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683)
- 2023(8253)
- 2022(6959)
- 2021(6310)
- 2020(5132)
- 2019(10918)
- 2018(10655)
- 2017(19562)
- 2016(10676)
- 2015(11175)
- 2014(10169)
- 2013(9571)
- 2012(8245)
- 2011(7344)
- 2010(7013)
- 2009(6658)
- 2008(6075)
- 2007(5002)
- 2006(4127)
- 2005(3304)
- 学科
- 济(34111)
- 经济(34069)
- 管理(28658)
- 业(27264)
- 企(21346)
- 企业(21346)
- 方法(15574)
- 数学(13846)
- 数学方法(13703)
- 农(11834)
- 财(9712)
- 贸(9495)
- 贸易(9493)
- 中国(9289)
- 易(9265)
- 业经(8786)
- 学(8477)
- 农业(8003)
- 环境(6597)
- 技术(6284)
- 务(6263)
- 财务(6252)
- 制(6249)
- 财务管理(6245)
- 企业财务(5882)
- 地方(5643)
- 银(5368)
- 划(5337)
- 银行(5326)
- 产业(5166)
- 机构
- 学院(140693)
- 大学(137541)
- 济(52848)
- 经济(51921)
- 管理(51485)
- 研究(47631)
- 理学(46018)
- 理学院(45485)
- 管理学(44504)
- 管理学院(44284)
- 农(35605)
- 科学(33823)
- 中国(33634)
- 业大(29249)
- 农业(29099)
- 京(27523)
- 所(25411)
- 研究所(23884)
- 财(21985)
- 中心(21403)
- 农业大学(19842)
- 江(19667)
- 财经(18377)
- 院(17122)
- 经(16862)
- 技术(16660)
- 范(16317)
- 省(16184)
- 师范(15970)
- 经济学(15969)
- 基金
- 项目(106856)
- 科学(82630)
- 基金(77669)
- 家(72125)
- 国家(71554)
- 研究(69689)
- 科学基金(59723)
- 社会(44946)
- 省(43428)
- 社会科(42663)
- 社会科学(42652)
- 基金项目(41638)
- 自然(41447)
- 自然科(40556)
- 自然科学(40538)
- 自然科学基金(39832)
- 划(36992)
- 教育(31704)
- 资助(30310)
- 编号(26769)
- 重点(24720)
- 创(23296)
- 计划(23133)
- 发(23087)
- 部(21920)
- 创新(21790)
- 科研(21677)
- 业(20677)
- 科技(20519)
- 国家社会(19043)
共检索到18670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龙文飞 傅志强 钟娟 苏姗 李康丽
为构建水稻高产高效节水栽培技术模式,采用裂区试验设计方法研究了氮密互作对双季晚稻丰源优299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氮密处理水稻叶片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_2浓度和蒸腾速率差异性显著;分蘖盛期光合速率最高;施氮量180 kg/hm~2时分蘖盛期和乳熟期净光合速率最高,分别比其他施氮处理高6.43%~10.01%和3.92%~70.51%;分蘖盛期净光合速率随密度的增加呈现线性降低的趋势,栽植密度30万穴/hm~2较其他处理低5.04%~6.73%,孕穗期和乳熟期净光合速率规律性不明显,抽穗期表现为密度越高净光合速率越强的趋势,低密处理显著低于高密处理,低4.45%~7.97...
