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343)
- 2023(3404)
- 2022(2878)
- 2021(2663)
- 2020(2305)
- 2019(4981)
- 2018(4816)
- 2017(9102)
- 2016(5294)
- 2015(5563)
- 2014(5558)
- 2013(5522)
- 2012(5177)
- 2011(4683)
- 2010(4574)
- 2009(4176)
- 2008(4235)
- 2007(3756)
- 2006(3075)
- 2005(2809)
- 学科
- 济(16173)
- 经济(16151)
- 业(13004)
- 管理(11967)
- 企(10597)
- 企业(10597)
- 方法(8610)
- 学(7863)
- 数学(7490)
- 数学方法(7387)
- 财(5571)
- 务(4028)
- 财务(4024)
- 财务管理(4017)
- 中国(3940)
- 企业财务(3910)
- 农(3855)
- 壤(3759)
- 土壤(3746)
- 制(3689)
- 银(3311)
- 融(3303)
- 金融(3301)
- 银行(3292)
- 技术(3211)
- 行(3133)
- 业经(3119)
- 理论(2807)
- 贸(2686)
- 贸易(2686)
- 机构
- 大学(75745)
- 学院(74919)
- 研究(30623)
- 济(24351)
- 农(24025)
- 科学(23908)
- 经济(23737)
- 管理(22717)
- 中国(20729)
- 理学(20010)
- 理学院(19615)
- 农业(19490)
- 管理学(18998)
- 管理学院(18862)
- 所(18226)
- 业大(17805)
- 研究所(17144)
- 京(16042)
- 中心(12921)
- 农业大学(12616)
- 财(12339)
- 室(12261)
- 省(11833)
- 实验(11637)
- 江(11280)
- 实验室(11195)
- 业(11068)
- 院(10733)
- 重点(10602)
- 科学院(10586)
- 基金
- 项目(56596)
- 科学(42769)
- 基金(41437)
- 家(40227)
- 国家(39977)
- 研究(32433)
- 科学基金(32024)
- 自然(24346)
- 自然科(23814)
- 自然科学(23795)
- 自然科学基金(23389)
- 省(22717)
- 基金项目(21965)
- 划(20228)
- 社会(19086)
- 社会科(18078)
- 社会科学(18071)
- 资助(17237)
- 教育(14796)
- 计划(14500)
- 重点(13957)
- 科技(13668)
- 科研(11931)
- 发(11843)
- 创(11823)
- 部(11690)
- 创新(11210)
- 业(11159)
- 专项(11069)
- 编号(10485)
共检索到10474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汝姣 梁娴 黄凌昌 罗充
【目的】探明艾纳香根系侵染特性及其与土壤因子的关系。【方法】采用湿筛倾析-蔗糖离心法进行孢子分离,根据《VA菌根鉴定手册》和国际丛枝菌根真菌保藏中心提供的种描述及图片,对贵州兴义市南盘江镇的歪染村和田房村艾纳香的根系及土壤进行AM真菌分离鉴定。【结果】歪染村和田房村艾纳香根系及土壤共分离鉴定出AM真菌4属53种,其中,球囊霉属25种,无梗囊霉属8种,巨孢囊霉属1种,盾巨孢囊霉属1种;歪染村样地中鉴定AM真菌2属35种,其中球囊霉属22种,无梗囊霉属13种,两样地的优势属均为球囊霉属。【结论】不同样地AM(
关键词:
艾纳香 丛枝菌根真菌 侵染率 土壤因子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杨娅琳 吴峰婧琳 陈健鑫 武自强 刘丽 张东华 马焕成 伍建榕
