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208)
2023(13168)
2022(11579)
2021(10810)
2020(9016)
2019(20651)
2018(20466)
2017(39461)
2016(21885)
2015(24190)
2014(24296)
2013(24068)
2012(22081)
2011(20036)
2010(19861)
2009(17938)
2008(17510)
2007(15170)
2006(13122)
2005(11376)
作者
(65371)
(54385)
(54070)
(51508)
(34697)
(26213)
(24558)
(21373)
(20793)
(19344)
(18819)
(18538)
(17407)
(17062)
(16916)
(16826)
(16544)
(16115)
(15605)
(15528)
(13731)
(13406)
(13102)
(12439)
(12159)
(12112)
(12009)
(11866)
(11045)
(10936)
学科
(86863)
经济(86768)
管理(58987)
(56033)
(46069)
企业(46069)
方法(40990)
数学(35599)
数学方法(35156)
(22520)
(22415)
中国(20892)
地方(19971)
(19628)
业经(18535)
农业(15320)
理论(14851)
(14185)
贸易(14181)
(13921)
环境(13864)
(13819)
(13694)
技术(13392)
(12730)
财务(12668)
财务管理(12647)
企业财务(12061)
(12015)
(11962)
机构
大学(314021)
学院(310885)
管理(121375)
(116732)
经济(114107)
研究(107120)
理学(106546)
理学院(105210)
管理学(103115)
管理学院(102551)
中国(75431)
科学(71865)
(66920)
(56579)
(55528)
研究所(51599)
业大(51452)
(51443)
中心(47111)
农业(44922)
(44677)
(43265)
师范(42789)
财经(42502)
北京(41548)
(38917)
(38745)
(36129)
师范大学(34913)
经济学(34593)
基金
项目(223694)
科学(175402)
基金(162282)
研究(158267)
(144166)
国家(143005)
科学基金(121308)
社会(98126)
社会科(92923)
社会科学(92897)
(87997)
基金项目(86939)
自然(81686)
自然科(79762)
自然科学(79737)
自然科学基金(78289)
(75256)
教育(72700)
资助(66674)
编号(63360)
成果(51256)
重点(50719)
(48685)
(47772)
(46243)
课题(44131)
科研(43499)
创新(43190)
计划(42562)
教育部(40850)
期刊
(122220)
经济(122220)
研究(86440)
学报(57743)
中国(54270)
科学(51424)
(50349)
大学(41995)
管理(41825)
学学(39699)
(36523)
农业(35326)
教育(34950)
技术(25059)
(22219)
金融(22219)
业经(19897)
财经(19872)
经济研究(19178)
(17847)
(16857)
图书(16765)
科技(16255)
(16065)
问题(15982)
业大(15427)
资源(15105)
理论(14728)
技术经济(14387)
实践(13649)
共检索到43359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袁骐  
在江苏及浙江共5个地点采集了8种贝类,使用四甲基氢氧化胺和9-氯乙基蒽衍生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样品的大田软海绵酸含量。结果表明:样品中的大田软海绵酸含量从15.75~218.95ng·g-1,平均含量为37.10ng·g-1,检出率为48%。有一个样品的含量超过食用标准(200ng·g-1)。从该结果与其他研究结果可以推断腹泻性贝类毒素在我国分布区域较广,且在某些地区含量较高。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杨美兰  林燕棠  贾晓平  全桂英  
于1990~1999年对珠江口、大鹏湾和大亚湾3个海域14种主要经济贝类进行麻痹性毒素(PSP)的毒性水平检测并比较其季节性变化和种间差异。采用麻痹性毒素小白鼠生物测定法测定PSP毒性水平,并以联合国粮农组织推荐的贝类安全食用标准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珠江口海域的僧帽牡蛎轻微染毒(PSP),大鹏湾海域的华贵栉孔扇贝和翡翠贻贝不同程度染毒,大亚湾海域的华贵栉孔扇贝、翡翠贻贝、马氏珠母贝和棕带仙女蛤具潜在染毒危险。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覃涛  俞存根  陈小庆  郑基  王婕妤  宁平  
