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883)
2023(4639)
2022(3686)
2021(3590)
2020(2773)
2019(6422)
2018(6444)
2017(10029)
2016(6869)
2015(7641)
2014(7927)
2013(7028)
2012(6790)
2011(6272)
2010(6658)
2009(5749)
2008(5783)
2007(5484)
2006(4924)
2005(4778)
作者
(16432)
(13668)
(13599)
(13304)
(8527)
(6488)
(6402)
(5498)
(5377)
(5199)
(4628)
(4621)
(4515)
(4499)
(4359)
(4316)
(4290)
(4124)
(4096)
(3915)
(3647)
(3447)
(3244)
(3241)
(3231)
(3142)
(3118)
(3109)
(2742)
(2739)
学科
教育(19148)
(16831)
经济(16808)
中国(13763)
管理(12198)
(10568)
理论(8241)
(7352)
(7260)
企业(7260)
教学(6191)
(6182)
方法(5540)
(5241)
劳动(5223)
农业(4673)
(4469)
(4447)
数学(4247)
发展(4157)
数学方法(4118)
(4035)
思想(3923)
研究(3672)
(3460)
业经(3456)
政治(3454)
技术(3354)
改革(3237)
思想政治(3174)
机构
大学(91558)
学院(84828)
研究(35655)
(28270)
教育(27649)
经济(27374)
管理(23691)
(23407)
师范(23332)
(21547)
理学(19904)
中国(19782)
科学(19609)
师范大学(19561)
理学院(19522)
管理学(18949)
管理学院(18763)
(17861)
研究所(16138)
北京(14991)
(14407)
中心(14079)
(13813)
(12710)
技术(12563)
职业(12393)
(11149)
(10850)
财经(10725)
教育学(10617)
基金
项目(49424)
研究(43770)
科学(40136)
基金(32500)
教育(29260)
(27680)
国家(27294)
社会(25216)
社会科(23470)
社会科学(23461)
科学基金(22069)
编号(20449)
成果(20150)
(19482)
(19135)
课题(17676)
基金项目(15842)
(15203)
(13379)
资助(13279)
规划(13057)
重点(12918)
(12518)
自然(12414)
教育部(12272)
项目编号(12195)
自然科(12125)
自然科学(12118)
自然科学基金(11894)
(11558)
期刊
教育(47249)
研究(38908)
(34523)
经济(34523)
中国(30314)
学报(12017)
职业(11276)
技术(10604)
大学(10500)
(10467)
科学(10284)
(9763)
管理(9734)
学学(7989)
技术教育(7366)
职业技术(7366)
职业技术教育(7366)
农业(6722)
(5935)
(5783)
论坛(5783)
财经(5576)
高等(5369)
经济研究(5186)
(5038)
金融(5038)
(5011)
图书(4884)
成人(4852)
成人教育(4852)
共检索到14677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沈文钦  
本文主要梳理了以列奥·施特劳斯以及艾兰·布鲁姆为代表的施特劳斯学派的自由教育观。为了更清晰地理解这一学派的自由教育观念,本文首先评述了他们之反思的哲学起点(对现代性的反思与对相对主义的抨击)和现实起点(现代民主制度下自由教育的危机),继而就“美好生活”和“伟大著作”这两大主题提炼出该学派的自由教育主张及其背后的政治教育意蕴。本文认为,施特劳斯学派的教育主张是一种精英主义的教育观,他们对经典名著的推崇,对于德性与教养教育的标举,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张香兰  
施特劳斯的自由教育是培育人类优异的心灵,赠予人以美好经历的教育,它以古典政治哲学为基础,以引导人追求善的生活为目标,以创建真正的民主社会为政治诉求。其教育思想对我国的当今教育有着诸多的启示。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杨进  柳海民  
美好生活是一种在善的价值指引下,人通过自由自觉的生活实践来实现一种总体上满意的生活状态和生活秩序。在现实学校教育中,模式化的生活设计、成人化的生活构想、竞争化的生活方式、抽象化的生活样态使学生背离了美好生活的生存状态。学校教育应当观照人的美好生活,立足于为了人的生活的出发点,重视人的德性养成,培养独立、自由的人格,重视智慧的成长,在当下的"教育生活"中践行美好、累积美好,从而唤醒、带领、指引、培养人过美好生活。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党的十八大要求,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强社会建设,在"五有"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实施民生工程,是安徽省委、省政府立足科学发展、建设美好安徽作出的战略决策。从2007年开始实施民生工程以来,截至2012年年底全省各级财政累计投入1887亿元,年均增长48.4%,受益人口逐步覆盖到6000多万人,人均受益近3000元,解决了一批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取得了明显成效。(一)学有所教基本实现。各级财政累计投入453.7亿元,从四个方面推动了学有所教。实施城乡义务教育经费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郭宏  
教育影响老年人美好生活的机理是改善健康状况、提高收入水平、丰富老年人精神体验、树立正确的美好生活观,以确保老年人具有享受美好生活的前提、物质基础,提升对美好的价值判断和主观感受。建议以满足老年人美好生活为目标,确立老年教育的公益性,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化老年教育投资机制,构建现代化老年教育课程体系,提高老年教育供给,进而提升老年人教育素质实现老年人美好生活满足。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刘铁芳  
