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767)
- 2023(5526)
- 2022(4575)
- 2021(4534)
- 2020(3599)
- 2019(8339)
- 2018(8181)
- 2017(14576)
- 2016(8128)
- 2015(9183)
- 2014(8938)
- 2013(8572)
- 2012(8201)
- 2011(7078)
- 2010(6868)
- 2009(6024)
- 2008(5770)
- 2007(4743)
- 2006(4005)
- 2005(3432)
- 学科
- 济(26207)
- 经济(26167)
- 管理(15882)
- 业(13828)
- 企(10826)
- 企业(10826)
- 地方(10259)
- 方法(9204)
- 农(9098)
- 中国(9008)
- 数学(6994)
- 业经(6869)
- 理论(6843)
- 数学方法(6837)
- 学(6708)
- 农业(6490)
- 教育(5488)
- 财(5391)
- 教学(5200)
- 和(5061)
- 制(4727)
- 环境(4418)
- 地方经济(4326)
- 产业(3934)
- 文化(3933)
- 学法(3539)
- 教学法(3539)
- 发(3536)
- 体(3486)
- 技术(3353)
- 机构
- 学院(99909)
- 大学(98596)
- 研究(36066)
- 管理(32684)
- 济(31735)
- 经济(30667)
- 理学(27787)
- 理学院(27258)
- 中国(26559)
- 管理学(26503)
- 管理学院(26299)
- 科学(24769)
- 京(22127)
- 农(18512)
- 范(18068)
- 江(17980)
- 所(17923)
- 师范(17893)
- 中心(17214)
- 研究所(16432)
- 业大(15544)
- 财(15410)
- 师范大学(14646)
- 农业(14483)
- 院(13774)
- 州(13760)
- 北京(13681)
- 技术(12995)
- 省(12043)
- 财经(11783)
- 基金
- 项目(71313)
- 科学(55033)
- 研究(53541)
- 基金(48678)
- 家(43062)
- 国家(42618)
- 科学基金(35935)
- 社会(31504)
- 省(29972)
- 社会科(29641)
- 社会科学(29636)
- 基金项目(26874)
- 教育(25603)
- 划(25169)
- 自然(23621)
- 自然科(22989)
- 自然科学(22983)
- 编号(22970)
- 自然科学基金(22529)
- 成果(18829)
- 资助(18357)
- 课题(16890)
- 重点(16437)
- 发(15910)
- 创(14983)
- 部(14744)
- 年(14506)
- 创新(13862)
- 规划(13380)
- 大学(13270)
共检索到15657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皮楠楠 郭良文
基于文化空间理论,采用地理定位研究、文献研究和田野调查的方法,以“端午节—西塞神舟会”民俗节庆活动为案例,以宗教文化场所为考察标志,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化保护与传承。研究表明,依托黄石市的佛道宗教文化场所,与民俗结合产生独具特色的节庆活动——端午节的西塞神舟会,体现了文化空间生产理论的生动实践;西塞神舟会在1 000多年发展演化中,体现了不同宗教文化主导与变迁,至今在一定区域的文化场域中仍然能够保持活性。研究认为,节庆活动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需要进行全方位的活态化保护与传承,既要保护其一定物质基础,也要对区域的传统文化有包容与保留。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李凌 杨豪中
基于生态学理论,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空间视为由各种生态要素构成的文化生态场,通过对场域中各生态要素的分析解读,指出在历史区域改造中,根据文化生态结构特征研究发展对策,从非物质性和物质性生态要素两方面构建文化生态场,有助于维持遗产地文化生态系统的平衡,进而促进历史区域可持续发展。
[期刊]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穆昭阳
近二十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大规模开展,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家、组织和个人参与其中,形成了世界范围内具有国际影响的文化事件。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在新的社会语境下的一种传统文化知识再生产,是以政府、学者、社会三方为主,多方共同参与的学术、政治实践与文化运动。非遗话语的介入,不仅提供了新的概念和视角,也带领我们进入社会实践和文化服务领域。非遗很快进入中国民俗学者的研究视野,成为学术研究对象,而非遗保护的工作实践也将中国民俗学科的发展与国家文化建设紧密相连。当下,非遗保护与研究在民俗学学科发展与学术研
关键词:
学科建设 专业实践 知识生产 文化自觉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修岭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产业发展相结合,既可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旅游需求,也可以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二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业化的主要内容包括遗产发掘、资源创新、产业开发和合理保护四个部分,其中遗产发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生命的延续,资源创新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现活力的本源,产业开发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新契机,合理保护则是延续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命的重要路径。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市场驱动与政策驱动的开发推动力,市场驱动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业化的关键,而政策驱动则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业化的保障。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旅游产业化 驱动力
[期刊] 图书馆杂志
[作者]
李雨蒙
在非遗信息资源揭示和使用的过程中,未形成统一的分类标准且现行分类法无法满足非遗信息资源类分需要的困境之下,探索非遗信息资源的分类组织建构,之于理论知识系统化以及非遗的管理与利用均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引入领域分析法探索非遗信息资源分类组织的建构方案,并以传统美术类非遗作为案例,依据构建流程论述搭建非遗信息资源分类体系主表、附表及标记系统的具体实施路径。研究挖掘了非遗信息资源的特殊属性,提供了一种以非遗知识为核心,对非遗领域信息资源进行集中和专深分类,以揭示非遗信息资源多重脉络的组织构建思路。所提出的构建方案、具体实施路径对相关学科建置分类组织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罗清霞
我国历经五千余年历史发展所形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备着极高的艺术、经济价值,同时也是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保护给予高度关注。不过在实践中,商标保护也逐渐显现出一些问题。为此,文章以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商标保护发展现状分析为基础,对常见的商标保护模式以及暴露出的缺陷进行深刻研究,从商标申请绿色通道建立、商标注册制度完善、申请人机制的完善、组合商标建立四个方面提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商标保护完善策略。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李卓一 李建华
