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953)
2023(6787)
2022(5733)
2021(5022)
2020(4194)
2019(9232)
2018(8687)
2017(16105)
2016(9140)
2015(9680)
2014(9242)
2013(9077)
2012(8440)
2011(7567)
2010(7427)
2009(6608)
2008(6494)
2007(5625)
2006(4924)
2005(4075)
作者
(31092)
(26014)
(25913)
(24313)
(16306)
(12839)
(11332)
(10200)
(9873)
(9145)
(9091)
(8622)
(8487)
(8449)
(8385)
(8145)
(7837)
(7715)
(7497)
(7377)
(6905)
(6469)
(6253)
(5947)
(5907)
(5750)
(5740)
(5625)
(5407)
(5304)
学科
(32716)
经济(32678)
(25033)
管理(24228)
(18736)
企业(18736)
方法(16052)
数学(14561)
数学方法(14432)
(10828)
(10020)
(9848)
(8757)
税收(8254)
(8227)
中国(7892)
(7891)
贸易(7891)
农业(7774)
(7698)
业经(7557)
技术(6302)
环境(5928)
(5605)
财务(5603)
财务管理(5597)
(5537)
企业财务(5343)
地方(5040)
产业(4901)
机构
大学(132130)
学院(131605)
(50907)
经济(50067)
研究(48823)
管理(46843)
理学(41826)
理学院(41305)
管理学(40398)
管理学院(40203)
(39120)
科学(35959)
中国(33597)
农业(31786)
业大(30573)
(27590)
(27531)
研究所(25914)
(22887)
农业大学(21615)
中心(21036)
(19190)
财经(18627)
(18359)
(17154)
(17110)
(17048)
科学院(16661)
(16631)
北京(16417)
基金
项目(100345)
科学(77004)
基金(73792)
(70472)
国家(69942)
研究(60747)
科学基金(57287)
自然(41248)
自然科(40333)
自然科学(40313)
(39760)
基金项目(39695)
自然科学基金(39643)
社会(39245)
社会科(37331)
社会科学(37320)
(34689)
资助(29403)
教育(27375)
重点(23501)
计划(23315)
科技(21473)
编号(21268)
(21223)
(21190)
(20930)
科研(20501)
创新(19997)
(19837)
(18123)
期刊
(47927)
经济(47927)
学报(37233)
(34787)
研究(32745)
科学(28137)
大学(26017)
学学(25449)
农业(23972)
中国(22557)
(16063)
管理(14817)
(13261)
业大(12039)
农业大学(10198)
(9063)
经济研究(8990)
财经(8800)
业经(8326)
(8137)
金融(8137)
科技(8121)
技术(8004)
林业(7825)
教育(7703)
(7515)
中国农业(6993)
问题(6735)
自然(6660)
资源(6346)
共检索到17959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周文涛  龙文飞  戴炜  傅志强  
为了探讨"早水晚用"节水条件下不同水稻种植方式增苗节氮对双季晚稻氮素利用的影响,进行了人工移栽、抛秧、机插秧的种植方式比较试验。结果表明,水稻主要生育时期单株氮素积累量随时间的增长呈逐渐增加的趋势。水稻不同阶段单株氮素积累量占全生育期总积累量的比例从大到小排序为分蘖-齐穗期(25.18%~68.01%)、播种-分蘖期(23.47%~58.47%)、乳熟-成熟期(5.39%~27.25%)、齐穗-乳熟期(0.52%~12.51%),单株氮素积累量的影响从大到小的排序为分蘖-齐穗期(148.28~(**))、乳熟-成熟期(105.05~(**))、播种-分蘖期(71.65~(**))、齐穗-乳熟期(57.26~(**));水稻茎鞘、叶片氮素积累量占植株总生物量比例(含氮率)随水稻的生长总体呈降低的趋势,氮素积累量则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齐穗期达到最大;穗部氮素含氮率随水稻的生长总体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氮素积累量呈逐渐增加的趋势;产量与乳熟期单株氮素积累量呈显著正相关(0.87~*),与分蘖-齐穗期和齐穗-乳熟期2个阶段单株氮素积累量呈不显著正相关,与成熟期穗部含氮率呈不显著负相关。成熟期不同处理间的植物氮素吸收积累量以及水稻叶片、茎鞘、穗部含氮率以早稻旋耕人插人收+晚稻免耕抛栽机收+增苗节氮这种处理方式最大。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唐志伟  龙文飞  戴炜  傅志强  
