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09)
- 2023(280)
- 2022(269)
- 2021(263)
- 2020(214)
- 2019(444)
- 2018(428)
- 2017(546)
- 2016(552)
- 2015(586)
- 2014(528)
- 2013(538)
- 2012(518)
- 2011(534)
- 2010(529)
- 2009(442)
- 2008(447)
- 2007(411)
- 2006(342)
- 2005(302)
- 学科
- 学(1535)
- 害(1485)
- 生物(1338)
- 虫(1276)
- 虫害(1206)
- 病虫(1160)
- 病虫害(1160)
- 微(962)
- 微生(962)
- 微生物(962)
- 防(925)
- 防治(906)
- 治(905)
- 生物学(855)
- 微生物学(747)
- 病害(701)
- 及其(693)
- 菌(551)
- 鱼(534)
- 各种(437)
- 水产(395)
- 壤(377)
- 土壤(376)
- 业(352)
- 物(345)
- 类(337)
- 传(302)
- 其他(294)
- 草(288)
- 敌(277)
- 机构
- 学院(8110)
- 大学(8036)
- 农(6704)
- 农业(5516)
- 科学(5128)
- 研究(4573)
- 业大(4188)
- 农业大学(3665)
- 所(3462)
- 研究所(3338)
- 室(3314)
- 实验(3263)
- 实验室(3195)
- 业(3049)
- 重点(2966)
- 省(2757)
- 生物(2560)
- 中国(2303)
- 技术(2197)
- 科学院(2091)
- 植(1767)
- 京(1716)
- 林(1698)
- 中心(1668)
- 部(1615)
- 物(1591)
- 植物(1562)
- 工程(1545)
- 科技(1515)
- 学生(1504)
共检索到1052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黄思良 霍秀娟 韦刚
芒果炭疽病菌Coletotrichumgloeosporioides的营养生长、孢子形成、孢子萌发研究表明,营养生长和孢子形成的温度范围均为7~37℃,适温范围分别为20~31℃,25~31℃。可以生长的pH值范围很广,以pH5.0~8.0生长良好;产孢的适宜pH为3.5~4.5。红光,兰光抑制营养生长,但光照有利于产孢,以萤光的促进作用最强。分生孢子在10~40℃均可萌发,适温范围为25~31℃。附着胞形成的温度范围为15~35℃,最适为30℃。在相对湿度100%+水膜的条件下分生孢子萌发良好。营养有利于分生孢子萌发和附着胞形成。分生孢子萌发的pH为2~11,最适pH为3~7,附着胞形成的最...
关键词:
芒果 炭疽病菌 生物学特性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黄思良 赵艳珠 黄连江 韦刚
从广西壮族自治区及海南省芒果树上分离了6个芒果炭疽病菌株,用10个不同培养基在暗中26℃下进行培养试验,结果表明,酵母膏培养基对芒果炭疽菌的分生孢子形成具有显著的促进效果。在测试浓度范围内,供试菌株的产孢量基本与酵母膏的含量呈正相关。促进该菌产孢的最适酵母膏浓度为8~10g/1000ml。芒果树嫩叶培养基比成叶对芒果炭疽病菌的分生孢子形成有利。
关键词:
芒果炭疽病菌,分生孢子形成,酵母膏培养基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蒋攀婷 伍玉玲 何昊哲 蒙姣荣 罗慧 方中斌 李界秋
【目的】筛选芒果炭疽病拮抗菌菌株,为芒果炭疽病的生物防治打下理论基础并提供菌种资源。【方法】以芒果炭疽病菌优势种亚洲炭疽菌(Colletotrichum asianum)为靶标,利用前期研究获得的37株芽胞杆菌(Bacillus spp.)进行对峙培养和离体接种防效试验,选择防效好的拮抗菌株种类,分析其拮抗机制。【结果】对峙试验结果显示,有10株拮抗菌对芒果亚洲炭疽菌的抑制率大于78.00%,其中菌株M12-5、L18-7、L19-3、 L17-3和M11-6的抑制率分别达96.24%、94.94%、94.10%、91.25%和90.00%。离体接种筛选获得对芒果亚洲炭疽菌具有明显防效的芽胞杆菌8株,其中菌株L18-7和L16-4的防效较佳,离体接种平均防效分别达83.00%和79.16%,二者间差异不显著(P>0.05)。