从儿童积木游戏到童谣表演,再到古典诗歌诵读,蕴含着儿童自我生命的初始萌动及个体生命成长的发端,其间所显明的基本路径为天赋能力的舒展、审美节奏的浸润与诗性文化的濡染。儿童生活的开启乃是从身体出发,以感性能力的激活与审美节奏感的唤起为中心,逐步敞开儿童美好生活的可能性。我们需要切实地理解儿童美好生活的内在可能性,进而引导这种可能性的展开,由此而显现一种以儿童教儿童,就着儿童美好生活敞开的内在可能性而切实地引导儿童发展的教育路径。重新认识儿童,在共生关系中开启儿童美好生活的可能性。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孟景舟  
从历史来看,职业教育是双轨制的产物。"职业教育"是一个含有阶级歧视和文化撕裂性的概念。从世界范围来看,自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职业教育正在进入到一个以"新职业主义"为标志的"后职业教育"时代。对我国而言,职业教育发展的百年史,就是一场概念之争的历史。我国目前正处在由职业教育大国向职业教育强国转变的关键时刻。职业教育面临着重新定位。用"技术教育"取代"职业教育",并不仅仅意味着解决了一个学术分类的难题,还意味着我们可以对现实政策进行积极的反思。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周霖  卜庆刚  
2018年6月15日至16日,由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和附属小学联合主办的第二届批判教育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吉林长春举行。本次会议主题为"教育与儿童的美好生活",旨在深入探索新时代儿童成长的奥秘,深化批判教育学的学术研究和国际交流。来自15个国家70余家机构的300余名专家学者、中小学教师和研究生参加会议。一、儿童美好生活制约机制的教育批判如何审视儿童享有美好生活的教育制约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李振军  扈中平  
列奥·施特劳斯对阿里斯托芬、色诺芬和柏拉图等古典作家作品中苏格拉底形象的分析,揭示了"苏格拉底问题"生成和演变的过程。"苏格拉底问题"从根本上说是政治与哲学的关系问题,是自然哲人苏格拉底向政治哲人苏格拉底、自然哲学向政治哲学转向的问题。基于这一分析,"苏格拉底问题"的教育意蕴在于,应从教育对象上区分"精英"和"大众",从教育方式上区分"显白"教诲和"隐微"教诲,从教育目的上区分"善人"和"好公民"。"苏格拉底问题"的教育意蕴指向自由教育。自由教育是一种传授整全知识的文化教育,通过阅读经典著作,与伟大思想家进行对话的形式,既培养尊重政治和法律的"好公民",又培养追求智慧和美德的"善人"。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李光  邢颖  
我国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在新时代,更好的教育本身就是美好生活。从高校继续教育角度来说,要为人民构建美好生活,就要探索二者之间的耦合机理,从创新教学内容、改变教学形式、优化教辅系统等方面改革,履行为人民构建美好生活的职能。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王烁  
马克思正义观,是马克思、恩格斯通过长期的历史实践,吸收、借鉴人类关于公平正义的思想成果,并且加以批判地继承和创新,形成的比较完整的社会公平正义理论。马克思的公平正义思想具有很高的实践价值。随着社会基本矛盾的转变,对"美好生活"的追求频频活跃在我们身边,需要正确解读马克思正义观,并以此指导社会发展,为解决中国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实现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提供坚实的思想和理论基础。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王一鸣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当前的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本文指出,科学发展经历了学院科学、后学院科学阶段,实际上也到了需要关注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生活科学阶段,这其中具有一定的动力机制。生活科学是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生活科学的发展理应给予高度重视。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苗素莲  
本文认为以格林菲尔德为代表的教育管理主观主义学派的理论基础是德国的唯心主义传统和马克思·韦伯的理解社会学思想;其基本观点是世界客观存在着,但不同的人以极其不同的方式解释它,强调组织中的个人认识、个人价值观和个人目标的重要性。其价值在于实现了对管理实践和理论认识的范式转换,关注组织中的个体。但过于强调个人认识,以至有多少成员就有多少种认识,这会导致认识上的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王家彬  
过去一年,按照"北京电控"的战略部署,以牡丹集团为核心,联合北京益泰集团、北电科林公司,共同组建了"北京电控信息服务产业平台"。这标志着牡丹集团的发展进入了新时代。本人有幸担任了平台建设负责人和三家企业的董事长,同时愈发感到人才、价值、创造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新平台继续坚持以技术进步带动商业模式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提出了"建设智慧社会,服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党新民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企业如何响应这一变化,是值得企业思考的战略课题。一、企业需要顺应时代定义美好生活改革开放后经过近四十年的发展,"中国制造"生产了与城市生活配套的绝大多数产品,而且拥有全球第一的规模。如今,我们的重点不是要解决"有没有"的问题,而是要解决"好不好"的问题。作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