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876)
2023(8214)
2022(6850)
2021(6135)
2020(5103)
2019(11356)
2018(10699)
2017(19432)
2016(10874)
2015(11775)
2014(11080)
2013(10716)
2012(9719)
2011(8867)
2010(8584)
2009(7801)
2008(7497)
2007(6601)
2006(5802)
2005(4957)
作者
(36610)
(30454)
(30358)
(28452)
(19451)
(14975)
(13558)
(11967)
(11863)
(10563)
(10466)
(10232)
(10053)
(9848)
(9751)
(9650)
(9382)
(9163)
(8880)
(8829)
(8014)
(7696)
(7287)
(7052)
(7012)
(6757)
(6757)
(6592)
(6287)
(6279)
学科
(40241)
经济(40192)
管理(28891)
(27683)
(21792)
企业(21792)
方法(18999)
数学(17033)
数学方法(16821)
(12066)
(11597)
中国(10432)
(10362)
(9549)
贸易(9546)
业经(9380)
(9325)
环境(8003)
农业(8002)
(7350)
地方(7013)
技术(6564)
(6468)
财务(6455)
财务管理(6442)
(6155)
企业财务(6150)
(6062)
(6055)
银行(6008)
机构
大学(155505)
学院(154280)
研究(59157)
(59130)
经济(58016)
管理(54166)
理学(48053)
理学院(47386)
管理学(46222)
管理学院(45998)
(43365)
科学(43027)
中国(41644)
农业(35257)
业大(33584)
(33081)
(33058)
研究所(31026)
中心(25770)
(24417)
农业大学(23168)
(22524)
(21703)
(20725)
(20332)
财经(20064)
北京(20051)
科学院(19265)
(19218)
实验(18770)
基金
项目(116771)
科学(89843)
基金(85681)
(81204)
国家(80573)
研究(71819)
科学基金(66446)
自然(47905)
自然科(46841)
自然科学(46816)
(46661)
自然科学基金(46012)
基金项目(45656)
社会(45635)
社会科(43277)
社会科学(43262)
(40540)
资助(34900)
教育(32411)
重点(27405)
计划(26966)
编号(25052)
(24978)
(24702)
科技(24634)
(24414)
科研(23997)
创新(23255)
(22668)
专项(20362)
期刊
(57803)
经济(57803)
学报(41238)
研究(37967)
(37784)
科学(32711)
中国(29672)
大学(28971)
学学(28180)
农业(25811)
管理(19290)
(17835)
(14146)
业大(12876)
教育(11324)
(11263)
金融(11263)
农业大学(11079)
经济研究(10671)
技术(10622)
(10351)
业经(9793)
财经(9684)
科技(9271)
林业(8327)
(8303)
问题(7833)
中国农业(7640)
自然(7499)
资源(7348)
共检索到21590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周如军  崔建潮  傅俊范  徐喆  薛彩云  
[目的]花生褐斑病和网斑病是花生生产上主要病害,两种病害田间混发现象普遍,造成了严重的产量损失。论文旨在研究花生褐斑病菌(Cercospora arachidicola)和网斑病菌(Phoma arachidicola)混合侵染过程中,不同因子对侵染概率和潜育期的影响,探讨病害间的相互关系,为制定多病虫害综合治理体系方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不同生育期、接种浓度和叶面保湿时间处理下,对白沙1016混合接种褐斑病菌和网斑病菌,分析不同因子对花生褐斑病菌和网斑病菌侵染概率的影响,探索病菌混合侵染与其侵染概率和潜育期的关系。[结果]单独接种2种病菌,其侵染概率均随花生生育期的延长而增加,即始花期<...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陆宁海  徐瑞富  吴利民  田雪亮  
