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611)
- 2023(9588)
- 2022(8665)
- 2021(8294)
- 2020(6995)
- 2019(16240)
- 2018(16250)
- 2017(31470)
- 2016(17267)
- 2015(19449)
- 2014(19445)
- 2013(19370)
- 2012(17720)
- 2011(16061)
- 2010(15766)
- 2009(14299)
- 2008(13778)
- 2007(11812)
- 2006(10230)
- 2005(8804)
- 学科
- 济(65946)
- 经济(65877)
- 管理(47179)
- 业(44866)
- 企(37675)
- 企业(37675)
- 方法(32016)
- 数学(27382)
- 数学方法(27028)
- 农(17242)
- 学(16898)
- 中国(16033)
- 财(14906)
- 业经(14471)
- 地方(13535)
- 贸(12169)
- 贸易(12164)
- 理论(11857)
- 易(11786)
- 和(11606)
- 农业(11406)
- 制(10651)
- 技术(10506)
- 环境(10483)
- 务(9747)
- 财务(9685)
- 财务管理(9666)
- 划(9391)
- 教育(9335)
- 企业财务(9149)
- 机构
- 大学(243641)
- 学院(241122)
- 管理(97873)
- 济(90413)
- 经济(88285)
- 理学(85409)
- 理学院(84432)
- 研究(83962)
- 管理学(82816)
- 管理学院(82399)
- 中国(59721)
- 科学(55426)
- 京(53266)
- 所(43727)
- 农(43540)
- 业大(40630)
- 研究所(40328)
- 财(38800)
- 中心(37022)
- 农业(34652)
- 江(34058)
- 北京(33820)
- 范(32150)
- 师范(31833)
- 财经(31826)
- 院(30919)
- 经(28955)
- 州(28045)
- 技术(26495)
- 师范大学(25925)
- 基金
- 项目(172804)
- 科学(133917)
- 基金(123987)
- 研究(123291)
- 家(109689)
- 国家(108805)
- 科学基金(92218)
- 社会(74106)
- 社会科(70085)
- 社会科学(70064)
- 省(67728)
- 基金项目(66795)
- 自然(62746)
- 自然科(61254)
- 自然科学(61239)
- 自然科学基金(60113)
- 划(57594)
- 教育(55923)
- 资助(51594)
- 编号(50684)
- 成果(40747)
- 重点(38578)
- 部(37307)
- 发(36181)
- 创(35708)
- 课题(34535)
- 科研(33466)
- 创新(33270)
- 计划(32585)
- 大学(31608)
共检索到34334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万正杰 李海渤 姚培杰 刘旭佳 徐玉颖 傅廷栋 邹瑞昌 徐跃进
芥菜起源于中国,属于十字花科芸薹属作物,现已成为我国南方重要特色蔬菜,主要包括叶用芥菜、茎用芥菜、根用芥菜以及薹用芥菜等,在全国各地均有栽培。由于芥菜是常自花授粉作物,花器官小,细胞质雄性不育(cytoplasmic male sterility,CMS)是芥菜杂种优势利用的重要途径。目前研究得比较多的芥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系有hau CMS、ogu CMS和oxa CMS等。本文主要综述了国内外学者对芥菜雄性不育与杂种优势利用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芥菜杂种优势利用的方向和目标,为芥菜类蔬菜杂种优势利用提供理论
关键词:
芥菜 杂种优势 细胞质雄性不育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谢甫绨
杂种优势利用是实现作物产量突破的重要途径,大豆是严格的自花授粉作物,大豆雄性不育最早在20世纪20年代被发现,许多研究者开展了深入探索,但成果并不显著。在2002年之前,大豆是唯一没有利用杂种优势的主要农作物。大豆雄性不育表现有结构不育、部分雄性不育、联会突变导致雄性雌性均不育、细胞核基因控制的雄性不育雌性可育、质核互作雄性不育、光(温)敏雄性不育等。在先后发现的大豆雄性不育材料中,多数属于细胞核基因控制的雄性不育性,少数为细胞质雄性不育性。中国大豆细胞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系的选育在国际上是领先的,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南京农业大学等多家单位均实现了三系配套,并找到...
