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083)
2023(5741)
2022(5056)
2021(4603)
2020(4092)
2019(8298)
2018(8120)
2017(15723)
2016(8334)
2015(9253)
2014(8880)
2013(8787)
2012(8213)
2011(7586)
2010(7569)
2009(7238)
2008(7172)
2007(6444)
2006(5816)
2005(5170)
作者
(26970)
(22555)
(22548)
(21272)
(14341)
(10858)
(10117)
(8876)
(8658)
(8025)
(7622)
(7526)
(7368)
(7291)
(7253)
(6843)
(6830)
(6756)
(6646)
(6452)
(5779)
(5566)
(5419)
(5276)
(5082)
(5001)
(4955)
(4945)
(4665)
(4644)
学科
(34789)
经济(34731)
管理(32286)
(27058)
(24154)
企业(24154)
方法(16573)
数学(13725)
数学方法(13592)
环境(11133)
(10714)
(10431)
(8167)
(8142)
中国(8014)
业经(7924)
(7232)
财务(7228)
财务管理(7214)
企业财务(6959)
(6632)
理论(6463)
(6311)
(6274)
贸易(6270)
(6066)
技术(5767)
地方(5728)
农业(5498)
(5113)
机构
大学(129458)
学院(126655)
(49997)
管理(49430)
经济(49003)
研究(44553)
理学(43677)
理学院(43164)
管理学(42321)
管理学院(42138)
中国(32954)
科学(29607)
(27751)
(25397)
(23537)
(22962)
研究所(21636)
业大(21587)
农业(20299)
中心(19515)
(18885)
财经(18565)
北京(17247)
(16956)
(16456)
(16308)
师范(16032)
经济学(14932)
(14802)
商学(14019)
基金
项目(89091)
科学(71125)
基金(67542)
(61345)
国家(60864)
研究(59421)
科学基金(52045)
社会(39590)
社会科(37337)
社会科学(37324)
自然(36556)
基金项目(35811)
自然科(35518)
自然科学(35499)
自然科学基金(34927)
(33572)
(29335)
资助(27374)
教育(27090)
编号(21978)
重点(20288)
(19785)
(18693)
(18307)
科研(17694)
计划(17381)
创新(17368)
成果(17364)
国家社会(16776)
教育部(16666)
期刊
(53517)
经济(53517)
研究(34583)
学报(25697)
中国(25390)
科学(23157)
(21549)
管理(18958)
大学(18910)
(18612)
学学(18062)
农业(14513)
教育(11439)
财经(9773)
(9220)
金融(9220)
经济研究(9083)
业经(8717)
技术(8671)
(8349)
(7992)
(7073)
业大(7011)
问题(6753)
科技(6426)
资源(6340)
商业(6053)
技术经济(5929)
农业大学(5756)
图书(5756)
共检索到18467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曹蕊   张煜   孙世月  
为了考察自然联结正向预测亲环境行为的内在机制,本研究从情感与认知双因素模型出发,综合考察自然共情和相对价值取向在影响个体亲环境行为过程中的影响机制。问卷调查显示,自然联结正向预测亲环境意向,自然共情起中介作用,相对价值取向调节自然联结对自然共情的影响。当环境取向占优时,自然联结对个体自然共情的影响更强,但自然联结或自然共情与环境决策之间的相关均不显著。研究为亲环境行为的情理整合模型提供了新的证明,并为亲环境研究中发现的“意向行为鸿沟”提供了实证依据,也为环境宣传工作提出了对应性建议。后续研究还需就不同因素如何影响亲环境意向到行为的转化,以及其影响有何差异进行深入探讨。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曹蕊   张煜   孙世月  
为了考察自然联结正向预测亲环境行为的内在机制,本研究从情感与认知双因素模型出发,综合考察自然共情和相对价值取向在影响个体亲环境行为过程中的影响机制。问卷调查显示,自然联结正向预测亲环境意向,自然共情起中介作用,相对价值取向调节自然联结对自然共情的影响。当环境取向占优时,自然联结对个体自然共情的影响更强,但自然联结或自然共情与环境决策之间的相关均不显著。研究为亲环境行为的情理整合模型提供了新的证明,并为亲环境研究中发现的“意向行为鸿沟”提供了实证依据,也为环境宣传工作提出了对应性建议。后续研究还需就不同因素如何影响亲环境意向到行为的转化,以及其影响有何差异进行深入探讨。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汪国银  刘芳  刘振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构建了青年员工志愿行为产生的被调节的中介作用模型,通过对386名企业青年员工进行问卷调查,就当前我国企业青年员工亲社会价值取向和志愿行为以及企业组织支持的内在关联进行了实证研究。层级回归结果表明青年员工的亲社会价值取向可以显著预测其志愿行为,志愿意愿在该影响过程中起到显著的中介效应;同时,组织支持的两个维度(情感性支持和工具性支持)在志愿意愿与志愿行为间起到调节作用;亲社会价值取向通过志愿意愿影响志愿行为的中介效应受到组织支持的调节作用。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文明  殷程强  唐文跃  李向明  杨东旭  张玉玲  
