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79)
- 2023(645)
- 2022(471)
- 2021(544)
- 2020(467)
- 2019(981)
- 2018(905)
- 2017(1588)
- 2016(923)
- 2015(990)
- 2014(974)
- 2013(987)
- 2012(920)
- 2011(942)
- 2010(964)
- 2009(1028)
- 2008(975)
- 2007(904)
- 2006(835)
- 2005(836)
- 学科
- 学(5444)
- 济(4189)
- 经济(4188)
- 经济学(2144)
- 教育(1846)
- 理论(1650)
- 图书(1042)
- 书馆(1029)
- 图书馆(1029)
- 管理(1013)
- 思想(969)
- 方法(956)
- 政治(921)
- 中国(911)
- 图书馆学(852)
- 业(799)
- 和(792)
- 企(790)
- 企业(790)
- 教学(736)
- 研究(687)
- 情报(644)
- 现代(637)
- 主义(561)
- 学法(544)
- 教学法(544)
- 业经(494)
- 年(492)
- 克(482)
- 总论(482)
- 机构
- 大学(16378)
- 学院(14380)
- 研究(5871)
- 济(5103)
- 经济(5001)
- 科学(4153)
- 管理(3930)
- 中国(3718)
- 京(3511)
- 范(3313)
- 师范(3277)
- 所(3162)
- 理学(3041)
- 理学院(2978)
- 研究所(2946)
- 管理学(2906)
- 管理学院(2872)
- 师范大学(2792)
- 教育(2577)
- 农(2480)
- 江(2377)
- 中心(2300)
- 财(2286)
- 经济学(2240)
- 北京(2235)
- 农业(2055)
- 业大(1914)
- 财经(1903)
- 院(1836)
- 州(1829)
共检索到2343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世放
舍勒的质料价值伦理学是为哲学的伦理学进行科学和实证的奠基,进行伦理学人格主义的构建;康德的道德哲学是为真正的道德制定普遍的、必然的、无条件的衡量标准,是为道德中的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寻找答案。舍勒认为康德拒绝任何一门善业伦理学,犯了"伦理学中的形式主义"错误,只要承认康德道德命令的合理性,我们就无法走向一门关于伦常价值的规范学说。舍勒的质料价值伦理学对康德的"先天"、"形式"、"动机"存在严重曲解,在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的根基问题上,舍勒质料的价值伦理学所依据的"现象学直观"与康德的"纯粹直观"并无二致,舍
关键词:
先天 形式 质料 人格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戚万学
道德哲学是一个尚待深入探讨的领域。本文从道德哲学对道德教育的意义、使命、作用及作用范围等几方面,阐述了道德哲学与道德教育的关系。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蒲德祥
揭示"促进人类幸福的普遍秩序"这一深层思想之根据,从道德哲学视野对此进行深入反思,这是道德哲学不可回避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从人性出发探讨促进人类幸福的普遍秩序是哈奇森道德哲学的核心议题。哈奇森通过赋予人的情感之维特别是仁慈的情感对促进人类幸福的普遍秩序这一议题提供了深切的价值关怀,并认为道德感是幸福判断的基本准则,为理解促进人类幸福的普遍秩序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哈奇森还将国家的幸福生成建立在仁慈情感基础上为促进人类幸福的普遍秩序的生成提示了现实的道路。对哈奇森情感主义幸福观进行深入探讨,一方面将深化对促进人类幸福的普遍秩序的思考,另一方面将为推动哈奇森道德哲学与当代现实生活的内在结合提供一个重要的生长点。
关键词:
人性 情感主义 幸福 道德感 秩序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余谋昌
传统林业范式以林业商品性生产的高产出为特征.而生态伦理学则认为:森林是多价值的,不仅要从经济学的角度进行评价,而且要从生态学、美学和道德等角度进行评价,本文分析了生态伦理学与林业的关系.生态伦理学不仅为认识森林和林业提供新观点,而且为我们思考森林和林业提供新的思维方式.因而它可以作为林业工作者的工作哲学,并从而对林业范式从传统的经济利用到“多价值森林管理”的新范式转变提供有价值的思想.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小伟 李建会
在欧美学界产生广泛影响的格沃斯学派的基本哲学立场与传统道德哲学思潮不同。格沃斯道德哲学的规范性既不是建立在具体的经验善,比如幸福,也不在善的生活或者超验的自由性基础之上,而是建立在我们施为能力(agency)的规范性(normativity)结构之中。他采用了辩证逻辑的方式,通过施为者内在慎思,阐明了一个内容和形式都兼具必要性的道德最高原则。一言以蔽之,格沃斯的道德哲学认同道德有唯一普遍有效最高原则,但此原则既非纯粹形式的,亦非纯粹经验的,而是兼顾两者的。该原则的实践必要性完全建立在施为主体对施为能力的前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丁振中
