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069)
- 2023(10030)
- 2022(9076)
- 2021(8544)
- 2020(7176)
- 2019(16508)
- 2018(16525)
- 2017(31633)
- 2016(17646)
- 2015(19892)
- 2014(19726)
- 2013(19592)
- 2012(17801)
- 2011(16032)
- 2010(15632)
- 2009(14091)
- 2008(13431)
- 2007(11430)
- 2006(9720)
- 2005(8237)
- 学科
- 济(65015)
- 经济(64947)
- 管理(46944)
- 业(44982)
- 企(37277)
- 企业(37277)
- 方法(33337)
- 数学(29059)
- 数学方法(28743)
- 学(17721)
- 农(17594)
- 中国(15454)
- 财(14732)
- 业经(14438)
- 地方(13199)
- 农业(11913)
- 理论(11663)
- 贸(11204)
- 贸易(11200)
- 环境(10998)
- 和(10941)
- 易(10845)
- 技术(10785)
- 务(9748)
- 制(9732)
- 教育(9703)
- 财务(9690)
- 财务管理(9675)
- 划(9329)
- 企业财务(9165)
- 机构
- 大学(248123)
- 学院(246477)
- 管理(98278)
- 济(89064)
- 经济(86993)
- 理学(86700)
- 理学院(85659)
- 管理学(84028)
- 管理学院(83617)
- 研究(82194)
- 科学(57281)
- 中国(56682)
- 京(52546)
- 农(48912)
- 业大(44649)
- 所(42719)
- 研究所(39864)
- 农业(39028)
- 财(37724)
- 中心(36484)
- 江(34302)
- 范(32481)
- 北京(32458)
- 师范(32064)
- 财经(31495)
- 院(29656)
- 经(28724)
- 技术(28507)
- 州(27997)
- 农业大学(26413)
- 基金
- 项目(180834)
- 科学(140085)
- 基金(129796)
- 研究(126449)
- 家(115269)
- 国家(114333)
- 科学基金(97039)
- 社会(76271)
- 省(72787)
- 社会科(72199)
- 社会科学(72178)
- 基金项目(70451)
- 自然(66706)
- 自然科(65102)
- 自然科学(65080)
- 自然科学基金(63894)
- 划(61317)
- 教育(57962)
- 资助(53385)
- 编号(51228)
- 成果(40796)
- 重点(40557)
- 部(38447)
- 发(38231)
- 创(37879)
- 计划(35622)
- 科研(35465)
- 创新(35306)
- 课题(35265)
- 大学(33102)
共检索到33611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璐 焦文莉 周如军 李元杰 许梦雪 傅俊范
为明确花生疮痂病菌毒素种类、提取方法及生物活性,对花生疮痂病菌毒素进行颜色反应、紫外-可见光谱分析和薄层色谱分析,以提取液中的毒素含量为指标考察毒素的较优提取工艺,并采用离体叶片测定毒素生物活性。结果表明:花生疮痂病菌毒素提取液呈红色,遇碱变绿,遇酸恢复为红色;用紫外分光光度计进行全波长扫描,发现在460nm、525nm、565nm处出现最大吸收峰;薄层色谱分析中出现5条清晰条带,Rf值分别为0.68,0.50,0.35,0.22和0.08。初步明确花生疮痂病菌所产毒素为痂囊腔菌素(Elsinochrome)。花生疮痂病菌毒素以超声振荡法提取效果最佳,提取液中毒素含量为3.11mg·g~(-1),较优提取工艺为:提取试剂为丙酮,菌丝粉碎细度为60目,液料比为100∶1,超声温度为40~55℃,超声时间为60min,超声功率为70~100W,超声提取2次。毒素的生物活性测定结果表明,该毒素具有较强的致病性,能够产生与病原菌侵染相似症状,病斑扩展与毒素接种浓度呈正相关,表明毒素痂囊腔菌素是花生疮痂病菌的重要致病因子。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鄢洪海 张茹琴 迟玉成 林海洋 许曼琳 夏淑春