关键词:
大豆 雄性不育 杂种优势 自花授粉作物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蒋梁材 杨淑筠 张碧 陈虹
本文概述了我国油菜杂种优势育种的主要成就,简要总结了天然杂交种,自交系杂交种、自交不亲和系杂交种、化学杀雄杂交种、细胞核雄不育杂种、细胞质(质核互作)不育系交杂种等6种杂优利用途径的实践与特点。通过比较分析认为6种杂种优势途径各有利弊,应积极探索化学杀雄+细胞质雄不育、细胞核雄不育+细胞质雄不育等新途径,广泛的寻找萝卜质不育系的恢复基因;在将优质基因、抗性基因、适应性基因与杂优结合的同时,不断扩大“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的基因源。
关键词:
油菜 杂种优势 途径 中国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李石开 邱怀珊 吴学英 苏振喜 赵庭周
利用主成分法研究了云南芥菜型油菜杂优利用中的恢复系和保持系共28个材料间的遗传距离,结果表明,优势较强的组合表现最适或中等偏大的遗传距离。聚类分析将28个材料聚为6类,可以看出,来源于同一系统的材料遗传差异并非都较小。亲本选配宜在类间进行。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吴京华 廖伏明 罗闰良
1964年,袁隆平率先在中国进行水稻雄性不育研究,并提出通过选育水稻雄性不育系、雄性不育保持系和雄性不育恢复系的三系法途径利用水稻的杂种优势。1970年,袁隆平的助手在海南崖县发现野生稻雄性不育株(简称“野败”),为培育杂交水稻打开了突破口。随后开展...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吴征彬 王长征
棉花病虫害是制约棉花高产稳产和提高棉花品质的主要因素,减轻病虫对棉花的危害,节省防治投资、提高防治效果,尤其是进一步保护环境、减少农药对环境的污染,保持棉田生态平衡,争取获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同步提高是棉花科技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建立
关键词:
抗虫杂交棉 杂种优势 产量 品质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向长萍 晏儒来 徐跃进 李汉霞
瓠瓜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初报向长萍晏儒来徐跃进李汉霞(华中农业大学园艺系,武汉430070)APRIMARYREPORTONUSINGHYBRIDVIGOROFBOTTLEGOURD(Lagenaria.sicerariaStandlvar.clava...
关键词:
瓠瓜自交系 杂种优势 产量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韩宁林 王开良
杂种优势是生物界的普遍规律。从对现有栽植银杏(GinkgobilobaL.)的调查发现,同一批种子繁育的银杏单株间,总有少许表现明显区别于多数植株。它们长势旺,生长快,种核大,核形指数也明显偏离该群体的平均值。这些植株很可能是远距离花粉授粉产生的后代...