【目的】探究德宏州油茶根腐病不同发病程度根系内以及根际土壤中丛枝菌根真菌多样性和差异性。【方法】分别采用染色法和湿筛沉淀法测定油茶根系AMF定殖率和根际土壤孢子密度,采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油茶根系及根际土壤AMF多样性和群落结构进行分析。【结果】随着发病程度的加重,AMF的定殖率和孢子密度逐级递减,呈负相关关系。基于高通量结果在油茶根系以及根际土壤中共检测到203个AMF-OTUs,分属于1门1纲4目7科5属(属水平将未定名和未分类的AMF归入“Others”)。在属分类阶层上,不同病害等级的油茶根系以及根际土壤的AMF种类和分布不同。根系内:发病程度较轻的油茶较发病程度严重的油茶,OTUs、Ace指数、Chao指数更高,且随病害的加重Shannon指数呈现逐级递减的趋势(HR0>DR1>DR2>DR3>DR4)。根际土壤内:随病害程度的加重,OTUs逐级递减(HS0>DS1>DS2>DS3>DS4),发病程度较轻的油茶较发病程度严重的油茶,Ace指数、Chao指数更高,Shannon指数无明显变化。PCA分析表明不同病害等级的油茶AMF群落结构会发生改变,患病后群落结构趋于相似,与健康油茶有明显差异。AMF均匀度、孢子密度和定殖率与土壤理化性质存在相关性,但土壤理化性质不影响AMF的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结论】文章初步探明了患病后油茶根系和根际土壤中AMF群落的变化特征:患病的油茶根系内AMF的定殖率和多样性降低,根际土壤内AMF孢子密度下降,同时根系及根际土壤中AMF群落结构都发生了改变,本研究为筛选具有拮抗作用的AMF 菌剂防治油茶病害奠定了理论基础。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陈艳芳 文竹梅 屈峰 刘青青 邢先双 罗航 李梦琪 陈杭 刘博
以福建省南平市不同连栽代数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林一、二、三、四代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通过OTU聚类分析、物种注释及数据库对比,探讨了不同连栽代数杉木林土壤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 AMF)群落组成及多样性的变化特征,揭示杉木林土壤丛枝菌根群落对土壤养分变化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1)不同连栽代数杉木林土壤中共得到1 314 765条有效序列,有1 340个AMF-OTUs.AMF相对丰度前三的属分别为Glomus、Rhizophagus和Rhizoglomus.(2)α多样性指数表明,AMF群落的Chao1、ACE指数随着连栽代数的增加而增加,Shannon和Simpson指数在不同连栽代数间无显著差异.(3)随着代数的增加,土壤速效磷、速效钾和硝态氮含量整体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冗余分析表明铵态氮含量与AMF丰富度指数呈正相关,而速效钾、硝态氮含量与之呈负相关;全氮含量与Simpson指数呈正相关.综上,随着连栽代数的增加,杉木林土壤AMF的丰富度逐渐增大,土壤因子对AMF群落组成和丰度的影响显著.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宋娟 吴祝华 翁行良 赵邢 杨学祥 唐荣林 曹兵 巫昱 沈厚宇 任嘉红 陈凤毛
【目的】为探明湖北、安徽两省20个典型采样地枫香根际丛枝菌根真菌(AMF)多样性,对枫香根际土壤中AMF种类、分布、菌根侵染等状况进行调查,初步了解该地区枫香林区AMF资源情况,为进一步探究当地枫香林地AMF群落结构及其生理生态功能提供参考。【方法】以10、20、50和100年生枫香为对象,采集枫香根际5~25 cm土壤样品,测定土壤理化性质。试验基于形态特征对分离的AMF孢子进行分类鉴定,利用KOH脱色锥虫蓝染色法观察20个采样地枫香根系的AMF侵染状况。冗余分析(RDA)探讨枫香根际丛枝菌根真菌与土壤因子的关系。【结果】1) 20个样本中97.65%的枫香根样均检测到了AMF侵染,侵染率为49.43%~73.84%,平均侵染率为62.07%,安徽稽灵山枫香根样侵染率最高(73.84%),湖北九峰山森林公园枫香根样侵染率最低(49.43%)。根内真菌丛枝和泡囊较多,呈均匀分布,表明枫香容易被AMF侵染,但不同采样点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2)取样地土壤中分离出AMF孢子数为[86~275个·(50 g)~(-1)]土,平均孢子密度为166个·(50 g)~(-1)土,表现为安徽稽灵山最高[275个·(50 g)~(-1)土],安徽黄山最低[86个·(50 g)~(-1)土]。3)通过形态学鉴定,共分离AM真菌11属46种,其中球囊霉属12种、无梗囊霉属13种、盾巨孢囊霉属5种,为取样地区枫香根际土壤AM真菌的优势属。4)土壤总球囊霉素和易提取球囊霉素含量分别在1.01~2.01 mg·g~(-1)和0.62~0.84 mg·g~(-1)之间。5)不同取样点枫香根际土壤AM真菌的属数、Shannon(香农)和Simpson多样性指数呈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湖北、安徽两省的20个样地人工林和天然林枫香根际均可形成丛枝菌根,根际土壤中的AMF孢子多样性丰富,球囊霉属为优势菌群。本研究结合AMF在生态系统中的分布特点,为开发枫香专用AMF肥料提供了丰富的菌种资源。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刘振坤 田帅 唐明
