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706)
2023(16533)
2022(13597)
2021(12473)
2020(10203)
2019(23141)
2018(22447)
2017(43512)
2016(23306)
2015(26063)
2014(25886)
2013(25911)
2012(24383)
2011(22184)
2010(22574)
2009(21117)
2008(21185)
2007(18946)
2006(17117)
2005(15978)
作者
(65578)
(54430)
(54369)
(51465)
(35232)
(26072)
(24575)
(21024)
(20882)
(19692)
(18803)
(18351)
(17811)
(17433)
(17186)
(16763)
(16186)
(15826)
(15724)
(15541)
(13688)
(13475)
(13246)
(12588)
(12326)
(12213)
(12132)
(12050)
(10845)
(10741)
学科
(117972)
经济(117858)
(92110)
管理(81968)
(81573)
企业(81573)
方法(47281)
数学(38603)
数学方法(38328)
中国(34028)
(33911)
业经(33431)
(32735)
地方(27223)
农业(23702)
(22672)
(22657)
贸易(22654)
(22179)
财务(22150)
财务管理(22119)
(22026)
企业财务(21005)
(20448)
技术(20336)
(18696)
(18163)
银行(18154)
(18104)
(17918)
机构
学院(342681)
大学(337049)
(158419)
经济(155653)
管理(136791)
研究(117909)
理学(116307)
理学院(115112)
管理学(113888)
管理学院(113204)
中国(95599)
(73927)
(71438)
科学(64416)
(58102)
财经(57652)
中心(53250)
(53104)
(52435)
研究所(51676)
(50393)
经济学(49082)
北京(45904)
经济学院(44274)
(43086)
师范(42777)
(42448)
财经大学(42399)
业大(42244)
(41984)
基金
项目(215851)
科学(174720)
研究(165177)
基金(159719)
(135893)
国家(134675)
科学基金(118251)
社会(110051)
社会科(104636)
社会科学(104614)
(83177)
基金项目(82655)
教育(74815)
自然(72097)
自然科(70475)
自然科学(70460)
自然科学基金(69294)
(69162)
编号(66101)
资助(65789)
成果(53569)
(51549)
(49513)
重点(48390)
(47514)
国家社会(46296)
课题(46100)
创新(43741)
教育部(43442)
发展(43255)
期刊
(184135)
经济(184135)
研究(109901)
中国(71886)
(58431)
管理(56988)
(47416)
科学(43762)
学报(40325)
(39610)
金融(39610)
教育(35528)
农业(32597)
大学(32538)
技术(31895)
业经(30766)
学学(30587)
经济研究(29979)
财经(29746)
(25793)
问题(23975)
(21733)
技术经济(20032)
(19672)
国际(19327)
世界(19111)
商业(16930)
现代(16806)
统计(16355)
经济管理(15852)
共检索到54004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谌仁俊  周双双  
五年规划节能目标具有向经济欠发达地区配置更多能源要素的特征。本文使用中国制造业企业能源经济数据,研究发现“十一五”规划节能目标政策未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反而显著抑制了节能目标较低地区企业总产值增长。究其原因,一方面节能目标较低地区企业低效率使用能源,造成能源要素在地区间错配;另一方面该政策对经济生产激励不足,既未促进企业扩大要素投入,又未引进更多新增企业。虽然节能目标较低地区的制造业高能耗行业与采矿业企业得以发展,但均未能带动当地制造业乃至工业全行业发展。本研究为中国在新发展阶段合理制定区域节能政策提供了有益参考。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刘强  李泽锦  
本文引入高质量发展指标,构建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程度的评价指标体系,厘清了产业结构升级对于区域协调发展的作用机制,从省域与城市群两个层面进行了实证分析与稳健性检验。研究发现:样本期内,省域与城市群两个层面的经济协调发展程度均呈现攀升态势,东部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程度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在作用机制方面,产业结构升级可显著提升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程度,且在内陆省份“、生产型”省份以及人力资本优势省份该作用效果更为显著;产业结构升级对于省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上,对于城市群经济协调发展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上。此外,产业结构升级也可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快生产要素积累以及促进居民消费升级三种方式间接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陈启斐  巫强  