关键词:
节水灌溉 光合特性 肥密互作 水稻 产量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龙文飞 傅志强 钟娟 苏姗 李康丽
为明确湖南双季稻区节水灌溉条件下水稻生产适宜的施氮水平和栽植密度,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以施氮量为主区,栽植密度为副区,研究不同氮密处理对晚稻丰源优299物质生产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产量随生物量的增加而增加,在水稻生育后期二者呈极显著相关关系;而施氮量对生物量的增加有一定促进作用,密度增加对生物量也有显著提高作用,总体上以低氮高密处理生物量最高。光合势对水稻产量的建成有正向促进作用,而光合势随施氮量和栽植密度的增加呈上升趋势,净同化率对水稻产量的作用不明显。在物质转运方面,水稻产量与穗后干物质积累量呈显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周文涛 龙文飞 戈家敏 龙攀 徐莹 傅志强
以陆两优996(早稻)和丰源优299(晚稻)为供试材料,在“早蓄晚灌”节水条件下,设置常规施氮处理(CK)、、不施氮处理(N_(0))和3个增密减氮处理(IR_(1)、IR_(2)、IR_(3)),早稻,IR_(1)、IR_(2)、IR_(3)的施氮量分别为103.2、86.4、69.6 kg/hm~(2),栽植密度分别3.2×10~(5)、3.6×10~(5)、4.0×10~(5)株/hm~(2);晚稻,IR_(1)、IR_(2)、IR_(3)的施氮量分别为129、108、87 kg/hm~(2);栽植密度分别为2.8×10~(5)、3.2×10~(5)、3.6×10~(5)株/hm~(2);探索增密减氮对双季稻光合特性、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早、晚稻的孕穗期、齐穗期,IR_(3)处理的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均高于其他处理;分蘖期的净光合速率(Pn)大于乳熟期的,孕穗、乳熟期IR_(3)的Pn明显高于其他处理;早稻分蘖、孕穗、齐穗期以及晚稻孕穗、齐穗期的SPAD值均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早、晚稻孕穗期的气孔导度(Gs)、胞间CO_(2)浓度(Ci)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性;分蘖期的蒸腾速率(Tr)与产量呈显著负相关。与常规肥密处理相比,增密减氮IR_(3)处理既能提高SPAD值和Pn,又可显著提高水分利用效率。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周文涛 龙文飞 戈家敏 龙攀 徐莹 傅志强
以陆两优996(早稻)和丰源优299(晚稻)为供试材料,在“早蓄晚灌”节水条件下,设置常规施氮处理(CK)、、不施氮处理(N_(0))和3个增密减氮处理(IR_(1)、IR_(2)、IR_(3)),早稻,IR_(1)、IR_(2)、IR_(3)的施氮量分别为103.2、86.4、69.6 kg/hm~(2),栽植密度分别3.2×10~(5)、3.6×10~(5)、4.0×10~(5)株/hm~(2);晚稻,IR_(1)、IR_(2)、IR_(3)的施氮量分别为129、108、87 kg/hm~(2);栽植密度分别为2.8×10~(5)、3.2×10~(5)、3.6×10~(5)株/hm~(2);探索增密减氮对双季稻光合特性、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早、晚稻的孕穗期、齐穗期,IR_(3)处理的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均高于其他处理;分蘖期的净光合速率(Pn)大于乳熟期的,孕穗、乳熟期IR_(3)的Pn明显高于其他处理;早稻分蘖、孕穗、齐穗期以及晚稻孕穗、齐穗期的SPAD值均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早、晚稻孕穗期的气孔导度(Gs)、胞间CO_(2)浓度(Ci)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性;分蘖期的蒸腾速率(Tr)与产量呈显著负相关。与常规肥密处理相比,增密减氮IR_(3)处理既能提高SPAD值和Pn,又可显著提高水分利用效率。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周文涛 龙文飞 戈家敏 龙攀 徐莹 傅志强