对黄土高原丘陵区不同树龄刺槐林的2个土层丛枝菌根真菌与土壤因子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相同树龄刺槐林菌根侵染率与孢子密度均为0~20cm土层高于20~40cm土层。上下土层菌根侵染率和20~40cm土层的孢子密度随着树龄的增大先增加后降低,而0~20cm土层的孢子密度随着树龄的增大在出现2次高峰后逐渐降低,最高菌根侵染率和最大孢子密度分别出现在树龄21年和26年。相关性分析表明:菌根侵染率和孢子密度与脲酶极显著正相关;孢子密度与碱解氮、速效磷、碱性磷酸酶极显著正相关,与pH值极显著负相关;总球囊霉素、易提取球囊霉素与有机碳极显著正相关。主成分分析表明: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和碱性磷酸酶是影响...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许加 唐明
【目的】探讨铅锌矿污染地区不同林木根际土中丛枝菌根真菌(AMF)及球囊霉素(GRSP)与土壤因子的关系及其在生态恢复中的作用。【方法】在陕西凤县铅硐山铅锌矿区,采集7种不同林木的根系和根际土壤,测定根系AMF侵染率、AMF孢子密度、球囊霉素含量、土壤养分含量及土壤酶活性,研究不同林木根际AMF侵染率、孢子密度和球囊霉素与土壤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AMF侵染率和孢子密度在不同林木根际土中差异显著,平均侵染率为44.64%,孢子密度平均2.34个/g,AMF侵染率和孢子密度无显著相关性。总球囊霉素(T-GRSP)含量与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土壤阳离子交换量(CEC)...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覃晓娟 张金莲 李艳华 陈廷速 李冬萍 龙艳艳 刘增亮
【目的】探明广西南宁市武鸣区香蕉根际土壤丛枝菌根(AM)真菌分布状况,为广西香蕉AM真菌资源收集和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方法】采集健康和患枯萎病香蕉植株根际5~20 cm土样,采用湿筛倾析—蔗糖离心法分离根际土壤AM真菌孢子,形态学方法进行AM真菌种属鉴定。【结果】供试土样共鉴定出6种类型AM真菌孢子,其中球囊霉属2种,无梗囊霉属4种。健康土样的AM真菌孢子密度明显高于病土,两种土样的共有种为双网无梗囊霉、细凹无梗囊霉和空洞无梗囊霉。健康土样的AM优势特有种为地表球囊霉,病土的特有种为长孢球囊霉和疣状无梗囊霉,但未见优势种。【结论】供试土样的AM真菌类型主要为球囊霉属和无梗囊霉属。健康土样的优势AM真菌在提高香蕉植株抗枯萎病性能方面很可能扮演重要角色。
关键词:
香蕉 根际土壤 丛枝菌根真菌 资源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汪茜 张金莲 龙艳艳 李冬萍 陈廷速 车江旅
探明广西柳江生姜根际土壤丛枝菌根(AM)真菌的分布状况,为广西生姜AM真菌资源保护和优势菌株的筛选及开发利用提供参考。采集生姜健康植株和姜瘟病株根际5~20 cM土样,采用湿筛倾析—蔗糖离心法分离土壤中AM真菌孢子,并通过形态特征进行鉴定。鉴定出7种类型AM真菌孢子,其中无梗囊霉属5种,球囊霉属2种。供试生姜根际土壤AM真菌群落中,无梗囊霉和球囊霉属占优势,双网无梗囊霉、细凹无梗囊霉、格但无梗囊霉、摩西球囊霉、AcAulosporA sp.1为健康土样与病土共有种,而脆无梗囊霉和地表球囊霉为健康土样的特有种。
关键词:
生姜 根际土壤 丛枝菌根真菌 资源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张晨曦 田明慧 杨硕 杜嘉琪 何堂庆 仇云鹏 张学林
