纤维素层;年青的花粉管壁有胼胝质沉积,而较老的花粉管壁不具胼胝质层,花粉管内亦不具胼胝质塞;花粉管易于形成分枝,培养基中蔗糖浓度与分枝的形成有关;培养基中高浓度蔗糖可抑制花粉管的伸长。裸子植物在花粉结构、花粉萌发和花粉管的形态结构方面与被子植物存在较大差异。
关键词:
裸子植物 黑松 花粉 花粉管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韦援教 秦垦 曹有龙 焦恩宁 李彦龙 周军 戴国礼
对宁杞1号、宁杞3号、白花3个宁夏枸杞品种自花及异花授粉后花粉管行为进行了荧光显微观察。结果表明,自花授粉宁杞1号及杂交组合在12~24 h花粉管均可进入子房中并在48 h内到达胚珠完成受精,自花授粉宁杞3号和白花花粉的柱头萌发时间较自交亲和的宁杞1号延后,在花柱中生长速度及停止生长的位置不同,白花自花授粉后花粉管在花柱中生长慢,在花柱基部即不再生长,宁杞3号自花授粉后花粉管在花柱中生长快且花粉管生长进入子房,异花授粉后在相同时间花粉管生长较自交亲和的宁杞1号自花授粉后生长快,这与田间授粉坐果率的高低基本一致。
关键词:
宁夏枸杞 花粉管 自交不亲和 荧光显微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东芹 叶小丽 朱姣姣 潘俊廷 常品品 崔传磊 朱旭君 房婉萍 王玉花
[目的]茶树是超富集氟的植物,本文探究氟对茶树花粉萌发率和花粉管生长的作用及其与广谱信号分子一氧化氮(NO)的关系。[方法]以无性系茶树品种‘龙井长叶’的花粉为材料,通过不同质量浓度的氟、NO供体(DEA NONOate)和NO清除剂(c PTIO)处理,研究了不同浓度氟和NO对茶树花粉离体萌发和花粉管生长的作用,并检测了氟处理后茶树花粉管中NO相对含量和NO合酶(NOS)的相对活性。[结果]氟显著抑制花粉的萌发率和花粉管的伸长,加入25μmol·L(-1)外源NO供体和氟共处理,增强了氟的抑制效应,而加
关键词:
氟 茶树 花粉管 NO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霍宏亮 张日清 马庆华 赵天田 梁丽松 王贵禧
以川榛为实验材料,以平榛和平欧杂种榛为对照,采用荧光显微法观察不同环境条件、不同授粉方式、不同花序形态、不同授粉时间柱头上花粉的附着数量、花粉萌发率和花粉管的生长特性,以期确定川榛最佳可授期和授粉方式,掌握花粉萌发所需的适宜温湿度。结果表明:川榛不同花期柱头可授性大小为:盛花期>末花期>露红期;川榛疏散状花序的可授性优于直簇状,平刷授粉效率优于点授;在加双层湿滤纸的培养皿高湿度条件下,花粉管萌发和生长速度先于温室和田间条件,说明湿润温和的环境更利于川榛花粉的附着、萌发和花粉管的生长;环境温湿度和种质对花粉管萌发具有重要影响,花粉管的生长速度受环境温湿度的影响较大,与种质无关。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甘国峰 陆叶 徐进 施季森
通过间接免疫荧光标记对杉木花粉和花粉管内微管骨架的分布进行观察,结果显示:杉木花粉在萌发初期的花粉中存在浓密的微管网络,主要呈现横向或斜向分布;花粉萌发后,微管开始从花粉粒延伸入花粉管中,花粉粒和花粉管基部微管排列呈现横向、斜向或螺旋状排列;在杉木花粉管中部微管骨架则主要呈现与花粉管伸长相平行的网络状分布,在部分伸长初期的花粉管中微管会延伸到花粉管顶端。在多数花粉及花粉管中微管主要分布在细胞的周质。在花粉管顶端微管分布有3种形式:1)在花粉管亚顶端有垂直于花粉管伸长方向排列的微管;2)花粉管中微管呈螺旋状分布并延伸到顶端;3)微管在花粉管顶端形成复杂的网络结构。
关键词:
杉木 花粉 花粉管 微管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