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417)
2023(3624)
2022(3013)
2021(3144)
2020(2357)
2019(5540)
2018(5675)
2017(8145)
2016(6082)
2015(7093)
2014(7390)
2013(6422)
2012(6135)
2011(5754)
2010(6340)
2009(5610)
2008(5510)
2007(5152)
2006(4901)
2005(4823)
作者
(14520)
(11909)
(11797)
(11677)
(7687)
(5780)
(5598)
(4877)
(4608)
(4471)
(4155)
(3954)
(3952)
(3914)
(3857)
(3791)
(3731)
(3652)
(3627)
(3548)
(3447)
(3107)
(2993)
(2921)
(2892)
(2874)
(2764)
(2613)
(2491)
(2486)
学科
教育(19523)
管理(11781)
(11754)
经济(11716)
中国(11585)
(8803)
理论(7765)
(7737)
企业(7737)
(6796)
教学(6583)
(4850)
(4148)
(4105)
学校(3878)
研究(3816)
发展(3794)
(3671)
(3591)
高等(3591)
(3557)
思想(3505)
业经(3434)
政治(3381)
方法(3364)
技术(3357)
改革(3337)
学法(3212)
教学法(3212)
(3159)
机构
大学(78191)
学院(73069)
研究(29309)
教育(28386)
(22111)
师范(22005)
管理(20069)
(18962)
(18732)
师范大学(18210)
经济(17906)
中国(16820)
科学(16216)
理学(16102)
理学院(15790)
管理学(15348)
管理学院(15167)
(14986)
(14374)
职业(13464)
北京(13150)
技术(12965)
研究所(12814)
中心(12799)
(11519)
(11301)
教育学(10805)
(10488)
(9328)
职业技术(9252)
基金
项目(39456)
研究(37787)
科学(32318)
教育(27188)
基金(24298)
社会(20301)
(19790)
成果(19473)
国家(19429)
编号(18803)
社会科(18749)
社会科学(18746)
课题(17176)
(16894)
(16500)
科学基金(15844)
(15208)
规划(12248)
基金项目(11323)
项目编号(11107)
(11020)
(10905)
(10652)
研究成果(10593)
重点(10485)
教育部(9945)
资助(9888)
(9874)
(9835)
阶段(9814)
期刊
教育(49617)
研究(35816)
中国(29221)
(25949)
经济(25949)
职业(12416)
技术(10979)
学报(9506)
(8871)
(8857)
大学(8626)
管理(8429)
科学(8233)
技术教育(8198)
职业技术(8198)
职业技术教育(8198)
图书(6478)
(6476)
金融(6476)
(6319)
论坛(6319)
高等(5997)
学学(5817)
(5719)
农业(5533)
高等教育(5265)
成人(5199)
成人教育(5199)
书馆(5157)
图书馆(5157)
共检索到13624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余东升  崔乃文  
"学院"是欧美大学为在本科教育中实施自由教育而单独建制的组织。从法国的"艺学院"到德国的"哲学院",再到美国的"文理学院",构成了学院组织制度演变的基本脉络。近代以来,知识的性质经历了从古典学术到现代学术的重大变革,相应地,自由教育的内涵也发生了改变,进而导致学院组织制度的结构和功能在法、德、美三国发生了不同的变革。考察学院组织的历史演变发现:采用不同的组织制度来处理高等教育的基本矛盾,形成了欧陆和美国两种不同的国家高等教育体系;自由教育是欧美高等教育的核心,也是研究型大学的心脏;学术转型时期,对旧制度进行创造性转化是高等教育变革的重要内容。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丁邦平  
本文是对 1 9世纪下半叶西方科学教育史的考察。首先 ,评介了早期对科学教育进入学校课程作出过巨大贡献的教育家斯宾塞、赫胥黎、赖斯和艾略特等人的科学教育思想。其次 ,对小学科学教育中出现的三种科学课程与教学模式作了剖析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徐晓飒  李申申  
建设教育强国,开展"双一流"建设,必须充分挖掘我国高等教育的内生资源,以实现优秀高等教育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我国传统高等教育最具本原价值的内容主要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精神、以思想原创为大学生命的真谛、寓道德规范教育于教育教学之中的育人方法、自由平等的学术争鸣风气、基于"道"和"情"的融洽师生关系,以及注重质疑论辩的古典研讨性教学方法。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彭正梅  
本文探讨了前现代、现代和后现代的教育理想,并指出这些教育理想尽管缺乏科学性,却是一种高贵的幻象,推动了相应时代的教育发展,而且,教育理想的进展也显示了人类自由和解放的扩展和加深。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魏国东  徐巍  
对“大学”与“学院”概念的区别特征从历史的角度进行了考察,通过对欧美等国以及我国“大学”与“学院”概念的比较研究,结合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中存在的“大学”与“学院”概念界定不清的问题,指出清晰界定“大学”与“学院”的概念、分清角色、正确定位对我国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的积极意义。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程文明  
