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942)
- 2023(14487)
- 2022(12495)
- 2021(11523)
- 2020(9784)
- 2019(22464)
- 2018(22449)
- 2017(42233)
- 2016(23730)
- 2015(26936)
- 2014(27741)
- 2013(27242)
- 2012(26203)
- 2011(23910)
- 2010(24516)
- 2009(22759)
- 2008(22736)
- 2007(21156)
- 2006(18767)
- 2005(17234)
- 学科
- 济(100607)
- 经济(100492)
- 管理(63898)
- 业(60774)
- 企(47993)
- 企业(47993)
- 方法(39484)
- 数学(33628)
- 数学方法(33235)
- 中国(30649)
- 农(29404)
- 地方(26644)
- 学(24921)
- 财(24797)
- 业经(22120)
- 制(21857)
- 农业(19448)
- 银(18292)
- 银行(18224)
- 贸(17927)
- 贸易(17912)
- 融(17527)
- 行(17520)
- 金融(17519)
- 易(17230)
- 理论(17147)
- 和(15641)
- 体(15340)
- 环境(14834)
- 地方经济(14533)
- 机构
- 学院(348196)
- 大学(347006)
- 济(134946)
- 经济(131575)
- 研究(129025)
- 管理(121662)
- 理学(102045)
- 理学院(100716)
- 管理学(98463)
- 中国(97890)
- 管理学院(97859)
- 科学(84148)
- 京(77714)
- 农(72522)
- 所(70079)
- 财(64325)
- 研究所(63331)
- 中心(58567)
- 江(58162)
- 业大(57482)
- 农业(57347)
- 北京(50010)
- 财经(49163)
- 范(48311)
- 师范(47601)
- 院(46331)
- 州(46149)
- 省(44676)
- 经(44217)
- 技术(42729)
- 基金
- 项目(221568)
- 科学(169707)
- 研究(157853)
- 基金(154293)
- 家(137691)
- 国家(136455)
- 科学基金(112683)
- 社会(94267)
- 省(90351)
- 社会科(88936)
- 社会科学(88909)
- 基金项目(80831)
- 划(76188)
- 自然(74375)
- 教育(73895)
- 自然科(72573)
- 自然科学(72548)
- 自然科学基金(71233)
- 编号(65257)
- 资助(65144)
- 成果(54816)
- 发(52602)
- 重点(51571)
- 课题(48148)
- 部(47380)
- 创(45140)
- 计划(43066)
- 科研(42554)
- 创新(42290)
- 发展(40932)
- 期刊
- 济(162776)
- 经济(162776)
- 研究(104983)
- 中国(82384)
- 农(67067)
- 学报(65562)
- 科学(56152)
- 财(51379)
- 大学(47518)
- 管理(46700)
- 教育(45891)
- 农业(44924)
- 学学(44573)
- 融(34686)
- 金融(34686)
- 技术(32722)
- 业经(27892)
- 经济研究(25554)
- 财经(24531)
- 业(24113)
- 问题(21309)
- 经(21183)
- 图书(19062)
- 版(18932)
- 业大(17060)
- 技术经济(17048)
- 贸(16604)
- 科技(16512)
- 商业(16273)
- 统计(16163)
共检索到55195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宁子君 刘玉萍 张书飞 高天翔 杨天燕
本研究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获得了艾氏蛇鳗(Ophichthusevermanni)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并对其结构和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艾氏蛇鳗线粒体基因组全长17759bp,包含了13个蛋白编码基因(PCGs)、22个转运RNA基因(tRNA)、2个核糖体RNA基因(rRNA)、2个控制区(D-loop)和1个轻链复制起始区(O_L)。线粒体DNA全序列的碱基组成分别为A (31.27%)、G (16.19%)、C (26.22%)和T (26.32%),其中A+T含量(57.59%)大于G+C含量(42.41%),呈现出明显的A+T偏好性。与大多数硬骨鱼类不同,艾氏蛇鳗线粒体基因组中发生了基因重排现象,ND6基因和tRNA-Glu移到了tRNA-Thr和tRNA-Pro之间,且ND6基因上游还存在另一个高度同源的D-loop区。tRNA-Gln (Q)、tRNA-Ala (A)、tRNA-Asn (N)、tRNA-Cys (C)、tRNA-Tyr (Y)、tRNA-Ser~(UCA)(S1)、tRNA-Glu (E)、tRNA-Pro (P)和ND6 9个基因位于L链,其余基因均位于H链。除tRNA-Ser (AGC)外,其余21个tRNA均为典型的三叶草二级结构。分别采用邻接法和最大似然法,基于12个蛋白编码基因(ND6除外)构建了蛇鳗科鱼类系统发育关系树。结果显示艾氏蛇鳗与短尾蛇鳗(O.brevicaudatus)和食蟹豆齿蛇鳗(Pisodonophiscancrivorus)的亲缘关系较近,蛇鳗属是蛇鳗科鱼类中分化较晚的一个类群。研究结果丰富了蛇鳗科鱼类线粒体基因组数据库,也为该类群鱼类的系统分类研究提供了参考资料。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李根丽 王宇宸 刘鑫阳 尹晶 王灵敏 王有慧 和秋菊 易传辉
