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771)
- 2023(14109)
- 2022(12406)
- 2021(11767)
- 2020(10004)
- 2019(22128)
- 2018(22232)
- 2017(42450)
- 2016(23137)
- 2015(25966)
- 2014(25692)
- 2013(24777)
- 2012(22469)
- 2011(20156)
- 2010(20017)
- 2009(18625)
- 2008(17700)
- 2007(15381)
- 2006(13204)
- 2005(11527)
- 学科
- 济(82102)
- 经济(81992)
- 管理(66547)
- 业(63878)
- 企(51329)
- 企业(51329)
- 方法(38473)
- 数学(32861)
- 数学方法(32468)
- 农(24819)
- 中国(24064)
- 财(22529)
- 学(19392)
- 业经(19340)
- 制(18488)
- 理论(16670)
- 农业(16481)
- 地方(16231)
- 银(15957)
- 银行(15915)
- 行(15109)
- 贸(14808)
- 贸易(14798)
- 务(14737)
- 财务(14662)
- 财务管理(14628)
- 易(14365)
- 融(14188)
- 金融(14179)
- 和(13927)
- 机构
- 大学(315608)
- 学院(315415)
- 管理(127580)
- 济(118358)
- 经济(115575)
- 理学(110450)
- 理学院(109264)
- 管理学(107284)
- 管理学院(106728)
- 研究(101386)
- 中国(78726)
- 京(66806)
- 科学(64176)
- 财(56606)
- 农(52521)
- 所(50127)
- 业大(48724)
- 中心(47010)
- 江(45918)
- 研究所(45836)
- 财经(45266)
- 北京(41799)
- 范(41662)
- 师范(41233)
- 农业(41133)
- 经(41120)
- 州(37466)
- 院(37164)
- 技术(34366)
- 经济学(33853)
- 基金
- 项目(220293)
- 科学(172826)
- 研究(162296)
- 基金(159026)
- 家(138279)
- 国家(137097)
- 科学基金(118172)
- 社会(100400)
- 社会科(94770)
- 社会科学(94748)
- 省(86414)
- 基金项目(84660)
- 自然(77831)
- 自然科(76025)
- 自然科学(76008)
- 教育(74832)
- 自然科学基金(74626)
- 划(72807)
- 编号(68385)
- 资助(65146)
- 成果(55170)
- 重点(48533)
- 部(47859)
- 课题(46108)
- 创(45826)
- 发(45571)
- 创新(42579)
- 项目编号(42274)
- 科研(42252)
- 大学(41101)
- 期刊
- 济(128222)
- 经济(128222)
- 研究(92113)
- 中国(60360)
- 学报(51003)
- 农(47680)
- 科学(46214)
- 管理(44863)
- 财(42387)
- 大学(38460)
- 教育(38216)
- 学学(36161)
- 农业(32705)
- 融(30124)
- 金融(30124)
- 技术(27074)
- 业经(22703)
- 财经(21020)
- 经济研究(20114)
- 图书(17832)
- 经(17726)
- 业(16186)
- 问题(15989)
- 理论(15979)
- 版(15358)
- 科技(15313)
- 实践(14877)
- 践(14877)
- 技术经济(14184)
- 现代(13809)
共检索到45549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刘晓晴 邓春林
