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153)
- 2023(10287)
- 2022(9154)
- 2021(8673)
- 2020(7235)
- 2019(16777)
- 2018(16793)
- 2017(32507)
- 2016(17729)
- 2015(19749)
- 2014(19547)
- 2013(19369)
- 2012(17570)
- 2011(15801)
- 2010(15428)
- 2009(13705)
- 2008(13185)
- 2007(11207)
- 2006(9600)
- 2005(8117)
- 学科
- 济(67585)
- 经济(67512)
- 管理(49465)
- 业(46647)
- 企(38922)
- 企业(38922)
- 方法(34050)
- 数学(29727)
- 数学方法(29414)
- 农(17396)
- 中国(16803)
- 财(16802)
- 学(16153)
- 业经(14873)
- 地方(13787)
- 贸(11954)
- 贸易(11947)
- 农业(11792)
- 易(11586)
- 理论(11346)
- 环境(11325)
- 和(11239)
- 技术(11218)
- 制(10689)
- 务(10589)
- 财务(10532)
- 财务管理(10513)
- 企业财务(9964)
- 划(9694)
- 教育(9251)
- 机构
- 大学(246193)
- 学院(243887)
- 管理(100050)
- 济(92971)
- 经济(90921)
- 理学(88079)
- 理学院(87117)
- 管理学(85574)
- 管理学院(85147)
- 研究(80570)
- 中国(57030)
- 科学(53315)
- 京(52064)
- 农(41629)
- 财(40902)
- 所(40428)
- 业大(40179)
- 研究所(37571)
- 中心(36047)
- 财经(33774)
- 江(33547)
- 农业(32822)
- 北京(32593)
- 范(31774)
- 师范(31438)
- 经(30876)
- 院(29627)
- 州(27581)
- 经济学(27328)
- 商学(25714)
- 基金
- 项目(178970)
- 科学(139781)
- 基金(129766)
- 研究(127651)
- 家(114701)
- 国家(113798)
- 科学基金(97193)
- 社会(78808)
- 社会科(74702)
- 社会科学(74682)
- 基金项目(70179)
- 省(70050)
- 自然(65512)
- 自然科(63990)
- 自然科学(63974)
- 自然科学基金(62802)
- 划(59545)
- 教育(57839)
- 资助(53022)
- 编号(51566)
- 成果(40481)
- 重点(39959)
- 部(38820)
- 发(37714)
- 创(37339)
- 课题(34872)
- 创新(34784)
- 科研(34752)
- 计划(33611)
- 大学(32958)
共检索到33660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刘淑明 孙长忠 孙丙寅
The radiation energy environment, energy balance and water environment have been studied by means of the 3 treatments of covering plastic film, straw and planting Trifolium repens on the ground of Zanthoxylum bungeanum plantation in Feng County, Shaanxi.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ground reflectivi...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户金鸽 白世践 陈光 赵荣华 蔡军社
【目的】探讨不同地面覆盖方式对果际光环境、光合特性和果实品质的影响。【方法】以7年生自根苗‘新郁’葡萄为试验材料,果实生长发育期间在地面铺设园艺地布和种植马齿苋,果实着色期测定不同地面覆盖方式下果际光环境和叶片光合特性,果实成熟时测定果皮着色和果实品质。【结果】不同地面覆盖方式下果际光照强度随时间日变化呈单峰曲线,生草的叶幕透射光强略高于对照且时间提前,园艺地布和生草栽培的地面反射辐射强度明显低于对照且时间提前;果际处紫外、紫光、蓝光、蓝绿光、绿光、黄绿光、黄光、黄红、红光和远红外2随时间日变化呈“V”型,远红光呈倒“V”型;光谱有2个吸收高峰,第一个吸收高峰在746.7 nm处,第二个吸收高峰在773 nm处,且果际处第二个光谱吸收值高于第一个吸收高峰;生草覆盖的远红外2、绿光、蓝绿光和黄光的比例发生改变。叶片净光合速率呈“双峰”曲线,生草栽培可延长光合作用时间。园艺地布覆盖降低了果粒质量,提高了果实可溶性固形物,比对照提高6.84%,与对照间无差异;生草栽培可以提高果粒质量但降低了果实可溶性固形物,比对照降低5.08%,和对照无差异。园艺地布覆盖和生草栽培的可滴定酸含量和Vc含量均略高于对照,但无差异性。果皮花色苷含量随果实的成熟而积累,果实成熟采摘时,园艺地布覆盖的果皮花色苷含量最高,对照的花色苷含量最低。【结论】在吐鲁番极端干热地区,与传统清耕相比,可选择生草栽培模式。
