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793)
- 2023(5395)
- 2022(4540)
- 2021(4142)
- 2020(3341)
- 2019(7949)
- 2018(7609)
- 2017(15020)
- 2016(7389)
- 2015(8513)
- 2014(8371)
- 2013(8144)
- 2012(7693)
- 2011(6857)
- 2010(6772)
- 2009(6139)
- 2008(5921)
- 2007(4929)
- 2006(4351)
- 2005(3840)
- 学科
- 济(30765)
- 经济(30733)
- 贸(18926)
- 贸易(18918)
- 管理(18498)
- 易(18367)
- 业(16821)
- 方法(13089)
- 企(13051)
- 企业(13051)
- 数学(10609)
- 数学方法(10528)
- 农(8366)
- 地方(8139)
- 出(7508)
- 中国(7500)
- 财(7261)
- 关系(7071)
- 融(6830)
- 金融(6829)
- 业经(6649)
- 口(6077)
- 出口(6076)
- 出口贸易(6075)
- 环境(5685)
- 国际(5631)
- 和(5382)
- 银(5292)
- 银行(5290)
- 农业(5215)
- 机构
- 学院(105470)
- 大学(104649)
- 济(49905)
- 经济(49149)
- 管理(38580)
- 研究(36637)
- 理学(33206)
- 理学院(32864)
- 管理学(32405)
- 管理学院(32215)
- 中国(27696)
- 财(21588)
- 京(20887)
- 科学(19882)
- 财经(17560)
- 所(17173)
- 中心(16942)
- 经济学(16278)
- 经(16002)
- 研究所(15527)
- 经济学院(15071)
- 农(14836)
- 江(14089)
- 院(13868)
- 业大(13741)
- 贸(13735)
- 范(13295)
- 财经大学(13233)
- 师范(13217)
- 北京(12821)
- 基金
- 项目(72459)
- 科学(56979)
- 研究(54926)
- 基金(53137)
- 家(46218)
- 国家(45897)
- 科学基金(38806)
- 社会(36321)
- 社会科(34698)
- 社会科学(34694)
- 基金项目(28034)
- 省(26652)
- 教育(23974)
- 自然(23418)
- 划(22926)
- 自然科(22819)
- 自然科学(22809)
- 自然科学基金(22323)
- 编号(22002)
- 资助(21291)
- 成果(17480)
- 部(16571)
- 发(16479)
- 重点(16408)
- 国家社会(15902)
- 创(15325)
- 人文(14576)
- 课题(14552)
- 教育部(14484)
- 创新(14340)
共检索到15774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金泽虎 袁浩
自贸区是中国深化改革开放、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而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和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党中央在新时代面对新形势提出的发展战略。在此背景下,以沪、津、闽、粤四大自贸区为参照对象,采用2006—2017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法评估了自贸区设立对当地参与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影响,同时借助四大自贸区先行先试的经验类推安徽自贸区未来持续发展的有效策略。结果表明:自贸区设立对地区参与国内国际双循环具有显著促进作用,这也为安徽自贸区高水平参与国内国际双循环提供了经验借鉴和发展方向,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
自贸区 国内国际双循环 双重差分法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杨扬 邓飞
选取我国2004—2021年30个省级面板数据,借助固定效应模型和两阶段最小二乘法,探究产业数字化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显示:产业数字化不仅能够正向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而且可通过促进全球价值链地位攀升、提高现代流通业效率以及提升居民消费水平赋能国内国际双循环。异质性检验发现,产业数字化虽能提高我国不同地理区位国内循环水平,但仅在东中部地区表现出对国际循环的促进作用。据此,提出推动产业数字化进程、因地制宜扩大国际循环范围、发挥现代流通企业“头雁”带动效应相关对策建议,希冀为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供助力。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杨扬 邓飞
选取我国2004—2021年30个省级面板数据,借助固定效应模型和两阶段最小二乘法,探究产业数字化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显示:产业数字化不仅能够正向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而且可通过促进全球价值链地位攀升、提高现代流通业效率以及提升居民消费水平赋能国内国际双循环。异质性检验发现,产业数字化虽能提高我国不同地理区位国内循环水平,但仅在东中部地区表现出对国际循环的促进作用。据此,提出推动产业数字化进程、因地制宜扩大国际循环范围、发挥现代流通企业“头雁”带动效应相关对策建议,希冀为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供助力。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惠娟 任政亮 代丹丹
数字贸易高质量发展离不开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而在逆全球化背景下,国内国际双循环格局成为培育自主创新能力和实现贸易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本文采用嵌入式投入产出表匹配中国工企—海关微观企业数据,实证检验了国内国际双循环格局对中国数字贸易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贸易保护主义阻断了国际循环的技术扩散机制,促使中国数字贸易企业走上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道路,通过发挥双循环的规模效应和竞争效应,激发中国数字贸易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中国数字贸易质量水平提高;进一步研究表明,双循环格局对一般贸易、全球金融危机后、东部地区的数字贸易质量的提升作用更为显著。本文的研究为中国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蔡涟 张亚斌 刘子健 王振国