以陆两优996(早稻)和丰源优299(晚稻)为供试材料,在“早蓄晚灌”节水条件下,设置常规施氮处理(CK)、不施氮处理(N_0)和3个增密减氮处理(IR_1、IR_2、IR_3),早稻的IR_1、IR_2、IR_3的施氮量分别为103.2、86.4、69.6 kg/hm~2,栽植密度分别3.2×10~5、3.6×10~5、4.0×10~5株/hm~2;晚稻的IR_1、IR_2、IR_3的施氮量分别为129、108、87kg/hm~2,栽植密度分别为2.8×10~5、3.2×10~5、3.6×10~5株/hm~2,探索增密减氮对双季稻光合特性、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早、晚稻的孕穗期、齐穗期,IR_3处理的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均高于其他处理;分蘖期的净光合速率(Pn)大于乳熟期的,孕穗、乳熟期IR_3的Pn明显高于其他处理;早稻分蘖、孕穗、齐穗期以及晚稻孕穗、齐穗期的SPAD值均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早、晚稻孕穗期的气孔导度(Gs)、胞间CO_2浓度(Ci)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性;分蘖期的蒸腾速率(Tr)与产量呈显著负相关。与常规施肥和种植密度处理相比,增密减氮IR_3处理既能提高SPAD值和Pn,又可显著提高水分利用效率。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周文涛 龙文飞 戈家敏 龙攀 徐莹 傅志强
以陆两优996(早稻)和丰源优299(晚稻)为供试材料,在“早蓄晚灌”节水条件下,设置常规施氮处理(CK)、不施氮处理(N_0)和3个增密减氮处理(IR_1、IR_2、IR_3),早稻的IR_1、IR_2、IR_3的施氮量分别为103.2、86.4、69.6 kg/hm~2,栽植密度分别3.2×10~5、3.6×10~5、4.0×10~5株/hm~2;晚稻的IR_1、IR_2、IR_3的施氮量分别为129、108、87kg/hm~2,栽植密度分别为2.8×10~5、3.2×10~5、3.6×10~5株/hm~2,探索增密减氮对双季稻光合特性、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早、晚稻的孕穗期、齐穗期,IR_3处理的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均高于其他处理;分蘖期的净光合速率(Pn)大于乳熟期的,孕穗、乳熟期IR_3的Pn明显高于其他处理;早稻分蘖、孕穗、齐穗期以及晚稻孕穗、齐穗期的SPAD值均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早、晚稻孕穗期的气孔导度(Gs)、胞间CO_2浓度(Ci)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性;分蘖期的蒸腾速率(Tr)与产量呈显著负相关。与常规施肥和种植密度处理相比,增密减氮IR_3处理既能提高SPAD值和Pn,又可显著提高水分利用效率。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苏姗 傅志强 龙文飞 李海林
为明确湖南双季稻区"早蓄晚灌"节水轻简栽培条件下水稻生产适宜的氮肥施用模式,通过比较分析了"早蓄晚灌"节水轻简栽培条件下7种不同氮肥配比模式对晚稻产量及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配比为分蘖期∶孕穗期∶抽穗期=4∶3∶3时玉针香产量达到最高,为7 930 kg/hm2,较施氮处理高3.12%~15.94%,较不施氮处理高44.44%;氮肥配比为分蘖期∶孕穗期∶抽穗期=5∶3∶2时丰源优299产量最高,为7 980 kg/hm2,较施氮处理高2.57%~9.47%,较不施氮处理高40.74%。不同氮肥配比模式对水稻净光合速率在主要生育期内呈现出逐渐降低的趋势,且分蘖盛期-孕穗期降低趋势最大,玉针香降低幅度为29.92%~45.38%,丰源优299降低幅度为28.62%~36.51%;而孕穗期-乳熟期降低幅度玉针香为5.01%~17.47%,丰源优299为1.28%~13.28%。玉针香呈现不同处理对水稻的净光合速率在各个生育期有各自的特征,丰源优299在生育前期以处理A(一次性施复合肥作为基肥施入)最高,孕穗期-乳熟期以处理E(分蘖期∶孕穗期∶抽穗期=4∶3∶3)最佳。蒸腾速率表现随氮肥后移比例的增加,玉针香和丰源优299在水稻主要生育期内呈现逐步降低的趋势,在水稻分蘖盛期2个品种均以不施氮处理最佳,孕穗期、抽穗期和乳熟期均以处理C(分蘖期∶孕穗期∶抽穗期=6∶3∶1)施肥比例最佳。因此,合理的施氮比例能够有效地提高光合利用率,进而提高水稻生产效益。
关键词:
双季晚稻 氮肥运筹 产量 光合特性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曹倩 贺明荣 代兴龙 贾殿勇
以大穗型品种泰农18(T18)和中穗型品种山农15(S15)为试验材料,在大田条件下设置4个播种密度(60,75,90,105 kg/hm2)和3个施氮水平(0,180,240 kg/hm2),研究了氮密互作对小麦花后光合特性和籽粒产量的影响,旨在寻求通过改善光合特性,获得高产的适宜施氮量和播种密度,为制定合理的栽培措施,实现高产高效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密度和施氮量均显著影响冬小麦产量,且二者之间存在互作效应;密度对群体光合速率的正向效应主要体现在灌浆前中期,而施氮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灌浆中后期,高产模式下二者的互作效应使得群体光合速率在整个灌浆期保持较高的水平,群体光合性能的改善引起籽粒产...
