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215)
- 2023(3239)
- 2022(2869)
- 2021(2687)
- 2020(2346)
- 2019(5191)
- 2018(4888)
- 2017(8406)
- 2016(5012)
- 2015(5609)
- 2014(5318)
- 2013(5579)
- 2012(5503)
- 2011(4996)
- 2010(5233)
- 2009(4824)
- 2008(4748)
- 2007(4320)
- 2006(3946)
- 2005(3754)
- 学科
- 济(13910)
- 经济(13889)
- 管理(10613)
- 业(9398)
- 学(7923)
- 企(7571)
- 企业(7571)
- 方法(6162)
- 制(5516)
- 教育(5413)
- 数学(5209)
- 数学方法(5121)
- 中国(4597)
- 财(4532)
- 研究(4317)
- 生(4262)
- 农(4167)
- 度(3867)
- 制度(3861)
- 研究生(3531)
- 银(3408)
- 及其(3404)
- 银行(3366)
- 融(3318)
- 金融(3316)
- 行(3182)
- 害(3167)
- 水产(2976)
- 理论(2971)
- 贸(2955)
- 机构
- 大学(78056)
- 学院(73676)
- 研究(37527)
- 农(28010)
- 科学(27315)
- 中国(24936)
- 济(23811)
- 农业(22928)
- 经济(22879)
- 所(22382)
- 研究所(20678)
- 管理(20179)
- 业大(19020)
- 京(18528)
- 理学(16813)
- 理学院(16443)
- 管理学(15819)
- 省(15724)
- 管理学院(15714)
- 中心(15204)
- 室(14515)
- 农业大学(14337)
- 院(14104)
- 江(13755)
- 业(13246)
- 实验(12841)
- 实验室(12352)
- 重点(11710)
- 北京(11643)
- 科学院(11629)
- 基金
- 项目(53007)
- 科学(38211)
- 家(36996)
- 基金(36744)
- 国家(36720)
- 研究(30017)
- 科学基金(27931)
- 自然(21905)
- 省(21791)
- 自然科(21375)
- 自然科学(21352)
- 自然科学基金(20990)
- 划(19559)
- 基金项目(18544)
- 资助(16548)
- 社会(15715)
- 社会科(14690)
- 社会科学(14684)
- 教育(14539)
- 计划(14354)
- 科技(14169)
- 重点(13474)
- 农(11557)
- 发(11418)
- 专项(11322)
- 科研(11311)
- 业(11196)
- 部(10925)
- 创(10872)
- 创新(10337)
共检索到12198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李姝江 朱天辉 谯天敏 韩珊
【目的】对花椒根腐病生防芽孢杆菌进行分离、筛选、定殖和防效评价,为开发高效、稳定、持久的生物农药提供理论与实践基础。【方法】采用稀释平板涂布法分离健康花椒根际土中的芽孢杆菌,利用点菌法和打孔法2次筛选拮抗效果最佳的芽孢杆菌,根据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试验对其进行初步鉴定,并测定其对1年生花椒根腐病的防治效果。用链霉素标记拮抗芽孢杆菌,并检测该菌在花椒根际及根内土壤中的定殖动态,以此为基础,运用灌根法对花椒根腐病进行预防和治疗处理,计算发病率、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结果】在分离获得的20株芽孢杆菌中,编号为B3的菌株拮抗作用最强,抑菌圈直径达26.0mm,高温处理后仍具有活性,初步确定其为蜡样芽孢杆...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李扬凡 邵美琪 刘畅 郭庆港 王培培 陈秀叶 苏振贺 马平