为了明确花生黑斑病菌的致病因子及致病机制,对该病菌分泌的毒素进行了提取和生物学特性测定。通过对花生黑斑病菌毒素产生条件筛选和优化,采用氯仿提取、硫酸铵和柱层析分离纯化病菌产生毒素。结果表明:花生黑斑病菌在V8培养液、光/暗交替、静止条件下培养20 d产毒活性最强,用等量的氯仿提取,再经过80%饱和度的硫酸铵沉淀透析和柱层析纯化,可以获得较高活性的花生黑斑病菌毒素。初步分析显示,毒素由A和B 2种成分构成,但仅A成分对花生有致病性,B成分没有,A成分是毒素的主要成分;另外,病菌毒素具有一定的热稳定性和较强的极性。
关键词:
花生黑斑病菌 毒素 培养条件 生物学特性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张萌 刘伯 于秀梅 赵伟全 刘大群
【目的】对来自中国不同地区的30株马铃薯疮痂病菌进行了生物学特性分析。【方法】通过扫描电镜观察菌株的形态学特征,同时测试菌株的生理生化及生长限制因子等指标,利用SPSS软件将结果与11株链霉菌标准菌株进行聚类分析。【结果】30个测试菌株中包括Streptomyces scabies种群10株,S.bobili种群7株,S.turgidiscabies种群1株,S.galilaeus种群6株,S.diastatochromogenes种群2株,S.setonii种群1株,S.enissocaesilis种群3株。【结论】由此可见,中国马铃薯疮痂病菌的组成具有明显多样性,其中S.galilaeus...
关键词:
马铃薯疮痂病 链霉菌 表型特征 多样性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赵伟全 杨文香 李亚宁 刘大群 孟庆芳 张汀
【目的】对采自中国10个省(区)的马铃薯疮痂病菌进行分子水平鉴定。【方法】采用结合生物学特性和16SrDNA序列特点的方法对获得的菌株进行分析。【结果】中国的Streptomycesscabies菌株与美国的S.scabies标准菌株ATCC49173的16SrDNA序列同源性为100%,但中国的菌株不能以甘露醇为单一碳源,对10IU·ml-1青霉素不敏感,能产生硫化氢。而中国的S.acidiscabies菌株与美国的S.acidiscabies标准菌株ATCC49003的16SrDNA序列同源性为99.8%,但能以棉子糖为单一碳源,对苯酚(0.1%)和结晶紫(0.5μg·ml-1)敏感,不产...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郭凤柳 张海颖 于秀梅 赵伟全 刘大群
【目的】马铃薯疮痂病菌具有明显的组成多样性,通过筛选不同疮痂病菌的通用探针引物,建立针对该类病原菌的定性检测方法。【方法】以目前中国存在的不同致病种的代表菌株CPS-1(Streptomyces scabies)、CPS-2(S.galilaeus)、CPS-3(S.acidiscabies)、CPS-4(S.turgidiscabies)为材料,根据NCBI GenBank中已登记的疮痂病菌特有毒素合成基因簇中的基因txtA、txtB、txtC(P450)、txtD(nos)等序列设计引物,对不同菌株的基因组扩增,选择特异性和稳定性较高的引物作为探针引物,经温度梯度筛选优化反应体系后建立成熟...
关键词:
马铃薯疮痂病菌 PCR检测 特异性引物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信净净 于秀梅 赵伟全 刘大群
【目的】研究马铃薯疮痂病新致病种S.galilaeus菌株CPS-2致病毒素的产生条件、毒素活性和毒素组成情况。【方法】经适宜产毒素培养基和培养时间筛选后大量获取毒素;通过乙酸乙酯萃取、薄层层析、高效液相色谱(HPLC)等技术纯化毒素,所得色谱纯毒素进行质谱分析;采用萝卜幼苗法、小薯片法和幼薯法检测毒素活性。【结果】确定菌株CPS-2的适宜产毒素培养基为燕麦麸皮培养基,产毒素高峰时间为接种后第9天。获得了两个可显著抑制萝卜幼苗生长的毒素组分Ⅱ和Ⅲ,梯度稀释后活性测定结果表明毒素浓度与活性呈正相关,且组分Ⅱ可使小薯片和幼薯组织褐变坏死。质谱分析测定组分Ⅱ的分子量为437.1810,组分Ⅲ的分子量...
