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041)
- 2023(12793)
- 2022(10725)
- 2021(9784)
- 2020(7798)
- 2019(17343)
- 2018(16803)
- 2017(31384)
- 2016(16549)
- 2015(17863)
- 2014(17448)
- 2013(16893)
- 2012(15721)
- 2011(14311)
- 2010(14859)
- 2009(13867)
- 2008(13309)
- 2007(12103)
- 2006(11092)
- 2005(10119)
- 学科
- 济(66932)
- 经济(66872)
- 管理(52401)
- 业(51786)
- 企(42188)
- 企业(42188)
- 中国(24526)
- 农(22247)
- 地方(21091)
- 技术(19060)
- 业经(18643)
- 方法(18373)
- 财(15735)
- 农业(14993)
- 数学(14758)
- 数学方法(14528)
- 制(14054)
- 银(13973)
- 银行(13964)
- 行(13637)
- 融(13298)
- 金融(13297)
- 技术管理(13296)
- 贸(13136)
- 贸易(13120)
- 策(13105)
- 易(12664)
- 发(12109)
- 环境(11398)
- 地方经济(11392)
- 机构
- 学院(229031)
- 大学(222135)
- 济(95711)
- 经济(93543)
- 管理(87894)
- 研究(80342)
- 理学(73908)
- 理学院(73111)
- 管理学(72041)
- 管理学院(71579)
- 中国(62957)
- 京(46968)
- 科学(45884)
- 财(45639)
- 所(39285)
- 江(37705)
- 中心(37048)
- 研究所(34893)
- 财经(34090)
- 农(33687)
- 范(32446)
- 师范(32178)
- 经(30718)
- 州(30421)
- 北京(30106)
- 院(29504)
- 业大(28705)
- 经济学(27872)
- 技术(26028)
- 农业(25661)
- 基金
- 项目(145015)
- 科学(116317)
- 研究(114760)
- 基金(101967)
- 家(86768)
- 国家(85898)
- 科学基金(74925)
- 社会(73167)
- 社会科(69372)
- 社会科学(69366)
- 省(60189)
- 教育(52726)
- 基金项目(52582)
- 划(49267)
- 编号(48170)
- 自然(44616)
- 自然科(43625)
- 自然科学(43617)
- 自然科学基金(42845)
- 成果(39987)
- 资助(39656)
- 发(37594)
- 创(36250)
- 课题(35102)
- 创新(32821)
- 重点(32788)
- 发展(31089)
- 部(30907)
- 展(30545)
- 国家社会(29571)
- 期刊
- 济(120142)
- 经济(120142)
- 研究(75210)
- 中国(55470)
- 管理(37569)
- 教育(35090)
- 财(33704)
- 农(33695)
- 科学(29000)
- 融(27946)
- 金融(27946)
- 学报(26840)
- 农业(23100)
- 业经(22642)
- 技术(22498)
- 大学(21473)
- 学学(19777)
- 经济研究(19133)
- 财经(16231)
- 问题(14471)
- 经(14145)
- 科技(13088)
- 坛(12499)
- 论坛(12499)
- 贸(12197)
- 技术经济(12099)
- 业(12030)
- 商业(11737)
- 现代(11378)
- 图书(11084)
共检索到37127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陶金元 张玲娜
加快推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我国在百年大变局背景下的重要创新发展战略布局。自立自强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与导向性、系统性、开放性等鲜明特征。自立自强既是创新范式在时代背景下的理论进化、创新发展模式演化的历史必然,也是我国自主创新战略发展的必然进程、经济发展模式的时代要求以及高质量发展的支柱,西方科技霸权主义加快了我国自立自强的进程。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面临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剧变、科技革命竞争以及科技霸权主义的国际挑战,也受到我国经济发展历史、科技发展现况以及人力资本水平偏低的制约。对此,应持续强化时代战略机遇认知与观念提升、创新战略导向与制度适配、务实采取有效举措,助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早日实现。
关键词:
科技自立自强 创新发展 高质量发展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杨汝岱
中国过去几十年的经济增长,依赖传统要素投入,以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带来的低生产要素成本为基础,高外需结合高储蓄、高投资,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大,经济增长面临新阶段的困境,要素投入性发展模式也引发了不同维度的失衡问题。中国经济未来必须走向以创新为主要驱动力的高质量发展。要实现这种转型,在法治和良好营商环境的前提下,要素和产品市场的一体化建设是基础,数字经济将为这种统一大市场建设提供基础。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杨汝岱的这篇演讲提出了上述问题并进行了深层次的思考。本文根据其演讲整理而成,以飨读者。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陈曦 韩祺
