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398)
- 2023(13791)
- 2022(11242)
- 2021(10832)
- 2020(8774)
- 2019(20289)
- 2018(19872)
- 2017(36692)
- 2016(20137)
- 2015(22963)
- 2014(22744)
- 2013(21327)
- 2012(19075)
- 2011(17065)
- 2010(16633)
- 2009(14744)
- 2008(13908)
- 2007(11660)
- 2006(9946)
- 2005(8905)
- 学科
- 济(78100)
- 经济(78023)
- 管理(49189)
- 业(46025)
- 企(36404)
- 企业(36404)
- 方法(35733)
- 数学(32061)
- 数学方法(31665)
- 中国(29255)
- 农(21393)
- 教育(20889)
- 财(17893)
- 学(17538)
- 业经(16573)
- 贸(15555)
- 贸易(15544)
- 易(15249)
- 理论(14379)
- 农业(13980)
- 制(12769)
- 发(12419)
- 地方(12412)
- 技术(12194)
- 环境(11105)
- 银(11072)
- 银行(11057)
- 融(10737)
- 金融(10735)
- 和(10702)
- 机构
- 大学(272917)
- 学院(266561)
- 济(113114)
- 经济(111174)
- 管理(100060)
- 研究(92689)
- 理学(87389)
- 理学院(86426)
- 管理学(84904)
- 管理学院(84375)
- 中国(65302)
- 京(57618)
- 科学(52232)
- 财(48844)
- 范(43578)
- 师范(43269)
- 所(43099)
- 中心(41698)
- 财经(40396)
- 研究所(39654)
- 经(37335)
- 经济学(37252)
- 江(37017)
- 北京(36575)
- 农(35869)
- 师范大学(35801)
- 教育(34651)
- 业大(34519)
- 经济学院(33608)
- 院(33506)
- 基金
- 项目(184673)
- 科学(149599)
- 研究(142944)
- 基金(136176)
- 家(117371)
- 国家(116333)
- 科学基金(100946)
- 社会(93387)
- 社会科(88431)
- 社会科学(88415)
- 教育(72443)
- 基金项目(70934)
- 省(69345)
- 自然(61835)
- 划(60952)
- 自然科(60505)
- 自然科学(60491)
- 自然科学基金(59417)
- 编号(58101)
- 资助(54314)
- 成果(48479)
- 部(44131)
- 重点(42847)
- 课题(41710)
- 发(40664)
- 国家社会(39769)
- 教育部(39410)
- 创(39183)
- 人文(37089)
- 大学(36619)
- 期刊
- 济(113227)
- 经济(113227)
- 研究(86276)
- 教育(55935)
- 中国(55247)
- 财(36840)
- 学报(36585)
- 管理(35962)
- 科学(35538)
- 农(32282)
- 大学(30367)
- 学学(27102)
- 技术(26540)
- 农业(22778)
- 财经(20326)
- 融(19997)
- 金融(19997)
- 经济研究(19919)
- 经(17720)
- 业经(17219)
- 问题(15409)
- 职业(14389)
- 贸(13881)
- 世界(12980)
- 业(12950)
- 图书(12435)
- 国际(11947)
- 坛(11742)
- 论坛(11742)
- 技术经济(11648)
共检索到38823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吴冬梅
作为20世纪二三十年代"新教育中国化"运动主要倡行者的舒新城,其新教育中国化思想具有浓郁的传统教育的色彩。舍勒的情感现象学表明,舒新城奠基于对传统教育的爱和对新式教育的恨的情感体验,给予了传统教育以肯定的价值,导致了他新教育中国化思想的传统教育取向。舍勒的情感现象学启示我们,对教育家情感的关注,也许将使我们的思想研究更加完整、丰满和厚重。
[期刊] 开放教育研究
[作者]
石君齐
智能技术作为儿童教育媒介正以多样的姿态进入大众视野,成为备受学校、家长追捧的时代宠儿。在现象学传统中,技术是事物显现的中介,事物经由技术在儿童面前显现。智能技术作为高级信息技术,其强大的自动化特性叠加信息技术的离散化本性进一步拓展了对世界"祛魅"的范围。然而,任何先进的技术呈现都无法穷尽一个具体特殊的实在,儿童在真实情境中丰富、独特、异质性的生命体验恰恰彰显了符号的空虚与干瘪。技术为世界"祛魅"的背后渗透着单凭思想的力量就试图完全把握现实总体性的同一性哲学,暴露出新的形而上学构建企图,其后果很可能在某种程度上模糊儿童的认识起点,造成事物虚拟显现中整体与部分的断裂、多样性与同一性的遮蔽,以及儿童交往关系层面的缺席。因此,智能技术应定位于助力事物自然显现的引带技术,从同一性的霸权转向对异质性的维护,帮助儿童深刻体验、理解意义,充分回应儿童教育对世界"返魅"的渴求。