褐兜蝽是一种常见农林害虫,主要为害洋丝瓜和南瓜等葫芦科植物,常与药用昆虫九香虫混合发生。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组装拼接获得褐兜蝽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对其进行分析并基于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褐兜蝽线粒体基因组的序列全长为15792bp(GenBank登录号:MW899158),包含13个蛋白编码基因(PCGs)、22个tRNA、2个rRNA和D-loop区,核苷酸组成及基因排布序列与异翅亚目昆虫一致;线粒体全序列A+T含量为75.16%,G+C含量为24.84%;预测了22个tRNA的二级结构,除tRNA-Val缺失DHU臂外,其余均为典型的三叶草结构;系统发育分析表明兜蝽科与荔蝽科互为姐妹群关系,且兜蝽科下5个物种的系统发育关系为:((褐兜蝽C. brunneus+九香虫C. chinensis)+(短角瓜蝽Megymenumbrevicorne +细角瓜蝽M. gracilicorne))+小皱蝽Cyclopelta parva。褐兜蝽与九香虫亲缘关系最近,与传统形态分类结果一致。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张丽丽 程起群
为了解鳀科鱼类的线粒体全基因组序列结构特征及系统发育信息,以期为进化遗传学研究和分子标记的选取提供参考依据,对已知的10种鳀科鱼类的线粒体全基因组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鳀科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长度在16 660 bp到17 069 bp之间,基因组的结构和基因排列顺序与其它硬骨鱼类一致。2)比对后获得一致序列长度为15 704 bp(不含D-loop),其中变异位点5 570个,占所有位点数的35.5%。在编码基因中,序列变异程度和Kimura双参数遗传距离最大的是ND6基因(分别是47.5%和0.276),最小的是tRNA拼接序列(分别为18.7%和0.072)。3)基于Ka-Ks的Z检验和...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林兴雨 席玉强 杨明生 宋南
测序、分析了福周艾蕈甲的线粒体基因组,并基于线粒体基因组数据,分别利用最大似然法和贝叶斯法重建了扁甲总科的系统发育树,内群包含扁甲总科的50种昆虫,外群为2种象甲总科昆虫。福周艾蕈甲的线粒体基因组包含37个基因[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2个核糖体RNA(rRNA)基因和22个转运RNA(tRNA)基因]和1个非编码控制区;整个线粒体基因组全长为15 716 bp(GenBank序列号: OP354255)。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中除cox1和nad1的起始密码子为TTG外,其余以ATT、ATA或ATG为起始密码子;4个蛋白质编码基因cox1、cox3、nad5和nad4的终止密码子为T或TA,其余9个蛋白质编码基因的终止密码子为TAA或TAG。除trnS1因缺少DHU臂而无法构成稳定的三叶草结构外,其余tRNA基因均能形成典型的三叶草结构;trnS1的反密码子不是常见的GCU,而是UCU。rrnL基因的全长为1 281 bp,A+T含量为81.73%;rrnS基因的全长为761 bp,A+T含量为79.5%。两种系统发育分析方法构建的系统发育树基本一致:大蕈甲科为非单系群,其与原扁甲科有较近的亲缘关系;福周艾蕈甲与光亮艾蕈甲构成姐妹群。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林兴雨 宋南
通过测序分析了斯氏珀蝽和青革土蝽的线粒体全基因组数据,并基于此,以已经公布的蝽总科的113种昆虫为内群,2种红蝽总科昆虫为外群,分别利用最大似然法和贝叶斯法构建了蝽总科的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斯氏珀蝽和青革土蝽的线粒体基因组均包含37个基因(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2个核糖体RNA基因和22个转运RNA基因)和1个非编码控制区;整个线粒体基因组全长分别为15 346和14 632 bp(GenBank序列号:OP919327和OP930890)。两种方法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一致支持蝽科、龟蝽科、盾蝽科、兜蝽科、荔蝽科、土蝽科、同蝽科、异蝽科和Megarididae均为单系群;斯氏珀蝽与珀蝽为姐妹群,青革土蝽与Macroscytus subaeneus为姐妹群。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贾永义 蒋文枰 顾志敏
采用已公布的鱼类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设计8对引物扩增、测定并注释温州光唇鱼(Acrossocheilus wenchowensis)线粒体基因组(GenBank登录号:KC_495074)。序列全长16 591 bp,包括13个蛋白质基因、22个tRNA基因、2个rRNA基因和1个非编码区,各基因的位置及组成与已公布的鲤科鱼类一致;37个基因中,1个蛋白质编码基因(ND6)和8个tRNA基因(tRNAGln、tRNAAla、tRNAAsn、tRNACys、tRNATyr、tRNASer(UCN)、tRNAGlu和tRNAPro)由L链编码,其余的均由H链编码。A、T、G、C碱基组成分别为30....
