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844)
- 2023(10211)
- 2022(9094)
- 2021(8700)
- 2020(7338)
- 2019(17085)
- 2018(17112)
- 2017(32790)
- 2016(18160)
- 2015(20543)
- 2014(20558)
- 2013(20347)
- 2012(18746)
- 2011(17000)
- 2010(17016)
- 2009(15269)
- 2008(14841)
- 2007(12740)
- 2006(11116)
- 2005(9565)
- 学科
- 济(69121)
- 经济(69044)
- 管理(49111)
- 业(46391)
- 企(38991)
- 企业(38991)
- 方法(33060)
- 数学(28166)
- 数学方法(27800)
- 学(21309)
- 农(17798)
- 中国(16814)
- 财(16078)
- 业经(14941)
- 地方(13672)
- 理论(13300)
- 和(11996)
- 农业(11948)
- 贸(11714)
- 贸易(11709)
- 易(11299)
- 制(11083)
- 环境(10943)
- 技术(10822)
- 教育(10642)
- 务(10465)
- 财务(10400)
- 财务管理(10383)
- 企业财务(9842)
- 划(9553)
- 机构
- 大学(263240)
- 学院(258271)
- 管理(102231)
- 济(94725)
- 经济(92542)
- 理学(89236)
- 研究(88143)
- 理学院(88134)
- 管理学(86441)
- 管理学院(85970)
- 中国(61834)
- 科学(59345)
- 京(56618)
- 农(45712)
- 所(45589)
- 业大(42701)
- 研究所(42268)
- 财(42025)
- 中心(38642)
- 江(36746)
- 范(36286)
- 农业(36231)
- 师范(35880)
- 北京(35581)
- 财经(34650)
- 院(31777)
- 经(31511)
- 州(30076)
- 师范大学(29345)
- 技术(27983)
- 基金
- 项目(183290)
- 科学(142199)
- 基金(131739)
- 研究(130927)
- 家(116455)
- 国家(115517)
- 科学基金(97490)
- 社会(79094)
- 社会科(74681)
- 社会科学(74655)
- 省(71719)
- 基金项目(70930)
- 自然(65960)
- 自然科(64365)
- 自然科学(64346)
- 自然科学基金(63169)
- 划(61574)
- 教育(60133)
- 资助(54268)
- 编号(53419)
- 成果(44142)
- 重点(41250)
- 部(39775)
- 发(38468)
- 创(37881)
- 课题(36914)
- 科研(35611)
- 创新(35318)
- 计划(34774)
- 大学(33933)
- 期刊
- 济(101510)
- 经济(101510)
- 研究(73155)
- 学报(48030)
- 中国(44384)
- 科学(42404)
- 农(41154)
- 管理(35726)
- 大学(34878)
- 学学(32660)
- 教育(30386)
- 财(29986)
- 农业(29129)
- 技术(20953)
- 融(17578)
- 金融(17578)
- 图书(16306)
- 财经(16096)
- 业经(16042)
- 经济研究(15295)
- 业(14778)
- 科技(13679)
- 经(13497)
- 理论(13400)
- 版(13211)
- 问题(13202)
- 业大(12835)
- 实践(12565)
- 践(12565)
- 技术经济(11773)
共检索到36350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侯晓东 施瑞城
综述了近年来在芒果采后生物学特性方面的研究现状和成果,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当前和今后在芒果采后生物学特性方面的应用研究前景和方向,为芒果采后的贮藏保鲜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关键词:
芒果 采后生理 贮藏 生物学特性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李国鹏 何红艳 尼章光 张林辉 解德宏 俞艳春
果实采收后仍是活的有机体,因此都会有一些生理生化的变化。就芒果果实采收后的呼吸强度、乙烯代谢、香气变化、相关酶类、软化研究及果实内含物变化进行了概述,并指出了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
芒果 采后生理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黄思良 邓卫利 杨胜远 梁智群
从广西紫花芒果病分离出了芒果蒂腐病菌Botryodiplodiatheobromae,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菌的最适生长温度为28~34℃,最适pH值在5.0~5.5间,光可以诱导子座及分生孢子器的形成。室内药剂测定结果表明,多菌灵对该菌抑制作用最强。
关键词:
芒果 蒂腐病菌 生物学特性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黄思良 霍秀娟 韦刚
芒果炭疽病菌Coletotrichumgloeosporioides的营养生长、孢子形成、孢子萌发研究表明,营养生长和孢子形成的温度范围均为7~37℃,适温范围分别为20~31℃,25~31℃。可以生长的pH值范围很广,以pH5.0~8.0生长良好;产孢的适宜pH为3.5~4.5。红光,兰光抑制营养生长,但光照有利于产孢,以萤光的促进作用最强。分生孢子在10~40℃均可萌发,适温范围为25~31℃。附着胞形成的温度范围为15~35℃,最适为30℃。在相对湿度100%+水膜的条件下分生孢子萌发良好。营养有利于分生孢子萌发和附着胞形成。分生孢子萌发的pH为2~11,最适pH为3~7,附着胞形成的最...