关键词:
‘新郁’葡萄 覆盖方式 光环境 果实品质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邓浩亮 张恒嘉 肖让 张永玲 田建良 李福强 王玉才 周宏 李煊
【目的】探讨黄土高原半干旱区不同覆盖种植方式对土壤水热效应及春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为优化陇中旱作农业区春玉米农田土壤水热环境,提高作物产量提供依据。【方法】于2015—2016年在甘肃省榆中县石头沟省级旱作农业示范点开展田间定位试验,设平地全膜覆盖(WM)、平地半膜覆盖(HM)、隔沟覆膜垄播(MRM)、全膜双垄沟播(WRF)、秸秆覆盖(SM)和露地平播(CK)6种种植方式,测定分析春玉米各生育时期土层剖面水热状况、物候特征、不同生长阶段耗水特性和水分利用效率,以及收获后春玉米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结果】与露地平作(CK)相比,地膜覆盖处理较CK具有增温效应,全生育期土壤平均增温2.42℃,而SM处理表现为降温效应,平均降温0.36℃,且该调节效应主要表现在苗期,随后温度调节效应逐渐减弱;MRM、WRF、HM和SM处理在春玉米整个生育期内保墒效果显著,而WM处理不利于降水收集,仅在春玉米生长前期具有保墒效果,而在中后期随作物耗水增加,土壤含水率低于CK;春玉米在生长中期(拔节至吐丝)耗水最多,生长后期(吐丝至成熟)次之,生长前期(出苗至拔节)耗水最少,其中地膜覆盖耗水量大于秸秆覆盖,全膜覆盖耗水量大于半膜覆盖;地膜覆盖能显著提高春玉米中前期水分利用效率,其中生育前期和中期分别以HM和WRF处理提高幅度最大,2年平均较CK分别提高250.68%和61.30%;地膜覆盖种植方式在增温、促进耗水作用下使春玉米各生育期提前并增加单株干重,最终表现为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提高,其中以WRF和MRM处理增产和提高水分利用效率效果最为显著,产量较CK分别平均增加171.40%和155.05%,水分利用效率分别平均增加142.80%和125.44%。【结论】垄沟集雨种植方式可明显改善黄土高原半干旱地区土壤水热环境,增加玉米物质积累量,其中全膜双垄沟播种植方式的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最佳。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丽丽 余海龙 马凯博 黄菊莹
为探究不同地表覆盖措施在半干旱地区旱作农业生产中的适宜性,在宁夏盐池县进行随机小区试验,设置了4种不同地表覆盖措施(地膜覆盖、砾石覆盖、牲畜粪便覆盖、秸秆覆盖)和对照(无覆盖)对土壤含水量与土壤温度的影响,并比较了玉米的出苗率以及生长状况的差异。试验结果表明:1)地膜覆盖和砾石覆盖具有较好的增温效果,有利于提高玉米的出苗率和促进玉米拔节,并有利于延长作物的生长期;2)4种不同覆盖措施均有一定的保持土壤水分效应,其中牲畜粪便覆盖效果显著;3)4种不同覆盖措施都显著增加了不同生育期玉米的株高、茎粗和叶面积值;
关键词:
玉米 水热特性 地表覆盖 盐池县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陈建华 佘婷婷 谷战英 吴柯豫 唐光武 唐云鹏
通过对毛竹林地采用不同覆盖处理(稻草覆盖、稻草谷壳覆盖、竹叶覆盖),研究其对笋高及地径的影响,为毛竹高质高产提供科学依据。春季对样地竹笋进行连续观测,结果表明:地表覆盖能明显促进笋高、地径的生长,但是,不同的覆盖物产生的作用大小不同。3种覆盖物中稻草覆盖产生的作用最大,稻草谷壳覆盖次之,竹叶覆盖最小。分析结果表明,采用地表覆盖的管理措施对毛竹的生长有重要意义。因此,可以采用稻草覆盖作为改善毛竹低产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
毛竹 不同地表覆盖 笋高 地径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丁胜华 谷战英 陈建华 吴柯豫 唐云鹏
为了研究不同地表覆盖对毛竹林地温及竹笋生长的影响,共设置了稻草覆盖型、稻草谷壳覆盖型、竹叶覆盖型及半荒芜型(对照)等4种处理类型,在发笋期测量了地表、10 cm深及20 cm深的林地土壤温度,并连续7 d观测了笋高、竹笋地径,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较,地表覆盖对笋高及地径均产生了极显著或显著的影响,至少增加笋高55.87%,增粗地径18.59%;地表覆盖对各层土温影响差异不显著。总体来说,稻草覆盖型影响,稻草谷壳覆盖型效果较显著,其次是竹叶覆盖型,半荒芜型表现较差。