关键词:
马铃薯疮痂病 链霉菌 致病毒素 毒素组分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方树民 王正荣 柯玉琴 陈玉森 黄春梅 于建兴
【目的】研究花生栽培品种对疮痂病的抗性差异,为品种抗性鉴定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病菌孢子悬液对32份品种作田间接种鉴定,对不同叶位病情做调查;用不同病级叶片作酶活性和丙二醛含量测定。对8份品种作表皮组织显微计测和病程观察。【结果】粤油5号等11份表现感病;濮花16等10份为中感;淮花8号等8份和徐花8号等3份则为中抗和抗病。抗病型品种(MR-R)顶端嫩叶发病率0~23.8%,Ⅴ、Ⅵ级病叶比率0;感病型品种(MS-S)则分别为84%~100%和10.7%~37.1%。随着叶片病害逐级加重,POD活性和MDA含量相应上升;CAT和SOD活性则呈下降趋势。不同品种皮层结构差异决定对疮痂病抗性...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刘淑娜 金光辉 李鑫 王鹏程 张春雨
【目的】研究不同抗性马铃薯品种接种疮痂病菌后生理特性的变化,为辅助培育马铃薯抗病品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对马铃薯抗病品种垦薯1号和感病品种荷兰15号感染疮痂病后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分析不同抗性马铃薯品种块茎感病后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岐化酶(SOD)、多酚氧化酶(PPO)、丙二醛的变化规律。【结果】马铃薯块茎接种疮痂病菌后, POD、PPO、SOD、丙二醛含量均有所提高。其中,接种后抗病品种POD、PPO活性均显著高于感病品种。疮痂病菌侵染马铃薯块茎后SOD活性处于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的趋势,且感病品种酶含量高于抗病品种。接种疮痂病菌促进了抗、感品种中MDA含量的升高,且感病品种中MDA的含量始终高于抗病品种。【结论】不同抗性马铃薯块茎接种疮痂病菌后,块茎中POD、SOD、PPO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抗病品种块茎内POD活性和PPO活性在接种前后均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而感病品种在块茎内POD活性、PPO活性相对较低,说明块茎中POD活性和PPO活性在马铃薯品种抵抗疮痂病侵染的过程中起着积极的作用;感病品种接种前后的SOD活性均明显高于抗病品种,接种后抗、感品种均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疮痂病菌可诱导感病品种中SOD活性增加的效应更为明显。不同抗性马铃薯块茎接种疮痂病菌后,抗、感品种中MDA含量有所升高,感病品种高于抗病品种,表明感病品种细胞和生物膜被破坏的更严重。综上所述,接种疮痂病菌后,POD活性、PPO活性、SOD活性、MDA含量可作为筛选马铃薯抗疮痂病品种的辅助指标。
关键词:
马铃薯 疮痂病 生理生化特性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孙文元 翟玉柱 赵凤岩
草莓灰霉病菌(Botrytis Ciennea Persoon)在 21~25℃下 pH 3~4的霉菌生长培养基中培养产生毒素,致使草莓愈伤组织细胞的活性丧失。产生毒素的高峰期在静置培养20 d,培养滤液用氯仿萃取,所得粗提物稀释90倍后仍有毒性存在,30倍稀释的毒素溶液处理愈伤组织,用荧光法观察,1.0h细胞致死率达86%,2.5 h细胞致死率高达99.9%。
关键词:
草莓灰霉病菌 毒素 荧光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闫芝芬 张红心 崔四平 王立安 魏建昆
稻瘟病菌90-2菌株系是从大田水稻雄性不育细胞质(CMS)上分离的对野败型(W)CMS专化致病的生理小种。研究表明,该菌株产生的毒素在致病过程中起着一定作用。本试验测定了此菌株在不同pH培养基中培养对毒素产生的影响、毒素的热稳定性及pH值变化对毒素活性的影响等。离体叶片法测定毒素活性发现毒素使离体叶段褪绿和细胞坏死,珍汕97A褪绿程度大于珍汕97B,进一步测定了毒素对W珍汕97A、97B叶绿素总含量的影响和对W珍汕97A、97B呼吸作用的影响,初步测定了粗毒素的致病作用。用根冠细胞法测定了90-2菌株毒素对一套4种同核异质CMS材料的致病力,表明稻瘟病菌90-2菌株是CMS野败型的专化生理小种...