结合形态特征、16S rDNA序列比对结果和基于rpoB基因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进化树分析结果,将菌株L18-7鉴定为贝莱斯芽胞杆菌(B.velezensis)。菌株L18-7能产生胞外蛋白酶和纤维素酶,在LB(Luria-bertani)培养基、牛肉膏蛋白胨(NA)培养基和马铃薯葡萄糖琼脂(PDA)培养基等5种培养基中均可产生活性拮抗物,携带mycB、ituA、yndJ、fenB和bacA等产抗生素相关基因。【结论】芒果炭疽病拮抗菌菌株L18-7鉴定为贝莱斯芽胞杆菌,该菌株在28℃下LB培养基上生长良好,能产生拮抗活性物质、胞外蛋白酶和纤维素酶,携带mycB、ituA、yndJ、fenB和bacA等产抗生素相关基因,可作为生防菌的种质资源加以利用。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刘淑宇 陈发河 于新 杨鹏斌 刘丽
【目的】研究绿色木霉菌发酵液处理对芒果采后炭疽病的抑制作用及保鲜效果。【方法】以紫花芒果为材料,通过对照、发酵液处理、损伤接种与损伤接种+发酵液处理4组的比较,测定绿色木霉菌发酵液处理对芒果果实采后炭疽病发生率、色泽指数、可溶性固形物(TSS)含量、可滴定酸(TA)含量、丙二醛(MDA)含量、过氧化氢酶(POD)活性、多酚氧化酶(PPO)活性、总酚含量的影响。【结果】在33℃、相对湿度75%~80%条件下,绿色木霉菌发酵液处理可降低芒果炭疽病的发生率。贮藏7d时,对照、发酵液处理、损伤接种、损伤接种+发酵液处理组的发病率分别为64%,58%,87%和79%;发酵液处理、损伤接种+发酵液处理组色...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黄思良 邓卫利 杨胜远 梁智群
从广西紫花芒果病分离出了芒果蒂腐病菌Botryodiplodiatheobromae,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菌的最适生长温度为28~34℃,最适pH值在5.0~5.5间,光可以诱导子座及分生孢子器的形成。室内药剂测定结果表明,多菌灵对该菌抑制作用最强。
关键词:
芒果 蒂腐病菌 生物学特性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陈星州 周国英 陈行钢 江玲玉 包安华 刘君昂
【目的】采用生物信息学研究方法,筛选分析果生刺盘孢效应子,并验证其功能,为其致病相关基因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为油茶病害管理提供参考。【方法】对果生刺盘孢非侵染期(分生孢子)和侵染时期(油茶叶片病斑组织)进行RNA-seq测序,并利用生物信息分析软件BUSCA、Target P、big-PI Predictor和GO、KEGG、PHI数据库分析转录组数据,选出符合条件的候选效应子,再利用qRT-PCR技术对效应子进行相对定量分析;克隆候选效应子全长基因,通过烟草瞬时表达系统和DAB染色验证相应基因功能。【结果】1)转录组结果数据显示,侵染时期相对于非侵染时期有7 850个差异表达基因。对差异表达基因的编码蛋白进行预测分析,345个为经典分泌蛋白,占总数的4.39%。经典分泌蛋白氨基酸长度在各区间段分布较为均匀,而符合效应子筛选条件(<300和半胱氨酸残基数≥4为筛选条件,并过滤已经注释过功能的蛋白后,在果生刺盘孢中筛选出17个候选效应子。2)随机抽样选取9个候选效应子做qRTPCR分析,结果显示9个基因均为上调表达,与转录组数据结果相符。3)克隆出4个候选效应子,并通过烟草瞬时表达系统和DAB染色,验证出4个候选效应子均能引起植物细胞坏死。【结论】果生刺盘孢在侵染油茶时期有多个效应子表达,而在分生孢子时期此类蛋白多为不表达或少量表达,这验证了效应子是植物与病原菌相互作用的关键因素。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曾凯芳 姜微波
绿熟芒果(MangiferaindicaL .cv .Matisu)经水杨酸(SA)处理后,用炭疽病菌(Colletotichum gloeospori oides)孢子悬浮液(1×10 4cfu/mL)对其进行损伤接种,贮存于13℃85 %~95 %相对湿度条件下。结果表明:SA处理的芒果接种后第4天果实发病率仅为对照的6 2 . 5 % ,第12和16天果实病斑直径比对照分别降低了39. 9%和35. 3% ,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
关键词:
水杨酸 绿熟芒果 炭疽病菌 抗病性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韩长志