关键词:
毛竹 竹笋 土壤温度 地表覆盖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郝源 阿如旱 秦富仓
【目的】本文系统研究了植被覆盖与地表温度之间的关系,以及小区域内林地的温度效应。【方法】利用2000—2015年内蒙古武川县遥感影像数据与相应年份的公益林分布图,基于像元二分模型和辐射传输方程提取植被覆盖度地表温度数据,通过Arcgis10.2的空间分析功能,分析武川县植被覆盖与地表温度变化情况,以及林地的温度效应,并利用贡献值计算和相关性分析法对二者关系进行研究。【结果】武川县植被覆盖度较好,中低度覆盖占主要地位,高度覆盖次之,15年间植被发展较为良好,高度覆盖的植被面积共增加522.13 km~2。地表温度逐年递减,温差值在研究末期降低至17.2℃,发展趋于稳定。植被覆盖对地表温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中高覆盖度,植被覆盖与地表温度存在较为明显的负增长关系。武川县林业资源可有效降低地表温度,林地与非林地之间温差明显,林地的降温效应随距离的增加而递减,有效降温范围为0~150 m,有林地降温效果最好,其次是灌木林地和疏林地。【结论】武川县植被覆盖发展情况较好,地表温度得到了控制,林地具有一定的降温效用。
关键词:
林地植被 地表温度 温度效应 武川县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费良军 刘天成
为研究滴灌条件下枣树田面覆盖对土壤水热和枣树生长及产量的影响,设置了秸秆、地膜覆盖和裸地(CK)3种处理,对各处理的土壤温度、水分和枣树生长指标及产量进行监测和分析。结果表明:整个生育期,不同处理平均地温大小关系为:地膜覆盖>秸秆覆盖>CK;秸秆覆盖的地温较裸地白天低、夜晚高。灌水前,地膜覆盖的土壤含水量表层高、底层低,秸秆覆盖土壤含水量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加;灌水24h后,地膜覆盖较秸秆覆盖土壤含水量呈现表层低、中层高、深层低的规律。地膜覆盖处理的枣吊和叶片生长速率最快;秸秆和地膜覆盖总耗水量较CK分别减少91.70和83.09mm,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较CK分别提高5.57%、2.68%和20....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刘球 李志辉 吴际友 陈明皋 李艳 程勇 黄明军
对湿地松二代种子园进行不同地表覆盖处理,研究其对土壤温度和湿度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1)各地表覆盖处理之间,土壤温度I、土壤温度II和土壤温度III均呈现极显著差异。(2)在不同覆盖处理下,土壤温度I的高低顺序为黑薄膜>白薄膜>对照>锯木屑;土壤温度II的高低顺序为白薄膜>黑薄膜>对照>锯木屑;土壤温度III的高低顺序跟土壤温度II相同。(3)不同土层深度下,土壤温度I的高低顺序为5 cm>15 cm>20 cm>25 cm>10 cm;土壤温度II的高低顺序为5 cm>10 cm>20 cm>25 cm>15 cm;土壤温度III的高低顺序为5 cm>10 cm>20 cm>15 cm>2...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胡丹丹 杨超
选址结果受覆盖半径影响很大。传统的覆盖选址问题假设覆盖半径已知,基于集覆盖问题,首次提出考虑半径选择的覆盖选平面址模型,目标函数是使固定选址费用和覆盖费用之和最小。提出了一种新的混合遗传算法。最后通过大量随机算例仿真表明该算法计算结果较好。
关键词:
选址 覆盖半径 启发式算法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郭大辛 郭平毅 原向阳 董淑琦 王东明 李永虎
为研究不同地膜覆盖材料对旱区谷子的增产效果和机理,利用田间试验研究不同地膜覆盖(白色聚乙烯地膜(WP)、白色可降解地膜(WD)和黑色可降解地膜(BD))对土壤水温、谷子叶片和群体水分利用效率及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1)与对照(CK,露地)相比,各覆膜处理均使020cm土层土壤温度和土壤含水量显著提高,0100cm土层的蓄水保墒能力有所增加。其中WP处理的地温日较差最大,增温效应最明显,WD、BD处理依次减弱。WP处理的020cm土层保水效果最好。各覆膜处理均使谷子生育前期0100cm土层的蓄水保墒能力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吴楠 高吉喜 苏德毕力格 罗遵兰 李岱青