关键词:
温州光唇鱼 线粒体基因组 系统发育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朱雷宇 朱志煌 方民杰 朱陇强 林琪
综合分析对虾科(Penaeidae)21个物种线粒体基因组的全序列,发现其线粒体基因组的长度为15 893~16 071 bp, A+T含量为64.59%~70.61%。K_a/K_s分析表明,对虾科物种线粒体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protein-coding genes, PCGs)中,atp8基因的K_a/K_s最高,表明在对虾科中atp8基因受到了较弱的选择压力;在差异位点的分析中,发现nd5和rrnL基因的差异位点比例较高,是理想的分子标记,可用于分析对虾不同群体之间的遗传多样性;在密码子的使用中,被编码的氨基酸均体现相似的偏好性。同时,采用ML(Maximum likelihood)和BI(Bayesian inference)方法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这两种方法构建的系统发育树拓扑结构完全一致,且同属物种也都归为一类或者单独归为一支。本研究为快速鉴定对虾科生物提供了可靠的分子标记,为分析对虾科物种遗传多样性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对虾科 线粒体基因组 结构特征 系统发育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朱雷宇 朱志煌 朱陇强 林琪
综合分析了龙虾科(Palinuridae)13个物种线粒体基因组的全序列,发现其线粒体基因组的长度为15470~16105 bp, A+T含量为62.63%~67.11%。Ka/Ks分析表明,龙虾科中的10个龙虾属(Panulirus)物种线粒体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protein-codinggenes,PCGs)的Ka/Ks<
关键词:
龙虾科 线粒体基因组 结构特征 系统发育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虞德兵 陆应林 徐昊翔 徐善金 熊锴 王伟兰 杜文兴 王林云
根据北京鸭线粒体DNA(mtDNA)序列设计引物,对中国9个地方鸭和1个番鸭品种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Ⅰ(COⅠ)基因序列进行PCR反应和测序,并从起始密码子开始分析了1 520 bp的序列。结果显示:所有家鸭个体在1 517位点出现1个T碱基缺失,番鸭与家鸭的mtDNA COⅠ基因碱基组成相似;9个鸭品种个体共检出11种单倍型,单倍型的多样度为0.856。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所有家鸭品种间的遗传距离为0.001~0.002,种内平均值为0.001;番鸭与家鸭遗传距离为0.003~0.006。基于Kimura-2模型构建的系统发育进化树进行分析,发现所测定的鸭科物种个体大体分为3类:家鸭与栖鸭属的...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魏峦峦 沈和定 张雨 方磊 张坤霞 陈诚
采用LA-PCR技术对瘤背石磺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瘤背石磺线粒体基因组序列全长13 957 bp,由22个tRNA、2个rRNA、13个蛋白编码基因和19个长度为2~138 bp的非编码区组成。4个蛋白质编码基因和8个tRNA基因从L链编码,其余基因均从H链编码。蛋白质基因的起始密码子,除ND2为TTG以外,均为典型的起始密码子ATN。COⅢ和Cytb基因使用了不完全终止密码子T,其余基因均使用典型的TAA或TAG。预测了22个tRNA基因的二级结构,发现tRNASer缺少DHU臂,tRNASer和tRNAThr的反密码子环上有9个碱基,而不是通常的7个碱基。最长的非...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蒋宗良 张明 林勇 朱佳杰 黎明星 罗永巨 甘西
采用LA-PCR(long amplifica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扩增方法获得奥利亚罗非鱼(Oreochromis aureus)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分析表明,序列全长16 632 bp,包括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22个tRNA基因、2个rRNA基因和1个长度为931 bp的主非编码区。A、T、G、C碱基的组成分别为27.89%、25.50%、15.62%、30.99%。基因排列与罗非鱼属的其他物种一致。13个蛋白质基因除COX1用TGT做起始密码子外,其他均以ATG为起始,终止密码子除COX2、Cyt b、ND4为不完整的T,其余基因均以典型的TAA...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胡玉婷 胡王 江河 凌俊 段国庆 潘庭双
为探讨天然三倍体滁州鲫的系统进化地位,采用直接测序法获得滁州鲫线粒体基因组。其序列全长为16581 bp,碱基组成为31.6%A、26.2%T、16.1%G和26.1%C,包括13个蛋白质基因、22个t RNA基因、2个r RNA基因和1个非编码区,各基因的位置及组成与已公布的鲤科鱼类一致。除t RNA-Ser(AGY)外,其他21个t RNA的二级结构均具有典型的三叶草结构;13个蛋白编码基因中,除COⅠ起始密码子为GTG外,其余均以ATG为起始密码子;COⅡ、ND3、ND4和Cytb基因的终止密码子为不完整的T,其他9个基因均具有完整的终止密码子TAA或TAG。序列分析表明,滁州鲫与其他鲫...