为了探讨"早水晚用"节水条件下不同水稻种植方式增苗节氮对双季晚稻产量的影响,于2016年在湖南省冷水滩区梯垄冲田进行了人工移栽、抛秧、机插秧的种植方式比较试验。结果表明,水稻不同阶段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占整个生育期积累量比例大小排序为分蘖-抽穗期(43.99%~71.71%)、乳熟-成熟期(12.68%~28.17%)、播种-分蘖期(11.41%~25.36%)、抽穗-乳熟期(4.20%~11.01%);水稻单株干物质积累量与产量的相关性顺序为乳熟-成熟期(0.77)、分蘖-抽穗期(0.38)、抽穗-乳熟期(0.12)、播种-分蘖期(-0.18);不同处理单株茎鞘、叶片生物量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抽穗期左右达到最高,其生物量占单株总生物量的比例则呈逐渐降低的趋势,而穗部生物量所占比例均呈逐渐增加的趋势。水稻各生育期茎鞘生物量占总生物量的比例大小依次为分蘖盛期(51.04%~59.69%)、抽穗期(46.03%~50.68%)、乳熟期(31.82%~42.15%)、成熟期(20.97%~27.93%);水稻各生育期叶片生物量占总生物量的比例大小依次为分蘖盛期(40.31%~48.96%)、抽穗期(25.45%~28.53%)、乳熟期(17.05%~20.15%)、成熟期(11.93%~14.33%)。各处理均以分蘖-抽穗期干物质积累量最大、积累比例最高;以抽穗-乳熟期干物质积累量最小、积累比例最低。播种-分蘖期以晚稻免耕机插机收+增苗节氮模式积累比例最高;乳熟-成熟期以晚稻免耕人插人收+增苗节氮模式积累比例最高。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张圆圆  窦春英  姚芳  叶正钱  
以重金属锌、镉超积累植物东南景天Sedum alfredii为研究材料,采用营养液培养法研究了氮素营养对东南景天生长及对重金属锌、镉吸收、积累和转运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当的氮素营养能够促进东南景天的生长,提高东南景天地上部富集重金属的能力,在供氮2.50~5.00mmol·L-1时,东南景天地上部生长和重金属吸收、积累最佳,锌和镉质量分数分别达12.00g·kg-1和2.00g·kg-1。在应用东南景天重金属超积累植物进行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时需要合理施用氮肥,从而提高植物修复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效率。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邓飞  王丽  任万军  刘代银  杨文钰  
【目的】明确水稻氮素积累特性及生产效率与生态条件、栽植方式及二者互作效应的关系。【方法】采用随机区组多点试验设计,研究了秧龄和移栽方式对四川不同生态稻区水稻氮素积累、分配及生产效率的影响。【结果】3个生态点中,高光照、低土壤肥力的仁寿点,其植株含氮量和氮素积累量较低,氮素生产效率及收获指数则显著高于雅安和郫县。不同栽植方式间,50 d秧龄移栽提高了拔节-抽穗阶段氮素积累速率和积累量,促进抽穗后叶片和茎鞘氮素转运;单苗优化定抛加快了拔节前和抽穗后氮素积累,提高植株氮素总量。相关分析表明,仁寿水稻产量与播种-拔节阶段氮素积累量和叶片氮素转运呈显著水平以上正相关;郫县产量与抽穗-成熟阶段氮素积累量呈...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陈洁  汤亮  刘小军  曹卫星  朱艳  
【目的】建立基于生理生态过程的水稻籽粒蛋白质积累模拟模型。【方法】基于不同地点、品种及施氮水平的田间试验资料,通过解析花前植株氮素吸收与积累、花后氮素吸收与转运的动态特征及定量关系,构建水稻植株氮素吸收与籽粒蛋白质积累的模拟模型。【结果】水稻籽粒中氮素积累速率取决于源限制下的可获取氮源和库限制下的氮素积累速率;源限制下的可获取氮源取决于营养器官向籽粒转运的氮素和花后植株吸收的氮素,库限制下的氮素积累速率由潜在氮素积累速率及温度、水分和氮素因子效应来综合决定。营养器官中的氮素转运又分为叶片和茎中积累氮素的转运;花前叶片和茎中的相对氮含量随播后生长度日线性增加;花后叶片和茎中的相对氮含量随花后生长...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玉霞  王鑫  张庆昕  斯日古楞  郭园  杜晓艳  王月林  
