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131)
- 2023(16313)
- 2022(13317)
- 2021(12042)
- 2020(9820)
- 2019(22367)
- 2018(22117)
- 2017(41931)
- 2016(22941)
- 2015(25975)
- 2014(26132)
- 2013(25955)
- 2012(24575)
- 2011(22528)
- 2010(22743)
- 2009(21023)
- 2008(20761)
- 2007(19056)
- 2006(17082)
- 2005(15608)
- 学科
- 济(102940)
- 经济(102841)
- 业(59885)
- 管理(56029)
- 农(41479)
- 企(40775)
- 企业(40775)
- 方法(35660)
- 中国(32191)
- 数学(30896)
- 地方(30894)
- 数学方法(30608)
- 农业(27957)
- 业经(25603)
- 财(22082)
- 学(22008)
- 制(19611)
- 发(17340)
- 贸(17266)
- 贸易(17252)
- 银(16960)
- 银行(16916)
- 易(16579)
- 融(16510)
- 金融(16505)
- 行(16340)
- 地方经济(15878)
- 环境(15865)
- 和(15003)
- 技术(13747)
- 机构
- 学院(333355)
- 大学(330337)
- 济(134604)
- 经济(131426)
- 研究(122750)
- 管理(119952)
- 理学(101509)
- 理学院(100173)
- 管理学(98335)
- 管理学院(97695)
- 中国(93468)
- 科学(77061)
- 京(72081)
- 农(67118)
- 所(63856)
- 财(61397)
- 研究所(57954)
- 中心(56808)
- 江(54189)
- 业大(52079)
- 农业(51508)
- 范(48814)
- 师范(48332)
- 财经(47265)
- 北京(45614)
- 院(44180)
- 州(43254)
- 经(42641)
- 经济学(41028)
- 省(40658)
- 基金
- 项目(218582)
- 科学(170640)
- 研究(161720)
- 基金(154466)
- 家(135369)
- 国家(134144)
- 科学基金(112902)
- 社会(101335)
- 社会科(95545)
- 社会科学(95519)
- 省(88261)
- 基金项目(82411)
- 划(73832)
- 教育(72414)
- 自然(70605)
- 自然科(68822)
- 自然科学(68806)
- 编号(67727)
- 自然科学基金(67510)
- 资助(60815)
- 成果(55751)
- 发(53711)
- 重点(50211)
- 课题(47702)
- 部(46752)
- 创(44867)
- 发展(42900)
- 展(42207)
- 创新(41960)
- 国家社会(41659)
- 期刊
- 济(163103)
- 经济(163103)
- 研究(100679)
- 中国(74966)
- 农(66815)
- 学报(55159)
- 科学(51555)
- 财(46394)
- 农业(44498)
- 管理(41477)
- 大学(41318)
- 教育(39488)
- 学学(38714)
- 融(34553)
- 金融(34553)
- 业经(30368)
- 技术(28839)
- 经济研究(24412)
- 财经(22626)
- 问题(22352)
- 业(22221)
- 经(19518)
- 版(18127)
- 资源(18021)
- 图书(17468)
- 技术经济(16138)
- 科技(15774)
- 贸(15511)
- 商业(15303)
- 世界(15078)
共检索到51960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谭华云 许春晓
舒适移民成为乡村社会空间变迁的新动力。使用扎根理论方法研究巴马盘阳河流域长寿乡村被建构为舒适移民健康美好生活空间的过程,揭示舒适移民驱动的绅士化发展特征与形成机理。结果表明:乡村人口结构、住宅结构、景观设施、经济产业、生活空间、文化空间及社区治理的转变,共同表征绅士化发展,也引发了"癌症村"现象、生活环境隐忧和主客冲突等负面影响。乡村绅士化并非均质发展,出现了无序绅士化、有序绅士化和新建绅士化。舒适移民驱动的乡村绅士化发展是多元力量共同构建、交换和互动的结果:长寿乡村为舒适移民提供生活场域,地方政府和商业资本主导乡村绅士化发展;舒适移民消费需求与生活空间实践形塑乡村绅士化发展特征。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王宁