本文依据开放系统中价值生产、分配、流通和使用四大活动在境内外供需对接构成的循环,理解和界定了国内、国际循环,在1965—2020年的长期视角下和1995—2020年的短中期视角下,对中国等世界主要经济体的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进行了国家(地区)层面和产业层面的测度、增加值分解及结构分解。研究发现:在长周期视角下,世界各国(地区)仍表现出国际循环依存度增大的经济全球化趋势;在短期视角下,中国国家层面和产业层面都呈现出国内循环依存度增大的由外向内转变的趋势。截至2020年,在整体层面上,中国的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经济体量已经分别位居世界第二和第一,其中,国内循环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较强,而国际循环经济增长的韧性相对不足;在产业层面上,中国的初级产品和资源产品产业以及全部三类制造业的国内循环经济体量和国际循环经济体量都是世界第一,但全部四类服务业的国内循环经济体量都显著小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服务业国内循环经济体量较小的主要原因是产业增加值率较低和国内消费总规模不足。兼顾上述国内国际循环的现状、短期和长期趋势,中国应在供给侧加强制造业与服务业的产业融合,并在需求侧进一步提升国内消费规模。
关键词:
双循环 价值循环 增加值 结构分解分析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李猛 黄庆平 翟营
在海南建设自由贸易港,是党中央着眼于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发展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因此,在探求海南自由贸易港与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内在关系的基础上,发挥海南自由贸易港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支撑示范作用显得至关重要。未来,海南自由贸易港可从着力扩大和提升消费供给、优化产业结构和资源配置、主动衔接和融入RCEP、打造总部经济集聚高地、贯彻实施《海南自由贸易港法》等方面积极作为,以实现战略的有效对接。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张建华 赵英 刘慧玲
在新发展格局下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需要正确认识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各自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本文结合1995—2018年多区域投入产出数据,基于双循环视角构建产业结构变化的结构分解框架,分析了影响中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国内国际因素。研究发现,国内循环变化是中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主要影响因素,国际循环变化有助于产业结构升级,但对产业结构转型的影响不明显。国内循环中,国内价值链结构变化和国内最终需求结构变化使得第一产业占比降低、第三产业占比上升、生产性服务业与实体经济逐渐走向深度融合,推动了产业结构转型和整体升级;但国内价值链结构变化并未带来制造业结构升级,这可能是国内部分高技术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缺失导致的。国际循环中,国际价值链结构变化在2006年之前和之后分别推动了中国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的相对扩张,带动了整体产业结构升级;国外最终需求结构变化在全球价值链的溢出效应推动下促进了制造业结构升级。因此,本文认为,未来中国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应发挥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各自作用,统筹发展和安全,从优化需求结构、提升核心技术创新能力、推动高水平开放和加强风险防控等方面发力。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胡汉辉 申杰
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抉择,而数字经济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现有文献主要考察了数字经济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忽略了这一过程背后的双循环机制。本文基于国内大循环、国际大循环以及国内国际双循环畅通渠道视角,利用2011—2019年中国城市面板数据,考察数字经济如何赋能高质量发展,研究发现:数字经济不仅能够直接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而且可以通过双循环机制间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其中的双循环机制包括撬动消费需求畅通国内大循环、扩大贸易规模畅通国际大循环。数字经济还可以通过促进科技创新打通双循环畅通渠道,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总之,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可以通过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这一结论对于协同推进数字经济做强做优做大和“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构建、共同引领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胡汉辉 申杰
利用数字金融服务“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金融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内容。本文基于2011—2018年中国28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并以国内大循环效率提升为视角,实证检验了数字金融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影响,得出如下结论:数字金融发展提升了国内大循环效率,进而畅通了国内国际双循环。并且,相较于贫穷地区,这种畅通作用在富裕地区更为突出。同时,加大环境规制力度将会强化数字金融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促进作用。机制检验显示,数字金融可以通过提高创新能力和创业活力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据此,从推动数字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数字金融中心建设、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等方面提出政策启示。