关键词:
智能技术 儿童教育 信息技术哲学 现象学
[期刊] 开放教育研究
[作者]
石君齐
智能技术作为儿童教育媒介正以多样的姿态进入大众视野,成为备受学校、家长追捧的时代宠儿。在现象学传统中,技术是事物显现的中介,事物经由技术在儿童面前显现。智能技术作为高级信息技术,其强大的自动化特性叠加信息技术的离散化本性进一步拓展了对世界"祛魅"的范围。然而,任何先进的技术呈现都无法穷尽一个具体特殊的实在,儿童在真实情境中丰富、独特、异质性的生命体验恰恰彰显了符号的空虚与干瘪。技术为世界"祛魅"的背后渗透着单凭思想的力量就试图完全把握现实总体性的同一性哲学,暴露出新的形而上学构建企图,其后果很可能在某种程度上模糊儿童的认识起点,造成事物虚拟显现中整体与部分的断裂、多样性与同一性的遮蔽,以及儿童交往关系层面的缺席。因此,智能技术应定位于助力事物自然显现的引带技术,从同一性的霸权转向对异质性的维护,帮助儿童深刻体验、理解意义,充分回应儿童教育对世界"返魅"的渴求。
关键词:
智能技术 儿童教育 信息技术哲学 现象学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叶浩生
人的存在是身体和心智的统一。现象学的"回到事物本身"启示我们教育应返璞归真,回归其原初状态的"逻各斯"。胡塞尔的经典现象学强调的是意识体验,梅洛-庞蒂则将意识体验替换为身体的知觉体验,把意识现象学转变为身体现象学。受现象学影响,具身心智理论强调身体对认知的塑造作用,认为身体在知识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不是被认识的客体,而是认识的主体,发挥着构建知识的作用。认知结构形成于反复出现的身体感觉—运动模式。认知是身体活动的结果,从根本上讲是一种身体体验。具身的教育与教学强调身心统一观,主张从表征主义知识观到具身知识观的转变,把具身学习的原则贯穿于教育与教学的始终,促进教育观的转变。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杨澄宇
语文生活作为语文课程汲取营养的母体而饱有的丰富性自不待言。而从研究语文学科到关注语文生活,只是语文工作者们扩大视野,回归"语文本身"的第一步。从现象学还原的角度来看,还需要再一次的现象学还原。通过这种方法,将附丽于语文生活之上的僵化的"道"与"文""还原"掉。只有这样,才能得出"纯粹"的语文生活特质,包括"先验性""、审美性""、丰富性"与"智慧性"等。这种"纯粹"的语文生活及其特质才应是现代语文课程核心的价值与意义之来源。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朱晓宏
教师之爱是教育之基础,如果教师没有对于爱的实质内涵的真正理解,日常生活中的教师之爱就可能变得支离破碎。德国著名现象学家舍勒将爱视为人的一种精神意向性行为。教师之爱就是指教师的心始终向着孩子,师爱构成了教师意向生活与情感生活的最高阶段。在教师的内心深处,出于"心向孩子"的意向比"出于义务"有着更高的价值,这也正是爱的逻辑或心灵的逻辑。教师职业道德素养形成的关键是教师如何拥有"心向孩子"的意识品质。
关键词:
爱 意向 师爱 舍勒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刘洁
荷兰教育家兰格威尔德是现象学教育学的创始人,他的教育思想在当时的欧洲产生了很大影响。在兰格威尔德看来,人是可以教育的动物,是能教育且需要教育的动物。儿童对教育者权威的认可,使得真正的教育学关系得以产生。教育者是一种替代的良心,一种精神"管理者";他的整个行为,应该是朝向帮助儿童有自己的道德判断、使其能够独立处理和圆满完成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兰格威尔德认为,教育学作为一门实践科学是以分析生活世界之情境的实践为先决条件的。在兰格威尔德的现象学背后,没有哲学意图,他不承认胡塞尔的先验主体性。他用强调人类经验的境遇性和具体特性的"内在还原"代替了胡塞尔的"先验还原"。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朱光明
范梅南教育思想源于对生活世界的反思。他认为体验是生活世界的本质特征,父母在对孩子的期望中产生教育意识,要从“替代父母”的关系来理解教师的角色,并从中获得教育学启示。儿童具有多种可能性,这需要教育者具有特定情境下的教育智慧和机智。他反对教育研究的理论化、抽象化倾向,认为教育研究应该指向实践。他提倡通过反思写作的方式把教育生活体验用文本形式呈现出来,“通过与文本对话形成一个人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机智”。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高伟