一个国家的现代化必然带来乡村社会的变迁。其中的一个变迁,就是乡村劳动力人口向城市的迁移。由于从事工业和服务业劳动比从事农业劳动有更高的生产率和更高的收入,乡村劳动力人口往往会向城市转移,从而承接现代化过程的红利,获得更高的收益。但是,这一劳动力人口的外移,造成乡村人口的空心化,改变了乡村的社会生态,进而导致乡村的衰落。重振乡村必须面对乡村人口日益减少的现状。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张文力 朱喜钢
乡村绅士化是传统村落实现复兴的重要方式和过程,而游客、新村民等绅士群体的介入常导致地方主体趋于式微。选取成都竹艺村为实证案例,聚焦乡村旅游社区中的原住居民这一脆弱群体,采用参与式观察和深度访谈等质性方法,基于日常生活理论的微观视角探讨绅士化对居民认知、行为和情感的影响,并延伸对其地方认同及地方身份建构的讨论。研究发现:绅士化重构了乡村空间形态和功能意义,原住居民为获取更高的旅游收益,选择接纳绅士群体对于地方空间的价值认知,而对旅游资源的争夺使邻里关系由亲密转为竞争;乡村空间功能的居游交织要求原住居民进行身份转换,其日常生活围绕旅游业而展开,生计行为具有明显的服务业特征;绅士介入和地景变迁拆解了社区关系,造成地方记忆的集体失忆和原住居民的失所体验;原住居民的地方认同及地方身份建构与其日常生活互为反馈,共同实践缺失、经济收入和社会阶层分化导致社区认同消解,而个体尺度的收入增长和对于地方的价值认知有利于其积极身份的建构。基于此,提出了提升居民地方身份认同、打造多元共治的乡村旅游社区的相关建议。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郭斯琪 史春云 钱月祥 李帆
旅游驱动下的乡村绅士化作为乡村空间价值重塑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受到极大关注。论文从乡村旅游绅士化影响效应这一视角切入,依据实地调研数据及空间解译结果,剖析徐州市汉王村在旅游绅士化发展不同时期空间所呈现出的重构特征,并结合半结构式访谈数据,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对空间重构机制进行分析。研究表明:(1)依据旅游建设和发展历程,可将汉王村旅游绅士化进程划分为传统农业转型、观光农业开发、乡村旅游发展和文旅融合转向4个阶段,不同阶段空间重构呈现出不同特征;(2)旅游驱动下的乡村绅士化过程改变了汉王村的用地分布、产业结构、人口构成和文化氛围,缓解了乡村空心化的部分问题,并对空间产生深远影响;(3)各级政府、村民、游客、投资商、艺术从业者、旅游资源等异质行动者利益目标的转变以及彼此间的联结与合作对汉王村空间重构产生作用。研究可为理解旅游驱动乡村振兴发展、引发乡村绅士化效应与破解空心村难题提供理论与实证参考。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张瑛 雷博健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中国大都市远郊区的乡村绅士化现象兴起,研究该现象能够拓展乡村绅士化的内涵和外延,也为乡村高质量发展提供路径参考。本文以北京市北沟村为例,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分析大都市远郊区乡村绅士化的阶层主体和景观变迁表征,探索大都市远郊区乡村绅士化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乡村绅士化进程中,中产阶层不断壮大,暂未发生置换现象,参与主体包括外来绅士群体(创业移民群体、舒适移民群体)和内部绅士群体(自我绅士群体、绅士代理人)两大类。乡村绅士化带来闲置资产的盘活、个体建筑杂糅化和公共空间旅游化等方面的乡村景观变迁。全球化时代,人员、资本和文化等要素的流动,多元群体基于乡愁与租差的互动是解释乡村绅士化的重要运行机制。研究表明,大都市远郊区乡村绅士化是旅游驱动下,政府支持和引导,外来绅士群体自发参与,村委会和村民能动参与的过程。因此,提出建立政府、村委会、外来绅士和农民的利益协调机制,完善农村宅基地退出制度与优化农村土地用途管制制度,严格资本下乡准入与监管制度的政策建议。
[期刊] 征信
[作者]
温顺生 刘雅馨