基于1∶10万的1980、2000和2005年的土地利用/覆盖数据和90 m分辨率的DEM数据,采用转移概率矩阵和地形-面积频度方法,分析了1980~2005年长江上游地区不同地形因子条件下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结果表明:1)1980~2000年,草地、林地和农业用地面积变化趋势与2000~2005年相反。后5 a,可能由于退耕的土地出现反弹现象增多,草地和林地面积出现缩减而农业用地面积增加。两个分析时段主要的土地利用/覆盖类型变化趋势类似,包括农业用地向林地和草地的转化,林地向农业用地的转化以及草地向裸地的转化。2)农业用地和城镇用地主要分布于低海拔区而林地、草地则主要分布于高海拔区。低海拔...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殷文 郭瑶 范虹 樊志龙 胡发龙 于爱忠 赵财 柴强
【目的】资源型缺水严重制约干旱灌区的农业生产,传统玉米生产模式地膜投入量大。在极端高温和生态环境污染的挑战日益加剧的情境下,探讨通过免耕地膜重复利用维持较高水分利用的可行性,以期为构建试区地膜减量玉米高效生产技术提供理论支撑。【方法】2017—2018年,在甘肃河西绿洲灌区,设置免耕地膜重复利用(免耕覆膜,NM)、秋免耕春覆膜(少耕覆膜,RM)与传统耕作每年覆盖新膜(传统覆膜,对照,CM)3种地膜覆盖利用方式,研究其对玉米田土壤水分利用的影响,以期为优化试区玉米高产高效栽培管理技术提供理论依据。【结果】NM与RM处理较CM处理提高玉米播种时0—120 cm土层平均土壤重量含水量,分别为7.8%与5.1%,这为玉米播种创造良好的土壤水分环境。玉米播种—拔节期及吐丝—灌浆初期,NM处理较CM处理提高0—120 cm土层平均土壤重量含水量,分别为5.0%与4.7%,弥补了灌浆期玉米植株旺盛生长对土壤水分的大量需求。与CM处理相比,NM处理增加了玉米播种—大喇叭口期的耗水量,降低了玉米吐丝—灌浆初期的耗水量,增大了玉米灌浆初期—收获期的耗水量,有效协调玉米各生育阶段的水分需求关系。虽然NM处理较RM与CM处理提高了玉米吐丝期之前的棵间蒸发量,分别为11.7%与26.0%,提高棵间蒸发量占耗水量的比例(E/ET),分别为13.4%与19.9%,但是NM处理较RM与CM处理降低了玉米吐丝期之后的棵间蒸发量,分别为9.2%与19.4%,降低E/ET,分别为9.7%与20.7%,说明NM处理有利于增强玉米吐丝期之后土壤水分的有效利用。因而,在地膜减投与免耕措施下,NM处理获得与RM及CM处理相当的籽粒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结论】在西北干旱灌区,应用免耕地膜重复利用并没有导致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降低,具有稳定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作用,是玉米生产中地膜减投的可行措施。
关键词:
玉米 免耕 地膜覆盖 耗水特性 产量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马忠明 白玉龙 薛亮 杜少平
【目的】西瓜是黄土高原旱地的主要经济作物之一,近年来种植面积逐年扩大。但该区域降水总量不足且时空分布不均,西瓜生产中常遭受前期干旱和后期涝害而导致减产。本研究针对黄土高原旱作区水资源缺乏的现状,采用垄沟种植,改变栽培方式和覆膜方式,探索适宜西瓜生长的集雨高产栽培模式,实现有效汇集天然降水,以改善土壤水热效应,提高西瓜产量。【方法】2011—2013在甘肃省庆阳市宁县太昌乡开展试验,研究不同覆膜栽培方式对旱地土壤水分、土壤温度和西瓜产量的影响。试验设全覆膜垄上播种(RM)、全覆膜垄上沟播(GM)、全覆膜沟播(TG)、半覆膜垄上沟播(GH)和半覆膜垄上播种(RH)5个处理,采用随机区组排列,以RH...
关键词:
覆膜栽培 产量 西瓜 半干旱区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苗欣然 曾晨 程轶皎 吕天宇
空气质量与人类健康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探究不同用地形态下大气污染物浓度变化的影响因素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证意义。以长江中游地区为例,采用空间回归模型,以林地覆盖率作为划分研究区域的基准因子,以林地景观格局作为挖掘PM_(2.5)变化驱动的关键因子,综合考虑区域社会经济和自然条件状况,从PM_(2.5)的来源、扩散和清除3个方面选取影响因子,探索不同林地覆盖率下PM_(2.5)的综合影响因素并对其进行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林地覆盖率下的影响因素对于PM_(2.5)在影响模式上类似,但在作用方式和作用强度上有所不同;(2)PM_(2.5)的空间异质性明显,随着林地覆盖率的提高,PM_(2.5)浓度明显减低;(3)降低林地斑块分离度有利于降低PM_(2.5)浓度;(4)DEM是影响PM_(2.5)的主要因素,其对PM_(2.5)的削弱作用随着林地覆盖率的增加而增加。基于以上研究结果,建议根据不同等级林地覆盖区的特点,加强长江中游地区大气污染的精细化治理,结合PM_(2.5)的空间外溢性特征,强化地区之间的联防联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