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385)
- 2023(9212)
- 2022(8464)
- 2021(8048)
- 2020(6769)
- 2019(15632)
- 2018(15692)
- 2017(29896)
- 2016(16789)
- 2015(18827)
- 2014(18754)
- 2013(18596)
- 2012(16895)
- 2011(15201)
- 2010(14810)
- 2009(13302)
- 2008(12762)
- 2007(10843)
- 2006(9219)
- 2005(7739)
- 学科
- 济(59544)
- 经济(59477)
- 管理(44838)
- 业(42590)
- 企(35890)
- 企业(35890)
- 方法(30204)
- 数学(26096)
- 数学方法(25804)
- 学(17461)
- 农(15801)
- 财(14371)
- 中国(14298)
- 业经(13358)
- 地方(12149)
- 和(10642)
- 理论(10623)
- 贸(10569)
- 贸易(10565)
- 农业(10535)
- 易(10238)
- 环境(10133)
- 技术(10060)
- 务(9669)
- 财务(9611)
- 财务管理(9594)
- 制(9248)
- 企业财务(9094)
- 教育(8673)
- 划(8633)
- 机构
- 大学(234649)
- 学院(232734)
- 管理(91968)
- 济(81642)
- 理学(80964)
- 理学院(79993)
- 经济(79685)
- 研究(79017)
- 管理学(78392)
- 管理学院(78009)
- 科学(56046)
- 中国(54190)
- 京(50242)
- 农(48151)
- 业大(43486)
- 所(41610)
- 研究所(38843)
- 农业(38491)
- 财(35277)
- 中心(34838)
- 江(32384)
- 北京(31245)
- 范(29951)
- 师范(29518)
- 财经(29358)
- 院(28821)
- 技术(27418)
- 经(26798)
- 州(26723)
- 农业大学(25799)
- 基金
- 项目(172506)
- 科学(132228)
- 基金(122923)
- 研究(118412)
- 家(110388)
- 国家(109499)
- 科学基金(92020)
- 社会(70203)
- 省(69284)
- 基金项目(66675)
- 社会科(66331)
- 社会科学(66311)
- 自然(64394)
- 自然科(62852)
- 自然科学(62827)
- 自然科学基金(61680)
- 划(58743)
- 教育(53780)
- 资助(51039)
- 编号(47684)
- 重点(38899)
- 成果(37921)
- 部(36320)
- 发(36302)
- 创(35920)
- 计划(35073)
- 科研(34088)
- 创新(33525)
- 课题(32990)
- 科技(32074)
共检索到31753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晏卫红 黄思良 付岗 岑贞陆 谢玲
用甲醇、乙醇、丙酮、乙酸乙酯、氯仿、苯、石油醚、正己烷8种溶剂对库拉索芦荟的抗菌活性物质进行提取,提取产率随溶剂极性的增强而提高。以白菜黑斑病菌为测试菌,用生长速率法测定芦荟各种溶剂粗提物的抑菌活性,当提取物浓度为10mg/mL时,各种溶剂粗提物均表现一定的抑菌效果,其中以石油醚、正己烷和乙酸乙酯的粗提物抑菌效果最好,分别为71.4%、71.3%和62.4%。从抑菌效果及提取产率两方面考虑,乙酸乙酯为提取芦荟抑菌活性物质的最佳溶剂。通过测定甲醇、乙醇、丙酮、乙酸乙酯4种溶剂1%~10%系列浓度对白菜黑斑病菌的抑制作用及甲醇、丙酮、乙酸乙酯3种溶剂对各种芦荟粗提物的溶解性,确立用乙酸乙酯-水(7...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李效振 贾书红 朱晓庆 张东升 罗燕 周霞 谷新利