关键词:
水稻,稻瘟病菌,毒素,雄性不育细胞质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范永山 谷守芹 董金皋 董娜
【目的】通过研究促分裂原活化蛋白酶(MAPK)途径对玉米大斑病菌HT-毒素产生及生物学活性的影响,探索该途径对玉米大斑病菌致病性的调控机制。【方法】利用MAPK途径特异性抑制剂U0126分析该途径对玉米大斑病菌HT-毒素产生及活性的影响。【结果】1~20μmol·L-1 U0126处理后,菌株01-23的HT-毒素组成和含量均发生了变化,部分组分的合成受到抑制,并诱导产生了一些新的毒素组分。1~20μmol·L-1 U0126处理后获得的HT-毒素在感病寄主B37和B37Ht1玉米自交系上的生物学活性都受到了显著抑制,在B37玉米叶片上的抑制程度强于B37Ht1。随着U0126浓度的增加,菌株...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孔琼 袁盛勇 薛春丽 汪正红 李祥 卢丽蓉 明应忠
铁皮石斛是一种重要的中草药,随着人工种植面积的扩大和年限延长,铁皮石斛上的各种病害随之而来,其中由链格孢引起的石斛黑斑病日趋严重。本研究选取铁皮石斛黑斑病病原—细极链格孢为供试菌株,采用不同溶剂提取病原小分子毒素,同时对病原小分子毒素的产毒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乙酸乙酯的萃取效果最好,且小分子毒素的活性成分主要存在于水相中;当培养基为PSK培养液,温度为25℃,转速为120 r/min,L∶D=12∶12的培养方式全振荡培养7 d时,该病原的小分子毒素活性最强。
关键词:
铁皮石斛 黑斑病 小分子毒素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杨斌 叶建仁 包宏 刘吉开 董泽军
研究比较了松针褐斑病菌 (Lecanostictaacicola)两个致病毒素LA Ⅰ和LA Ⅱ的热稳定性、寄主专化性和最低有效浓度以及它们间的相互关系。LA Ⅰ和LA Ⅱ均具热稳定性 ,经沸水水浴加热 15min仍具活性。LA Ⅰ和LA Ⅱ不仅能伤害易感寄主植物湿地松、火炬松 ,对云南松、华山松、紫茎泽兰等也有伤害作用 ,说明LA Ⅰ和LA Ⅱ均为非寄主专化性毒素。LA Ⅰ和LA Ⅱ配成不同浓度溶液生测 ,显示LA Ⅰ对湿地松幼苗的最低有效浓度为 10 0 μg·mL- 1 ,LA Ⅱ的最低有效浓度为 5 0 0 μg·mL- 1 ,LA Ⅰ活性较LA Ⅱ的活性高 4~ 5倍。LA Ⅰ和LA...
关键词:
松针褐斑病菌 毒素 致毒活性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祁小妮 马梅 李振亮 党金宁 董艳娇
【目的】优化乙醇/(NH4)2SO4双水相体系提取藏药瑞香狼毒多糖的工艺参数,并分析瑞香狼毒多糖的抑菌及抗氧化活性,为瑞香狼毒功能产品的研发及多元化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不同的料(g)液(mL)比(1∶30,1∶40,1∶50)、提取温度(45,55,65 ℃)和提取时间(20,30,40 min)作为考察因素,以多糖的提取率作为评价指标,采用响应曲面优化分析确定瑞香狼毒多糖最佳提取工艺参数。利用硫酸亚铁-水杨酸氧化法和邻苯三酚自氧化法分别评估瑞香狼毒多糖(质量浓度分别为0.6,1.2,1.8,2.
关键词:
瑞香狼毒 多糖 双水相 抑菌 抗氧化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程方 叶建仁 刘戈 安会翠
为研究抗松针褐斑病菌在湿地松子代组培苗体内的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多酚氧化酶(PP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变化与其抗病性的关系,以抗病湿地松瓶内组培苗和温室1年生组培苗针叶为材料,测定PAL、PPO、SOD的活性。结果表明:松针褐斑病菌毒素处理后,湿地松PAL和PPO活性与抗病性成一定正相关关系,SOD活性与植株抗病性在48 168 h内表现有一定的负相关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