[目的]探究科尔沁沙地生境下不同饲用燕麦品种的干物质积累和氮素吸收利用效率对氮素水平的响应,为该地区饲用燕麦高产栽培及氮肥利用率的提高提供依据。[方法]以燕王、牧王、甜燕1号和牧乐思4个饲用燕麦品种为材料,研究不同施氮水平(0,100,200,300 kg/hm~2,依次用N_0、N_(100)、N_(200)、N_(300)表示)对其生物量、氮素吸收和分配以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1)随着施氮量的增加,燕王和牧王茎、叶、穗及全株干物质积累呈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且均以N_(200)处理燕麦干物质积累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甜燕1号和牧乐思茎、叶、穗及全株干物质积累则逐渐增加,均以N_(300)处理最高,且显著高于其他氮肥处理。2)随着施氮量的增加,4个饲用燕麦品种茎、叶、穗及全株的氮素含量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且均在N_(200)处理下氮素含量最高。3)燕王和牧王茎、叶、穗和全株及甜燕1号茎、叶、穗的氮素积累量均在N_(200)处理下最高。4)在N_(200)处理下,甜燕1号和牧乐思的氮素干物质生产率(NDMPE)高于燕王和牧王,但其干物质生产效率(DMPE)、氮素农艺效率(NAE)、氮素表观回收率(NRE)均低于燕王和牧王,在N_(300)处理下,甜燕1号和牧乐思的DMPE和NAE则高于燕王和牧王。[结论]燕王和牧王属于低氮高效型饲用燕麦品种,甜燕1号和牧乐思属于高氮高效型饲用燕麦品种。在科尔沁沙地生境下,燕王和牧王的氮肥适宜施用量为200 kg/hm~2,甜燕1号和牧乐思的氮肥适宜施用量为300 kg/hm~2。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曾艳  张杨珠  龙怀玉  周卫军  廖超林  侯金权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在冲积性菜园土不同施肥条件下小白菜生育期的物质积累及其对N、P、K养分吸收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小白菜物质积累主要集中在移栽后30~45d,占全生育期的50%以上;每棵小白菜全生育期平均吸氮、吸磷、吸钾818.6、87.1、713.3g,各处理小白菜吸收N、P2O5、K2O的质量比为1∶0.23∶1.06;小白菜植株的氮素吸收总量与产量显著相关(r=0.935*),磷素吸收总量与产量极显著相关(r=0.970**),钾素吸收量与产量的相关性没有达到显著水平.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荆奇  戴廷波  姜东  曹卫星  孙传范  
以 4 0个主栽小麦品种 /品系为材料 ,研究了不同基因型小麦籽粒干物质与氮素的来源及累积转运过程 ,分析了氮素累积转运的基因型差异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反应。结果表明 ,不同环境下小麦植株干物质与氮素的积累与转运差异明显 ,籽粒蛋白质含量不同的小麦基因型 ,植株氮素与干物质的积累与分配过程有显著的差异。干物质与氮素的再分配是同步进行的 ,籽粒蛋白质含量与花后合成氮素的再分配量呈极显著正相关 (r =0 6 375 ) ,而籽粒产量的提高有赖于花后植株氮素吸收合成能力及光合能力的增强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苏光麒  尹勇  李昆  张辉  刘红兵  代天飞  
大田条件下与盆栽试验相比具有更多的不可控因素。本文选择几种已经报道有效且简便易行的镉污染钝化修复技术,在四川省典型区域大田栽培条件下进行了试验验证。结果表明,在土壤镉轻度污染的LZ地区,稻米镉含量也较低,且均低于GB2762-2012标准限值,各处理与常规处理间稻米镉含量未表现出较明显差异。在土壤镉含量中、重度污染的GH和XC地区,施用调理剂处理和石灰处理,稻米镉含量下降20%~60%,2种处理方式效果相当;相对常规处理,施用有机肥处理的稻米镉含量有增有减,其原因尚待进一步探究。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杨相昆  田海燕  陈树宾  刘志刚  刘涛  
本研究从甜高粱的种植密度入手,研究了同一地区不同种植密度甜高粱茎秆糖分累积的规律,以选择该地区甜高粱的适宜种植密度。结果表明:在石河子地区种植的3个甜高粱品种在不同种植密度下,其茎秆中总糖含量均经历先升、后降、再升、再降的"M"形变化趋势。但各品种在不同密度下的茎秆汁液含糖量(锤度)有差异,通过方差分析以及相关性分析发现,不同品种间茎秆汁液含糖量差异显著,但不同密度间茎秆汁液含糖量差异不显著,茎秆汁液含糖量(锤度)与密度的相关性也不显著。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薛琳  李勇  周毅  徐阳春  郭世伟  沈其荣  