针对当前中国面临区域经济增长差距逐步扩大的问题,本文利用上海作为基准点,将国际商品贸易、国际服务贸易、投入产出表和统计年鉴进行匹配,测度了长江经济带省级细分行业的离岸外包和在岸外包,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双重外包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第一,离岸外包具有效率性特征,每增加1%会导致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差距拉大0.074%;在岸外包具有公平性特征,每增加1%会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提升0.0726%。第二,服务外包是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无论是离岸服务外包还是在岸服务外包都可以显著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第三,离岸外包和在岸外包具有典型的梯度特征,随着样本向内陆地区延伸,双重外包的作用强度在不断减弱。稳健性检验表明,实证结论不会随时间和空间的改变而变化。本文的研究表明,逆全球化格局下构建国内价值链、发展在岸外包和服务外包是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有效手段。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吴顺利   徐卓君   梁威  
合理布局流通节点城市,构建高效协同的城市流通网络,对于推动我国区域协调发展至关重要。基于2009—2020年287个地级市面板数据,以2015年颁布的“全国流通节点城市布局规划”为准自然实验,运用双重差分法实证检验城市流通网络建设对区域协调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流通节点城市布局政策能够显著提升区域内的协调发展程度,而国家级流通节点城市的政策效果占主导地位。机制检验表明,布局政策能够通过弱化商品贸易壁垒、提升物流效率、加速要素自由流动以及深化国内分工协作,间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进一步分析发现:布局政策对区域协调发展的促进作用在东部、非资源型、营商环境好以及省际贸易结构平衡型的城市表现得更为明显;数字化基础条件能够正向调节流通节点城市布局政策效果;随着区域协调发展程度的提升,流通节点城市布局的政策边际效应将持续增强。研究结论有助于从国土空间治理视角拓展对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的认识,并为弥合区域经济差距、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政策参考价值。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吴顺利   徐卓君   梁威  
合理布局流通节点城市,构建高效协同的城市流通网络,对于推动我国区域协调发展至关重要。基于2009—2020年287个地级市面板数据,以2015年颁布的“全国流通节点城市布局规划”为准自然实验,运用双重差分法实证检验城市流通网络建设对区域协调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流通节点城市布局政策能够显著提升区域内的协调发展程度,而国家级流通节点城市的政策效果占主导地位。机制检验表明,布局政策能够通过弱化商品贸易壁垒、提升物流效率、加速要素自由流动以及深化国内分工协作,间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进一步分析发现:布局政策对区域协调发展的促进作用在东部、非资源型、营商环境好以及省际贸易结构平衡型的城市表现得更为明显;数字化基础条件能够正向调节流通节点城市布局政策效果;随着区域协调发展程度的提升,流通节点城市布局的政策边际效应将持续增强。研究结论有助于从国土空间治理视角拓展对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的认识,并为弥合区域经济差距、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政策参考价值。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陈胜蓝  李璟  尹莹  
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国家在新时代的重大战略之一,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作为一项重要的"区域一体化"政策,在区域协调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现有研究主要从政府间合作方式、协调发展策略、宏观影响等方面来考察其作用,但对其影响微观经济主体行为的机制还缺乏深入研究和全面认识。文章利用长三角区域不同城市在不同时间加入经济协调会产生的准自然实验情境,以中国资本市场上市公司2008-2016年的数据为研究样本,考察区域协调发展政策影响公司治理的一项重要机制-高管薪酬激励。双重差分方法的检验结果显示,加入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导致上市公司的高管超额薪酬降低11.6%,而且这种影响对于那些高管网络中心度大、信息环境差、全要素生产率低的公司更加明显。文章不仅从微观经济主体治理机制的角度为区域协调发展政策的经济后果提供了新的经验证据,而且对于国家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与经济发展、公司的最优薪酬合同设计等具有一定的启示。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张崇康  
本文认为,我国区域非平衡发展战略所导致的区域发展差异和不协调已成为影响我国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政府区域政策的负面效应是区域发展差异的重要原因,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前,导致地区差距扩大的制度层面的因素主要是政府倾斜性的区域政策,90年代中期之后,市场的负面效应使之加剧。中央和地方政府都应根据形势的变化,有针对性地调整和选择政策重点,既要充分发挥中央政府职能,实现区域间体制环境的统一,提高全国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水平,又要努力实现地方政府的角色创新,推动地方政府间的区域经济合作,积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费洪平  