教育现象学是立足于"现象学精神"的教育追问。通达现象学精神的教育现象学有理论教育现象学和实践教育现象学两种范式。理论教育现象学旨在教育现象学理论与知识的建构,它在汲取、吸纳现象学丰富资源的基础上,形成了超验现象学、存在现象学、解释现象学和伦理现象学四种取向。实践教育现象学则直面现实生活世界提出的问题,它并非现象学方法在教育研究中的简单运用,而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研究范式,有其独特的认识论、方法论、意义来源、研究方法与程序。理论教育现象学与实践教育现象学共同构成了教育现象学的整体取向。
[期刊] 开放教育研究
[作者]
徐辉富
教育现象学是我国需要发展和丰富的研究方法之一。本文结合胡塞尔超验现象学精神,对教育现象学作了比较全面的概述和分析,内容包括教育现象学的内涵、主要思想、研究步骤、研究意义和评价等。文章能够对相关研究者提供启发和参考。
关键词:
现象学 教育现象学 研究步骤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王萍
我国与国外教育现象学研究存在路径上的差异,国内多为理论研究,国外多为实践应用。不同的发展路径源自于对教育现象学基本问题的不同认识。教育现象学应归属于现象学还是教育学?教育现象学是一门学问还是一种方法?教育现象学是思辨的还是实践的?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将有助于澄明教育现象学的本真,进而在达成共识的基础上搭建一个对话与交流的平台。
关键词:
教育现象学 现象学 本真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刘良华
现象学的核心精神是"意识现象学",教育现象学的核心精神为直觉教育学。人的最宝贵的元素是意向性,为了保护人的意向性,人需要悬隔杂念,守护自己的赤子之心。为了重新恢复人的直觉和相关的智慧,教育学需要有新的转向即现象学转向。教育现象学的使命是重新恢复人的智慧。智慧诞生于空灵的直觉而并不来自循序渐进的积累。不过,人仅仅只有发达的意向性仍然不够。发达的意向性可以成全诸种"神童"的出现,但"神童"的出现如果以身体的孱弱、与他人交往的无能作为代价,反不如节制人的直觉,限制人的意向性,让人展开"非意向性"的生活。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肖建勇
在国内旅游产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政府主导型标准化建设一直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但随着市场主体的成长和多元需求的涌现,传统标准化建设正面临不断挑战和广泛质疑。本文尝试从现象学以及社会学的视角出发,根据顾客个体所处的具体社会情境来论述旅游标准化的本质,认为旅游标准化是一种主观意义客观化的理念型,而非单向的质量信号,若要充分理解旅游标准化,就必须返回到活生生的主观个体,顾客需求才是标准化的来源和基础。同时指出,在客户关系管理和技术进步的推动下,标准化逐渐向个性化过渡,但这并不代表标准化的终结,反而是标准化新的开始。因此,旅游企业的标准化建设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要根据顾客需求进行动态调整,从而赢得市场竞争。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肖建勇
在国内旅游产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政府主导型标准化建设一直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但随着市场主体的成长和多元需求的涌现,传统标准化建设正面临不断挑战和广泛质疑。本文尝试从现象学以及社会学的视角出发,根据顾客个体所处的具体社会情境来论述旅游标准化的本质,认为旅游标准化是一种主观意义客观化的理念型,而非单向的质量信号,若要充分理解旅游标准化,就必须返回到活生生的主观个体,顾客需求才是标准化的来源和基础。同时指出,在客户关系管理和技术进步的推动下,标准化逐渐向个性化过渡,但这并不代表标准化的终结,反而是标准化新的开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金国
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新教育中国化"作为一项"运动"引发广泛关注。过往学者将这一运动定性为"学术运动",较少或绝少提及国民政府参与并实施新教育中国化改革的历史事实。然而,通过研究可以发现,"新教育中国化"并非仅是一场学术运动,更是一场由学界期待国家力量的参与,国民政府积极主导,联合社会各界,旨在改造弊窦丛生的新教育所进行的教育改革运动。此次教育改革运动中凸显的国民政府教育治理逻辑,对于当下处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阶段的教育现实有着经验参照的作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