我国高校德育困境主要表现为德育概念不断泛化,人学空场造成的德育主体客体化,德育课程化与理想化造成的与生活脱节,对话缺失造成的德育的浅层化与单向化等。道德哲学研究道德现象和规律,并以探索人类文明发展规律,寻求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对我国高校德育工作具有一定指导意义。高校德育需要在道德哲学关照下,整合与超越传统,注重人的主体性,重视生活,倡导沟通,从而走出困境。
关键词:
道德 德育 道德哲学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周黄正蜜
康德哲学历来被视为理性主义的代表,但不管是在依照理性的先天原则建构起来的先验哲学当中,还是关于普通理性在日常使用的经验性的哲学和人类学中,感性都是不可或缺的维度。本文分别展示了认识、道德和审美三个领域中理性和感性分别在先验和经验性层面的对待性使用——理性的高级运用与感性的积极功能、理性的低级运用与感性的消极功能,并试图在这种系统性的展示之后总结感性维度的特殊属性。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何华征
网络经济突出了经济运行的网络化形式,也是以数字信息为主要载体的新产业模式和商业运行模式。对于网络经济是否有能力超越传统经济的局限,这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和经济学问题,也是一个伦理关怀的问题。网络经济的特征和运行机制包括被经济学家概括的网络经济的某些规律,能否实现预期的目标是需要一种道德规范的引导的。
关键词:
网络经济 伦理 批判 现代性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张宏 肖会舜
在观念史中,构成对价值共识达成的最大障碍无疑来自于基于表象个殊的价值相对主义以及自视代表了"真理性知识"的普世主义价值。相对主义和普世主义的缺陷就在于把"相对"绝对化、把"多元"一元化、把"特殊"普遍化,这导致要么放弃寻求价值共识的努力,要么把"地方性知识"包装成"全球性知识"予以推广,造成"文明的冲突"。只有在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指引下,以"人类社会"为立脚点,"共同利益"才是可理解的,"共同价值"才是可普遍化的。
关键词:
相对主义 共同价值 世界历史性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王进 焦泉
研究以网络交易风险与消费者道德决策理论为铺垫,从道德议题本身(道德强度)、个人特性(道德哲学)与网络交易环境(匿名性)三个面向探讨其影响因素。通过设定网络交易的道德情境剧本与相关假设,收集450份有效样本进行实证检测分析发现:道德强度可简化为"潜在损害"与"社会压力";道德哲学对于道德知觉、道德判断及道德意图皆产生显著影响;网络匿名性越高,则消费者的道德意图愈低。解构消费者道德决策样态及其管理意涵,以期为网络交易的和谐发展提供科学的决策路径指引。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张扶摇
康德的哲学所解决的是自由问题、人的问题。他以形而上学的"哥白尼"式革命,指出人的认知受必然性的限制,不可认识自在之物、但在道德实践领域却是自由的。为解决当下市场经济中面临的道德与自由受限的问题,需要重新回溯康德的哲学思想,考察经济行为与道德自由的关系,探究道德与自由在市场中的本质,为市场经济发展提供启示和新思路。
关键词:
康德哲学 市场经济 经济行为 道德 自由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朱小蔓 杨桂青
巴赫金批判19-20世纪表现强势的唯理性主义哲学,把道德哲学作为第一哲学,把统一而唯一的存在即事件作为道德哲学的研究对象,把实际行为作为道德哲学的目标,主张个体通过负责任的行为参与生活,从具体的事件中积极地实现自己的"应分",重视在我与他人的关系中积极交往与对话,在多样化的、多体裁的、活的话语交流中丰富主体的精神世界,形成并彰显道德个性。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张卉
赫尔巴特晚年曾自称是个"康德派",然而在知识论上,他与康德显示出差异。由此赫尔巴特并非严格意义的"康德主义者"。与康德一样,赫尔巴特在知识论上也试图调和"唯理论"与"经验论"之争。不过,调和的结果却是康德知识哲学整体仍偏向了"先验论",而赫尔巴特在延续康德"先验论"的基础上,多了一些对"经验论"的关注。康德哲学以"三大批判"为核心,集中体现为对"纯粹理性""实践理性"以及"反思性判断力"的讨论。"审美理性"是康德整个"反思性判断力"的核心,康德借此实现从"自然"向"自由"的过渡。赫尔巴特试图在他的教育学中
[期刊] 求索
[作者]
谭勇
与康德将先验要素、先验逻辑以及先验结构等视为人类知识形成的必要条件这种先验认识论不同,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认识论坚持一切先验的对象均有其历史唯物主义的发生学起源。马克思在对商品拜物教理论的分析中,不仅揭示了商品形式是一种“先验形式”,而且阐明了商品抽象、交换抽象是一种“先验抽象”,由此与康德先验认识论建立了联系。通过将商品形式的历史性起源定位到“共同体尽头”,同时将商品抽象、价值抽象以及交换抽象的历史性起源定位到人们的社会实践,马克思实现了对康德先验认识论的超越,从而彻底且完整地构建了历史唯物主义认识论。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肖朗
一、简短的学术史回顾与本文主旨康德从1755年开始执教于母校柯尼斯堡大学,直至去世,前后近半个世纪。从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康德的批判哲学体系是在他大学授课的过程中形成的。康德曾对选课的学生说,他要教的不是哲学(哲学是不可教的),而是指导学生学习“哲学地思考”。康德此言旨在告诫人们不要盲从既有的现成“真理”,而要通过自身的理性去探索和发现“真理”。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