对番茄褐斑病菌侵染条件及致病性的研究表明,温度与保湿时间对番茄褐斑病菌(Helminthosporiumcarposaprum)的侵染有很大的影响。当温度为10℃时,病原菌潜育期达74h;当温度为25~30℃时,潜育期仅为6.0~8.0h。叶面保湿时间愈长,愈利于病原菌的侵染,叶面最少保湿时间为6h。病原菌侵染的最佳温度和保湿时间组合为:温度25~30℃,保湿时间24~48h。不同番茄品种对病菌的敏感性差异较显著,世纪、夏丰为高度感病品种,百果强丰和博爱15号为中抗品种,霸王、皖粉3号和皖粉4号为抗病品种。不同菌龄的H.carposaprum对番茄的致病性也有差异,菌株培养10d时的致病力较强...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戴良英  高必达  李健强  
为培育和筛选李抗病品种提供理论依据 ,对李细菌性黑斑病病菌侵染李的过程和组织病理解剖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病原细菌从伤口、气孔和皮孔侵入李果实、叶片和枝梢 ;病斑深达中果皮数层细胞 ,自果皮向果心可分为 3层 ,第 2层被大量细菌定殖 ,第 3层下缘呈扩散状 ,接近内果皮 ;电镜观察表明病原细菌定殖于细胞间隙 ,使细胞膜和细胞壁离解 ,叶绿体受损 .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赵梅勤  李玉蓉  邹丽芳  陈功友  
提取经条斑病菌(Xanthom onas oryzae pv. oryzicola)侵染诱导后的水稻mRNA,利用SMARTTM技术于载体pGADT7-SfiAB上构建了水稻cDNA文库。检测发现,文库中含有水稻病程相关蛋白基因O sPR-1 a、O sPR-1 b和PAL。随机提取cDNA文库克隆的质粒,酶切分析发现,该cDNA文库的插入片段分布在500~2 000 bp之间,平均大小约为1 kb,重组率达95%。上述结果表明,水稻受条斑病菌侵染的cDNA文库质量较好,这为研究条斑病菌致病性因子与水稻互作机制奠定了工作基础。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丁云花  Paul Scholze  简元才  赵秋菊  
将甘蓝幼苗分别培养在缺N(oN)、缺P(oP)、缺Ca(oCa)或缺K(oK)的不完全营养液中,培养56 d后分别于离体(Seg)和非离体(Int)叶片上接种黑斑病菌,以N,P,Ca和K营养素齐全的全营养液为对照,通过调查不同营养液处理后甘蓝叶片黑斑病的病斑大小,探讨N,P,Ca和K等无机营养素对黑斑病菌侵染甘蓝幼苗的影响。试验分2部分完成:第1部分缺N,缺P和缺Ca 3个处理同时进行,试验结果表明,不同营养液培养的甘蓝叶片黑斑病病斑大小有显著差异,顺序为对照>缺P>缺Ca>缺N处理;而在对照、缺P和缺Ca处理中,同一处理的非离体叶片病斑明显大于离体叶片病斑,缺N处理情况则相反。第2部分缺K处...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高月娥  李保华  董向丽  王彩霞  李桂舫  李宝笃  
【目的】褐斑病是引起苹果早期落叶的主要病害之一,本研究通过测定越冬后病菌的产孢条件和动态,明确褐斑病初侵染孢子的形成期和形成量,为病害前期防控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2009—2010年在培养箱控温、控湿条件下测定越冬后褐斑病菌产孢所需温度、湿度条件和动态。【结果】越冬后的褐斑病菌在0—30℃都产生拟分生孢子,最适产孢温度为15.5℃。越冬后病菌产孢需要高湿条件。将越冬病叶湿润或直接置于相对湿度97%以上的环境中,病菌在6 h内产生大量拟分生孢子。3月初采集的越冬病叶,在15或20℃下经36 h以上保湿处理后产生少量子囊盘,子囊盘的检出频率为0.34%。5月下旬采集的越冬病叶中,子囊盘的检出频...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童月霞  胡晓璇  程宗明  仲岩  
[目的]本文旨在分析苹果差异表达NBS-encoding基因的特征,挖掘在苹果斑点落叶病菌侵染过程中的潜在响应基因。[方法]通过苹果斑点落叶病菌侵染‘红星’后的RNA-seq数据筛选出差异表达的NBS-encoding基因,并利用ProtParam、Pfam、SMART等网站分析了其理化性质;利用R studio软件构建表达热图并分析其表达模式;利用Fast Tree 2软件构建苹果NBS-encoding基因家族的系统进化树,并利用MEGA 6.0软件计算差异表达的NBS-encoding基因所在系统进化支的Ka/Ks值,研究NBS-encoding基因在进化过程中受到的选择压力;利用Cytoscape 3.0软件构建共表达网络图,分析NBS-encoding基因之间的关联性。[结果]共筛选得到了19个差异表达NBS-encoding基因。