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553)
2023(8984)
2022(7567)
2021(7096)
2020(5726)
2019(12615)
2018(12624)
2017(22616)
2016(12398)
2015(13642)
2014(13392)
2013(12629)
2012(11455)
2011(10475)
2010(11066)
2009(10683)
2008(10682)
2007(9993)
2006(8848)
2005(8131)
作者
(34357)
(28547)
(28184)
(26988)
(18290)
(13721)
(12829)
(10960)
(10823)
(10474)
(9645)
(9578)
(9344)
(9056)
(8871)
(8687)
(8364)
(8343)
(8320)
(8138)
(7208)
(6893)
(6774)
(6672)
(6554)
(6524)
(6402)
(6265)
(5792)
(5641)
学科
(44904)
经济(44839)
管理(43047)
(38165)
(35263)
企业(35263)
方法(15218)
中国(13993)
理论(13914)
技术(13417)
业经(13353)
(13248)
(12658)
(12394)
(11180)
教育(10333)
数学(10121)
数学方法(9917)
技术管理(9656)
(9479)
银行(9455)
(9062)
(8748)
(8574)
金融(8571)
(8297)
贸易(8285)
农业(8258)
(8001)
(7994)
机构
学院(177514)
大学(175866)
(65629)
经济(64014)
管理(63383)
研究(56001)
理学(53002)
理学院(52389)
管理学(51440)
管理学院(51081)
中国(43439)
(37011)
(34617)
科学(34034)
(29476)
(28087)
(26798)
师范(26563)
财经(26497)
中心(25147)
研究所(24857)
(24419)
(23698)
(23670)
北京(23261)
业大(21718)
技术(20810)
师范大学(20778)
经济学(20294)
(20187)
基金
项目(106318)
研究(83895)
科学(83863)
基金(74014)
(63398)
国家(62762)
科学基金(54048)
社会(52087)
社会科(49060)
社会科学(49049)
(43967)
教育(40284)
基金项目(37921)
编号(36127)
(35932)
自然(32609)
自然科(31859)
自然科学(31851)
自然科学基金(31253)
成果(31222)
资助(29072)
课题(26139)
(25347)
重点(24335)
创新(23623)
(23045)
(22631)
项目编号(22472)
(22397)
(22033)
期刊
(84259)
经济(84259)
研究(58688)
中国(40014)
教育(31960)
(29796)
管理(27558)
学报(26343)
科学(23953)
(23041)
大学(20031)
学学(18150)
技术(17079)
(16619)
金融(16619)
业经(14987)
农业(14911)
财经(14572)
经济研究(13082)
(12754)
图书(11942)
问题(10248)
职业(9346)
(9321)
论坛(9321)
科技(9168)
书馆(9027)
图书馆(9027)
(9005)
现代(8672)
共检索到28086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陈巍  汤剑波  张伟平  
自组织理论(Self-organizing Theory)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兴起的研究系统自组织现象、规律学说的一种集合。近年来兴起的道德建构理论对于人类的道德发展这一开放系统来讲无疑也离不开系统本身的自组织。作为道德建构理论前提的道德人性论基础,特别是北师大檀传宝教授提出的社会性文化心理结构遗传(新性善论) 却争议颇大,不妨试用一种更为广泛意义上的自组织自然观来为这一价值预设提供一个存在平台,用自组织理论的方法论启示来初步指导如何发挥当代德育的重要意义并论证其必要性。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段景智  许永锋  李景春  
北京师范大学檀传宝教授近几年提出了“新性善论”。他认为人的本质属性是由先天善性构成的,因而学生的德性是“由内而外地生成”的。为了证明这一观点,檀教授在回答孙喜亭教授的批评时提出两个理论根据:一是人的“社会性文化心理结构的遗传”是先天善性的存在根据;二是可以通过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相关的原理证明“人性本善”的命题是对的(以上详见《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1年第3期,檀文)。难道“社会性文化心理结构”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真能证明“人性本善”命题的正确性吗?一、“社会性文化心理结构”真能“遗传”吗?檀传宝教授认为,“社会性文化心理结构的遗传存在”,使人先天具有了善的禀赋。这种先天禀赋的存在可以通过马克...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李西顺  
"新性善论"是论述"道德教育的可能性"问题的重要前提,强调由于人类整体社会实践的作用而使得人类个体具有先验性的道德禀赋。该理论的阐释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及实践意义。近年来,该理论也受到了一些学者的学术质疑。在论证"道德教育的可能性"这个德育基本命题时,如果不能形成对"新性善论"较为一致的认识,则会形成制约我国德育理论发展的瓶颈。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徐谷波  