以往的区域经济发展研究在很大程度只评价表现为潜在形态的资源优势,而忽视现实的生产力方面存在的把潜在优势转化为现实优势的障碍和制约因素。特别是对其中的大中型骨干企业是发展区域经济可以直接依靠的现实优势有所忽视。实际上,随着经济体制改革与资源优势相比,大中型企业对区域经济发展更为重要,为此需要从企业地理位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卢盛峰   洪靖婷  
基于中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试点政策,本文运用渐进倍差法实证检验了乡村电子商务建设对区域协调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电子商务进农村试点进一步加剧了县域内经济发展不平衡程度。机制检验表明,乡村内部数字能力差异使得经济基础更好地区更多从政策中受益,具体体现在:试点政策导致新创企业更多落地中心城区、政策更高提振城市居民收入和社会消费,最终加剧县域内发展不平衡。与此同时,淘宝村建设能通过提高乡村居民从电子商务中的获利能力而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本研究政策启示在于:地方政府关注乡村电商发展带来经济红利的同时,也要警惕数字能力鸿沟下可能诱发的区域发展不平衡风险。因此,数字赋能协调发展不仅要重视数字技术引进,更要重视数字技术使用能力建设。
[期刊]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钟文  郑明贵  钟昌标  严芝清  
基于2007~2018年云南省经济社会发展数据和贫困县数据,使用PSM-DID方法实证检验国家贫困县设立对区域协调发展能力的影响。研究发现:云南省区域协调发展能力总体水平较低,空间上呈现滇中高、四周低的分布格局;设立国家级贫困县能够持续有效地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平均效应为13.90%,且国家级贫困县设立时间越长,区域协调发展能力提升越明显。同时,精准扶贫战略是明显的分界点,实施精准扶贫战略后,国家级贫困县提升区域协调发展能力的作用更强。进一步的机制检验表明,国家贫困县提升区域协调发展能力的机制包括:产业结构优化、资本积累增加和财政收支困境改善,上述三条路径强化了区域间基础设施通达度水平,从而提高了区域协调发展能力。研究结论对于脱贫后继续巩固当地发展,以及如何将其高效嵌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李春涛  王立威  周鹏  
在公平竞争机制缺失的转型经济中,良好的政企关系能够帮助企业获取更多额度的短期债务融资。本文使用世界银行2005年中国企业的微观调查数据,并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进行合并,实证考察政企关系对企业负债比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良好的政企关系对企业获取短期债务融资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对企业长期债务融资的获取存在一定的阻碍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在民营企业和金融市场化程度低的地区,政企关系对企业获取短期负债的促进作用表现得尤为明显。弱化了内生性问题后,以上结果依旧稳健。因此,地区间金融市场的均衡发展、公平竞争市场环境的构建是缓解企业融资约束的关键。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韩兆洲  安康  桂文林  
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不仅是我国一项长期重要国策,也是社会经济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将空间计量模型与面板分析方法相结合,以我国省域经济发展作为研究对象,对我国省域经济增长的协调发展和所受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着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不同,对经济发展有持续显著正影响的因素有:人力资本、人口资本、市场化进程和财政支出等。据此本文提出若干政策建议,以促进我国经济协调增长。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马宝林  王一寒  张煜  安锦  
随着高技术产业在科技创新中的贡献越来越大,对高技术产业的创新生成机制进行深入研究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首先采用2010—2018年数据,构建中国东、中、西、东北四个区域科技创新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应用主成分分析法获得各区域的科技创新综合得分,并使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区域创新耦合协调关系。然后以区域耦合协调为调节变量,提出三个假设,建立以创新经费投入和创新产出为中介变量的理论概念模型。最后,采用2009—2018年的国家统计数据,应用有调节的多重中介效应模型,实证研究国家财政、产业创新和区域协调的互动关系,揭示高技术产业的创新生成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四个区域创新耦合协调不断提升,创新经费投入和创新产出在财政支持和国家税收中起部分中介作用,高技术产业创新负向影响国家税收,区域耦合协调负向调节创新投入产出过程。政府及有关部门需要进一步深化市场经济改革以克服政府失灵,加强区域创新协调,加大财政支持和税收优惠力度,畅通高技术产业创新的资金流转,助力国家科技创新能力提升,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马淑琴  潘尧  
运用主成分评价方法构建了八个区域贸易投资协调度评价指标,测算得出长三角地区间贸易投资处于由不协调向协调发展的过程,但协调发展并不稳定。继而运用经济增长收敛理论,从贸易投资的视角对长三角地区25个城市的经济差异性进行了深入检验,实证检验结论为:长三角区域间贸易投资协调合作行为有助于缩小地区经济差异。基于此,从长三角地区产业、政府、企业三方面提出了区域贸易投资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