表达模式分析表明,有3个基因(登录号为MDP0000259862、MDP0000304378和MDP0000292810)可能在响应苹果斑点落叶病的过程中起了关键作用。19个差异表达基因分布在系统进化树的15个进化支中,其中进化支10、12、14、15的平均Ka/Ks值均大于1,说明这些进化支中的基因受到正选择压力的作用,尤其是登录号为MDP0000210357、MDP0000751628、MDP0000147704和MDP0000372663的基因;而其余15个NBS-encoding基因的平均Ka/Ks值均小于1,说明它们受到纯化选择的作用。此外,有16个基因处于同一个共表达网络中,登录号为MDP0000210357、MDP0000240537和MDP0000291205的基因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结论]19个苹果NBS-encoding基因参与苹果斑点落叶病菌侵染后的响应过程,其中登录号为MDP0000259862、MDP0000304378、MDP0000292810、MDP0000210357、MDP0000240537和MDP0000291205的基因可作为候选基因进行苹果抗病品种选育。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黄永辉  陈琦光  迟远丽  杨媚  周而勋  
为探明土壤理化因素对香蕉枯萎病菌的影响,在实验室条件下,以尖镰孢古巴专化型4号生理小种(Fusarium oxysporum F.sp.cubense race 4,Foc 4)菌株为对象,模拟不同的土壤类型、温度、含水量和pH值等条件,观察和分析这些因子对Foc 4生长和侵染的影响。结果表明,Foc 4在土壤中生长的最适条件为:土壤温度25℃,含水量达到30%和偏酸性条件(pH 4~5);在盆栽试验中,Foc 4的最佳侵染条件为:温度30℃,偏酸性(pH 3~5)的土壤环境。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张温典  田兰  张晓玉  巩校东  张运峰  谷守芹  范永山  
以前期研究中筛选得到的强毒菌株和弱毒菌株为试材,旨在探讨不同毒性玉米大斑病菌侵染对寄主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PPO)活性的影响。在确定了检测玉米PPO活性的最佳反应体系及最佳酶活测定时间的基础上,建立了快速准确测定PPO活性的方法;探讨了玉米大斑病菌强毒菌株YC和弱毒菌株01-23T侵染对寄主PPO活性的影响,结果发现,在优化的最佳试验条件下,弱毒菌株01-23T侵染对寄主防御酶PPO的影响与强毒菌株YC有很大不同,前者比后者更容易引发寄主防御反应,使寄主防御酶活性升高、抵抗力得以维持。为深入探讨玉米大斑病菌与玉米之间的相互作用奠定了基础。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杨丽娜   郝靖璞   曹军   纪兆林  
[目的]桃枝枯病严重威胁着我国南方桃产业的发展,造成20%~50%的产量损失。据报道,南方桃园中桃拟茎点霉(Phomopsis amygdali)属于桃枝枯病菌流行优势种,但其侵染过程及致病影响因子目前尚不清楚。[方法]通过探究桃拟茎点霉分生孢子的萌发过程,运用扫描电镜观察不同时间点分生孢子侵染桃嫩枝的部位,并在不同温度、湿度、光照长度的处理下探究该菌致病力的强弱,进一步运用商品化壳梭孢毒素对其进行毒力测定。[结果]桃拟茎点霉的甲型分生孢子在PDA固体培养基上培养3 h萌发率为66.4%,9 h后分生孢子萌发率为97.6%,24 h后分生孢子产生单根较长的芽管,30 h后菌丝产生隔膜,36 h后产生有分支的营养菌丝。扫描电镜结果显示,侵染菌丝主要入侵桃嫩枝木质部导管及中央髓部,并且破坏木质部导管的结构,然而,在韧皮部并没有观察到侵染菌丝的存在。温度和相对湿度是影响桃拟茎点霉致病力的主要因子,且病害流行的最适温度为30℃,最适相对湿度为98%。此外,本文还发现桃拟茎点霉产生的壳梭孢毒素是其致病因子。[结论]本文首次探究了桃拟茎点霉的侵染过程并初步明确了影响其致病力的主要环境因子。研究结果为深入了解桃枝枯病菌的致病机制及病害防控策略的制定提供了理论和实验依据。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莫贱友  郭堂勋  
大豆锈病(Phakopsora pachyrhizi Syd.)主要以其夏孢子进行传播和侵染。应用大豆离体叶片培养技术,在24±1℃、相对湿度饱和的人工控制条件下,研究光照强度和黑暗时长对大豆锈病菌夏孢子侵染的影响。结果表明,黑暗培养8~16 h,光强在600~400 lx适宜大豆锈病菌夏孢子的侵染,延长或缩短黑暗培养时长,大豆锈病菌的侵染逐渐减少,增加或降低光强度,大豆锈病菌夏孢子的侵染率也逐渐降低,高光强(>3000 lx)和低光强(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李金鑫  张一南  苗瑞芬  邢军超  李敏  申宛娜  王黎  赵嘉平  