根据2006年8月(夏)、2007年1月(冬)、5月(春)和11月(秋)4个季节在舟山渔场及邻近海域(29°30′~31°30′N,124°30′E以西)开展海洋生态系统综合调查所获得的资料,分析了该海域桡足类的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该次调查海域共鉴定桡足类65种,其中:4个季节皆出现的种类有10种,占总种数的15.38%。优势种为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精致真刺水蚤(Euchaeta concinna)、微刺哲水蚤(Canthocalanus paupe)和缘齿厚壳水蚤(Scolecithrixnicobarica)等10种。根据优势度和回归贡献分析表明,...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王雅丽  王晶  周永东  徐开达  蒋日进  李振华  朱海晨  王静  崔国辰  
根据2016—2019年春季(4月)和秋季(11月)在舟山渔场及邻近海域底拖网渔业资源调查数据,分析了该海域小黄鱼(Larimichthyspolyactis)生物量资源密度的时空分布特征,运用两阶广义相加模型(two-stageGAM,generalizedadditivemodel)研究了影响其时空分布的环境因子。结果表明,小黄鱼资源密度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春季明显高于秋季;影响该海域小黄鱼资源密度的因子主要是季节、水深和底层水温,小黄鱼主要分布于19~66 m水深及11~22℃范围内。随着水深的增加小黄鱼资源密度呈上升趋势,在60 m水深附近资源密度最高;在16~20℃资源密度呈下降趋势, 12~16℃范围内资源密度较高。本研究揭示了该海域水深和底层水温的季节变化对小黄鱼资源密度分布的影响,旨在为深入了解其空间分布、资源量化管理等措施提供基础资料。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宿志伟  赵峰  刘远平  徐娜  周德庆  姚建华  李钰金  刘志敏  
本研究根据固相吸附毒素跟踪技术(Solid phaSe adSorbent and toxin tracking,Spatt)原理,在牡蛎养殖区内,利用hp20大孔吸附树脂对海水中常见的4种腹泻贝类毒素:大田软海绵酸(okadaic acid,oa)及其衍生物鳍藻毒素(dinophySiStoxin-1,dtx-1和dinophySiStoxin-2,dtx-2)、米氏螺环毒素(gymnodimine toxinS,gym)进行吸附,对其吸附效率进行评价;建立了从海水中富集与检测4种常见腹泻性贝类毒素的方法;在养殖区内,选取5个采样点,每隔7 d,同步采集海水与牡蛎样品,对牡蛎养殖区海水中和牡...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谭志军  吴海燕  郭萌萌  杨帆  王联珠  李兆新  翟毓秀  
2004年,由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和政府间海洋委员会共同组建的双壳软体生物毒素工作组根据贝类毒素的基本结构将其分为8类(组)。其中,大田软海绵酸类毒素(okadaic acid,OA)、原多甲酸毒素(azaspiracid,AZA)、环亚胺类毒素(cyclic imine,CI)、短裸甲藻毒素(brevetoxin,BTX)、蛤毒素(pectenotoxin,PTX)、虾夷扇贝毒素(yessotoxin,YTX)均属于脂溶性贝类毒素(lipophilic phycotoxins,LPs),这6大类毒素均为聚醚类物质,在贝类中富集的时间较长,目前已成为欧盟调整检测方法、最高残留限量等法律...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李爱峰  韩刚  于仁成  
近年来,欧洲沿海地区频繁出现一种新毒素Azaspiracid(AZA)导致的中毒事件,给水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目前对这类新型毒素的毒性及致毒机理还不清楚,缺少相应的贝类毒素检测方法。为此,本文对有关AZA毒素的来源、理化性质、毒性、致毒机理、检测方法等内容进行了综述,并建议中国开展相关的研究工作,以期帮助人们认识这一新型毒素,为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林龙山  王燕平  李渊  张静  高天翔  
根据2009年11月至2010年8月东山湾及其邻近海域鱼类调查资料,系统分析了其鱼类物种组成,计算了该海域的分类阶元包涵指数(TINCLi)、分类多样性指数(△+和∧+)以及各物种的相对重要性指数(IRI),并对东山湾海域物种季节变化进行了探讨。结果显示,东山湾共记录鱼类114种,分属15目57科87属,以鲈形目种类占绝对优势。分类阶元包涵指数分析结果显示,东山湾及其邻近海域鱼类种类组成中,其目、科、属所分别拥有的(科、属、种)、(属、种)和(种)的平均数目分别为(3.80、5.40、7.60)、(1.42、2.00)和(1.41),均低于东海陆架区、大亚湾、东沙群岛,说明东山湾海域的鱼类多样...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何青青  张春玲  高郭平  魏永亮  安佰超  
利用2002-2013年期间的卫星遥感海表温度(SST)数据分析了舟山海域夏季上升流的时空特征,并结合同时期的海面风场数据探讨了风对该海域夏季上升流的影响。对多年夏季月平均的SST进行经验正交函数(EOF)分解结果表明,7月份前两个模态方差贡献率分别为71.66%、16.55%,8月份前两个模态方差贡献率分别为87.03%和7.30%,并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舟山近海海域的上升流存在较为明显的年际变化。相关分析显示,经向风速和SST异常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即夏季盛行的西南风有利于上升流的发展。并且,艾克曼(Ekman)体积输运计算结果表明,舟山海域7、8月份风生上升流的量级分别为3.0×10~...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邴晓菲  吴海燕  王群  李清云  郭萌萌  国佼  翟毓秀  谭志军  