关键词:
芒果 炭疽病菌 生物学特性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赵超 胡美姣 李敏 高兆银
采用平板对峙法从芒果叶片与果实分离筛选芒果采后主要病害病原菌(胶孢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芒果蒂腐病菌Botryodiplodia theoBromae pat.)的拮抗菌,对抑菌效果好的拮抗菌进行采后病害防治试验,并采用形态及培养特征观察、生理生化测定结合16s dna序列分析进行鉴定。发现菌株a1稀释10倍的lB菌液对芒果采后炭疽病防效为80.05%、对蒂腐病的防效为74.18%,平均防效达到77.12%,防效明显。菌株C13对芒果采后炭疽病和蒂腐病防效次之,防效分别为71.73%和54.24%,平均防效达到62.99%。经鉴定a1...
关键词:
芒果 采后病害 拮抗菌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王万东 龙亚芹 黄家雄 刘光华 王美存 解德宏 陈于福 陈华蕊 尼章光
芒果畸形病在中国作为一种新兴的病害,正在各芒果产区不断蔓延,如何有效地控制该病害的发生和蔓延已成为农业科研工作者和广大芒果种植户面临的重大难题。本文在查阅大量研究论文的基础之上,对芒果畸形病的致病因子和防治措施进行了综述,以期对中国芒果畸形病的防治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
芒果畸形病 病因学 综合防治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陈艺萌 周德群 刘作易 刘永翔
竹黄是生长在一些竹亚科植物种类竹竿小枝条上的一种药用真菌,具有较高的开发利用价值,由于大规模人工采集和原生地生境被破坏,导致其生物多样性资源迅速减少。对竹黄的发生发展、寄主范围、生长条件及分类学地位等生物学特性及其药用价值进行了系统概述,介绍了竹黄的人工培育驯化现状和面临的问题,对今后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郑小林 田世平 李博强 徐勇
【目的】研究外源草酸对采后芒果(Mangifera indica L.)的保鲜效应,为芒果贮藏保鲜提供新方法。【方法】芒果栽培种'圣心'采后经5mmol·L-1草酸溶液浸果10min后在常温(25℃)下贮藏,研究草酸处理对果实的成熟进程及其相关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草酸处理后在贮藏期间果实的软化、可溶性固形物(SSC)增加、可滴定酸(TA)降低和果皮细胞的电解质渗漏量增加的速率都显著低于未处理的果实;处理果实果皮的超氧歧化酶(SOD)活性在采后6~15d提高,脂氧合酶(LOX)活性在6、9d时降低,同时,超氧阴离子(O2-·)在采后贮藏的前12d和过氧化氢(H2O2)在9、12d时含量分别降...