【目的】由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AG-3)引起的马铃薯黑痣病是马铃薯生产中重要的土传病害,严重影响马铃薯的产量和质量。利用微生物杀菌剂防治马铃薯黑痣病是环境友好、切实可行的措施之一。本研究旨在获得有效防治马铃薯黑痣病的生防细菌并明确其防病作用方式,为生防细菌发酵工艺的优化、微生物杀菌剂的合理施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对峙培养法和温室盆栽试验筛选有效防治马铃薯黑痣病的生防细菌,通过Biolog微生物鉴定系统、16S rDNA序列以及gyrA、gyrB、rpoB和rpoC多基因序列分析对生防细菌进行分类鉴定。通过盆栽试验比较生防细菌菌株发酵液、无菌体上清液和菌体悬浮液对马铃薯黑痣病的防治效果,利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对脂肽提取物进行分离,通过抑菌活性测定结合质谱(UPLC-Triple TOF-MS/MS)技术鉴定生防细菌产生的抑菌活性物质。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技术测定马铃薯根际黑痣病菌的DNA拷贝数。【结果】通过对2 106株细菌进行筛选,获得3株有效防治马铃薯黑痣病的生防细菌,其中HMB33604菌株对马铃薯黑痣病的防治效果较高,达到52.9%。通过生理生化及多基因序列比对,将HMB33604菌株鉴定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该菌株发酵液和上清液对马铃薯黑痣病具有显著的防治效果,分别为52.2%和66.4%,而菌体悬浮液对马铃薯黑痣病的防治效果仅为16.9%,证明该菌株主要通过产生抑菌活性物质而起到防治马铃薯黑痣病的作用。HMB33604菌株可以产生泛革素(fengycin)、伊枯草菌素A(iturin A)和表面活性素(surfactin),抑菌试验证明泛革素和伊枯草菌素是HMB33604菌株产生的主要抑菌活性物质,这两种脂肽类抗生素能够显著抑制黑痣病菌的生长,并且造成菌丝畸形。菌株发酵液和无菌体上清液均显著降低马铃薯根际黑痣病菌的DNA拷贝数,与对照相比分别降低了60.3%和64.0%;而菌体悬浮液处理后根际黑痣病菌的DNA拷贝数仅降低10.3%。【结论】获得一株有效防治马铃薯黑痣病的生防细菌——解淀粉芽孢杆菌HMB33604,该菌株主要通过产生抑菌活性物质而发挥生防作用。泛革素和伊枯草菌素是HMB33604菌株产生的主要抑菌活性物质。泛革素和伊枯草菌素不仅造成黑痣病菌菌丝畸形,还可显著降低马铃薯根际黑痣病菌的数量,从而有效防治马铃薯黑痣病。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凤 刘会涛 田莎 刘应高
【目的】通过对比单一芽孢杆菌和复配芽孢杆菌对撑绿杂交竹枯萎病的防治效果,为开发防治撑绿杂交竹枯萎病的稳定高效、低成本的复合菌剂提供理论基础。【方法】本文制备了解淀粉芽孢杆菌B01-2、枯草芽孢杆菌B23-1以及二者的复配菌株的发酵滤液,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孢子萌发法和盆栽试验法,研究了各菌株发酵产物对病原菌尖孢镰刀菌菌丝生长、孢子萌发以及对杂交竹抗性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复配芽孢杆菌处理对病原菌抑制效果显著高于单一菌株。复配芽孢杆菌菌落直径和孢子萌发率分别为1. 9 cm和8. 8%;单一菌株B01-2和B23-1的菌落直径与孢子萌发率分别为3. 4 cm、4. 1 cm和17. 8%、31. 0%;盆栽防效试验中,芽孢杆菌处理组的枯萎病发病率比对照低。复配芽孢杆菌的发病率(50%)较单一菌株B01-2(60%)与B23-1(60%)更低;复配芽孢杆菌对撑绿杂交竹枯萎病的防治效果达到81. 5%,高于单一菌株B01-2(70. 4%)与B23-1(63. 0%)。杂交竹叶片生理指标测定表明,3种处理的发酵液都能诱导激发杂交竹体内的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苯丙氨酸解氨酶(PAL)防御酶的活性,降低杂交竹叶片叶绿素的分解和减少丙二醛(MDA)的生成,触发植物的系统抗病性,增强植株免疫能力。此外,复配菌株较单一菌株对杂交竹叶片的生理指标的影响更明显。【结论】复配芽孢杆菌具有强大的拮抗活性,在室内盆栽苗条件下能够有效防治撑绿杂交竹枯萎病,具有潜在的应用开发前景。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林玲 伍辉军 梁文伯 高学文
[目的]拟从马来西亚植物根际土壤中分离和鉴定抑菌能力强的芽孢杆菌菌株,并对菌株产生的脂肽类抗菌物质的种类以及生防效果进行研究。[方法]采用平板对峙试验,筛选具有抑制水稻白叶枯病菌和油菜菌核病菌的芽孢杆菌,基于16S r DNA、gyr B基因序列对分离菌株进行分类鉴定,采用基质协助激光解吸附/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法鉴定菌株所产生的脂肽类抗生素的种类,并通过温室试验对菌株防治水稻白叶枯病的效果进行研究。[结果]拮抗试验结果表明:D15、W3、KLu7、yM16、D1和PLZ26这6株菌株对水稻白叶枯病菌或油菜菌核病菌具有较强的抑制活性,其中菌株D15和W3对这2种病原菌...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朱碧春 顾丽 李正 伍辉军 顾沁 吴黎明 高学文
