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242)
- 2023(5956)
- 2022(5123)
- 2021(4647)
- 2020(3778)
- 2019(8992)
- 2018(8939)
- 2017(15932)
- 2016(8334)
- 2015(9454)
- 2014(9260)
- 2013(8954)
- 2012(8471)
- 2011(7608)
- 2010(7439)
- 2009(6614)
- 2008(6550)
- 2007(5293)
- 2006(4645)
- 2005(4069)
- 学科
- 济(39962)
- 经济(39940)
- 地方(18696)
- 管理(18182)
- 贸(17514)
- 贸易(17504)
- 易(16847)
- 业(14252)
- 方法(12924)
- 数学(11124)
- 数学方法(11039)
- 地方经济(10484)
- 农(10301)
- 企(9509)
- 企业(9509)
- 中国(9112)
- 业经(7220)
- 环境(7136)
- 关系(7102)
- 农业(6899)
- 学(6498)
- 出(6280)
- 口(5321)
- 出口(5319)
- 出口贸易(5319)
- 和(5135)
- 融(4691)
- 金融(4689)
- 发(4620)
- 理论(4607)
- 机构
- 学院(112937)
- 大学(111446)
- 济(48831)
- 经济(47861)
- 研究(41512)
- 管理(40261)
- 理学(34612)
- 理学院(34080)
- 管理学(33479)
- 管理学院(33270)
- 中国(30111)
- 京(26298)
- 科学(25854)
- 所(20142)
- 中心(18853)
- 研究所(18489)
- 财(18009)
- 范(17390)
- 师范(17290)
- 农(16962)
- 北京(16889)
- 江(16814)
- 业大(16406)
- 院(16203)
- 经济学(14658)
- 财经(14550)
- 师范大学(14284)
- 州(13839)
- 经济学院(13406)
- 农业(13199)
- 基金
- 项目(81611)
- 科学(63937)
- 研究(61675)
- 基金(57436)
- 家(49958)
- 国家(49571)
- 科学基金(42007)
- 社会(39048)
- 社会科(37039)
- 社会科学(37033)
- 省(32262)
- 基金项目(31386)
- 划(27822)
- 教育(26567)
- 自然(26086)
- 编号(25673)
- 自然科(25308)
- 自然科学(25302)
- 自然科学基金(24774)
- 资助(22042)
- 发(20567)
- 成果(19702)
- 重点(18862)
- 课题(18090)
- 创(17106)
- 部(16956)
- 发展(16920)
- 展(16682)
- 创新(16177)
- 国家社会(16031)
共检索到17114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刘秉镰 边杨
自贸区作为我国经济升级的聚焦点,对促进区域协同开放、推动全面开放新格局的形成具有重大作用。以要素流动为切入点,引入边界变量模拟地方行政管理及机制体制障碍对于要素流动的约束,分析自贸区设立促进区域协同开放的机理,并使用双重差分法进行实证检验。以京津冀为例的计量结果显示,京津冀存在边界效应,边界效应年均下降0.2%~0.3%,自贸区设立可使京津冀边界效应下降速度加快0.3个百分点左右,有利于降低区域要素流动阻力,提高区域协同开放水平。
关键词:
自贸区 协同开放 边界效应 双重差分法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刘兵 赵雪 梁林 曾建丽
通过改进Lotka-Volterra模型构建创新生态系统与人才配置的协同演化模型,分析两者的演化路径,并以京津冀为例,验证模型的合理性。研究表明,在区域创新生态系统与人才配置正负作用力的推动下,二者将发生协同演化,实现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提升;区域发展阶段不同,二者的演化路径也不尽相同,根据区域创新生态系统与人才配置协同动力学模型的定态稳定解得出两者11种协同演化路径。进而,通过计算得到京津冀创新生态系统与人才配置协同演化满足路径10的实现条件,并提出了优化协同关系的战略措施。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翟炜 白雪音 石钰 夏静婧
本文以区域交通基础设施为出发点,从要素和产品流动的角度研究其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影响。首先,以区域中生产要素的流动和产品流动为核心,探讨其对区域经济协同的研究思路。其次,以京津冀地区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京津冀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存在显著正溢出作用,且大城市空间溢出效应明显,但是计量模型结果表明京津冀制造业区位熵在未来存在拐点,呈现倒U型特征;交通基础设施对京津冀地区各城市市场一体化有正面影响,但是对于人口高度集聚的特大城市的市场一体化与区域整体呈现割裂状态。
关键词:
交通基础设施 区域协同发展 京津冀地区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秉镰 孙哲
