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874)
- 2023(12672)
- 2022(10810)
- 2021(10057)
- 2020(8539)
- 2019(19381)
- 2018(18889)
- 2017(38228)
- 2016(20404)
- 2015(23060)
- 2014(22999)
- 2013(22740)
- 2012(21217)
- 2011(19034)
- 2010(19607)
- 2009(19144)
- 2008(18603)
- 2007(16842)
- 2006(15403)
- 2005(14226)
- 学科
- 济(84083)
- 经济(83951)
- 管理(70451)
- 业(68977)
- 企(58316)
- 企业(58316)
- 方法(38187)
- 数学(34470)
- 数学方法(34216)
- 财(33469)
- 中国(30259)
- 融(29662)
- 金融(29660)
- 银(28892)
- 银行(28885)
- 行(27813)
- 制(27131)
- 农(23400)
- 务(22030)
- 财务(21989)
- 财务管理(21943)
- 企业财务(21061)
- 业经(19200)
- 贸(17896)
- 贸易(17877)
- 易(17513)
- 体(17085)
- 地方(16035)
- 农业(15215)
- 体制(14581)
- 机构
- 大学(290294)
- 学院(289761)
- 济(132272)
- 经济(129592)
- 管理(114469)
- 理学(97257)
- 理学院(96371)
- 管理学(95298)
- 管理学院(94732)
- 研究(92263)
- 中国(82214)
- 财(72087)
- 京(59532)
- 财经(55213)
- 经(50081)
- 科学(46154)
- 中心(44856)
- 江(44236)
- 所(44106)
- 经济学(42671)
- 财经大学(41133)
- 经济学院(38687)
- 北京(38314)
- 研究所(38294)
- 农(36862)
- 州(35539)
- 范(33522)
- 业大(33337)
- 师范(33276)
- 院(33265)
- 基金
- 项目(175972)
- 科学(141247)
- 研究(136795)
- 基金(130888)
- 家(109264)
- 国家(108310)
- 科学基金(95124)
- 社会(90668)
- 社会科(86309)
- 社会科学(86292)
- 基金项目(67693)
- 省(66423)
- 教育(63879)
- 自然(57249)
- 自然科(55905)
- 自然科学(55895)
- 编号(55688)
- 划(55514)
- 资助(55174)
- 自然科学基金(54983)
- 成果(48023)
- 部(42274)
- 制(40010)
- 重点(38963)
- 课题(38568)
- 教育部(37980)
- 国家社会(37691)
- 发(37515)
- 性(37240)
- 创(37205)
- 期刊
- 济(147160)
- 经济(147160)
- 研究(96538)
- 中国(59465)
- 财(58710)
- 融(51083)
- 金融(51083)
- 管理(45137)
- 农(34023)
- 学报(32628)
- 科学(32250)
- 财经(28977)
- 教育(28511)
- 大学(27680)
- 学学(25902)
- 经(24680)
- 经济研究(24228)
- 技术(23355)
- 业经(22805)
- 农业(21547)
- 问题(19555)
- 贸(18397)
- 国际(16497)
- 理论(15881)
- 财会(14473)
- 实践(14011)
- 践(14011)
- 技术经济(13949)
- 会计(13907)
- 世界(13455)
共检索到45983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程浩
公司股东和管理层之间的代理问题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重点。文章以我国A股2007—2010年的数据为样本,对公司自由现金流对负债水平的影响进行了验证。研究发现,随着自由现金流的增加,为了约束管理者的道德风险,公司负债水平便会越高,并且,内部人控制对这一影响效应产生了负面影响。文章用股权集中度和董事长、总经理两职合一来衡量内部人控制的程度,即股权集中度下降会削弱负债水平随自由现金流上升而上升的效应;两职合一后,管理人员的控制能力上升,使得这种效应也进一步削弱,从而在理论上为加强公司治理、减少内部人控制以及进一步更好地解决公司股东和管理层之间的代理问题提供了参考。
[期刊] 预测
[作者]
苏坤 杨淑娥
对我国民营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现金流权、控制权及其分离程度的现状进行了描述。对现金流权、控制权及其分离程度对资本结构的影响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终极控制股东现金流权、控制权与公司负债水平显著负相关;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分离的公司,终极控制股东倾向于债务融资,扩大其可掌控的资源,以便进行攫取行为。两权分离程度越大,这种动机就越强。公司负债水平与两权分离程度总体上呈现一种倒U型关系。
关键词:
终极控制股东 现金流权 控制权 资本结构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周贇