以常规水作为对照,研究了覆膜旱作、覆盖秸杆旱作和裸露旱作处理对水稻生长的影响。田间测定了不同处理条件下旱作水稻的籽粒产量、氮素吸收与利用、干物质转移、氮素转移以及土壤矿质氮动态的变化,并对土壤氮素表观平衡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覆盖秸秆旱作可以促进旱作水稻碳水化合物和氮素向籽粒的转移。覆盖秸秆旱作处理的水稻开花前干物质累积量分别比常规水作、覆膜旱作和裸露旱作处理的高13%、15%和29%,氮素转移量则高出19%、18%和24%。从氮素表观平衡角度来看,旱作处理更能促进氮素盈余,覆盖秸秆旱作处理能增加土壤无机氮残留,提高氮素有效性。覆盖秸秆旱作比常规水作处理增产13.3%,氮肥利用率达33.5%。...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任永峰  赵沛义  李彬  妥德宝  贾有余  安昊  
针对阴山北麓旱作区雨水蓄积利用效率低的问题,探讨本地区主要种植方式对降水的蓄积效应及降水后土壤水分变化动态。本研究采用模拟降水试验方法,对降水后农田土层水分含量的变化情况进行监测和分析,结果表明:1)在4mm降水下,粘壤土不同处理土壤贮水量显著高于对照;在12mm降水下,沙壤土不同处理土壤贮水量显著高于对照。不同降雨量粘壤土和沙壤土贮水量增量表现一致,大小顺序均为垄作全膜>垄作半膜>平作全膜>平作半膜>平作(CK)。以8mm降水为例,粘壤土各处理中,垄作全膜处理下土壤贮水增量为6.5mm,是对照的1.76倍,沙壤土各处理中,垄作全膜种植方式贮水增量是对照的3.2倍。2)垄作全膜能够将12mm以...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迟道才  孙一迪  吴奇  卜凡刚  许杏娟  陈涛涛  张丽  
为探讨沸石潜在的应用价值,在设有遮雨棚的测坑试验条件下采用裂区试验设计,研究了节水灌溉时不同沸石与氮肥水平对水稻理论产量、干物质积累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理论产量随氮肥量的增加而增加,但增加趋势变缓;中低水平沸石5~10t·hm-2对水稻的增产效应显著,高水平沸石15t·hm-2增产趋势变缓。随着氮肥的增加水稻各器官的干物质积累量和含氮量增加;适量沸石的投入也有利于提高水稻的干物质积累量和含氮量。沸石和肥都能显著提高氮肥利用率,不同氮肥水平对氮肥利用率的影响表现为:N3(105kg·hm-2)>N4(157.5kg·hm-2)>N2(52.5kg·hm-2)>N1(0kg·hm-...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宋艳丽  张东旗  赵涛  王睿豪  黄贵斌  梁鸡保  高小丽  
为明确种植方式对糜子产量的影响,以抗旱高产糜子品种‘陕糜1号’为材料,常规等行距条播为对照(CK),研究等行距穴播(CX)、宽窄行条播(KT)和宽窄行穴播(KX)3种不同种植方式对糜子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顶三叶叶绿素含量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糜子抽穗后,不同种植方式的地上部分干物质积累量均呈现先上升后随植株衰老下降的趋势;叶片、叶鞘和茎秆干物质积累呈单峰变化趋势,在抽穗后14d达到最大值;籽粒随着生育期推进呈"S"型增长趋势;顶三叶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值)在抽穗14d后总体呈下降趋势。CX、KT和KX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张新   邵子睿   丛正坤   谭璇   张斌   白婧   向国红   段仁燕  
【目的】比较不同水稻品种的锑积累差异,筛选出适合锑污染农田种植的锑低累积水稻品种。【方法】选取8个水稻品种连续3年开展田间试验,研究品种间锑积累特征。【结果】供试品种的籽粒锑含量范围为0.02~0.20 mg/kg;根据籽粒锑含量进行聚类分析,8个水稻品种可分为3类,其中,第Ⅰ类低锑富集型品种为农香32、日本晴、鄂丰丝苗;第II类中度锑富集型品种为浓香42、黄华占、9311、玉针香;第III类锑超富集型品种为湘晚籼13。水稻根、茎叶、谷壳、籽粒中锑含量依次降低,根中锑含量远高于其他器官,籽粒与茎叶锑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水稻品种各部位的锑转运系数(TF)中,谷壳向籽粒的转运系数(TFG-C)最高,根向茎叶的转运系数(TFSL-R)最低;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籽粒锑含量与TFG-C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TFC-SL呈显著负相关(P<0.05)。8个水稻品种理论产量变幅为9597.91~4806.92 kg/hm2,产量最高的品种是9311,高达 9597.91 kg/hm2;产量最低的品种是日本晴,低至 4806.92 kg/hm2。【结论】综合考虑籽粒锑含量与产量,推荐农香32、鄂丰丝苗和9311在农田土壤总锑含量低于274.86 mg/kg的稻田中种植,既能安全保障籽粒锑含量,又能保证水稻产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