[目的 ]研究烂皮病菌侵染对新疆杨叶片光合响应以及水分代谢特征的影响,探讨病菌侵染下杨树光合作用与水分代谢之间的相关性,为杨树烂皮病的发生及控制提供理论及实验依据。[方法 ]以1年生新疆杨为植物材料,采用枝干表皮微环割方法接种烂皮病菌,研究烂皮病菌侵染10~30天新疆杨的叶片气体交换、叶绿素荧光、根部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以及叶片正午水势等指标,分析蒸腾速率、正午水势分别与气孔导度以及水汽压亏缺之间的关系。[结果 ]与环割对照相比,烂皮病菌侵染显著降低新疆杨叶片的净光合速率(62.45%~91.05%)、气孔导度(64.19%~87.43%)、光系统Ⅱ的最大光化学效率(19.13%~42.79%)、实际光化学效率(46.04%~69.93%)、电子传递速率(52.58%~68.03%)等参数;显著抑制新疆杨叶片最大净光合速率(76.94%)、光饱和点(40.40%)及表观量子效率(46.09%),并显著升高暗呼吸速率(82.14%)及光补偿点(242.42%)。烂皮病菌侵染显著降低根部可溶性糖(35.06%~44.50%,20~30天)及淀粉含量(35.77%~58.39%,10~30天)。烂皮病菌侵染显著抑制叶片的蒸腾速率(57.36%~80.49%)、水分利用效率(24.92%~70.55%)以及升高水汽压亏缺(13.59%~33.65%)和叶片正午水势(39.74%,20天)。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蒸腾速率与气孔导度呈正相关,与水汽压亏缺呈负相关;叶片正午水势与气孔导度及水汽压亏缺均无线性关系,烂皮病菌侵染导致的气孔关闭与叶片水分状况无关。[结论 ]烂皮病菌侵染下新疆杨叶片净光合速率降低的主要原因是叶片光能转化、光合电子传递及光能利用受阻。烂皮病菌侵染并未造成新疆杨叶部水分胁迫,甚至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同时,影响寄主根系的碳积累,导致根部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始终在胁迫初期时的水平。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高天一  潘宏  别之龙  李国庆  
采用葫芦砧木种子人工接种燕麦嗜酸菌西瓜亚种(Acidovorax avenae ssp.citrulli,Aac)的方法,观察由Aac经种传方式对葫芦砧木苗期发病的影响和Aac在葫芦砧木苗期的定殖情况,并在温室条件下分析种子中不同带菌量与葫芦砧木幼苗细菌性果斑病发病的关系。结果表明:Aac在随着葫芦砧木幼苗生长过程中先侵染幼苗子叶,随后沿叶脉侵入下胚轴并定殖于下胚轴的韧皮部和木质部中,继而引起幼苗下胚轴发病;随着砧木种子带菌浓度的提高,幼苗发病率和病情指数也越高。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石莹  刘园  陈嘉景  张海朋  曾继吾  黄宏建  田静  彭抒昂  徐娟  
为分析黄龙病(Citrus Huanglongbing,HLB)病菌侵染对茶枝柑(Citrus reticulata cv. chachiensis)果实品质的影响,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了花后180 d感病与正常茶枝柑果实中类黄酮物质和挥发性物质的差异。结果表明:茶枝柑感染黄龙病病菌后,果皮中橘皮素等4种聚甲氧基黄酮以及α-蒎烯、辛醛等39种挥发性物质含量显著升高,而氮甲基邻氨基苯甲酸甲酯、胡椒烯等16种挥发性物质显著降低;果肉中川陈皮素等2种聚甲氧基黄酮及D-柠檬烯、β-芳樟醇等27种挥发性物质含量显著降低。因此,黄龙病病菌侵染可能会显著影响茶枝柑果皮和果肉中的次生代谢,进而改变其苦味和香味品质,其改变可能与其感病防御应答机制有关。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叶建仁  解春霞  王永银  程淑婉  
用小麦粒固体培养基和马铃薯液体培养基培养松针褐斑病菌,其培养物粗提液可以使湿地松、马尾松和黑松针叶褪绿,使蕃茄苗、烟草苗萎蔫。说明松针褐斑病菌在生长过程中能产生并分泌出对植物组织有毒害作用的物质。这种有毒物质(毒素)可能是松针褐斑病菌致病的重要因素。研究表明该毒素物质具有非寄主专化特性。应用乙醇脱水沉淀法将其分为非蛋白质部分和蛋白质部分,仅非蛋白质部分能使松针褪绿,使蕃茄苗、烟草苗萎蔫,可见毒素物质是非蛋白质。将非蛋白质部分进一步层析分离,应用3种溶剂系统,每系统下都可分出3~4个组分,且都有一个组分能使湿地松针叶褪绿。在几种松针中对毒素最敏感的是湿地松的针叶,其次是马尾松的针叶,再次为黑松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