[目的]本研究旨在从南极土壤中筛选防治玉米细菌性褐腐病的芽孢杆菌菌株,为该病害的防治提供菌株资源。[方法]从南极长城站地震台附近的企鹅聚居地土壤中分离芽孢杆菌。结合16S rDNA及gyr B基因序列对分离到的芽孢杆菌进行鉴定。借助平板抑菌试验筛选对玉米细菌性褐腐病病原菌具有拮抗效果的生防芽孢杆菌。通过田间防治试验,筛选具有较好生防效果的芽孢杆菌。利用MALDI-TOF-MS对芽孢杆菌产生的抗菌物质脂肽化合物进行鉴定。[结果]通过16S rDNA及gyr B基因序列对分离自南极的23株芽孢杆菌进行鉴定,其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周华飞 杨红福 姚克兵 庄义庆 束兆林 陈志谊
【目的】发掘并鉴定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Bs916生物膜形成调控新基因,检测其对Bs916生物膜形成能力和对水稻纹枯病防治效果的影响。【方法】利用基因同源重组技术构建fliZ基因位点的单敲除突变株,通过干重分析法来验证其生物膜形成的缺陷;利用平板对峙试验检测fliZ突变株和Bs916对水稻纹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的抑菌效果;利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检测fliZ突变株和Bs916中影响防治效果的3种脂肽类抗生素表面活性素、杆菌霉素L和泛革素的相对产量;利用绿色荧光标记技术构建Bs916与fliZ突变株的GFP标记菌株,观察两者在水稻茎秆定殖能力变化;检测fliZ突变株和Bs916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效果。【结果】成功构建了fliZ位点单敲除突变株,与对照组Bs916的三维立体结构生物膜相比仅能形成平面二维结构生物膜,呈现破碎状态,证明其生物膜形成存在显著缺陷;对生物膜干重进行定量分析发现fliZ突变株生物膜干重仅为对照组Bs916的23%,进一步验证了fliZ突变株生物膜形成能力显著下降;游动性试验发现fliZ突变株菌体扩展直径仅为Bs916的32%,证明fliZ突变株的游动能力显著下降;抑菌试验显示两者抑菌带宽基本一致,证明fliZ突变株对水稻纹枯病菌的抑菌能力与Bs916相比无显著差异;成功检测了fliZ突变株和Bs916合成的3种脂肽类抗生素表面活性素、杆菌霉素L和泛革素的相对产量,fliZ突变株中杆菌霉素L相对产量显著增加1倍,而表面活性素和泛革素相对产量与Bs916相比无显著差异;水稻茎秆定殖试验发现fliZ突变株菌体数量显著低于Bs916,在水稻纹枯病病斑附近不出现显著的聚集效应,呈现无序分布状态,证明fliZ突变株与Bs916相比在水稻茎秆上的定殖能力显著下降;对水稻纹枯病的田间防治效果试验显示,fliZ突变株第6—15天防治效果介于6.0%—20.7%,显著低于Bs916的36.0%—57.6%,证明fliZ突变株对水稻纹枯病防治效果显著下降。【结论】鉴定的Bs916生物膜新调控基因fliZ位于控制鞭毛运动的信号通路,直接作用于菌体的游动与扩张,显著单一调控生物膜形成与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效果。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健 何鹏飞 李咏梅 吴毅歆 何鹏搏 孔宝华 李兴玉 MUNIR Shahzad 何月秋
为明确枯草芽孢杆菌L1-21在柑橘叶片、果实内的定殖能力及其防治果实绿霉病的效果,通过向柑橘叶片喷施10~6 cfu/mL的L1-21菌株的绿色荧光标记菌(L1-21-GFP)发酵液,测定其在叶片内的定殖数量及传导能力;采用10~8 cfu/mL的菌液喷施和浸泡处理柑橘果实,检测其在果实内的定殖情况,用注射法接种Penicillium digitatum孢子并计算发病率,测定其对绿霉病的防控效果。结果显示,处理后10 min, L1-21-GFP在叶表及叶肉中的定殖量分别达到1.36×10~3和8.08×10~2cfu/cm~2,并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处理后1 h, L1-21-GFP向下传导到叶表的菌含量为1.51×10~2 cfu/cm~2,并稳定存在于叶表中;处理后2 h,传导到叶肉的菌含量为5.67 cfu/cm~2,逐渐增加到30 h时的1.15×10~3 cfu/cm~2。L1-21-GFP能在果实内定殖,浸泡1 h果肉和果皮中的定殖量分别为9.51×10~3和3.51×10~4 cfu/g,但在不同柑橘品种果实间定殖能力有显著性差异,椪柑中定殖量最高。浸泡30 min后,L1-21对果实绿霉病防效第3天为100%,第5天为80.36%。以上结果表明,枯草芽孢杆菌L1-21能高效定殖于柑橘叶片及果实内,可以利用该菌株防治柑橘病害。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宝 于雅琼 韩玉竹 游成真 尚庆茂 孔维嘉 李平兰