游客地方依恋和游客亲环境行为关系的探究体现了旅游地理学中有关游客积极环境行为的研究路径由理性向情感转向的新趋势,也反映了业界的游客环境行为管理由理性管理向情感管理的新方向。文章以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的观鸟游客为研究对象,通过对322份有效问卷的数据进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发现,观鸟游客存在着明显的地方依恋情感,此情感促进了亲环境行为的产生;自然共情和环境教育感知在其中起到了中介变量的作用。在地方依恋的两个维度中,地方依赖显著加强了环境教育感知,地方认同显著促进了自然共情的产生;自然共情比环境教育感知更明显地影响了亲环境行为的产生,但环境教育感知也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自然共情的产生。据此,景区管理者可以利用高科技技术,在避免对候鸟及其栖息环境产生冲击的前提下增加游客与候鸟的接触,同时改进景区内环境教育设施,以促进游客自然共情的产生和提高环境教育的效果,进而更好地引导和提升游客的亲环境行为。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罗小漫  郑德银  刘文令  刘衍玲  
目的:探讨高职生共情、特质愤怒与宽恕的关系。方法:采用人际反应指数问卷、特质愤怒量表与宽恕量表对两所高职院校高职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共情、观点采择与宽恕他人、宽恕均呈正相关,与特质愤怒呈负相关;共情关注与自我宽恕呈负相关,与宽恕他人呈正相关;自我宽恕、宽恕他人与特质愤怒呈负相关;共情对于宽恕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特质愤怒对宽恕的自我宽恕、宽恕他人的调节作用大小不同,对于宽恕他人的调节作用更大,而对自我宽恕调节作用较小。结论:共情与特质愤怒对宽恕有显著交互作用。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杨杰  曾学慧  胡平  
研究目的是调查节庆游客行为意图的推动因素,着重探讨节庆游客的行为意图、消费情感和感知价值之间具体的相互关系,并分析节庆环境在游客消费情感和感知价值对行为意图影响过程中的调节作用。本文研究数据来源于2009年上海国际茶文化节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表明,游客消费情感对感知价值和行为意图之间有积极影响,同时感知价值对行为意图也存在积极的影响,但节庆环境对于行为意图并无调节作用。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邓林园  李蓓蕾  武永新  许睿  靳佩佩  
为探讨家庭环境、自我效能感和共情对青少年助人行为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本研究采用分层整群取样的方法从山东和重庆抽取768名初一至初三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1)初中生的助人行为、自我效能感以及共情各维度(认知共情和情感共情)和家庭环境各维度(家庭亲密度和家庭适应性)的得分均处于中上水平;(2)家庭环境、共情和自我效能感均与初中生的助人行为呈显著正相关;(3)自我效能感、家庭适应性和认知共情依次显著正向预测初中生的助人行为,累计解释率达26%;(4)初中生家庭环境不仅能直接影响其助人行为,还能通过共情和自我效能感间接影响其助人行为,间接效应共有三条路径,分别为家庭环境→共情→助人行为,家庭环境→自我效能感→助人行为,家庭环境→共情→自我效能感→助人行为。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李旭  
目的:调查大学生生命意义感状况并探讨社会支持、乐观与生命意义感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社会支持、乐观和生命意义感量表对458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1)有61.8%的大学生没有明确的生活目标,9.0%的大学生缺乏生命意义感;(2)乐观在朋友支持与生命意义感、他人支持与生命意义感间起完全中介作用,家庭支持对生命意义感具有直接预测作用;(3)乐观在他人支持与生命意义感间起调节作用。结论:大学生生命意义感状况不容乐观,生命教育不仅要重视社会支持等环境因素,更应该从个体积极心理品质入手。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田劭唯   陈海鹰   戴健驰   张志明  