终身雇用制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它的最初形态为江户时代的奉公人制度 ;在明治维新后近代资本主义工矿业企业得到初期发展的基础上 ,经过甲午战争、日俄战争 ,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 ,开始进入制度化阶段 ;在战前军国主义统制经济体制下初步确立 ;在战后民主化改革和经济恢复的基础上得到继承和发展 ;在 6 0年代日本经济进入高速成长阶段以后发展成熟并最终确立 ,成为战后日本经济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终身雇用制出现伊始 ,就是后进社会日本对封建传统妥协的产物 ,其中蕴涵着它自身的矛盾性。
[期刊] 高等农业教育  [作者] 张相乐  
大学特色是大学本质的反映,是大学特有的品质和风貌。大学特色伴随大学的产生而产生,伴随大学的发展而发展。根据大学特色产生、演进的历史实践,大学特色的形成具有明显的规律性:大学特色的形成是大学本质的具体外化,是大学对社会发展需要的主动回应,是大学理念引导下的实践建构,也依赖于大学制度创新。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伍醒  顾建民  
自大学组织诞生以来,知识演进经历了古代知识型、近代知识型以及现代知识型三个阶段。知识转型包容式的发展进路影响了大学基层学术组织的变革路径,基层学术组织经历了点状式组织、树状式组织、矩阵式组织的发展变迁,其组织形态和职能不断丰富,组织结构也从封闭分立走向开放。再现大学基层学术组织包容式发展的变革路径,对于理性推进当下基层学术组织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张岂之  
一、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大学理念我翻阅了20世纪初有关此问题的一些资料,有这样的印象:20世纪初,我国教育和文化的先驱者介绍西方科学、设计中国的科学教育时,他们没有偏见。在他们看来,“科学”范畴中既有自然科学,也有人文社会科学。具有代表性的是,鲁迅于1907年写的《科学史教篇》,叙述西方科学史的讲义(收集在杂文集《坟》里)。鲁迅提出教育的目的是“致人性于全”、即人的全面发展。为此,人们需要自然科学,也要人文社会科学。用他的话说就是:人类需要牛顿,也要莎士比亚;要康德,也要贝多芬;要达尔文,也要嘉莱勒;物质生活和精神养料都不可缺少。将这一理念引进中国高等教育,并使之成为教育实践的,是我...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曹兴权  
在公司制度中,自由与强制的张力关系与公司人格正当性基础之间有内在联系。随着公司人格正当性基础经由了从"特许"到"效用"再到"责任"的演变,公司中的自由和强制在不断被消解,增加公司自由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我国应当坚持不断减少公司法中的政策性强制的立法思路,改进立法技术,并不断消解这些强制对公司本质的影响。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高佳  
考察美国中等职业教育资助制度的发展历史可知,美国中职资助制度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英殖民者通过相关法令对学徒制的救济阶段(17世纪初至18世纪末);州议会立法资助中等职业教育阶段(19世纪上半叶);联邦政府立法资助阶段(19世纪中期至今)。目前美国中职资助政策的范围逐步扩大,形成了以联邦政府立法资助为主、州议会立法和社会相关资助为辅的中等职业教育资助政策体系。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黄福涛  
影响现代中国高等教育形成和发展的苏联高等教育模式 ,最早可以追溯到 19世纪法国拿破仑时代高等教育体制的影响 ,这一模式的基本雏形形成于沙皇俄国时代 ,确立于 2 0世纪30年代的苏联教育改革。就中国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影响而言 ,2 0世纪 30年代形成的苏联模式对新中国的教育影响很大 ,而战后、特别是 6 0年代之后苏联高等教育对新中国的高等教育影响甚微。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黎波  王珺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当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路径和研究热点,但学界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历史源流研究不够。经研究发现,中华民族意识教育在清末民初即已酝酿萌芽,南京国民政府初期正式提出,抗战爆发前后基本形成较为系统全面的政策体系;其缘起历程呈现出由构想到实践、由单一到多元、由简单到系统的发展特点;中华民族意识教育的边疆实践别具特点,被作为重点区域,出台了专门政策,边疆的地方政治自主性未影响其对国族教育的认知共性。中华民族意识教育的近代缘起具有开创、探索和奠基性意义,在内在发展理路上可归结为当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近代形态;同时也存在发展不充分不平衡、大汉族主义和民族同化倾向明显等问题。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魏峰  张乐天  
考察师范教育免费政策的历史变迁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该政策。清末和民国时期,师范教育免费政策曲折发展,时兴时废,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考察历史可以发现:师范教育历来受到重视,师范生历来享受最优厚待遇。免费是师范教育吸引生源的重要因素,但要增强师范教育的吸引力,更需要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物质待遇。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张礼永  
无论是私塾一统天下的传统教育时代,还是旧私塾、新学堂并立相争的近代教育时代,学生之间的欺凌现象一直都存在。惟此事过于隐讳,不易捕捉,今借助近代亲历者的回忆及传奇、小说等材料加以证明。同时依据科学原则加以分析归类后发现私塾中的欺凌现象有四种表现,近代新式学堂又多了六种表现。应该指出,这些现象的产生虽有家庭背景在作祟,然而更多牵涉到为师的责任及学校的职责,且于今不无借鉴意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