将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直接暴露于产毒藻,通过比较各组织器官中毒素的蓄积及代谢转化特征,研究麻痹性贝类毒素(Paralytic Shellfish Toxins,PSTs)在栉孔扇贝体内危害形成的过程。结果显示,分布于中国的一株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AT5-3株),其生长及产毒性状稳定,产毒能力强,主要成分为Gonyautoxins-1&-4(GTX1&4),单细胞产毒能力为7.95 fmol/cell;栉孔扇贝对该产毒藻具有较强摄食能力及PSTs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郝宝成  武凡琳  邢小勇  项海涛  温峰琴  王学红  权晓弟  胡永浩  梁剑平  
【目的】疯草是中国西部影响草地生态和畜牧业健康发展的毒草之一。主要有豆科棘豆属和黄芪属有毒植物等,在冬季牧草严重缺乏的时节,牛羊等牲畜被迫采食后可引起中毒和生产性能下降,甚至死亡,每年给我国草地生态和畜牧业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几十亿元,是危害最严重的毒草。目前,我国西部天然草地动物因疯草中毒死亡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仍持续剧增。苦马豆素被认为是引起动物疯草中毒的主要毒性成分。由于疯草分布广泛,资源丰富,如何改善草地生态,合理开发利用疯草成为研究的课题和方向。近几十年来,随着对疯草研究的深入和扩展,人们发现苦马豆素不仅具有良好的抗肿瘤效果,还可作为免疫调节剂、抗HIV及扩散抑制剂、抗病毒和细胞保护剂等...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卞中园  杨锡洪  解万翠  章超桦  李翥  杨亚东  
为研究微小亚历山大藻生长和产麻痹性贝类毒素(PSP)的规律,采用不同初始密度对微小亚历山大藻进行培养,综合采用显微镜计数、小鼠生物检测(MBA)、高效液相色谱—柱后衍生(HPLC-FLD)等方法分析微小亚历山大藻在不同接种密度条件下的生长和产毒特性。结果表明,随着初始密度增加微小亚历山大藻通过静止期的时间缩短,到达最大生长密度的时间提前,但是生长的最大细胞密度和平均比生长率却呈下降趋势,增值模型反应的情况与观测结果相一致,随着初始密度的增加,依赖于初始种群密度的参数(a)减少,环境容量(K)减少,种群瞬时增殖速度(r)下降。4种不同初始密度(0.05×104、0.10×104、0.15×104...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江天久  包财  雷芳  吴锋  江涛  
为了弄清广东东部沿海贝类中麻痹性贝类毒素(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ing,PSP)的主要成分及其藻类来源,运用液相色谱—柱后衍生荧光检测技术,对2005-2006年间在粤东近岸重点养殖区采集的主要经济贝类进行了麻痹性贝类毒素成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在染毒的贝类样品中共检出PSP的12种成分,各成分的检出率时空分布特征有所不同,其中N-磺酸氨甲酰基类毒素C1和氨基甲酸酯类毒素GTX1的检出率最高,均达78%以上;其次为GTX4,达71%。在毒素含量方面,C1普遍较低,春季含量较其他季节高,而在春秋两季贝类中,GTX1和GTX4含量普遍较高。总体上,麻痹性贝毒在粤东海域...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刘晓丽  章超桦  解万翠  杨锡洪  秦小明  
为了研究麻痹性贝类毒素(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ing toxins,PSP)的来源和检测,对实验室分离培养的产麻痹性贝类毒素的链状亚历山大藻进行了研究。首先通过接种对数生长期藻细胞,培养8d内就能达到最高细胞密度(2.4×104cells/mL)左右,再以0.05mol/L的醋酸超声波破碎藻细胞提取粗毒素,结合小白鼠生物检测法,经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本株藻主要含有C1/2、GTX4、GTX5和NEO,浓度分别为GTX5(0.8275)>GTX4(0.3392)>C2(0.2526)>NEO(0.1266)>C1(0.0455)(单位:μmol/L),毒素粗提液经过S...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李兆新  张婷婷  郭萌萌  孙晓杰  宋才湖  周德山  宋新成  
固相吸附毒素示踪监测技术(Solid PhaSe adSorPtion toxin tracking,SPatt)是一项新的贝类毒素监测技术。该技术模拟滤食性贝类摄食过程,利用内含吸附剂的采样器富集水体中的贝类毒素,结合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检测技术或酶联免疫检测技术,可以对产毒藻类的暴发以及贝类毒素污染进行示踪研究。SPatt监测技术与贝类监测法、浮游藻类监测法相比,具有取样操作简单、检测成本低等优点,已成为贝类毒素污染监测技术研究的热点。本综述针对SPatt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应用进行阐述,对技术适用监测的毒素种类、吸附材料的优劣等进行分析。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