关键词:
群体光合 氮密互作 冬小麦 产量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刘利成 陈立云 唐文帮 肖应辉 敬礼恒 邓化冰
以早稻株两优4024、金优402和晚稻H优159、金优207为材料分析不同施氮水平对双季稻(早稻、晚稻)产量及群体特性的影响。施氮水平设置为120kg/hm2、150kg/hm2、180kg/hm2、225kg/hm2(分别记作N1、N2、N3、N4),考察各处理的产量及其形成和分蘖动态、剑叶SPAD值、剑叶光合速率以及干物质积累等变化指标。结果表明:早稻株两优4024、金优402和晚稻H优159、金优207各处理产量均呈N1、N4、N2、N3依次增加的变化趋势;4供试组合在分蘖盛期的总生物量呈N1、N2、N3、N4依次增大的变化趋势,在齐穗后13d、成熟期4组合的总生物量均呈N1、N4、N2...
关键词:
施氮量 双季稻 群体光合特性 产量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刘利成 陈立云 肖应辉 唐文帮 敬礼恒 邓化冰
以杂交早稻株两优4024、金优402和晚稻H优159、金优207为材料,研究2011、2012年不同栽培密度(设置13.3 cm×20 cm、16.7 cm×20 cm、20 cm×20 cm、13.3 cm×26 cm共4种栽插密度,分别记作Al、A2、A3、A4)对双季稻(早稻、晚稻)产量及群体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2个早稻组合株两优4024和金优402的产量均呈A2、A1、A3、A4依次减小的变化趋势,说明16.7 cm×20 cm是双季早稻较适宜的栽培密度;晚稻H优159在2年的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和产量均以A3处理的最高,而其对照金优207在2年的有效穗数和产量均以A4处理的最高,说明...
关键词:
双季稻 栽培密度 产量 群体光合特性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王真真 李宏 苗乾乾 张志刚 刘帮 武钰 程平
通过测定井式灌溉(T1)、地表滴灌(T2)和对照漫灌(CK)条件下中龄灰枣光合生理指标的日变化,探索不同灌溉方式下枣树的光合特性。使用Li-6400便携式光合测定仪测定3种灌溉方式下中龄灰枣的光合特性日变化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1)3种灌溉方式下中龄灰枣的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Cond)和蒸腾速率(Tr)的日变化均呈"双峰型"曲线,有明显的光合"午休"现象;(2)3种灌溉条件下中龄灰枣的水分利用效率(WUE)在上午8:00之后逐渐下降;(3)3种灌溉条件下中龄灰枣光能利用率(LUE)8:00后逐渐下降,18:00后又逐渐升高;(4)T1条件下中龄灰枣的Pn、WUE较T2条件下有显...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黄慧娴 沈天花 钟蕾 杜杰 傅军如 周大虎 贺浩华 陈小荣
为探究干旱条件下氮素运筹对双季超级稻晚稻的影响。选用超级杂交晚稻品种五丰优T025,于幼穗分化期正常和干旱条件下,进行氮素蘖肥(干旱前)与氮素穗肥(干旱后)重施处理,考查产量及有关生理生态指标,结果表明:干旱将导致水稻产量显著下降,幼穗分化期是晚稻水分亏缺敏感期;2种水分条件下,氮素蘖肥重施产量均显著高于穗肥重施处理,分蘖期是晚稻需氮关键期;干旱条件下氮素蘖肥重施处理的单株有效穗数和结实率高于穗肥重施处理,差异均达显著水平;干旱条件下相对于氮素蘖肥重施处理,氮素穗肥重施处理抽穗期和开花期的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等光合指标不同程度提高,但茎、叶部位氮素及干物质转运率低,滞留严重,转运至穗部的氮素相对较低,叶片渗透调节物质含量下降,丙二醛(MDA)含量生育后期提高,同时硝酸还原酶(NR)与谷丙转氨酶(GPT)等氮代谢酶活性在旱后短期内呈现增高趋势。因此,水稻上存在一定的"以氮调水"效应,适当提高氮素蘖肥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晚稻穗分化期干旱胁迫造成的产量损失。
关键词:
水稻 氮素运筹 干旱 产量 生理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胡柯鑫 罗尊长 董春华 孙梅 洪曦 谢宜 周旋 刘杰 孙耿