本文通过模型分析了控股股东控制权与现金流权的分离对并购溢价的影响,并利用我国私人控股上市公司并购交易的样本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并购溢价与公司控股股东拥有的控制权成正向关系,而与其拥有的现金流权成反向关系;控制权比率与现金流权比率差异越大,并购交易的溢价越高。同时,在控股股东控制权比率和现金流权比率相分离的情况下,并购溢价水平与并购交易支付对价中的股权支付比率正相关。研究还发现,在我国股票市场上,由控制权和现金流权分离的上市公司所发起的并购交易,如果构成重大资产重组,则交易溢价水平相对较高,而是否构成关联交易却对并购溢价没有显著影响。
关键词:
控制权 现金流权 并购溢价
[期刊] 会计研究
[作者]
杨淑娥 苏坤
本文从终极控制人的视角,以我国2002-2006年民营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研究了终极控制股东现金流权及控制权与现金流权的偏离对公司绩效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考察了自由现金流对终极控制股东攫取行为的约束作用。研究表明:现金流权与公司绩效显著正相关,对终极控制股东存在"激励效应";控制权与现金流权的偏离与公司绩效显著负相关,终极控制股东对公司具有"堑壕效应",且当现金流权较高时,终极控制股东的"堑壕效应"显著降低。进一步研究发现,终极控制股东攫取行为的发生不仅需要其有"能力"和"动机",还需要有充足的自由现金流这个"机会",较少的自由现金流能够有效地约束终极控制股东的攫取行为。
关键词:
终极控制 自由现金流 公司绩效 PP冲突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李志斌
研究企业市场化进程与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关系,探索企业实际控制人性质对两者关系的影响,从而发现市场化程度、实际控制人性质和内部控制有效性的相互作用机理。研究表明,市场化进程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国有控制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优于非国有控制企业,相对于非国有控制企业,市场化进程对国有控制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具有更强的提升作用。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程仲鸣
基于大小股东代理理论,本文分析了终极控制人的控制权、现金流权对我国企业投资不足和投资过度的影响。检验结果发现,在民营企业,终极控制人的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偏离度越大,投资不足现象越严重,并且,终极控制人的现金流权越低,这种代理问题对投资效率的负效应表现得越明显;进一步检验发现,较高的现金持有偏好是终极控制人影响企业投资不足的可能机制。但以上结论在国有企业并不成立。本文从终极控制人视角拓展转型国家的投资理论,也从投资视角为理解产权效率提供了有益参考。
关键词:
终极控制人 现金流权 控制权 投资效率
[期刊] 审计与经济研究
[作者]
方红星 刘丹
以我国2010年变更审计师的上市公司作为样本,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构建衡量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质量的指标,对内部控制质量与审计师变更的关系进行研究。研究发现: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质量越低,变更审计师的可能性越大;而变更审计师的公司对高质量审计的需求概率则与内部控制质量变化表现为倒U型曲线关系,即对于变更审计师的公司,在变更方向上,高质量审计需求与内部控制质量的变化表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这说明当内部控制足够有效时,内部控制与高质量审计之间具有替代关系。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胡建平 马会起 干胜道
公司持有自由现金流量是会产生代理成本的,而管理层持股可以有效地控制公司自由现金流量,因为管理者为私人利益"滥用"自由现金也将承担部分损失。以我国股权分置改革成功的967家上市公司为样本进行均值差异和回归分析后发现:管理层持股对自由现金流量的控制有一定作用,但并不显著。其原因在于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持股比例太低、经理市场不发达和资本市场不完善等问题。实证结果还为自由现金流量的"负债控制效应"假说提供了新证据。
关键词:
管理层持股 自由现金流量 代理成本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石泓 王启昭 王荣
本文以2012-2014年我国高耗能制造业上市公司为样本进行回归分析,研究表明:过度投资普遍存在,自由现金流会推动过度投资,会计稳健性能抑制过度投资,且自由现金流相等时,会计稳健性越高的公司越会抑制过度投资。治理过度投资,不仅要提高上市公司的会计稳健性水平,规范其现金持有状况,还要完善公司治理的各个方面。
关键词:
会计稳健性 自由现金流 过度投资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石泓 王启昭 王荣
本文以2012-2014年我国高耗能制造业上市公司为样本进行回归分析,研究表明:过度投资普遍存在,自由现金流会推动过度投资,会计稳健性能抑制过度投资,且自由现金流相等时,会计稳健性越高的公司越会抑制过度投资。治理过度投资,不仅要提高上市公司的会计稳健性水平,规范其现金持有状况,还要完善公司治理的各个方面。
关键词:
会计稳健性 自由现金流 过度投资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周彤 樊后裕