胶孢炭疽病菌可以侵染众多重要的经济林树种,引起炭疽病害,给生产造成巨大的危害。本研究从形态特征、生活史以及遗传关系、致病基因等方面对其进行综述,以期为进一步深入开展该病原菌的研究以及制定合理有效的防治措施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胶孢炭疽病菌 生活史 遗传关系 防治措施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宋利沙 蒋妮 张占江 蓝祖栽 白隆华
【目的】筛选拮抗肿节风炭疽病病原菌的放线菌,为肿节风炭疽病的生物防治打下基础。【方法】采用稀释涂布法从肿节风根系土壤分离获得放线菌,利用平板对峙法筛选拮抗活性较高的菌株,并采用离体叶片刺伤接种法测定筛选获得拮抗菌株对肿节风炭疽病的防效,通过形态学特征和16S rDNA序列测定及建立系统发育进化树,分析确定其分类地位。【结果】平板对峙和抗菌谱测定结果表明,分离自肿节风根系土壤的JT-2F菌株对肿节风炭疽病菌具有最强的拮抗作用,可使炭疽病菌菌丝膨大、畸变和扭曲,抑制率达86.75%,且对供试14种病原真菌具有较强的拮抗作用,平均抑制率达81.50%。通过形态学特性和16S rDNA鉴定,JT-2F菌株为津岛链霉菌(Streptomyces tsukiyonensis)。离体防效试验结果显示,JT-2F菌株发酵原液对离体叶片上肿节风炭疽病的防效达87.32%。【结论】JT-2F菌株用作肿节风炭疽病菌的生物防治材料具有较大的开发和应用潜力。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侯思皓 巩雪峰 许艺 李红 陈鑫 宋占锋
【目的】通过鉴定成都地区辣椒炭疽病的病原种类及分析炭疽病胁迫对辣椒叶片中重要生理指标的影响,为制定更精确的炭疽病防控措施和探究抗病生理机制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采用组织分离法对病果分离纯化,基于形态学观察和ITS序列分析鉴定病原菌;同时测定辣椒叶片受炭疽病侵染后MDA含量及抗氧化酶活性变化。【结果】共分离得到11株菌株,其中9株为斯高维尔炭疽菌(Colletotrichum scovillei),2株为果生炭疽菌(Colletotrichum fructicola);C. scovillei造成的果实病斑直径和侵染叶片后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均高于C. fructicola。炭疽病胁迫增强辣椒叶片一系列抗氧化酶的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以及过氧化氢酶(CAT)在侵染后上升,第4天达峰值后下降;丙二醛(MDA)含量在侵染前4天因抗氧化酶激活而下降,随着侵染持续,抗氧化酶活性下降,丙二醛含量上升。【结论】成都地区辣椒炭疽病病原菌是C. scovillei和C. fructicola,且C. scovillei比C. fructicola致病力更强。明确MDA、SOD、POD、CAT是评价辣椒抗性的重要指标。本研究为成都地区辣椒炭疽病的有效防治、抗病品种选育及抗病机理阐明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李玲玲 朱原野 张盛培 李河
【目的】探讨油茶炭疽病复合病菌种类,筛选油茶炭疽病复合病菌的高效杀菌剂,为科学防治油茶炭疽病提供依据。【方法】从湖南、广西、广东、江苏,海南等地油茶成林采集炭疽病叶样本,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纯化致病菌,结合形态学和多基因联合系统发育分析进行种类鉴定;通过复合侵染试验研究致病菌之间的关系;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杀菌剂咪鲜胺、苯醚甲环唑、嘧菌酯、啶氧菌酯,氟吡菌酰胺和啶酰菌胺对油茶致病菌的室内毒力。【结果】1)从106个油茶炭疽病病斑中分离获得186株致病菌,其中主要病原菌是炭疽属真菌130株,拟盘多毛孢属真菌18株,新拟盘多毛孢属真菌28株,假拟盘多毛孢属真菌4株,链格孢属真菌6株;分离出单一炭疽病菌的病斑55个,而能同时分离出炭疽病菌和其他致病菌的病斑有51个,其中同一个病斑能同时分离出同属不同种或不同属致病菌的病斑有51个,分离的不同病菌有7种组合方式:同属不同种炭疽菌、炭疽菌和拟盘多毛孢属真菌、炭疽菌和新拟盘多毛孢属真菌、炭疽菌和假拟盘多毛孢属真菌、炭疽菌和链格孢属真菌两两组合以及炭疽菌和拟盘多毛孢属和新拟盘多毛孢属、炭疽菌和拟盘多毛孢属和链格孢属真菌3种菌的组合。