关键词:
数字金融 双循环 创新能力 创业活力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郑尚植 常晶
文章使用2021年版国家间投入产出(ICIO)表数据,采用分解国内生产总值的方法测度了发达国家、新兴国家与落后国家的国内和国际循环指标,并利用分解出口价值的方法测算和比较了不同国家参与全球价值链的特征。研究发现:(1)发达国家的国内循环程度非常高,国际循环程度也在逐渐增强,发达国家拥有强大的市场基础和国际竞争力;新兴国家的国内循环程度逐渐提高,国内市场逐步崛起和壮大;落后国家国内循环程度逐渐下降且越来越依赖国际循环。(2)发达国家产业结构更为完善;新兴国家和落后国家产业体系的“中心-外围”格局突出,但是以中国为主的新兴国家产业结构持续优化。(3)虽然资本主义全球价值链存在明显的“中心-外围”问题,但是发达国家嵌入全球价值链位置正在下移,新兴国家嵌入全球价值链位置正在上移。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戴翔 华笑烨
基于引入出口产品质量的异质性企业模型并进行适当拓展,文章从“量”和“畅”的双重维度,理论阐释国内国际双循环如何影响出口产品质量。研究表明:第一,国内国际双循环“量”及二者交互作用,能够显著促进出口产品质量升级。第二,对于不同地区,以及不同出口目的国,国内国际双循环“量”提升出口产品质量的效果存在显著差异。第三,国内国际双循环“量”对出口产品质量的提升具有单门槛效应,随着双循环相互促进水平提高,其对出口产品质量提升的弹性系数也越高。第四,畅通程度对经济循环“量”的作用发挥具有显著影响,具体而言,国内循环之“畅”不仅影响了国内循环“量”对出口产品质量升级的促进作用,还透过国际循环阻碍了出口产品质量升级。研究结论对于如何从“量”和“畅”的双重维度,真正发挥“双循环”重塑出口竞争新优势具有重要政策含义。
关键词:
双循环 畅通 出口产品质量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王捷 陈少晖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作为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核心话题,引发了学界的研究探讨热潮。学界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内涵意蕴、生成逻辑、实施路径等方面入手,初步回答了“什么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为何提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以及“如何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三个基本问题。但既有研究存在内涵元素间界限尚不明确、生成逻辑不够深入、缺乏史料支撑、路径对策同质化与块状化明显、缺乏具体措施等不足。今后应深化内容要素分析,加强史料研究,着重多学科交叉融通,丰富研究方法,拓宽研究视域,突出实证效度以进一步拓宽和深化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研究。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江
新质生产力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能够为共同富裕注入新动能。文章基于2011—2022年我国272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构建多种计量模型实证考察新质生产力对共同富裕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新质生产力能够有效促进共同富裕。异质性分析表明,新质生产力对胡焕庸线以东地区的共同富裕影响效应更显著。由机制检验结果可知,新质生产力可通过经济内循环及经济外循环渠道间接赋能共同富裕。空间溢出效应检验结果表明,新质生产力具有空间溢出效应。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葛阳琴 何晓风 谢建国
通过构建区域“国内国际双循环”测算模型,利用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和中国区域间投入产出表构建嵌入式投入产出表,本文研究了2002~2017年中国区域参与双循环的路径和特征,并分析了基于价值链分工视角的中国区域双循环联动。研究发现:(1)中国经济具有典型的“本地偏好”特征,国内循环起主导作用,国内循环中以区域内分工和贸易为主,国际循环中以最终品出口和简单GVC为主,整体上嵌入复杂NVC和复杂GVC的程度不够;(2)各区域参与双循环均以国内循环为主,但具体循环路径差异明显,且呈现出明显的地理分布特征,国内循环份额呈现出从中心向四周散射减弱的特征,国际循环份额呈现出从四周向中心集中减弱的特征;(3)制造业相对更多参与国际循环,以最终品出口和简单GVC为主,各区域部门的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存在一定的分离;(4)从NVC和GVC的耦合协调水平来看,除少数省份外,多数省份仍未实现双循环联动发展,但总体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向双循环联动不断演进。文章的结果表明,如何进一步形成阶梯式区域分工、加强NVC和GVC的链接、促进内外有效联动仍然是中国政府构建新发展格局亟需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
双循环 路径 联动 嵌入式投入产出表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柳江 丁薇峰
产业数字化能够凭借数字技术重新整合各类资源要素,引领产业协同发展和供需精准对接,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提供助力。基于我国2013—2022年30个省份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产业数字化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影响。结果显示:产业数字化能够显著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且能够通过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赋能国内国际双循环;空间效应检验结果显示,产业数字化对国内国际双循环具有空间溢出效应;异质性检验显示,产业数字化对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偏高省份和人力资本水平较高省份国内国际双循环的赋能效应更明显。研究结论能够为充分释放数字经济发展红利、赋能国内国际双循环提供有益参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