本文基于2010-2014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结合我国企业产权性质与制度背景,从微观层面探讨内部控制对现金流风险的影响与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企业的内部控制质量与现金流风险显著负相关,内部控制质量越高,企业面临的现金流风险越小;其原因在于高质量的内部控制不仅能够提高企业经营效率、增强风险防范能力,还能减少管理层侵占和大股东掏空等机会主义行为的发生。此外,产权性质会显著影响到内部控制与现金流风险的关系,在同等条件下,与国有企业相比,在非国有企业中内部控制对现金流风险的影响更大。最后,本文就内部控制与现金流风险问题,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关键词:
内部控制 现金流风险 产权性质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李涛 简建辉
本文以资本结构理论为基础,运用实证研究方法,对我国1998—2004年具有扩张行为的上市公司的资金来源进行了探索性研究,旨在通过实证研究总结我国具有扩张行为的上市公司在获取资金方面存在的一些规律。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具有扩张行为的上市公司在筹集资金时,首先考虑债权融资。这有利于给上市公司带来财务杠杆效用、给股东创造更多的价值,同时也意味着我国上市公司经营者有意识地运用负债来经营,其融资行为是理性的。同时,我国具有扩张行为的上市公司在融资结构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为内部融资所占比例较低和债权融资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廖义刚
以2003~2009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考察高质量审计与银行借款的交互作用对自由现金流过度投资的影响。研究发现:银行借款可以显著地缓解自由现金流过度投资问题,该缓解效应主要来自于短期借款;随着高质量审计的引入,银行借款缓解自由现金流过度投资的效应更显著,表明高质量审计与债务治理机制之间存在协同效应;进一步检验还发现,高质量审计与银行债务治理机制间的协同效应更显著地存在于金融发展程度高的非国有上市公司中。
[期刊] 审计研究
[作者]
程小可 杨程程 姚立杰
本文以2009-2011年沪深A股主板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基于投资现金流敏感度视角探究了内部控制和银企关联对企业融资约束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高水平内部控制可以有效缓解企业所面临的融资约束问题;进一步研究发现,在缓解企业融资约束方面,高水平内部控制和银企关联之间存在一种替代机制,即银行关联企业更多地借助于银行资源来降低其融资约束水平;而非银行关联企业更多地在提高其内部控制水平,降低其与外界的信息不对称程度层面上,达到缓解自身融资约束的目的。上述发现为理解内部控制、银企关联对中国上市公司融资约束的作用机理提供了新的经验证据。
关键词:
内部控制 银企关联 融资约束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李思飞 王珊珊 邓鸽
探究现金股利变化的影响因素是研究公司股利政策的关键。本文使用2003-2008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的平衡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现金流不确定性对公司现金股利决策是否存在影响作用。研究结果表明,现金流不确定性对于公司现金股利的变化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现金流不确定性高的公司发放现金股利的倾向较低,随着现金流不确定性的增加,公司削减股利的可能性显著增加;如果现金流不确定性增大并且现金流负向变化,公司增加股利的可能性显著下降。滞后一期的现金流不确定性对于公司开始发放股利及中断发放股利具有很强的预测能力。
关键词:
现金流不确定性 现金股利 股利变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最终控制人、股权控制链与资金侵占——来自我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内部人终极控制及其现金股利行为研究——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政府管制、融资行为与审计治理效应——来自我国上市公司配股融资的经验证据
管制政策与现金红利的粘性研究——来自我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终极控制人股权特征与公司投融资策略研究——来自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控制权、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偏离度对并购的影响——来自中国民营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实际控制人的政治身份与审计师选择——来自我国民营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控制权收益与上市公司过度投资——来自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的经验证据
产权性质、内部控制与会计信息质量——来自我国主板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