游客是国家公园多维价值感知主体及游憩利用背景下的生态补偿重要主体。基于效果阶层模型,引入自然共情、国家认同等变量构建“情理合一”的概念模型,以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为案例地,探讨国家公园多维感知价值对游客生态补偿支付意愿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国家公园感知价值能显著影响游客生态补偿支付意愿,尤其是游憩价值和审美价值。(2)国家公园感知价值能够显著影响自然共情和国家认同。其中,游憩价值和学习价值显著影响自然共情,审美价值、学习价值和自我参照价值对国家认同的影响较明显且强度递增。(3)自然共情和国家认同均显著影响游客生态补偿支付意愿,自然共情在国家公园感知价值与游客支付意愿之间的中介作用明显,但国家认同的中介效应不显著。研究进一步揭示了国家公园游客生态补偿支付意愿的形成机理,为自然保护地游客行为意愿研究提供一个新的分析视角,并为游憩利用背景下国家公园生态补偿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田劭唯   陈海鹰   戴健驰   张志明  
游客是国家公园多维价值感知主体及游憩利用背景下的生态补偿重要主体。基于效果阶层模型,引入自然共情、国家认同等变量构建“情理合一”的概念模型,以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为案例地,探讨国家公园多维感知价值对游客生态补偿支付意愿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国家公园感知价值能显著影响游客生态补偿支付意愿,尤其是游憩价值和审美价值。(2)国家公园感知价值能够显著影响自然共情和国家认同。其中,游憩价值和学习价值显著影响自然共情,审美价值、学习价值和自我参照价值对国家认同的影响较明显且强度递增。(3)自然共情和国家认同均显著影响游客生态补偿支付意愿,自然共情在国家公园感知价值与游客支付意愿之间的中介作用明显,但国家认同的中介效应不显著。研究进一步揭示了国家公园游客生态补偿支付意愿的形成机理,为自然保护地游客行为意愿研究提供一个新的分析视角,并为游憩利用背景下国家公园生态补偿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邹艳春   田一雯   彭坚  
基于情感事件理论,探究绿色变革型领导对员工自愿绿色行为的影响机制。本研究分三个时点搜集了83个团队305份领导-员工配对数据,并进行多层次分析。结果表明:绿色变革型领导正向预测员工自愿绿色行为,员工自然情感联结在上述关系中发挥中介作用。此外,员工的权力距离取向正向调节绿色变革型领导与员工自然情感联结的关系,以及绿色变革型领导经由自然情感联结对员工自愿绿色行为的积极作用。本研究拓展了学界对员工自愿绿色行为激发因素的认识,同时为企业的绿色管理实践提供了新启示。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郑赤建  聂晶  
基于社会学习理论,探讨领导志愿服务行为对下属志愿服务行为的影响及其内在作用机制,并将志愿服务激情和情绪枯竭引入理论框架中,考察领导志愿服务行为影响下属志愿服务行为的内部机理与边界条件。基于137名领导-下属配对样本,结果发现:(1)领导志愿服务行为与下属志愿服务行为呈正相关;(2)下属志愿服务激情在领导志愿服务行为与下属志愿服务行为之间起到中介作用;(3)情绪枯竭负向调节了上述中介模型的第一阶段(领导志愿服务行为与下属志愿服务激情的关系)和间接效应(领导志愿服务行为→志愿服务激情→下属志愿服务行为)。研究揭示了工作领域志愿服务行为在领导-下属之间的传递机理,对志愿服务行为管理实践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期刊] 预测  [作者] 张璇  龙立荣  
基于工作动机的视角,本研究揭示了相互投资型雇佣关系对个体潜在的消极作用。通过对57个团队213名员工的问卷调查得出:和其他类型雇佣关系相比,相互投资型雇佣关系更容易导致员工的情绪耗竭;强迫激情中介了相互投资型雇佣关系和情绪耗竭之间的正向关系;员工的权力距离导向调节了相互投资型雇佣关系通过强迫激情对情绪耗竭施加的间接作用。同时,本文的研究结论也给企业的管理实践带来了一些启示。
[期刊] 预测  [作者] 张璇  龙立荣  
基于工作动机的视角,本研究揭示了相互投资型雇佣关系对个体潜在的消极作用。通过对57个团队213名员工的问卷调查得出:和其他类型雇佣关系相比,相互投资型雇佣关系更容易导致员工的情绪耗竭;强迫激情中介了相互投资型雇佣关系和情绪耗竭之间的正向关系;员工的权力距离导向调节了相互投资型雇佣关系通过强迫激情对情绪耗竭施加的间接作用。同时,本文的研究结论也给企业的管理实践带来了一些启示。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高立英  张喆  窦志信  
文章基于社会认知理论,探讨了道德领导对员工亲社会违规行为的影响机制和边界条件。研究结果表明:道德领导可以有效抑制员工亲社会违规行为,员工自我效能感在其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员工同理心水平正向调节了自我效能感与亲社会违规之间的关系,同理心水平越高,自我效能感与亲社会违规行为之间的负向关系越弱。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深入理解道德领导与员工亲社会违规行为的关系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对企业管理实践具有潜在的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