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最本质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科技创新在畅通循环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科技自立自强更是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新发展格局下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是党中央提出的重要决策部署,要准确把握其丰富内涵,明确其主要标志和发展现状,通过建立关键共性技术支撑体系、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科技体制改革保障体系、创新区域布局体系和创新生态体系"五大支撑体系"予以加快推进。
关键词:
新发展格局 科技自立自强 主要指标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彭绪庶
科技自立自强是大国崛起的必经之路,是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强国理念的时代体现,是实现高质量发展和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新时代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是要实现高水平。针对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突出挑战,要从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复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出发,加快完善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性、全局性和系统性布局谋划,加强“无人区”科技顶层设计,探索新型举国体制有效路径和发力点;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探索体制创新带动科技创新路径,形成“双轮驱动”效应;要跳出均衡发展误区,集中力量打造创新战略高地;要畅通创新创业产业链,推动科教融合和产学研金融合;要发挥超大规模市场对全球供给的牵引作用,突破科技封锁,避免科技脱钩,从而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陶金元 王晓芳
我国经济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数字经济为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增长动力。对比主要发达国家数字经济战略,可为我国数字经济驱动创新发展提供借鉴。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经历了互联网行业发展、电子商务主导、数字经济主导3个阶段,存在传统增长方式难以为继、底层技术创新不足与法律制度不健全等问题。对此,应从战略顶层设计与法律制度建设、优化管理机制、加强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技术创新出发,为数字经济驱动创新发展奠定基石。
关键词:
数字经济 创新发展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韩凤芹 陈亚平
科技创新是一个复杂、多元的系统工程,需要宏观和微观多主体参与实现协同共治。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总体目标要求下,科技治理更需要兼顾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以微观主体为核心推进科技创新建设。本文基于新时期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目标要求,构建科技创新的双层治理体系。其中,宏观治理的核心在于正确处理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关系,系统推进宏观政策改革,营造科技创新良好生态环境;微观治理的核心在于通过明晰各主体的功能定位,强化自我组织和协同创新,从而激发内生创新活力。宏微观双层治理需有效贯通,共同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发展。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李群
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科技创新发展,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需要探索研究把坚持科技创新放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体制机制,需要探索研究把坚持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的技术路径和模式。
关键词:
科技前沿 大变局 核心竞争力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韩凤芹 陈亚平 马羽彤
作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创新平台的高质量发展对于推动关键共性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国家科技发展迈上新台阶,进而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具有重要意义。经过近40年的探索,我国国家创新平台呈现设立方式多元化、功能定位多样化、多种类化发展、部门化建设等特点,初步形成了全国统管、省级主导、地方主建的三级联动管理体系。当前,针对功能定位不清晰、缺乏系统布局、脱离市场和资源共享程度低等发展困境,需要重点加快解决顶层设计整体统筹不足、管理关系不够清晰、政府重建设轻管理及主体协同合作水平不高等问题,以坚持系统观念、坚持问题导向、坚持开放创新、坚持自信自立为原则,推动建立国家创新平台统筹协调机制和平台管理制度体系,提升平台产学研合作水平,营造平台发展生态,推动国家创新平台高质量发展。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杨鹏 张润强 张鹏飞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实现广西工业的高质量发展对于推动广西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文章主要围绕广西工业高质量发展,系统阐述了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内涵及扩展逻辑,从广西工业的总量规模、发展速度、工业贡献率、工业园区、产业结构、工业投资、企业发展等方面,系统检视了广西工业发展的现状,认为广西工业发展存在产业空间布局不优、新旧动能转化不畅、工业产品品质不高等问题。广西工业的高质量发展要从以下方面着手:优化区域空间布局,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优化工业产业结构,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培育龙头示范企业,加快民营企业发展;增强创新研发能力,提高工业产品质效。