为获得能够产Iturins类脂肽的芽孢杆菌以应用于植物的生物防治中,以果蔬体内、根际土壤等多生境中分离的118株细菌为出发菌株,采用平板对峙法、管碟法对其进行了初筛和复筛。结果表明:其中3株菌株对立枯丝核菌、瓜果腐霉和尖孢镰刀菌显示出强烈的抑制作用;通过薄层层析等方法对产Iturins脂肽菌株进行初步分析,最终确定K103为目标菌株。通过形态学鉴定、生理生化试验及16SrDNA的分子生物学等方法,对产抗菌脂肽的K103菌株进行分类学鉴定,最终确定菌株K103为解淀粉芽孢杆菌,并将其命名为解淀粉芽孢杆菌K103(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 K103)。
关键词:
解淀粉芽孢杆菌 鉴定 脂肽 生物防治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宝 于雅琼 韩玉竹 游成真 尚庆茂 孔维嘉 李平兰
为获得能够产IturIns类脂肽的芽孢杆菌以应用于植物的生物防治中,以果蔬体内、根际土壤等多生境中分离的118株细菌为出发菌株,采用平板对峙法、管碟法对其进行了初筛和复筛。结果表明:其中3株菌株对立枯丝核菌、瓜果腐霉和尖孢镰刀菌显示出强烈的抑制作用;通过薄层层析等方法对产IturIns脂肽菌株进行初步分析,最终确定K103为目标菌株。通过形态学鉴定、生理生化试验及16srDnA的分子生物学等方法,对产抗菌脂肽的K103菌株进行分类学鉴定,最终确定菌株K103为解淀粉芽孢杆菌,并将其命名为解淀粉芽孢杆菌K103(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 K103)。
关键词:
解淀粉芽孢杆菌 鉴定 脂肽 生物防治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杨冬静 孙厚俊 张成玲 徐振 赵永强 谢逸萍
【目的】解淀粉芽孢杆菌XZ-1是江苏徐淮地区徐州农业科学研究所甘薯病虫害防控课题组从甘薯根际土壤中筛选到一株具有广谱抗真菌活性的生防菌株,本文拟研究该菌株对甘薯黑斑病的室内生物防治效果。【方法】采用平板对峙法、显微观察法等测定了XZ-1对甘薯黑斑病菌菌丝形态以及孢子萌发的影响,并采用不同浓度XZ-1发酵液对薯块黑斑病的防治效果进行研究。【结果】XZ-1对甘薯黑斑病菌有明显的拮抗活性,其抑菌带平均直径可达25.3 mm;该菌株对黑斑病菌菌丝没有明显的致膨大或致畸作用,但可以导致黑斑病菌产孢类型的改变,同时该菌株发酵液还可以抑制黑斑病菌孢子的萌发。薯块黑斑病防治试验结果表明XZ-1原液,XZ-1 10×稀释液和XZ-1 100×稀释液处理的薯块黑斑病发病体积分别为12.64,13.84和15.75 mm3,3种不同浓度的XZ-1发酵液处理的薯块黑斑病发病体积均与对照病斑体积35.08 mm3呈极显著水平差异;而多菌灵处理的薯块黑斑病发病体积为26.00 mm3,与对照薯块发病体积没有显著性差异。防治效果分析表明,XZ-1原液,XZ-1 10×稀释液和XZ-1 100×稀释液处理对黑斑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65.02%,58.19%和54.14%,而多菌灵1600倍液处理对黑斑病防治效果仅为23.99%,XZ-1 3种不同浓度的发酵液对黑斑病的防效与多菌灵对黑斑病的防效呈极显著水平差异。【结论】本研究表明XZ-1对储藏期甘薯黑斑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为储藏期甘薯甘薯黑斑病的防控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关键词:
解淀粉芽孢杆菌 甘薯黑斑病 生物防治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宋烨 向君亮 申永瑞 王佳琦 刘权 殷奎德
为改善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疮痂病日益加重的情况,以疮痂链霉菌Streptomyces scrabies为指示菌筛选拮抗菌,优化菌株的发酵条件,检测菌株对马铃薯疮痂病的抑制情况。首先,利用稀释涂布法、平板划线法和抑菌圈法分离筛选到了1株对疮痂链霉菌具有抑制作用的拮抗菌株,通过形态学观察和16S rDNA序列比对鉴定为芽孢杆菌Bacillus,并命名为BU108。随后,采用单因素多水平试验设计方法,对该菌株培养条件进行了优化,确定最适培养条件为:碳源为葡萄糖,氮源为酵母浸粉,碳氮比为1∶2,磷酸二氢钾(KH_2PO_4)为0.5 g·L~(-1),硫酸镁(MgSO_4·7H_2O)为0.5 g·L~(-1),氯化钠(NaCl)为5.0 g·L~(-1),培养温度为28℃,pH 8,培养时间为22 h。最后,通过盆栽实验检验了芽孢杆菌BU108对马铃薯疮痂病的实际抑制效果,结果显示:BU108施用浓度为1×10~(10)cfu·m~(-2)时效果最好,抑制率为91.6%,差异达极显著水平(P<0.01)。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周京龙 冯自力 冯鸿杰 李云卿 袁媛 李志芳 魏锋 师勇强 赵丽红 孙正祥 朱荷琴 周燚