【目的】明确酸性土壤中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e fungi,AMF)菌剂多样性在玉米籽粒产量和磷、钾养分吸收方面的作用,能够为农田微生物肥料配施、养分利用率提高等方面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9和2020年玉米生育期,选用4种不同种丛枝菌根真菌类型(摩西斗管囊霉Funneliformis mosseae,A;扭形球囊霉Glomus tortuosum,B;地表球囊霉Glomus versiforme,C;地斗管囊霉Funneliformis geosporum,D),设置不接菌处理(CK),接种单一AMF菌剂、2种AMF混合菌剂、3种AMF混合菌剂和4种AMF混合菌剂共16个处理,研究玉米籽粒产量、植株各器官生物量及其磷、钾累积量对不同菌剂类型以及菌剂多样性的响应。【结果】与对照相比,两个试验年度所有接菌处理均能增加玉米籽粒产量及其磷、钾累积量,其中接种A、B、C、D 4种单一菌剂处理的玉米籽粒产量均值分别增加57.9%,26.9%,40.5%和32.9%;磷累积量增加77.8%,48.2%,26.2%和75.8%;钾累积量增加85.5%,62.1%,59.0%和63.5%。随AMF菌剂多样性增加,两个试验年度玉米籽粒产量呈增加趋势,表现为4种混合菌剂>3种混合菌剂>2种混合菌剂>单一菌剂,其中4种混合菌剂处理籽粒产量比单一菌剂处理均值高12.3%;籽粒磷累积量表现为2种混合菌剂>4种混合菌剂>3种混合菌剂>单一菌剂,其中2种混合菌剂处理籽粒磷累积量比单一菌剂高23.2%;但AMF菌剂多样性处理之间玉米籽粒钾累积量差异不显著。【结论】在酸性土壤条件下玉米接种不同类型丛枝菌根真菌均能显著增加籽粒产量及其磷、钾累积量,其中Funneliformis mosseae改善玉米籽粒产量及其磷钾累积量的作用最佳。丛枝菌根真菌菌剂多样性增加能显著提高玉米籽粒产量和磷累积量,其中4种混合菌剂处理的增产效果较好,而2种混合菌剂处理的养分吸收积累量较高。生产上应根据高产优质不同目的,选择接种合适的丛枝菌根真菌类型并进行菌剂之间合理的搭配。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侠 叶诚诚 张俊伶 李海港 王幼珊
为探讨不同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生长特性与功能(植物生长和养分吸收)的相关性。采用分室根箱装置,以玉米(Zea mays L.)和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为宿主植物,选取7种AMF:摩西斗管囊霉Funneliformis mosseae、变形球囊霉Glomus versiforme、根内根孢囊霉Rhizophagus intraradices、幼套近明球囊霉Claroideoglomus etunicatum、近明球囊霉C.claroideum、细凹无梗囊霉Acaulospora scrobiculata、黏屑多样孢囊霉Diversispora spurca,以不接种为对照进行温室盆栽试验,测定菌根侵染率、根外菌丝密度、植物地上部生物量、磷/锌吸收量、植物根系AMF gDNA丰度以及玉米根系ZmPht1;6的相对表达量。结果表明:接种F.mosseae、R.intraradices、G.versiforme、C.etunicatum的玉米和紫花苜蓿根系侵染率及根外菌丝密度较高,对植株生长和磷、锌吸收均表现为正效应;C.claroideum、A.scrobiculata、D.spurca根系侵染率和根外菌丝密度较低,C.claroideum对紫花苜蓿生长和磷吸收表现为促进效应,而对玉米表现出抑制效应,后两者对植株生长和磷、锌吸收无显著效应或抑制作用;AMF的生长指标(菌根侵染率和根外菌丝密度)与菌根生长效应以及磷、锌吸收效应之间均具有较高的正相关性,根系AMF总侵染率对玉米菌根生长效应、磷/锌吸收效应变异的解释量分别为79.0%,77.6%和74.1%;菌丝侵染率对紫花苜蓿菌根生长效应、磷/锌吸收效应变异的解释量分别为76.5%,72.6%和74.0%;此外,仅紫花苜蓿根系AMF gDNA丰度与根系总侵染率显著正相关,玉米根系ZmPht1;6基因的相对表达量与菌根磷吸收效应显著正相关。综上,AMF的侵染指标显著影响植物生长和养分吸收效应,AMF gDNA丰度可作为表示AMF生长的指标,但因植物而异,玉米根系ZmPht1;6的相对表达量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AMF吸磷能力。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彭思利 张鑫 武仁杰 蔡延江 邢玮 葛之葳 毛岭峰