[目的/意义]剖析舆情卷入风险感知下社交媒体用户非理性行为的生成要素,阐释用户认知—动机—行为之间的关系,为舆情风险治理和用户行为管控提供科学参考。[方法/过程]基于问题解决情境理论,整合风险信息搜寻与加工模型(RISP)和扩展平行过程模型(EPPM),厘清舆情卷入风险感知下社交媒体用户非理性行为影响要素联动关系和驱动路径,从需求触发、认知控制、情绪发酵、行为反馈4个阶段构建舆情卷入风险感知下社交媒体用户非理性行为的生成机理模型。[结果/结论]针对舆情卷入风险感知下社交媒体用户的非理性行为,应从需求引导、信息监管、情感重塑、技术赋能4个方面进行规制,引导用户理性辨识舆情风险并做出科学决策。
[期刊] 情报学报
[作者]
王丹 刘富康 陆伟
社交媒体间的摇摆和迁徙使网民获取信息的方式更加复杂多样,提高舆情传播效率的同时,也加速了舆情风险的生成和演化,及时捕捉和预测网络舆情风险对维护网络安全至关重要。目前,舆情风险的感知对象主要侧重于单一社交媒体,对跨社交媒体舆情风险感知的理论框架构建及实现仍然存在拓展空间。因此,本研究通过分析跨社交媒体舆情风险的传播特征,系统构建了跨社交媒体舆情风险感知框架,具体包括三个阶段:单一媒体异常舆情识别、跨社交媒体舆情风险研判以及跨社交媒体舆情风险预测。通过构建不同阶段指标体系及数据关联挖掘,实现了跨社交媒体风险舆情的识别、研判与预测。不仅能够拓宽舆情风险感知的研究视角、丰富舆情风险理论体系,而且能够强化社交媒体赋能舆情风险治理的协同作用,有利于提高舆情风险防控水平。
关键词:
社交媒体 舆情风险 风险感知 跨社交媒体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季忠洋 李北伟 朱婧祎 陈为东
[目的/意义]倦怠属于用户主观心理感受,从用户对社交媒体使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PAD三位情感模型、情感化设计)和感知控制视角解读用户负面情绪和倦怠心理的演变。[方法/过程]梳理社交媒体用户倦怠内涵及相关研究,为了统筹人类情感和认知,在分析社交媒体用户倦怠行为的特征和要素的基础上,分别从情感体验和感知控制视角提出社交媒体用户倦怠行为的两个机理及彼此关系。[结果/结论]从心理学角度剖析了社交媒体用户倦怠行为的心理感知演变,为社交媒体服务主体提高用户黏性给予心理层面的考量,同时丰富了用户信息行为研究。[局限]基于情感体验和感知控制理论分析得出的机理缺少实证检验,后续将借助实证方法验证机理的可靠性和可信度。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梅潇 查先进 严亚兰
[目的/意义]文章探究智能推荐环境下移动社交媒体用户隐私风险感知的影响因素和作用机理,旨在推动移动社交媒体的健康发展,规范智能推荐服务的管理和用户隐私保护。[方法/过程]通过知乎问答平台搜集数据,利用扎根理论方法进行三级编码,构建了智能推荐环境下移动社交媒体用户隐私风险感知影响机理的理论模型。[结果/结论]隐私保护环境、智能推荐特征、用户特征对隐私风险感知有直接影响,智能推荐特征对隐私担心和感知精准度产生影响并进而影响隐私风险感知。研究结果可为政府、移动社交媒体平台、用户提供参考,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王雪芬 赵宇翔 卢珂
[目的/意义]网络成瘾、网络霸凌、虚假新闻等社交媒体的“暗面”对社会造成了负面或有害影响,已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探讨社交媒体暗面背后的非理性信息行为本质对缓解社交媒体负面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采用文献调研法,分析信息行为的“非理性”内涵,归纳出非理性主观体验及问题性信息行为两大研究脉络,构建并解析社会技术系统视角下非理性信息行为分析框架。[结果/结论]现有研究大多从认知科学、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的角度分析非理性信息行为的影响机理,未来研究可以更多地从社会技术视角寻求影响源,且可以更多地开展以现象为中心的问题化探索,以便更好地理解与使用社交媒体。
[期刊] 图书馆学研究
[作者]
王飞飞 张生太
用户生成内容是Web2.0环境下新兴网络信息资源的创作与组织模式,结合微信满足用户需求的功能设计,探讨移动社交媒体下用户生成内容驱动因素,对移动社交媒体的成功十分关键。基于驱动理论视角,从社会驱动、技术驱动和娱乐驱动3个层面来研究用户生成内容行为,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理论模型,通过实证研究对313份来自微信的用户数据进行分析。研究表明:社会驱动、技术驱动和娱乐驱动都显著影响用户生成内容行为。同时,社会驱动、技术驱动之间还存在交互作用。当社会驱动和技术驱动中任何一个被满足时,用户都会有生成内容行为产生。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谭春辉 邹雅婷 王仪雯 王学东
