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058)
- 2023(11724)
- 2022(9587)
- 2021(8860)
- 2020(7072)
- 2019(15721)
- 2018(15226)
- 2017(28058)
- 2016(14420)
- 2015(16345)
- 2014(15749)
- 2013(15438)
- 2012(14331)
- 2011(13426)
- 2010(13262)
- 2009(12599)
- 2008(11983)
- 2007(10304)
- 2006(9486)
- 2005(8687)
- 学科
- 济(84123)
- 经济(84063)
- 管理(36605)
- 业(30757)
- 方法(28073)
- 数学(24620)
- 数学方法(24452)
- 企(23132)
- 企业(23132)
- 贸(23131)
- 贸易(23119)
- 中国(22560)
- 易(22425)
- 地方(20670)
- 农(18284)
- 业经(15601)
- 学(13660)
- 地方经济(13654)
- 财(12924)
- 环境(12339)
- 制(12211)
- 农业(12111)
- 关系(11197)
- 融(11197)
- 金融(11195)
- 银(10708)
- 银行(10706)
- 发(10509)
- 行(10445)
- 出(9961)
- 机构
- 学院(214124)
- 大学(211744)
- 济(107981)
- 经济(106318)
- 研究(81599)
- 管理(75338)
- 理学(64144)
- 理学院(63419)
- 管理学(62534)
- 中国(62280)
- 管理学院(62141)
- 财(44971)
- 科学(44231)
- 京(44220)
- 所(39888)
- 经济学(36292)
- 财经(36219)
- 研究所(36093)
- 中心(35032)
- 经(33046)
- 经济学院(32566)
- 江(29772)
- 院(29571)
- 农(28556)
- 北京(28477)
- 范(27721)
- 师范(27547)
- 财经大学(26742)
- 业大(25223)
- 科学院(25181)
- 基金
- 项目(138521)
- 科学(110184)
- 研究(105474)
- 基金(102365)
- 家(88722)
- 国家(88086)
- 科学基金(74636)
- 社会(71670)
- 社会科(68171)
- 社会科学(68161)
- 基金项目(52334)
- 省(50692)
- 教育(47074)
- 自然(43363)
- 划(43064)
- 自然科(42262)
- 自然科学(42249)
- 资助(41732)
- 自然科学基金(41473)
- 编号(41260)
- 成果(33384)
- 发(32869)
- 重点(31882)
- 部(31825)
- 国家社会(31639)
- 中国(29379)
- 课题(29341)
- 创(28693)
- 教育部(27934)
- 发展(27701)
- 期刊
- 济(125508)
- 经济(125508)
- 研究(71302)
- 中国(40218)
- 财(32170)
- 管理(29170)
- 科学(28010)
- 农(27470)
- 学报(27421)
- 经济研究(23648)
- 大学(21527)
- 学学(20523)
- 融(20410)
- 金融(20410)
- 贸(20166)
- 农业(19183)
- 教育(19119)
- 财经(18853)
- 业经(18504)
- 国际(18040)
- 技术(17457)
- 问题(17408)
- 经(16622)
- 世界(14732)
- 技术经济(11457)
- 业(10481)
- 统计(10453)
- 商业(10423)
- 经济问题(9922)
- 资源(9442)
共检索到33226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霍伟东 刘飞宇
当前,以美国为代表的"双赤字"压力和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的"双顺差"问题成为全球外部经济失衡的主要表现。然而,在全球范围内不同经济体差异扩大的条件下解决外部失衡问题难度较大,各方博弈很难找到真正有价值的契合点。在这种情况下,以区域一体化为特征的经济体间的合作成为突破这一瓶颈的有价值途径,各经济体在区域框架内更容易达成协调一致。本文在总结中国外部经济失衡的表现及影响等的基础上,从CAFTA视角对中国的国际收支再平衡以及人民币的区域化问题进行了讨论,为解决中国经济的外部失衡问题提供一条有效的路径。
[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作者]
马继宪
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共同发展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中国—东盟自贸区于2010年1月1日正式建成。自贸区建成后,如何进一步丰富和拓展自贸区建设内涵,提升中国—东盟经贸合作关系,推动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是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跨境经济合作是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途径。跨境经济合作区是当前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基点和支撑,在中国—东盟自贸区框架下,加强中越(广西)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关键词:
自贸区 跨境合作 思路
[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作者]
周德刚 袁波
农业经贸合作一直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框架下的重要合作领域。早在2003年10月,中国与泰国之间就正式取消188项水果和蔬菜产品的关税,被称为"用农产品轻轻推开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第一扇大门"。2004年1月,伴随着"早期收获计划"的全面实施,中国与东盟率先在农产品领域开始了货物贸易自由化的先行先试,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为中国与东盟全面建设自贸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吴晓艳
自1991年中越外交恢复正常以来,两国的经贸合作领域、合作规模不断扩大,目前中国已经成为越南最主要的贸易合作伙伴。从中国-东盟自贸区合作的内涵及合作原则入手,研究了中越经贸合作的现状及其在合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进一步促进中越经贸合作的政策建议。
[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作者]