分别用石油醚、70%乙醇、蒸馏水对中药复方宫炎净进行提取,采用琼脂打孔法,通过比较抑菌圈的大小来判断不同溶剂提取物的抑菌活性大小,测定了醇提物、水提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同时,探讨了培养基p H、培养基含糖量以及温度和紫外线对醇提物、水提物抑菌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醇提物、水提物抑菌效果较好。醇提物对金黄色葡萄色球菌的最低抑菌浓度为0.00625 g/m L,对大肠杆菌和枯草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为0.125 g/m L,水提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为0.125 g/m L。温度和紫外线处理对乙醇提取物、水提物抑菌效果没有明显影响;随培养基的p H值增大2种...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鲁红学 赵明敏 李建强
为进一步了解芦荟黑斑病的发生规律,采用组织分离法、血球计数板法、悬滴法等对病原菌进行了形态鉴定及其培养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芦荟黑斑病的病原菌为倒梨形链格孢(Alternaria obpyriformisT Y Zhang)。该菌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产生的温度范围为10~30℃,最适温度为25℃;在pH 3.92~10.82的范围内该菌均能生长和产孢,菌丝生长最适pH 3.92~6.83,产生分生孢子的最适pH 5.23~6.83;分生孢子萌发的温度范围为10~35℃,最适20~30℃,最适pH 3.86~9.23。分生孢子在饱和湿度或水滴中萌发快,相对湿度低于81%时不能萌发。分生孢子的致死温...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鄢洪海 张茹琴 迟玉成 林海洋 许曼琳 夏淑春
为了明确花生黑斑病菌的致病因子及致病机制,对该病菌分泌的毒素进行了提取和生物学特性测定。通过对花生黑斑病菌毒素产生条件筛选和优化,采用氯仿提取、硫酸铵和柱层析分离纯化病菌产生毒素。结果表明:花生黑斑病菌在V8培养液、光/暗交替、静止条件下培养20 d产毒活性最强,用等量的氯仿提取,再经过80%饱和度的硫酸铵沉淀透析和柱层析纯化,可以获得较高活性的花生黑斑病菌毒素。初步分析显示,毒素由A和B 2种成分构成,但仅A成分对花生有致病性,B成分没有,A成分是毒素的主要成分;另外,病菌毒素具有一定的热稳定性和较强的极性。
关键词:
花生黑斑病菌 毒素 培养条件 生物学特性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漆巨容 刘正富 武峥 曾顺德
将B-298菌株代谢产物与多菌灵、百菌清、大生M-45等3种化学药剂,在室内分别对番茄黑斑病和番茄叶霉病两种病原菌进行抑菌实验。结果表明:不同稀释倍数B-298代谢产物和大生M-45对两种病原菌都有较强的抑菌作用。B-298代谢产物低倍稀释液对番茄黑斑菌的抑制效果与大生M-45抑菌效果相当,抑菌率最高达89.4%,优于百菌清和多菌灵;B-298代谢产物低倍稀释液对番茄叶霉菌的抑制效果,与大生M-45和百菌清相当,抑菌率最高达90.5%,优于多菌灵。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淑红 周宝利 张磊 付亚文
对3种植物进行不同提取溶剂和提取方法的提取效能的测定结果表明:PE-5的最佳提取液为50%乙醇超声波提取30m in的提取效率最高,抑菌效果很稳定;PE-18的最佳提取液为50%乙醇:80%丙酮(1∶1)超声波提取30m in抑菌效果最好;PE-27的最佳提取液为80%乙醇超声波提取30m in的提取效果最好。有的提取物混合后可以增加提取物的抑菌效率,其中PE-27与PE-18按1∶1混配后的抑菌率显著高于PE-27和PE-18,而有的提取物混合后降低了提取物的抑菌效率,PE-18与PE-17、PE-5混合后的抑菌率均低于PE-18。
关键词:
茄子黄萎菌 提取物 抑菌率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杨晓蕾 钱国良 范加勤 胡白石 刘凤权