文章先结合个人信息管理(PIM)的三个环节“保存-管理-利用”,从“过度保存-无序管理-无效利用”三个负面效应推出“过度获取、整理困难、删除困难、再现困难”四个用户的UGC数字囤积行为表现;再通过半结构化访谈收集21份样本数据,运用扎根理论进行编码分析,综合逻辑推理与一手数据的编码,提炼构建社交媒体用户UGC数字囤积行为的形成机理模型。研究发现:用户的UGC数字囤积有平台囤积、本地囤积、第三方囤积等三种行为方式;影响因素来自UGC信息、UGC平台、UGC平台用户、社会情境等四个方面;有形成期、成熟期和改良期等三个发展阶段;潜在后果除会让用户产生多维、复杂、矛盾的情绪外,还会引发用户对平台的消极使用甚至使用中辍行为,而在积极情绪作用下,用户也会自发地进行“反数字囤积行为”。
[期刊] 情报科学
[作者]
王雨心 闵庆飞 宋亚楠
【目的/意义】近年来,各大社交媒体平台用户使用率不断下降,意味着平台用户生成内容行为的减少,这无疑对社交媒体的影响力产生了巨大影响。因此,有必要从社交媒体平台独特的互动性技术特征出发去探究用户生成内容的影响因素。【方法/过程】以用户感知互动性为研究切入点,并基于社会认知理论、价值理论,提出用户感知互动性、感知价值和用户生成内容之间作用机制的研究模型,通过调查问卷法与Smart PLS进行数据分析与模型验证。【结果/结论】研究结果表明,在社交媒体情境下用户的感知活动性显著影响用户对社交媒体平台的信息价值感知
[期刊] 现代情报
[作者]
孟猛 朱庆华
[目的/意义]文章旨在探究移动社交媒体用户持续使用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为移动社交媒体运营商提高用户满意度和忠诚度,增强用户黏性,洞察用户真正兴趣和心理需求,培养用户习惯等提供决策参考。[方法/过程]本文整合扩展的ECM-ISC模型、自我决定理论及习惯,构建移动社交媒体用户持续使用行为概念模型,提出研究假设并设计调查问卷;针对微信用户进行纸质问卷调查,共回收234份有效问卷,采用偏最小二乘法分析数据,在排除共同方法变异的影响下,对测量模型和结构模型进行评估,并对研究假设和调节效应进行验证。[结果/结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李文文 陈康
文章聚焦危机传播情境下社交媒体用户的涉疫信息转发行为,以期为平台信息推荐机制优化、网络舆情引导与治理提供理论参考。遵循扎根理论研究范式,深度访谈22名研究对象,提炼出“转发动机、转发对象、转发内容、转发形式、转发渠道、转发障碍、转发行为生命周期”7个主范畴及核心范畴“社交媒体用户涉疫信息转发行为”,进而揭示了危机传播情境下涉疫信息转发行为的形成机理。危机传播情境下社交媒体用户在利益相关、情感交流等动机驱动下,将筛选后的涉疫信息以特定的形式,通过特定社交媒体转发给选定对象,在此过程中存在信息与平台两个层面的障碍。研究发现,随着疫情的发展,社交媒体用户的涉疫信息转发行为呈现生命周期性特征。对危机传播情境下社交媒体用户涉疫信息转发行为形成机理的研究,有助于深度了解与预测用户行为,可以为政府相关信息发布与舆论引导、社交媒体精准信息推送等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
信息转发行为 社交媒体用户 危机传播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安璐 张思宇
探究社交媒体用户观点形成机理,揭示影响网民观点形成的重要因素,以深入理解网络用户的行为模式,洞察网络舆论本质。文章以“双减”话题微博数据为数据源,基于主题模型和机器学习的情感分析方法挖掘用户观点。从意见氛围、社交关系、前期行为特征和用户属性等维度构造特征变量,基于LightGBM建立不同主题下的情感预测模型,采用SHapley Additive exPlanations(SHAP)对特征重要性进行排序,发现影响网民观点形成的重要因素。研究发现:前期行为特征对用户观点形成的影响最大,意见氛围次之,社交关系即好友关系对用户观点形成影响较弱;个体在情感倾向上更易跟随规模较大的传播主体,而不是崇拜权威。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刘亚丽 范逢春