探讨了作为非遗专有概念"文化空间"的概念流变,对学术界关于文化空间的研究做了归纳。以政府公布的民俗非遗无锡惠山庙会为例,从文化空间视角对其进行了再认识,并尝试对其进行空间画像,发现空间画像的过程就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关联性进行再认知的过程,从而提出与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联动保护的构想。
关键词:
文化空间 惠山庙会 空间画像 联动保护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邓广山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俗生态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民俗生态旅游的发展提供资源支持、价值导向和精神动力;民俗生态旅游的发展带动了旅游经济的发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利用创造了条件。在民俗生态旅游快速发展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愈加重要的背景下,本文深入探讨民俗生态旅游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利用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以渝东南地区为例,分析民俗生态旅游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协同发展路径,提出促进二者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周红才 胡希军
中国传统礼俗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显著特征。通过对传统礼俗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诠释,阐述了中国传统礼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性。以张谷英村为例,在分析了张谷英村遗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礼俗的基础上,总结了张谷英村传统礼俗的特征,提出了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张谷英村传统礼俗的保护与传承:以"村"养俗,注重建筑原貌的保护;以"境"护俗,注重人居环境的利用;以"风"扬俗,注重家风内蕴的弘扬;以"情"怡俗,注重礼仪习俗的承继。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赖怡芳
妈祖信俗是重要的海上精神文化遗产,是海上丝绸文化交流之路最好的精神连接纽带。妈祖信俗的传播在地理路径、信众路径、历史路径上贯穿海上丝绸之路始终,形成了代代相传、海内外互动、联合维护妈祖信俗的良好文化氛围。对妈祖信俗的进一步传播需要完善的法律保护机制,目前我国妈祖信俗保护已经形成了国际法与国内法相结合,从中央到地方、涵盖各部门法的全方位国内法保护体系。同时,妈祖信俗的传播与法律保护仍存在不足之处,需要国内各地方政府、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联合保护。
关键词:
妈祖信俗 海上丝绸之路 传播与保护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阚如良 汪胜华 梅雪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既包括文化实体的保护,也应包括文化空间的保护。文化空间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机组成部分,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与延续的文化"土壤",强调对文化空间的保护,有利于非物质文化传承的完整性。本文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空间划分为核心区、缓冲区、试验区,提出了相应的分级保护策略,以期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并更好地指导实际工作。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空间 分级保护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周春发
以布迪厄的文化再生产理论为视角,在晓起村田野调查的基础上,探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旅游开发与利用问题。研究表明,文化遗产资源的旅游开发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晓起古村落社区及其村民利用传统文化作为素材,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新创造,从而实现了文化的再生产。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佟燕华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对于民族的历史文化研究和传统文化传承有较高的研究价值。经济全球化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文化的交流合作,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现代城市建设、经济发展深度融合,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计划,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途径和学界关注的重点课题。21世纪以来,我国不断加强与世界文化保护组织的联系与合作,逐步加强法律的建设与完善,但要切实推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还要注重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质,反思改进现有保护措施。满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变迁·传承·发展》一书从民俗学、民族学等视角出发,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佟燕华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对于民族的历史文化研究和传统文化传承有较高的研究价值。经济全球化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文化的交流合作,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现代城市建设、经济发展深度融合,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计划,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途径和学界关注的重点课题。21世纪以来,我国不断加强与世界文化保护组织的联系与合作,逐步加强法律的建设与完善,但要切实推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还要注重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质,反思改进现有保护措施。满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变迁·传承·发展》一书从民俗学、民族学等视角出发,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