关键词:
银杏,远距离杂交,杂种优势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陈亮 孙传清 姜廷波 李自超 王象坤
利用目前国内两个较好的光 (温 )敏核不育系培矮 6 4s和N4 2 2s与国际水稻所选育的新株型稻、华北育成粳、东北育成粳、南亚Aus稻、南方育成早、中籼稻杂交 ,考查F1的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发现新株型稻与偏籼型的培矮 6 4s配组在实粒数、单株穗数和单株粒重方面有些优势 ,但结实率偏低 ,如果把结实率的问题解决好 ,则新株型稻在我国的籼粳两系杂交稻育种中将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
新株型稻 杂种优势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杨光圣 傅廷栋
油菜细胞核+细胞质雄性不育(GCMS)三系是在综合了波里马细胞质雄性不育(CMS)三系和细胞核雄性不育两系优点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油菜杂种优势利用的新途径。本文根据细胞核雄性不育基因的显隐性的不同,将GCMS分成显性细胞核+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DGCMS)和隐性细胞核+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RGCMS)。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李自超 王象坤 王剑平 黄燕红
对13个美国稻(A)与籼稻(H)、粳稻(K)的F1杂种优势的研究结果表明,A×H的各性状的杂种优势与K×H(亚种间)比较一致,但一般稍低于K×H,单株产量、单株穗数和主穗颖花数优势较强,且是可利用的杂种优势,株高也有较强的优势,但是非利用的杂种优势,单株产量的优势大小与美国稻的亲和性有密切关系;在A×K中,单株产量和单株穗数有较强的杂种优势,表现了与K×K较一致的趋势。千粒重无论在A×H或A×K中都表现了较低的正向优势。另外,根据试验结果提出了美国稻中的广亲和品种(WCVS)与籼稻杂交或美国稻与粳稻杂交均为水稻杂优利用中较好的高产组合模式,其中A×K更为切实可行。
关键词:
美国稻,杂种优势,广亲和品种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吴征彬 李文忠 郭介华 张金发
以8个陆地棉品种(系)为亲本,配制了6个单交组合和3个复交组合,对杂种的一些重要性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单交种F1代比对照有明显的竞争优势,F2代优势下降,但大多数经济性状在F1与F2代之间存在正相关,F2代优势的衰退程度也因不同的组合而有较大差异,有的组合F2代仍具有较好的竞争优势,筛选出能连续利用F1和F2代的高优势组合是完全可能的。杂种增产主要是单株结铃数多,大铃和高衣分也是某些杂种增产的原因之一
关键词:
陆地棉 品种间杂交 杂种优势 相关分析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林建丽 朱正歌 高建伟
杂种优势是广泛存在的遗传学现象,并在多种动植物中得到成功的利用,但对于杂种优势产生的遗传学机理尚未十分清楚。本文对植物杂种优势机理研究进行了较为详尽地评述,在综述了杂种优势遗传基础经典理论和假说的基础上,概括了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解释杂种优势遗传基础的一些新见解。探讨了杂种优势群和分子标记与杂种优势的关系。最后对杂种优势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杂种优势 遗传机理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米甲明 欧阳亦聃
水稻是我国杂种优势利用最成功的作物,对世界粮食增产贡献巨大。亚洲栽培稻包含籼稻和粳稻2个亚种,籼粳亚种间的远缘杂种优势尤为突出,可作为提高水稻单产的重要途径。但是籼粳亚种间的杂种育性普遍较低,是利用远缘杂种优势的最大限制因素。本文剖析了水稻籼粳杂种不育的遗传基础,揭示了系列杂种不育位点的分子机制;在此基础上解析了广亲和基因的产生机制,这一类基因资源可作为亚种间杂交稻育种的"桥梁",用于提高籼粳杂交稻的育性。这些理论成果促进了籼粳杂种结实率遗传改良的高效化和精准化。两系法、三系法与"籼不粳恢"、"粳不籼恢"相结合的配组模式,成为强优势籼粳亚种间杂交稻大规模生产的重要途径。培育集绿色、营养、健康性状于一体的高产优质籼粳杂交稻是未来水稻育种的重要方向之一。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三森·健葩彤 查芭·健葩彤
泰国的玉米研究,农业合作部农业厅开始于1950年,大学部肯色萨大学开始于1958年。国家玉米和高粱研究中心,通称苏湾农场和农业厅大田作物研究所下属从事玉米研究的Nakhon Sawan大田作物研究中心,通称沙湾中心,分别成立于1965,1963年。著名的SW1于1969-1972年间选育成功,与SW1种源有高度配合力的广基综合种KS23于1987-1988合成,作为与KS23相配对的、相互轮回选择的广基综合种KS24,于1992-1993年合成。截至目前,已合成和改良了下列群体,硬粒型群体有SW2,SW3,SW5,Sawan-complex,NSDR;马齿型群体有KS6,KS27,Caripe...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