[目的/意义] 分析社交媒体用户数字囤积行为因素之间的影响关系与层级结构,为国内外学者进一步探究社交媒体用户数字囤积行为问题提供价值参考,为社交媒体运营商减少用户数字囤积行为提供干预策略。[方法/过程] 基于MOA理论,从动机、机会和能力3个维度提取要素,结合改进的DEMATEL-ISM-MICMAC对社交媒体用户数字囤积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影响程度打分,确定关联路径,划分层级模型,并建立“驱动力—依赖性”结果分析图。[结果/结论]在DEMATEL的计算结果中,其中心度较高和影响度较高的因素与ISM中的根源层因素以及MICMAC中所得出的独立群因素在影响性质上具有一致性,且进一步发现改进的DEMATEL-ISM-MICMAC对社交媒体用户数字囤积行为影响因素之间的识别和内部关联存在交互关系。
[期刊] 情报杂志
[作者]
刘鲁川 李旭 张冰倩
[目的/意义]社交媒体用户已逐渐由主动、积极地使用转向被动、消极地使用,传统的信息系统持续使用理论已不足以准确地刻画社交媒体等一类享乐型信息系统用户的负面情绪与消极使用行为,通过对相关文献综述,以期为未来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方法借鉴。[方法/过程]从Elsevier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选出相关的英文研究文献69篇;从CNKI数据库检索出45篇中文文献。对社交媒体负面情绪与消极行为进行细分,由此梳理社交媒体用户的倦怠、焦虑等负面情绪和隐藏、回避、忽略、退出等细分的消极行为的研究脉络,借鉴组织行
关键词:
社交媒体 负面情绪 消极使用 信息行为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卢新元 方文琪 卢泉 樊雅睿
[目的/意义]针对用户倦怠行为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在不同学者的观点下存在一定的差异,从内部和外部两个角度分析哪些因素对用户倦怠行为产生何种程度的影响,揭示用户倦怠行为的前因。[方法/过程]文章运用元分析技术对57项研究58个独立样本中的171个效应值进行整合分析,通过严格的数据编码过程对众多影响因素进行归纳合并以探究影响程度,并从情境因素和测量因素两个方面讨论影响因素与用户倦怠行为之间的调节效应。[结果/结论]结果表明,认知性因素、情感体验性因素、态度性因素、社会性因素和技术性因素对用户倦怠行为产生不同程度的正向影响。[局限]本研究所纳入的实证文献数量较少;自变量的类型有待丰富。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吴布林 薛冬 杨克
[目的/意义]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社交媒体信息的可信度最为关键,严重影响社交媒体用户行为。而用户行为直接决定公共事件信息传播效果。当前大多数的社交媒体用户信息行为分析方法是量化、跟踪单个用户的网络行为,但是无法总体衡量媒体用户行为变化趋势。为此,文章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事件为例,对该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中社交媒体用户的相关信息行为进行研究。[方法/过程]选取某市某高校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以Likert五级量表作为测量工具,依据调查问卷调查者对测量项目的认同程度,设计调查问卷变量测量量表。建立结构方程模型,并检验整体模型适配度,通过临界比率方法检验所建立模型的显著性,深入探究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中社交媒体用户的信息行为。[结果/结论]研究结果表明,事件相关信息过量推送与分享易造成用户的心理抗拒情绪;事件信息质量决定了用户的信息行为;用户的危机信息采纳行为与风险感知存在负向影响;积极性信息的用户转发概率更高。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