【目的】探究杨树Populus spp.人工林土壤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l,AM)真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对氮添加的季节动态响应及其驱动因素。【方法】以江苏省东台林场杨树为对象,研究5种氮添加水平(0、5、10、15和30g·m~(-2)·a~(-1))处理6 a后土壤理化性质、AM真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随季节的动态变化,并分析了AM真菌群落特征与土壤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1)高通量测序共获得AM真菌有效序列1 307 513条,196个分类操作单元(OTU)分属于4目8科10属,其中球囊霉属Glomus和多胞囊霉属Diversispora相对丰度之和平均达99.3%;(2)氮添加处理对AM真菌多样性指数影响不显著,但随着氮添加水平的增加多胞囊霉属的相对丰度逐渐降低,其中高氮(30 g·m~(-2)·a~(-1))处理球囊霉属的相对丰度显著(P <0.05)。【结论】氮添加下,杨树人工林土壤AM真菌群落具有季节性响应,土壤温度、pH、总磷、总碳和铵态氮是影响AM真菌群落动态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图2表4参34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陈优 肖丹 郑生猛 胡亚军 王小利 何寻阳
明确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群落对岩性和人工造林的响应特征,是合理利用AMF改善喀斯特地区人工林土壤质量、提升造林效益的重要前提。本文以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石灰岩和碎屑岩区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并以耕地为对照,通过野外区域采样与室内分析相结合,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土壤AMF多样性和群落结构,探讨其对岩性和人工造林的响应。结果表明:球囊霉属(Glomus)为研究区主要优势属,其相对丰度为58.50%~89.37%。AMF群落对人工造林的响应在不同岩性条件下存在差异:在石灰岩区,人工造林显著增加了AMF香农多样性指数;在碎屑岩区,人工造林显著增加了球囊霉属相对丰度,却降低了近明球囊霉属(Claroideoglomus)和类球囊霉属(Paraglomus)的相对丰度。进一步分析发现,土壤pH和速效磷是影响AMF群落的关键环境因子。岩性主要通过影响土壤pH间接作用于AMF群落变化(p < 0.05);而人工造林则通过改变土壤养分(特别是速效磷)对AMF群落起到直接或间接作用(p < 0.05)。可见,人工造林对土壤AMF群落的影响受到地质背景(岩性)的制约,未来将AMF用于改善喀斯特地区人工林土壤质量时要充分考虑土壤岩性。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张华 郭冬琴 周浓 潘兴娇 张杰 罗静
[目的]研究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AM)真菌对滇重楼幼苗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及酶活性的影响。[方法]采用盆栽实验对滇重楼幼苗接种28种AM真菌,通过稀释平板计数法测定根际土壤可培养微生物数量,并结合室内分析对其土壤酶活性进行研究。[结果]各接种AM真菌组菌根浸染率在75%~100%,接种不同AM真菌的滇重楼幼苗根际土壤中,土壤微生物数量、生物量碳及土壤酶活性存在差异,接种AM真菌提高了滇重楼幼苗根际土壤可培养细菌和放线菌数量,降低了滇重楼幼苗根际土壤可培养真菌数量,增加了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率,改变了土壤中物种的丰富度和均一度,增加了土壤中的生物多样性;促进了滇重楼幼苗根际土壤酶(蛋白酶、脲酶、磷酸酶、过氧化氢酶和蔗糖酶)活力的增加,尤其可显著增强磷酸酶、蔗糖酶的活性。[结论]AM真菌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滇重楼幼苗根际土壤微环境,对滇重楼人工栽培应用AM菌剂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郭修武 李坤 郭印山 张立恒 孙英妮 谢洪刚