向协同要红利是我国区域改革与发展的新取向。区域协同具有四个维度:地理形态上的空间协同、经济形态上的产业协同、制度基础上的市场协同和政策工具上的治理协同,还包含三大策略:以总体目标与互惠偏好形成价值共识、以需求互补和制度约束建立秩序规则、以中央调控和区域联动推进管理实施,协同的维度和策略共同构成了矩阵式的协同框架。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路径包括优化世界级城市群的空间布局,推动产业成长与结构升级,建设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雄安新区在协同发展中承担着新枢纽建设、首都产业转移与创新驱动发
关键词:
区域协同发展 京津冀 雄安新区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周密 孙哲
以双向专利权转移流为切入点,使用空间交互模型估计目的地固定效应,测算出区域吸收能力并探索京津冀区域协同创新中"疏得出、接得住、能发展"的空间协同模式,对协同创新中"谁来协同,往哪协同,怎么协同"等关键问题进行突破。研究发现:1京津冀协同创新的网络结构呈现"核心—半核心—边缘"特征,北京、天津、石家庄和唐山等现实吸收能力较强的地区应成为协同主体。2根据技术同质性和空间相邻性对现实吸收能力的重要作用,测算出京津冀区域的有效吸收半径为200~300km,潜在区域吸收能力呈现中部、东部和东北部较高的特点。3根据现实和潜在吸收能力的适配后总结出四种空间模式。与《京津冀协同规划纲要》的最新空间布局相比,还需从当前的圈层状吸收格局向版块状发展,加强京津、京保石、京唐秦的结点连接,提升廊坊、保定、秦皇岛、承德的潜在吸收能力。
关键词:
京津冀协同发展 区域吸收能力 空间协同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刘秉镰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新形势下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战略部署,协同是手段,发展才是根本目的。如何通过京津冀协同开放,在我国新一轮全方位开放格局建设中抓住发展机遇,促进京津冀与全球价值链融合,增强国际竞争力,激发京津冀乃至我国北方地区的经济发展活力,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刘秉镰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新形势下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战略部署,协同是手段,发展才是根本目的。如何通过京津冀协同开放,在我国新一轮全方位开放格局建设中抓住发展机遇,促进京津冀与全球价值链融合,增强国际竞争力,激发京津冀乃至我国北方地区的经济发展活力,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袁刚 张小康
区域协同发展过程中由于市场资源优化配置的不足,需要政府发挥对经济活动的引导和规范作用。政府作为制度创新的主体,能够利用自有优势,弥补市场失灵的缺陷,通过制度创新,使地方政府间形成良好的协调合作机制,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制度创新 协同发展 政府作用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赵聚军
在我国现行体制下,行政区划对区域协同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为行政区划刚性约束下的跨界公共事务治理困境以及"行政区经济"现象泛滥。从典型国家和地区的经验来看,行政区划整合对区域协同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为解决中心城市发展空间不足、区域公共服务落差过大等问题。相比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大都市区,京津冀地区虽然具有明显的大都市区特点,但由于京津两个超大城市均为广域市制,目前都还拥有较大的发展空间,还没有达到规模效应外溢的阶段。因此,在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过程中,不宜贸然调整行政区划,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都应主要通过促进地方政府合作,以及构建多功能大行政区等准行政区划手段,着力突破区划壁垒对区域协同发展的阻隔。
关键词:
区域协同 行政区划 京津冀 大都市区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满银 全荣
文章围绕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的主题,提出了基于区域协同发展的经济系统、社会系统和生态系统的综合评估指标体系,并运用主成分分析和熵值法构建了对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的评估模型,且对其进行了定量评估。
关键词:
京津冀 区域协同 主成分分析 熵值法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穆伟