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是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途径、乡风文明的实现载体、乡村治理有效的生动体现,在撬动乡村振兴的实践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广西巴马县探索实行的“五位一体”农村信用体系,成效颇丰,但是在人才储备、信息采集、政策执行、产品供给、农户参与等方面仍面临诸多现实困境。因此,应引入市场要素,扶持第三方机构;完善评级方案,规范评级程序;丰富信用产品,扩大发展空间;协调多方主体,发挥内生动力,不断优化我国农村信用体系。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张雅杰 段芷薏
本研究基于巴马县盘阳河流域整治前后的土地利用现状数据,通过景观格局指数刻画分析区域景观格局变化,同时基于当量因子法构建当地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系数表,测算分析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及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一是2016—2018年林地面积减少,其作为优势斑块类型的支配地位下降,景观的连通性降低;建设用地扩张迅速有集聚发展的趋势。二是巴马县盘阳河流域整体景观的破碎度和异质性增强,各类斑块形状趋于复杂。三是区域气候调节和水文调节功能较为突出,林地作为优势地类生态贡献率最高。四是研究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整体略有下降,水资源供给、气候调节和净化环境等功能的价值下降最为明显,美学景观功能价值略有上升。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马华灵
绅士权威有两个来源,其知识来源是:知识正当化使绅士成为文化权威,知识等级化使绅士成为政治权威,知识公共化使绅士成为道德权威。其社会来源是,由于古代绅士跟州县官在知识视野上具有交集视域,跟乡村平民在社会视野上具有交集视域,并且州县官与乡村平民在知识视野与社会视野上存着着双重空集视域,所以绅士是州县官与平民之间的中介,而这为绅士在乡村社会的权威奠定了社会基础。但是,随着科举制度的废除,古代绅士逐步逐代向现代知识分子转型,在这个转型过程中,绅士权威的知识来源与社会来源都解体了,于是绅士权威也崩塌了。而绅士权威在
关键词:
绅士 知识分子 权威 启蒙 科举制度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刘亚萍 廖蓓 金建湘
本文基于修正的区域旅行费用法对巴马盘阳河沿岸长寿资源的游憩价值进行了评价。论文的主要贡献在于:一方面,一是采用调查样本中询问获知的直接花费和旅游天数作为划分费用区间的基础,可以消除按地理区域划分游客圈所带来的平均价格偏差;二是对于长期滞留者即30天以上游客,改变计算机会成本为计算他们在当地的平均食宿费用,可消除长期滞留游客机会成本计算的偏差;三是在汇总游憩价值时,只统计专程到巴马游览或休闲的游客,可以解决由于计入多目的地游客所带来高估评估价值的问题。另一方面,依据所建立对数函数模型评价结果为:2009年巴马长寿资源的游憩价值至少是18.54亿元人民币;同时,根据消费者剩余估算模型以及旅行费用与...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赵杰翔 朱健刚
近十年来,越来越多城市中产阶层出于各种原因进入乡村,带来了乡村的“士绅化”现象。本文以华南地区的T村为例,考察发生在乡村的以教育为主导的“士绅化”现象。研究发现:对“好的教育”的重新认知,使得城市中产家庭进入乡村追寻另类教育模式,他们将自己称作“新村民”,并通过物质空间和文化空间的双重生产在乡村形成了一个对内有归属感、对外有边界感的教育士绅化社区。与一般认为的乡村士绅化会促进乡村振兴的观点不同,本文认为教育士绅化社区与当地原有社区之间存在明显的区隔和张力,即使部分行动者试图促进“新村民”和当地原住居民的融合,但这种融合也只是短暂的。士绅化社区与当地农民社区的融合仍需要有组织的制度化建设,才能使外来的以中产阶层为主的群体成为虽不是传统社会的“乡绅”,却能发挥传统“乡绅”功能的积极“新村民”。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赵杰翔 朱健刚
近十年来,越来越多城市中产阶层出于各种原因进入乡村,带来了乡村的“士绅化”现象。本文以华南地区的T村为例,考察发生在乡村的以教育为主导的“士绅化”现象。研究发现:对“好的教育”的重新认知,使得城市中产家庭进入乡村追寻另类教育模式,他们将自己称作“新村民”,并通过物质空间和文化空间的双重生产在乡村形成了一个对内有归属感、对外有边界感的教育士绅化社区。与一般认为的乡村士绅化会促进乡村振兴的观点不同,本文认为教育士绅化社区与当地原有社区之间存在明显的区隔和张力,即使部分行动者试图促进“新村民”和当地原住居民的融合,但这种融合也只是短暂的。士绅化社区与当地农民社区的融合仍需要有组织的制度化建设,才能使外来的以中产阶层为主的群体成为虽不是传统社会的“乡绅”,却能发挥传统“乡绅”功能的积极“新村民”。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璐妍 何秋红