为了研究不同丛枝菌根真菌[地表球囊霉Glomus versiforme(简称G.V)、摩西球囊霉Glomus mosseae(简称G.M)和幼套球囊霉Glomus etunicatum(简称G.E)]对连作土壤中贝达(V.vulpina×V.labrusca Beta)葡萄扦插苗生长及根系分泌特性的影响,采用盆栽试验,将连作土灭菌后接种不同丛枝菌根真菌,测定贝达葡萄地上部及根系生理指标,利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测定根系分泌的物质种类及含量。结果表明:3种丛枝菌根真菌处理葡萄的株高、茎粗、地上及地下鲜重均增加,叶片SOD活性增强,MDA含量降低,根系活力增强。其中G.V处理和G.M处理效果最显著...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张学林 何堂庆 张晨曦 田明慧 李晓立 吴梅 周亚男 郝晓峰
【目的】明确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影响玉米生育期土壤氧化亚氮(N_2O)排放的机制,为增加玉米产量、提高氮素利用效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分室(生长室和菌丝室)箱体装置,盆栽设置氮肥用量(N1:180 kg N·hm~(-2);N2:360 kg N·hm~(-2))和丛枝菌根真菌(M0:作物根和AMF均不能从生长室进入菌丝室;M1:只有丛枝菌根真菌能从生长室进入菌丝室;M2:作物根和丛枝菌根真菌均能从生长室进入菌丝室)双因素试验,测定玉米生长期间植株生物量、植株氮素积累量、N_2O排放量;采用Illumina平台Hiseq 2500 PE250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对丛枝菌根真菌的响应。【结果】氮肥用量和丛枝菌根真菌均显著影响玉米产量、植株生物量、植株氮素积累量和N_2O排放量。不同氮肥用量条件下接种丛枝菌根真菌均显著增加玉米籽粒产量、植株生物量和氮素积累量。与M0相比,N1条件下M1和M2处理产量均值分别增加38%和82%,地上部氮素积累量增加30%和52%,无机氮含量减少26%和65%;N2条件下M1和M2处理籽粒产量分别增加16%和48%;地上部氮素积累量增加9%和33%,无机氮含量减少34%和55%。与M0相比,N1条件下M1和M2处理N_2O累积排放量分别降低17%和40%,N_2O排放强度分别降低41%和67%;而N2条件下N_2O累积排放量降低26%和45%,排放强度分别降低28%和57%。NMDS分析表明,施肥和丛枝菌根真菌均对细菌群落结构有较大影响。与N1均值相比,N2处理门水平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芽单胞菌门(Gemmatimonadetes)相对丰度分别降低6%和15%,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增加32%;属水平链霉菌(Streptomyces)增加27%,芽单胞菌属(Gemmatimonas)降低8%。与M0相比,N1条件下M1和M2处理的Streptomyces分别增加64%和205%,Gemmatimonas细菌丰度分别增加31%和53%;N2条件下M1和M2处理的Streptomyces分别增加10%和93%,M1处理的Gemmatimonas细菌丰度降低2%,M2处理Gemmatimonas细菌丰度增加56%。土壤中Streptomyces和Gemmatimonas与N_2O排放量呈显著负相关,而与玉米产量呈显著正相关。【结论】不同氮肥水平玉米接种丛枝菌根真菌均能显著降低土壤N_2O排放量,这种影响主要通过提高玉米氮素的吸收利用和改善土壤细菌群落组成实现的,其中主要增加了土壤链霉菌属和芽单胞菌属的相对丰度。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季节与小生境对喀斯特灌丛土壤丛枝菌根真菌群落的影响
丛枝菌根真菌和不同形态氮对杉木幼苗根际土壤氮磷养分含量及其相关酶化学计量比的影响
不同密度对杉木林根际土壤丛枝菌根真菌群落结构及共生格局的影响特征
土壤类型和树种对根际土丛枝菌根真菌群落及其根系侵染率的影响
不同生境下Epichloё gansuensis对醉马草根际土壤丛枝菌根真菌的影响
不同丛枝菌根真菌对玉米生理相关指标的影响
同时接种解磷细菌与丛枝菌根真菌对低磷土壤红三叶草养分利用的影响
梅花根际土壤栽培三叶草的丛枝菌根侵染研究
沙棘林密度和丛枝菌根真菌接种对林下植物和土壤性状的影响
接种丛枝菌根真菌后干旱胁迫对木棉根区土壤和体内养分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