2)将炭疽菌属和拟盘多毛孢属,炭疽菌属和新拟盘多毛孢属,炭疽菌同属不同种这3种分离率最多的组合方式致病菌回接到油茶上,发现炭疽病菌和其他致病菌复合接种的病斑显著大于只接同种病菌的病斑,表明油茶炭疽病斑中存在炭疽病菌与其他病原菌复合侵染协同增效的现象。3)室内毒力测定结果显示,苯醚甲环唑和咪鲜胺对炭疽菌属,拟盘多毛孢和新拟盘多毛孢致病菌均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平均EC50在0.011~0.555μg·mL-1之间;其次是嘧菌酯和啶氧菌酯,这2种药剂对拟盘多毛孢和新拟盘多毛孢的室内毒力最强,平均EC50在0.007~0.020μg·mL-1之间,但对炭疽菌的抑制作用较差;而啶酰菌胺和氟吡菌酰胺对油茶炭疽菌和拟盘多毛孢属致病菌几乎没有抑制作用。【结论】油茶炭疽病斑中存在炭疽菌和其他病菌复合侵染现象,咪鲜胺和苯醚甲环唑可作为防治油茶炭疽病复合侵染的主选药剂。
关键词:
油茶 炭疽病 致病菌 复合侵染 药剂筛选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张春霞 李加智 何明霞 蔡志英
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和尖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acutatum Simmonds)均能引起橡胶炭疽病的发生,胶孢炭疽菌是主要病原。通过对2种橡胶炭疽病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胶孢炭疽和尖孢炭疽的最适温度均为28℃。胶孢炭疽在全光照的条件下,菌落直径最大;而尖孢炭疽在光暗交替的环境下,菌丝生长最好。2种炭疽菌生长的适宜pH值均为6~8。它们对碳源的利用有较大差异,胶孢炭疽在麦芽糖上生长最好,而尖孢炭疽在甘露醇和乳糖上生长较好。2种炭疽菌对甲基托布津的敏感性差异显著,尖孢炭疽有较强的耐药性。
关键词:
橡胶 胶孢炭疽 尖孢炭疽 生物学特性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张锦秀 李岩涛 邓振荣 杨宝盛
试验证明,枸杞炭疽病(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能较好地利用麦芽糖和蔗糖作为碳源。较适宜的氮源是KNO_3和蛋白胨。碳源中乳糖和甘油以及氮源中的尿素、(NH_4)_2SO_4和(NH_4)_2HPO_4对病菌苗丝生长和分生孢子的产生有明显抑制作用。病菌生长最适宜酸碱度为pH6.1。苗竺生长和孢子萌发适温为20~30℃,低于10℃和高于35℃孢子不能萌发。孢子萌发适宜湿度为100%,以水中萌发最好。湿度低于75.6%时孢子不能萌发。
关键词:
枸杞炭疽病 生物学特性 菌丝 分生孢子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舒正义 陈启恒
番木瓜炭疽病菌在 PDA 培养基上菌丝生长最快,在 PmDA 培养基上产孢最多。菌丝生长适温16~32℃,最适温度24~28℃。适宜菌丝生长的 pH 值4~6。对碳源的利用以葡萄糖、蔗糖最佳,在含蔗糖、半乳糖和可溶性淀粉的培养基中产孢较多;氮源以蛋白胨最适宜菌丝生长,天门冬酰胺有利于孢子形成。分生孢子萌发适温16~28℃,附着胞形成最适温度20~24℃。在 pH 值2.5~8之间,分生孢子可萌发,最适pH 值4~5;pH3~5最适宜附着胞形成。在三种营养液中0.05%的蛋白胨最适合分生孢子萌发和附着胞形成。
关键词:
番木瓜 炭疽病菌 生物学特性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郑新强 林昕怡 杨子贤 叶晶晶 陆建良 梁月荣
为了解茶树响应炭疽病及抗炭疽病的遗传机理,本研究搜集了茶树炭疽病的发病规律与症状、茶树炭疽病原菌分类鉴定、炭疽菌侵染过程及其机制等在茶树上的研究成果,并结合其他植物上的相关报道进行总结。结果发现:茶树炭疽病致病菌多样,侵染致病过程复杂,导致致病菌鉴定困难。同时,茶树致病菌的侵染分子机制研究较少,在其它植物中主要与真菌代谢酶类、效应蛋白及真菌毒素等有关,但具体完整的分子调控机制仍不明确。后续需继续对侵染机制和寄主茶树-炭疽病原菌互作机制进行研究,加强田间病害检测技术的研究与推广,以期为茶树炭疽病的发病机制及早期判断、综合防治提供有效帮助。
关键词:
茶树 炭疽病 分类鉴定 发病规律 侵染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