【目的】棉花黄萎病(Verticillium wilt)是世界性难以防治的病害,筛选有效的生防微生物资源成为解决棉花黄萎病的重要途径之一,本研究旨在分离一株高效拮抗细菌,并明确其防治机理,为生物防治棉花黄萎病提供技术支持。【方法】用葡甘聚糖作为碳源筛选一株能够降解β-1,4糖苷键的棉花内生细菌YUPP-10,通过平板对峙培养、平板对扣培养和悬滴法等测定YUPP-10对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抑制效果;用YUPP-10无菌滤液培养大丽轮枝菌微菌核,检测其对微
关键词:
内生细菌 棉花黄萎病 诱导抗性 防御机理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鹤 杜国栋 宋亚楠 鲁晓峰 英楠
通过对连作草莓根际土壤中生防木霉菌的分离、筛选,明确生防木霉菌的防病效果,为草莓连作障碍中根腐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从不同连作地块的健康草莓植株根际土壤中分离到木霉菌株75株,采用传统平板对峙法对木霉菌进行初步筛选,根据几丁质酶产酶活性、β-1,3-葡聚糖酶产酶活性和重寄生能力,对木霉菌的抑菌能力进一步复筛,并将筛选出的优势木霉菌菌株组合,研究混合菌剂对草莓根腐病标靶病原菌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经初筛有19株木霉菌株对标靶病原菌的抑制率大于40%,并通过复筛选出3株具有不同生防优势的菌株,"经鉴定3株菌株分别为拟康宁木霉、哈茨木霉和刺孢木霉,"菌株组合后,复合菌发酵液对标靶病原菌抑制率高达57...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欣悦 张华梦 姚志鹏 王莹 陈雯 蒋春号 牛冬冬
[目的]本研究旨在从实验室现有的生防细菌菌库中筛选对半夏软腐病具有较高防治效果的生防菌株,为半夏软腐病的绿色防控技术提供新的菌株资源。[方法]通过平板拮抗从实验室保存的300株具有生防潜力的菌株中,筛选对半夏软腐病具有拮抗效果的菌株。进一步测定拮抗菌株的水解酶活和透明圈半径,通过对抑菌圈和透明圈半径进行统计赋值得到对半夏软腐病较高防治效果的复筛菌株。最后通过离体及温室防效试验验证复筛菌株对半夏软腐病的防治效果。[结果]初筛得到20株对半夏软腐病具有生防潜力的菌株,及其抑菌圈、透明圈半径大小,按照统计结果对20株菌株进行赋值,结果显示5YN8、XZ231和7Ze3赋值分数最高,分别为11.0分、11.0分和10.5分;经离体防效验证得到20株初筛菌株对半夏软腐病腐烂程度的不同影响,对比赋值大小及半夏块茎的腐烂程度发现建立的赋值体系与菌株的生防效果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即赋值分数越高,半夏块茎的生防效果越好;将筛选得到的赋值分数最高的三个生防菌株5YN8、XZ231与7Ze3进行温室防效验证,发现它们对半夏软腐病防治效果分别为85.01%、79.55%和79.62%,通过16S rRNA基因测序比对发现5YN8为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XZ231和7Ze3均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结论]5YN8、XZ231与7Ze3三株生防菌株能够有效防治半夏软腐病,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何红 蔡学清 陈玉森 沈兆昌 关雄 胡方平
来自辣椒体内的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subtilis)BS-2和BS-1菌株对香蕉炭疽菌菌丝生长、分生孢子形成及萌发等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接种病菌16d后,两菌株对香蕉炭疽病防治效果达34.0%(BS-1)-90.0%(BS-2),其中BS-2的防效比BS-1高.
关键词:
内生细菌 香蕉炭疽病 生物防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