从江苏句容酥梨黑斑病病叶上分离得到1株对梨黑斑病菌有明显抑制作用的拮抗细菌,代号JR-C,经鉴定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胞外酶检测显示:该菌产生蛋白酶和纤维素酶,不产生几丁质酶和β-1,3-葡聚糖酶。此外,该菌的代谢产物粗提物可抑制梨黑斑病菌菌丝的正常生长。代谢产物粗提物处理后的梨黑斑病菌菌丝愈发致密、短粗,分支也明显减少。室内测定该菌对梨轮纹病菌、梨腐烂病菌、梨炭疽病菌和稻瘟病菌等多种病原真菌均具有较好的拮抗作用。梨黑斑病主要是叶部病害,而拮抗细菌JR-C菌株从梨树叶片上分离获得,拮抗活性高,拮抗谱广,这为后续利用该菌研制生防菌剂防治梨黑斑病及其他作物病害提供了...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杨粟艳 刘长远 浦铜良 赵奎华 苗则彦 梁春浩 王辉
以黄瓜枯萎病菌为供试菌,采用孢子萌发率和菌丝生长速率法研究了大葱总提取物、蛋白成分、多糖成分等各成分及大葱挥发性物质的抑菌作用。结果表明:大葱总提取物和挥发性成分对供试菌孢子萌发及菌丝生长都有很好的抑制效果,大葱总提取物在浓度达500mL·L-1时,对孢子萌发抑制率及菌丝生长抑制率分别为100%和38.6%;大葱挥发性成分在浓度达5g·dm3时,对孢子萌发抑制率为100%,对菌丝生长的抑制率为42%,大葱蛋白及多糖成分对供试菌均无抑制效果。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杨冬静 孙厚俊 赵永强 徐振 张成玲 谢逸萍
本试验对甘薯长喙壳菌(Ceratocystis fimbriata Ellis et Halsted)进行了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适宜该病原菌生长的碳源为乳糖,氮源为酵母膏,pH 9,菌落直径分别为4.28,3.96,5.10 cm。菌丝在光照、黑暗、光暗交替下均能生长,其中在黑暗条件下生长最好,菌落直径为5.01 cm,菌丝致死温度为55℃、10 min或58℃、5 min。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进行了4种杀菌剂对甘薯黑斑病菌的毒力测定。结果表明,供试4种杀菌剂对甘薯黑斑病菌菌丝生长均有抑制作用,其中96.3%苯醚甲环唑抑制作用最佳,EC50值为2.52;其次为97%甲基托布津,EC50值为...
关键词:
甘薯黑斑病菌 生物学特性 毒力测定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戴良英 高必达 李健强
为培育和筛选李抗病品种提供理论依据 ,对李细菌性黑斑病病菌侵染李的过程和组织病理解剖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病原细菌从伤口、气孔和皮孔侵入李果实、叶片和枝梢 ;病斑深达中果皮数层细胞 ,自果皮向果心可分为 3层 ,第 2层被大量细菌定殖 ,第 3层下缘呈扩散状 ,接近内果皮 ;电镜观察表明病原细菌定殖于细胞间隙 ,使细胞膜和细胞壁离解 ,叶绿体受损 .
关键词:
李 黑斑病菌 侵染过程 组织病理解剖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周宝利 刘双双 靳晓冬 尚淼 李兴宝
以苦参提取物做为抑菌剂,采用生长速率法和悬滴法,室内测试不同浓度(1,5,10,20g·L-1)苦参提取物对番茄灰霉病菌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不同苦参提取物浓度对番茄灰霉病菌菌丝均具有抑制作用,且作用强度随浓度增加而增强。接菌后4d,20g·L-1苦参提取物处理的菌丝抑制率达92.14%;苦参提取物对病菌孢子萌发抑制作用较强,且随着提取物浓度的增大,萌发抑制作用增强。20g·L-1苦参提取物处理的孢子萌发抑制率为97.46%,且均与对照差异达显著水平。不同温度、pH值、保存时间对苦参提取物抑菌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0~100℃,随着处理温度升高,其抑菌活性下降显著,100℃处理时抑菌率降至62...