关键词:
芒果 草酸 成熟 活性氧 乙烯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韦莹莹 毛淑波 屠康
采用生防菌进行果蔬采后病害的生物防治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过去20年内,国内外研究者在生防菌的筛选、作用机制、提高生防效果的途径等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而且目前国际市场上已有几种商业化生防产品。尽管如此,未来仍需要筛选效力高的生防菌,深入研究其生防机制以及生防菌、病原菌、寄主之间的互作模式,使生物防治成为能真正替代化学杀菌剂的方法。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果蔬采后病害生物防治的研究成果,探讨了未来提高生防效果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
果蔬 采后病害 生物防治 生防菌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德涛 高艳丽 黄永辉 杨媚 周而勋
采用组织分离法从表现炭疽病症状的采后香蕉果实中分离到4个炭疽病菌菌株。通过观察这4个菌株的菌丝生长速率、孢子萌发、附着胞形成和致病性,发现4个菌株的菌丝生长速率无显著差异,但菌株X4的孢子萌发率、附着胞形成率和致病力明显高于其他3个菌株。采用传统的形态学鉴定方法,并结合ITS序列分析技术,鉴定菌株X4为芭蕉炭疽菌(Colletotrichum musae)。生物学特性的观察结果表明:菌株X4菌丝生长温度范围是10~35℃,最适生长温度是28℃,其分生孢子萌发和附着胞形成的适宜温度范围是25~30℃,分生孢子在28℃萌发率最高;光照对菌丝生长速率、分生孢子和附着胞形成无显著影响;适宜菌丝生长和孢...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王蓓 何雨 吴蓉 沈亚芳 王洋 赵光武
杂草稻Oryza sativa f. spontanea是一种伴生性的稻田恶性杂草,和栽培稻Oryza sativa同属禾本科Poaceae稻属Oryza,具有生长势强、易脱粒、休眠性强、耐逆等特性;其起源主要是由栽培稻品种去驯化而成。杂草稻的发生严重影响栽培稻产量,降低稻米品质,影响稻种纯度,且难以防除。中国杂草稻发生分布不均,在广东、辽宁、宁夏、江苏、江西、黑龙江、安徽、山东、浙江等地均有发生,且发生程度不同。其发生原因主要有农机跨区作业、栽培技术改变、选择性除草剂缺乏等。目前常采用人工拔除,调整栽培方式(套播、直播转变为移栽、机插),实施水旱轮作,施用丙草胺类除草剂等方式防除,但尚未有非常有效的防控措施。此外,由于杂草稻的变异类型丰富,其遗传背景又与栽培稻相似,因此可作为栽培稻改良的重要种质资源。参62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孙媛 蓝陈仪航 章振 沈志杰 刘涛 邓建宇
回顾和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对于桃潜叶蛾Lyonetia clerkella的防治技术研究与应用取得的主要成果。长期以来,化学防治作为主要的防控措施,被广泛应用于桃潜叶蛾防治中,但大量过度使用农药,已经导致桃潜叶蛾抗药性增加、环境污染及杀伤天敌等问题,因此,利用其他可持续防控措施来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是非常必要的。本研究对桃潜叶蛾的生物学特性、生态学及防控技术进展进行了总结,重点总结了目前在农业、生态、生物、物理及农药防治方面的进展,以及影响防治效果的因素,并比较了国内外防治方法的差异。对于桃潜叶蛾防控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应在农业防治的基础上,加强生物、生态防控技术和物理防控装备的研究,特别是要开发桃潜叶蛾与果园其他主要害虫的复合迷向剂,防治果园多种害虫。同时,开发桃潜叶蛾专用型发光二极管诱虫灯,降低化学防治的副作用,达到保护生物多样性,保障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的目的。表1参60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王宏宝 李茹 付佑胜 赵桂东 梁照文 张凯
通过在不同抗性甘薯品种上接种不同基因型腐烂茎线虫来研究线虫群体繁殖量、性比的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基因型B群体De YL随着接种数量的增加,线虫在不同甘薯品种下繁殖数量均显著增加,其中在栗子香品种上的繁殖量增加最高,与其它2个甘薯品种相比,线虫繁殖量在(P<0.05)上差异显著;随着接种量的增加,在栗子香上线虫性比从0.77增加到1.44,表现线虫向雌虫方向分化;在徐薯18上同样表现为线虫向雌虫分化,相关性分析发现,在胜利百号、栗子香、徐薯18甘薯品种上,线虫群体繁殖量与性比均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
关键词:
腐烂茎线虫 营养环境 繁殖量 雌雄比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磊 康波 姜冬梅 陈咨余 章钰
神经视蛋白(OPN5)是非视觉成像视蛋白的重要成员之一,是可以感受紫外光的一种丝氨酸蛋白酶,能够介导光信号传输并引起节律相位的漂移。OPN5具有参与调控生物节律、动物繁殖、神经元生长发育、突触可塑性、记忆获得以及介导皮肤光信号转导等功能。文章综述了OPN5基因的结构与分布、生物学功能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现状,最后对其将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