赵永利 王伟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张丽娟
商务外交(Commercial Diplomacy)是WTO框架下中国经济全球化的要求,也是对学术研究服务于经济发展的挑战。本文提出商务外交新概念,从经济全球化中政府和企业角色的需要,论证商务外交的内涵即解决与贸易有关的政策问题,论证中国经济贸易最大程度的国际化必须借助于有效的商务外交去实现。
关键词:
商务外交 贸易政策 经济全球化 WTO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倪晓宁
该文结合低碳框架背景研究中国经济自主安全发展问题。经济安全包括经济安全发展和经济自主发展,经济自主发展的核心在于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抓住低碳框架建设中的机遇就可在未来世界经济新规则中占据有利地位。必须加强参与国际碳经济制度建设,将中国碳市场拓展至区域经济组织内;加强技术自主创新并培育低碳产业链,鼓励产品碳标签;打造新的产业竞争优势。
关键词:
低碳经济 经济安全 自主发展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周玲 李宝瑜
发展服务贸易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文章以SNA公布的SAM表基本版式为基准建立中国服务贸易增长模型,对不同服务贸易增长目标下经济系统的变化进行模拟。结果表明:与基准期2015年相比,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及服务业投资占总投资额的比重上升,进出口增长率上升,但货物出口增长率低于货物进口增长率,服务出口增长率高于服务进口增长率,外汇储备下降。这说明我国现阶段的产业结构、投资结构、对外贸易结构和外汇储备规模还无法满足服务贸易增长的需要,应优化投资结构助力产业升级,调整外贸结构促进服务与货物贸易协调发展,适度降低外汇储备规模,给服务贸易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关键词:
服务贸易 增长路径 CGE模型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余航 周军
我国经济发展失衡状态主要体现在经济增长速度不稳定、产业结构失衡、城市及地区之间经济差距较大这三个方面。内部土地、人口密度等要素的不平衡,外在的市场建设不完善以及导向式的法律法规不健全、执行不够彻底是我国经济发展失衡的成因,文章提出加强民生建设、发起新一轮改革,平衡地方投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转变政府职能、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推进汇率调整、加快金融市场改革以及发展农村经济、缓解城乡发展失衡这五条促进我国经济平衡发展的建议,以实现我国未来经济获得更平稳的增长和更公平的发展。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张军
随着中国和东盟国家企业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增加,企业间的商务往来也日益受到彼此文化差异的影响。为此,深刻把握和分析中国-东盟之间的文化差异并消除其影响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从中国与东盟国之间的思维方式、价值观、风俗习惯与宗教信仰等几方面深刻分析了中国与东盟在文化价值观中的差异以及对彼此商务活动的影响。在消除文化差异对其开展国际商务活动所带来的消极影响过程中,企业应当采取了解中国与东盟各国文化差异所在,加强与东盟各国的文化融合,打造和培养一支跨文化管理人才队伍等措施来避免和消除这些影响的发生。
关键词:
中国-东盟 文化差异 冲击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段平方
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的显著特征是内外部经济失衡日益严重,而宏观经济调控出现了实现内部均衡目标和外部均衡目标的政策冲突,宏观经济调控的困境日益加剧。文章分析了中国经济内外部失衡的传导机制,指出中国经济内外部失衡的原因是复杂的,既有制度性的或体制性的内在根源,又有宏观调控体系不完善的原因。因此,提出解决中国经济的内外失衡一方面要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另一方面要深化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甜迪
全球经济失衡是经常账户和资本金融账户的双重失衡,经过危机的短暂调整,失衡还将在未来持续下去。金融发展水平差异一方面通过影响国际资本流动的规模和方向决定了金融失衡,另一方面通过影响一国对储蓄的依赖度引发经常账户失衡。在控制其他因素的影响下建立误差修正模型(ECM)分析中美金融发展水平差异对中国经济外部失衡的影响发现,差异的缩小有助于减缓经常账户盈余的迅速增加。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相天东
新一轮宏观调控的主要政策工具是货币政策。由于中国经济内外失衡存在一种复杂的联系机制,使货币政策处于困境之中,影响了调控效果。文章评价了宏观调控的效果,分析了中国经济内外失衡的联系机制与成因,并提出治理中国经济的内外失衡的短期对策和长期对策思路。
关键词:
中国经济 内外部失衡 联系机制 治理对策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张国卿 朱少英 吴海燕
贸易顺差逐步上升促使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我国经济外部失衡的负面效应,而经济外部失衡不仅仅是我国面临的棘手问题,同时也是世界各国亟须解决的焦点课题。本文首先对要素市场扭曲与宏观经济失衡等内容进行阐述,其中包括我国经济外部失衡的主要表现与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其次,从资本形成率、贸易顺差、最终消费率三个角度衡量要素市场扭曲对中国经济外部失衡带来的影响,并通过消费、投资、净出口三个方面开展定量分析,结论证明与定性分析基本吻合,当市场扭曲程度较大时,投资率与贸易顺差会增高,同时消费率也会大大降低。最后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扩大内需和强化舆论引导促使政府转型两个方面提出改善我国经济外部失衡局面的...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余文建 李雪俏 杨文玉 陈少敏
近年来投资和消费已成为调节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的重要手段,而投资和消费协调与否会直接影响到经济增长的持续性和质量。本文基于中国投资和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作用实证研究基础,得出投资短期拉动效应明显,但长期来看消费拉动效率更高的结论,并提出相应建议。
关键词:
经济增长 结构性失衡 实证研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