为探究化肥氮钾减施配合紫云英秸秆还田对双季稻产量与光合特性的影响。通过田间小区试验,以常规化肥处理(100%化肥)为对照,研究紫云英协同晚稻秸秆还田下早稻减施20%,30%,40%化肥氮和同时减施40%化肥钾对双季稻产量、幼穗分化期倒三叶叶片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胞间CO_2浓度(Ci)、蒸腾速率(Tr)、叶绿素含量(SPAD)及早晚稻收获期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氮肥减施比例下紫云英协同晚稻秸秆还田均能增强水稻光合作用,提高土壤肥力,增加水稻年产量,且以减施30%化肥氮、40%化肥钾处理(T4)效果较好。与常规施肥处理相比,T4的水稻年产量增加4.5%,早稻稻谷增产6.8%,倒三叶叶片Pn、Gs、Tr和SPAD值分别降低7.8%,23.9%,21.0%,9.5%,Ci提高19.5%;其晚稻稻谷增产2.0%,倒三叶叶片Pn、Gs、Tr和SPAD值分别提高27.0%,55.3%,14.8%,13.4%,Ci降低1.6%;早晚稻收获期土壤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和有机质含量均有提高。研究结果,对指导双季稻田紫云英协同晚稻秸秆还田下化肥氮钾减施、水稻增产和地力提升有重要意义。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唐志伟 龙文飞 戴炜 傅志强
为了探讨"早水晚用"节水条件下不同水稻种植方式增苗节氮对双季晚稻产量的影响,于2016年在湖南省冷水滩区梯垄冲田进行了人工移栽、抛秧、机插秧的种植方式比较试验。结果表明,水稻不同阶段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占整个生育期积累量比例大小排序为分蘖-抽穗期(43.99%~71.71%)、乳熟-成熟期(12.68%~28.17%)、播种-分蘖期(11.41%~25.36%)、抽穗-乳熟期(4.20%~11.01%);水稻单株干物质积累量与产量的相关性顺序为乳熟-成熟期(0.77)、分蘖-抽穗期(0.38)、抽穗-乳熟期(0.12)、播种-分蘖期(-0.18);不同处理单株茎鞘、叶片生物量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抽穗期左右达到最高,其生物量占单株总生物量的比例则呈逐渐降低的趋势,而穗部生物量所占比例均呈逐渐增加的趋势。水稻各生育期茎鞘生物量占总生物量的比例大小依次为分蘖盛期(51.04%~59.69%)、抽穗期(46.03%~50.68%)、乳熟期(31.82%~42.15%)、成熟期(20.97%~27.93%);水稻各生育期叶片生物量占总生物量的比例大小依次为分蘖盛期(40.31%~48.96%)、抽穗期(25.45%~28.53%)、乳熟期(17.05%~20.15%)、成熟期(11.93%~14.33%)。各处理均以分蘖-抽穗期干物质积累量最大、积累比例最高;以抽穗-乳熟期干物质积累量最小、积累比例最低。播种-分蘖期以晚稻免耕机插机收+增苗节氮模式积累比例最高;乳熟-成熟期以晚稻免耕人插人收+增苗节氮模式积累比例最高。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徐一兰 刘唐兴 付爱斌
灌溉方式是影响水稻植株生长和产量重要的农艺措施,为探明双季稻区不同灌溉方式对水稻植株理化和生特学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系统比较研究了间歇灌溉(Ⅱ)、湿润灌溉(WI)和节水灌溉(WSI)3种灌溉方式条件下早稻和晚稻植株生理生化特性、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早稻和晚稻生育期,各灌溉方式处理水稻植株的分蘖数量大小顺序均表现为Ⅱ>WI>WSI;植株叶面积指数大小顺序均为WI>Ⅱ>WSI;Ⅱ和WI条件下,植株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提高;叶片净光合速率(Pn)大小顺序均为WI>Ⅱ>WSI。早稻和晚稻各处理植株的根系、茎、穗干质量大小顺序均为Ⅱ>WI>WSI,叶干质量均为WI>Ⅱ>WSI;各处理间水稻植株的穗干质量均无显著性差异。早稻和晚稻植株Ⅱ处理的有效穗数均最高,均显著高于WI和WSI处理。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质量在各处理间均无显著差异。早稻和晚稻产量均以Ⅱ处理产量为最高,2个年份早稻产量分别比WI和WSI处理增加107.9,461.7 kg/hm~2和98.8,422.2 kg/hm~2,晚稻分别比WI和WSI处理增加250.1,683.6 kg/hm~2和220.3,661.8 kg/hm~2,其大小顺序均表现Ⅱ>WI>WSI。在稻田不同水分管理中,可采取间歇灌溉的方式有利于提高水稻植株叶片保护性酶活性、增加植株干物质积累,改善产量构成因素,从而获得较高的水稻产量。
关键词:
水稻 灌溉方式 生理特性 干物质 产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