关键词:
苦参 番茄灰霉菌 抑菌活性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李端 周立刚 谈满良 柯林 唐静 汪冶 王敬国
采用苦豆子地上部分、多枝柽柳地上部分和蓝桉果实提取物对梨果仙人掌斑点病菌进行了室内抑制活性测定。结果表明,苦豆子乙醇粗提物和氯仿部分对梨果仙人掌斑点病原细菌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推测苦豆子中抗菌活性成分主要为生物碱。多枝柽柳各提取物除石油醚部分外,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正丁醇部分抑制作用最强,其次是乙酸乙酯部分,水部分的抑制作用最弱。蓝桉果实各极性部分对梨果仙人掌斑点病菌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从蓝桉果实乙酸乙酸部分中分离的6个纯化合物中,β-谷甾醇对仙人掌斑点病菌的最低抑制浓度(MIC)为0.2 mg/mL,桦木酮酸、白桦脂酸和熊果酸的MIC均为0.6 mg/mL,其他两个化合物...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曾勇 罗建军 丘麒 翁群芳 胡美英 钟国华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盾叶薯蓣等23种植物提取物对荔枝霜疫霉病菌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甲醇对荔枝霜疫霉病菌生长的影响明显小于乙醇、丙酮、石油醚、乙酸乙酯、正己烷、苯、甲苯、正丁醇。盾叶薯蓣(根)、水菖蒲甲醇提取物(干粉)10 mg/mL浓度处理后7 d抑菌率分别为94.14%和98.50%;野核桃、百部、苦参、朱砂藤、八角莲、筒鞘蛇菰甲醇提取物相同浓度时抑菌率达80%以上。75%乙醇对盾叶薯蓣的提取率20.80%。盾叶薯蓣75%乙醇提取物1.0 mg/mL和5.0 mg/mL处理对荔枝霜疫霉病菌丝生长的抑菌率分别为86.64%和96.15%,对荔枝霜疫霉病菌孢子囊芽管萌发的抑制中浓度(质量浓...
关键词:
荔枝霜疫霉 盾叶薯蓣 抑菌活性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王兴红
为了快速区分柑橘黑斑病菌、亚洲柑橘叶点霉菌、首都叶点霉菌和中国柑橘叶点霉菌,在ITS1和18S区域设计了针对柑橘黑斑病菌、首都叶点霉菌和中国柑橘叶点霉菌的上游引物,以ITS4作为下游引物,并对所设计引物的特异性和退火温度进行了筛选,对引物的灵敏度进行了验证,并进行了果园疑似病斑的检测。结果表明,在退火温度为60℃时,引物Pc1/ITS4仅能从柑橘黑斑病菌中扩增出593 bp的特异性条带,引物Pct4/ITS4仅能从首都叶点霉菌中扩增出551 bp的条带,引物Pcc1/ITS4仅能从中国柑橘叶点霉菌中扩增出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孔琼 袁盛勇 薛春丽 汪正红 李祥 卢丽蓉 明应忠
铁皮石斛是一种重要的中草药,随着人工种植面积的扩大和年限延长,铁皮石斛上的各种病害随之而来,其中由链格孢引起的石斛黑斑病日趋严重。本研究选取铁皮石斛黑斑病病原—细极链格孢为供试菌株,采用不同溶剂提取病原小分子毒素,同时对病原小分子毒素的产毒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乙酸乙酯的萃取效果最好,且小分子毒素的活性成分主要存在于水相中;当培养基为PSK培养液,温度为25℃,转速为120 r/min,L∶D=12∶12的培养方式全振荡培养7 d时,该病原的小分子毒素活性最强。
关键词:
铁皮石斛 黑斑病 小分子毒素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