自组织理论是研究客观世界中自组织现象产生、演化的系统科学理论,它以全新的思维方法对企业做出更深刻的理解。企业是经济社会中一种完整的自组织,企业内部各个基本单元之间、企业与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非线性相互作用关系。本文运用自组织理论方法来探讨企业自主创新的内在机制,认为企业自主创新过程就是使企业系统向有序方向演化的过程,是企业在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基础上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企业由此获取竞争优势。企业创新具有开放性、动态性、非线性、涨落等基本特征。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简新华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不仅经济发展成就巨大,而且经济学理论也有重大创新和发展。中国经济学理论创新的实践来源,主要是中国的经济实践,也包括世界经济和各国经济发展的实践;中国经济学的创新与发展必须继续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理论基础和指导,也需要学习借鉴西方经济学的科学成分;数学模型和计量分析是经济研究的重要方法,但是历史唯物论和唯物辩证法是更重要的基本方法,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与现代经济学研究范式不可能有机结合;经济学如果在中国按照马克思主义与现代西方经济学这两种不同路径发展,必然产生两种完全不同的结果,不可能都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檀传宝  
由于人类整体社会实践的作用 ,人类个体具有先验性的道德心理禀赋。这一结论可以从哲学和心理学等方面找到依据 ,加以证明。“新性善论”是主体性道德教育的理论基础 ,也是道德教育可能性能够得以说明的前提条件。因此这一理论的阐释具有重要的教育实践与理论价值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王瑞文  冀虹飞  
自组织理论是系统论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是研究一般系统和组织的基本结构和规律的理论。本文运用自组织理论的基本原理分析了我国非营利组织的现状,从提高自适应性、建立开放系统、非线性机制、远离平衡态四个方面提出了非营利组织的发展途径,用于解决非营利组织自组织能力不强、封闭僵化、活力不足和创新缺少动力等问题。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陈建  
一、问题的提出自Robert.C.Higgins首次从企业财务增长的角度将企业内部资源(包括经营资源和财务资源)和企业的增长结合起来,在一系列的假设条件下构建企业财务可持续增长模型以来,围绕该模型的进一步研究不断展开,取得了很多丰硕的成果,归纳起来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对模型的理论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冯文全  
学校德育应关注儿童的生活世界与现实利益,但学校德育与儿童的生活世界保持恰当的距离,并主动引领和建构人们的道德生活更是学校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和要求。从教育史、哲学、逻辑学、伦理学和德育学等角度分析,有的生活德育论者置教育的历史与现实以及一些基本原理和常识于不顾,否定人类道德行为的认知前提,鼓吹直觉、潜意识等非理性主义。所谓"在生活中展开的德育其过程与生活过程相一致"的生活德育论,无视学校德育的自觉性,夸大生活德育的教育功能,将青少年品德形成发展规律与学校德育规律混为一谈,甚至混淆了德育学科的基本概念。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高岭  
研究对象问题涉及的是研究什么的问题,而逻辑起点则涉及研究路径问题。逻辑起点从研究对象的某一局部开始,在逻辑和历史的辩证运动中,逐渐过渡到研究对象整体,因而作为《资本论》逻辑起点的商品是简单商品。资本主义商品生产是从简单商品生产发展而来的,两者之间存在共性的成分,"商品生产一般"是表现两者共性的范畴。否定逻辑起点是"简单商品生产",或否定"简单商品生产"的客观存在,将陷入历史唯心主义。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李建新  
本文就一些学者的“在中国人口问题中 ,数量问题仍然是第一位” ,“规模问题第一位 ,结构问题第二位”等观点进行了讨论。笔者明确提出 ,“不是数量第一 ,结构第二 ,而应该是数量与结构并举”“数量与结构统一”。对此 ,本文做了论证。对于中国未来人口发展战略 ,就人口数量目标而言 ,笔者不赞同人口负增长战略 ,而主张人口可持续不减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高德胜  
从哲学的角度看,生活德育不是极端的提法;从教育学的角度看,生活德育论并没有否定学校德育的作用;从德育学的角度看,生活德育论没有违背青少年品德形成与发展的规律;从政治的角度看,生活德育论者并未试图摆脱政治的影响。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边文娟  
当前城市建设中对非正式空间的排斥、过滤与刚性干预,导致城市景观泛视觉化、公共交往空间均质化、社会生活模式化等问题。通过反思对现代理性主义的崇拜、精英至上的心态,引介自组织理论并结合非正式概念,从景观学角度提出"非正式景观"理念,剖析形成因素、特性、空间形态。旨在调和正式与非正式,设计与不设计的现实矛盾,卸下城市精英论虚假的外表,延续市井风貌,保护城市景观多样性,重塑真实、具有活力的城市景观。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