<正>“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一方面,美丽乡村建设要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多维度进行定位,是生产美、生活美、生态美的统一;另一方面,宜居乡村至少需要具备居住环境舒适、配套设施健全、文化氛围浓厚和社区服务优良四个方面的特征。可见,在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践中,必须把生态文明理念纳入“美丽宜居乡村”的建设框架。甘肃、宁夏、青海三省区位于我国西北地域的中心,是14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之一的六盘山片区所在地,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璐妍 何秋红
<正>“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一方面,美丽乡村建设要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多维度进行定位,是生产美、生活美、生态美的统一;另一方面,宜居乡村至少需要具备居住环境舒适、配套设施健全、文化氛围浓厚和社区服务优良四个方面的特征。可见,在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践中,必须把生态文明理念纳入“美丽宜居乡村”的建设框架。甘肃、宁夏、青海三省区位于我国西北地域的中心,是14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之一的六盘山片区所在地,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吴志斌 姜照君
随着城乡一体化的逐渐推进,新农村建设不再自外于城市的发展,而应纳入城乡互动发展的思路中来。本文以"最美乡村"为例,从舒适物的视角探讨乡村舒适物的嵌入与最美乡村的空间生产之间的耦合关系。研究认为,其间存在三种层级的耦合发展阶段,即由第一层级"感知的空间"与"原生态的舒适物"的耦合,过渡到第二层级"构想的空间"与"规划建设的舒适物"的耦合,再上升到第三层级"生活的空间"与"日常生活的舒适物"的耦合,从而达到一种可参观性的空间生产与乡村舒适物之间和谐共生的耦合状态。
关键词:
空间生产 舒适物 最美乡村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田彩云 管祥泰 田惠文
文章以黄河流域267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为研究对象,采用最近邻指数、标准差椭圆、核密度估计、地理联系率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揭示黄河流域乡村旅游重点村的空间分布格局和结构特征,探讨影响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特征的因素。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乡村旅游重点村的空间分布总体呈现集聚型,在上、中、下游的空间分布方向与黄河流向基本一致,标准差椭圆呈现弓弩状分布格局;(2)随着时间的推移,乡村旅游重点村沿黄河“几”字形逐步形成“一轴两区五极”的集聚格局;(3)黄河流域乡村旅游重点村可以分为自然风光型、文化遗产型、农业生产型,各类型乡村旅游重点村交错分布,空间密度及地域分异显著;(4)黄河流域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特征的形成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公路密度是主导因素,其次是距最近城市距离、人均GDP和年旅游人次,其中,公路密度、距最近城市距离与其他因素的交互作用是影响黄河流域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特征的重要因素组合。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