京津冀区域是我国继长三角和珠三角之后拉动经济发展的"第三极",更是我国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中心。如今京津冀区域在环境治理、农林建设、能源共享等方面都开展了深入合作,有效推动了区域经济的飞速发展。但是,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的协同发展却不尽如人意,合作缺乏整体规划,科教先导优势作用发挥不足,高等教育发展不能优势互补。因此,应把握京津冀区域发展机遇,建立有效的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协同发展机制,整合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协同发展规划,提升协同发展思想认识,明确高等教育在区域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扩大高等教育协同发展合作领域,为区域精神文明建设发挥应有作用,推进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协同发展。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孙莹炜
德国柏林—勃兰登堡首都都市区合作与协同发展迄今已经走过25年的时间,其协同治理体系在长期实践中日臻完善。本文认为,柏林—勃兰登堡首都区域的治理机制具有如下特点:一方面具有政府性质的区域性治理机构和灵活、多层次的治理机制是都市区治理体系运转的重要保障,在区域合作与协同发展发挥着关键作用;另一方面,非政府性质的、公众广泛参与的目的性联盟、论坛、区域协调与对话机制也逐渐成为区域治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德国首都都市区与我国京津冀地区具有极为相似的结构性特征,发展基础和发展模式选择也有极强的互通性质,其协同治理经验对京津冀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邱莹 施先亮 华国伟
随着我国城市化水平不断加快、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张,原本影响范围较小的事故灾难形成"跨界危机",事故灾难的区域协同应对成为共识。本研究基于演化博弈理论,构建纵向行政约束下、事故灾难区域协同应对的策略选择模型,着力探讨纵向行政约束的影响,分析地方政府的策略选择及演化路径。结果表明:纵向行政约束越强,地方政府越趋向于做出事故灾难区域协同应对的策略选择,过小的纵向行政约束可能面对"失灵困境";各地市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应急资源储备与调度等差异影响地方政府协同应对事故灾难策略的达成。京津冀协同应对事故灾难工作的案例分析及数值仿真,验证上述研究结论。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周楠 杨珍 赵晓旭 陈鹏
基于协同学理论的核心观点,构建要素-系统双维度分析框架,以2011—2021年京津冀区域461份科技创新政策为研究对象,从政策目标、政策工具和政策力度三个方面对政策文本进行量化处理。在要素维度,利用状态协同度模型计算政策目标之间、政策工具之间的协同度;在系统维度,通过耦合协调模型测度京津冀科技创新政策子系统集以及系统整体的政策效力协调水平。研究发现:在政策目标中,创新、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及技术引进和知识产权保护两两之间呈高度协同状态且协同态势平稳,消化吸收与其他政策目标之间的协同性不足且协同度波动幅度较大;在政策工具中,需求型工具使用偏少,需求-供给之间的协同效果不理想,但与环境型工具的协同效果均良好;在子系统集中,京津、京冀、津冀的耦合协调水平于2015—2017年相继进入平稳发展阶段,京津、津冀处于中度协调区间,津冀处于勉强协调区间;在系统整体中,京津冀区域综合协调水平拥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对区域科技创新政策协同演变趋势进行分析有利于进一步优化政策体系,推动区域科技创新协同发展走向深入。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郭伟 张鹏飞 赵丽茹 申明哲 虞虎
[目的]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探讨乡村旅游发展环境的区域差异,促进乡村旅游业实现可持续绿色发展,有效把握京津冀乡村旅游发展环境的宏观态势。[方法]构建京津冀乡村旅游发展环境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变异系数法和地理探测器分析京津冀乡村旅游发展环境的时空动态差异,进一步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探究乡村旅游亚系统的权衡协同关系及权衡程度。[结果]2009—2019年京津冀区域乡村旅游发展环境整体呈趋好性发展态势,乡村旅游发展环境亚系统作用强度不均衡,趋势变动最为明显的是呈上升趋势的资源环境和呈下降趋势的发展成效,区域间乡村旅游发展环境的变异系数逐渐缩小,空间格局由四周高中间低向中间高四周低演变;各维度对发展影响力差异显著,生态环境和资源环境为强等作用维度层,经济环境为中等作用维度层,社会环境为弱等作用强度层。绝大多数双因子的组合结果均优于单因子的作用强度,即京津冀乡村旅游发展环境差异是多因子组合作用的结果。[结论]京津冀乡村旅游发展环境系统相对协调,但也面临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冲突、社会发展和旅游发展成效联系度不强,互动促进作用弱而独立性强的问题。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