关键词:
滁州鲫 线粒体基因组 系统进化分析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赖瑞芳 张秀杰 李艳和 吴俊颉 杨东辉 王卫民
基于GenBank中团头鲂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和三角鲂、厚颌鲂、广东鲂的部分线粒体基因组序列,设计引物扩增出三角鲂、厚颌鲂和广东鲂3种鱼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同时对4种鲂属鱼类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4种鲂属鱼类线粒体基因组基因排列顺序完全相同,排列紧密,均包含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22个tRNA、2个rRNA、1个非编码控制区(D-loop区)和1个轻链复制起始区(OL区)。除ND6和8个tRNA在L链上编码外,其余的基因均在H链上编码。4种鲂属线粒体基因组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中,均呈现出较强的A+T偏向性和C碱基偏好。全序列比对结果显示,共有758个变异位点,其中非简约性信...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陈欣雨 朱守玟 江转转
【目的】李属植物种类庞杂,其线粒体基因组相关研究较少。利用比较基因组学对李属植物线粒体基因组进行分析,旨在为李属植物系统发育、种群鉴定等研究提供参考。【方法】基于NCBI数据库已发布的7种李属植物线粒体基因组序列,利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对其基因组的特征、组成,基因转移,遗传变异,系统发育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7种李属植物的线粒体基因组序列长度为422 215(寒樱)~535 727 bp(梅),GC含量均约为45%,编码序列数量相近。跨膜结构域分析显示,线粒体基因组部分开放阅读框可能包含信号肽。DNA从叶绿体迁移至线粒体分析显示,tRNA基因比rRNA基因更为保守。7种李属植物线粒体基因组密码子偏好性不强,但共线性较高,大多数蛋白质编码基因在进化过程中受纯化选择。线粒体全基因组和单基因系统发育分析显示,寒樱与浙闽樱桃、梅与山杏的亲缘关系更近,李与光核桃的亲缘关系也较为接近,此结果与植物学分类标准存在一致性。【结论】李属线粒体基因组是其全基因组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序列较为保守,可用于物种鉴定、系统发育等方面的研究。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杨文欣 贺俊芳 田莉莉 王伟 李敏 张斌
【目的】探究黄缘短头叶蝉(Iassus lateralis)的线粒体基因组结构及叶蝉亚科(Iassinae)的系统发育关系,为叶蝉的分类学、群体遗传学和进化学研究提供参考。【方法】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组装、拼接获得黄缘短头叶蝉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对其进行分析,并基于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PCGs)和2个核糖体RNA基因(rRNAs)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黄缘短头叶蝉线粒体基因组全长为15 153 bp(GenBank登录号:OQ991898.2),由37个编码基因和1个控制区组成,37个编码基因包括13个PCGs、22个转运RNA基因(tRNAs)和2个rRNAs;碱基组成呈现明显的A+T偏向性;PCGs以ATN或TTG作为起始密码子,以TAA、TAG或T作为终止密码子;13个PCGs编码3 624个氨基酸,其中,脯氨酸(Phe)的含量最多;22个tRNAs中,除trnS1缺失二氢尿嘧啶(DHU)臂外,其余均为典型的三叶草结构。系统发育分析表明,叶蝉亚科内的系统发育关系为:网脉叶蝉族(Krisinimi)单独聚为一支,短头叶蝉族(Iassini)、短板叶蝉族(Hyalojassini)和窄头叶蝉族(Batracomorphini)聚为一支。其中,黄缘短头叶蝉与褐盾短头叶蝉(I.dorsalis)聚为一支。【结论】叶蝉亚科内各族进化关系稳定,黄缘短头叶蝉的分类地位无较大变动,短板叶蝉族的分类地位需要用更多的样本数据进一步确定。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