关键词:
工业高质量 智能制造 动能转化 广西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周婷婷 李孟可
基于省级专精特新、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制造业单项冠军的梯队发展模式,探究硬科技创新、行业科技自立自强与专精特新企业跨量级发展的关系。研究发现,硬科技创新水平越高,专精特新企业跨量级发展的能力越强,即从省级专精特新跃升到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甚至跃升至制造业单项冠军。当行业层面的科技自立自强的程度愈高时,行业同侪效应促使专精特新企业硬科技创新的成效增大,能够更好地实现跨量级发展。硬科技创新对专精特新企业跨量级发展的正向影响在科技交流较为活跃,科技人员薪酬待遇较好,数字化水平较高的公司中更加凸显。动态能力和成长机会是硬科技创新影响专精特新企业跨量级发展的潜在路径。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杨雨清 姜檬檬 胡勇军
为助力广东省软件产业进一步创新发展,从专利视角出发,基于2019—2021年《广东省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统计年报》数据,通过对29家省重点检测企业的研发投入和产出数据梳理,以及与北京、上海、浙江的相关指标数据对比,分析广东省软件产业技术创新的现状特征及其所面临的挑战。结果发现,广东省软件产业的综合实力和发展规模仍位居全国前列,尽管受到新冠疫情冲击等各种不利因素影响,仍能保持市场收入年增长率10%以上,并且以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为主力的软件出口业务依旧活跃,呈现逐步国际化态势,其中著作权登记及发明专利申请数量在研发费用快速增加的推动下逐年增加,创新实力不断增强;但同时仍存在龙头企业引领作用不足、人才支撑作用不强、创新集群效应未凸显、工业软件发展势头难等问题。针对此,从做好顶层发展规划角度研究构建一种产业融合下的软件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平台,结合产业、高校院所和政府等多方主体的优势与力量,以产学研新型“问诊”方式赋能产业发展生态体系,通过顶层科学问题的探析与突破、培养青年学者和引导企业发展3层协同,实现“数据—知识—决策”技术路线的两次飞跃,同时充分发挥指挥棒作用,保障软件产业创新系统生态健康可持续发展。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朱颂东 洪云
文章以落实创新驱动战略为目的,以促进军民融合创新发展为主题,探讨提高企业创新能力的基础性、长远性和针对性策略。企业军民融合创新发展面临的新挑战主要有:国际环境趋紧、重大创新成果不够突出、创新路径依赖明显、企业创新能力有待提升等。对此,文章提出了明确创新目的、夯实创新基础、提高报酬待遇等对策。
关键词:
军民融合 企业 创新发展 挑战 对策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林毅夫
从后来者优势和新产业革命提供的机会来看,我们应该对中国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同时,中国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挑战。第一个挑战是人口老龄化。但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不会导致中国经济增长像发达国家那样降到仅有2%左右的水平。第二个挑战是中美摩擦和竞争。美国真正能"卡中国脖子"的技术非常少,只有美国才有的少数技术,我们只要下定决心一定能取得突破。第三个挑战是碳达峰、碳中和等发展目标。传统企业把传统能源转换成新能源,企业成本会高一些,但影响是双方面的,有挑战,也有巨大的机会。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林泽炎 林晨阳子
民营企业作为创新的重要主体,“创新泛在”创造了“创新红利”,顺应市场需求采取多种方式提升创新能力,逐渐形成了适合企业特点的自主创新模式、模仿创新模式、合作创新模式和融通创新模式。新发展阶段,融入创新型国家建设伟大实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眼创新促进高质量发展、顺应数字技术的创新要求逐渐成为民营企业创新发展的战略方向。应科学研判民营企业创新发展现状,出台有针对性的支持政策,引导企业参与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推动民营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促进大中小民营企业融通创新发展。
[期刊] 改革
[作者]
张天悦
中国式创新凸显了不同情境下以改革促创新、以创新谋发展的中国探索实践,为后发国家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借鉴启迪。在复杂国际国内环境作用下的技术阶段性演进以及以市场为导向的成果转化应用,是纵向观察中国式创新的最佳切入点。从经济追赶时期的“以市场换技术”到大变局下的技术与市场并重,是技术与市场内涵及范畴的深刻变化,二者的关系嬗变加速了中国式创新的逻辑转向。面对更为复杂的外部环境和更为迫切的内部需求,在发挥国内大循环主导作用的同时,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良性互动,将为新时代新征程下推进中国式创新提供重要方向指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