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900)
- 2023(11319)
- 2022(9366)
- 2021(9082)
- 2020(7574)
- 2019(17368)
- 2018(17426)
- 2017(34037)
- 2016(18138)
- 2015(20411)
- 2014(20155)
- 2013(19558)
- 2012(17594)
- 2011(15725)
- 2010(15809)
- 2009(14438)
- 2008(13742)
- 2007(12011)
- 2006(10555)
- 2005(9020)
- 学科
- 济(76588)
- 经济(76506)
- 业(58121)
- 管理(48717)
- 农(47082)
- 企(37308)
- 企业(37308)
- 方法(35650)
- 数学(32406)
- 数学方法(31764)
- 农业(31295)
- 业经(20791)
- 中国(18411)
- 财(17017)
- 制(15220)
- 地方(14333)
- 学(13051)
- 贸(12962)
- 贸易(12952)
- 易(12673)
- 技术(11541)
- 发(11406)
- 理论(11360)
- 策(11204)
- 银(11102)
- 银行(11093)
- 环境(10760)
- 农业经济(10587)
- 体(10554)
- 行(10542)
- 机构
- 学院(249192)
- 大学(243362)
- 管理(103126)
- 济(102989)
- 经济(100954)
- 理学(89891)
- 理学院(89106)
- 管理学(87342)
- 管理学院(86905)
- 研究(75264)
- 中国(60521)
- 农(55777)
- 京(49454)
- 科学(45736)
- 财(44327)
- 农业(42409)
- 业大(42195)
- 中心(38623)
- 江(37688)
- 所(35780)
- 财经(35695)
- 经(32690)
- 研究所(32470)
- 范(31099)
- 师范(30827)
- 经济学(30298)
- 经济管理(29935)
- 北京(29913)
- 州(29466)
- 经济学院(27487)
- 基金
- 项目(174593)
- 科学(139398)
- 研究(129594)
- 基金(128245)
- 家(110872)
- 国家(109896)
- 科学基金(96506)
- 社会(83290)
- 社会科(78739)
- 社会科学(78721)
- 省(69274)
- 基金项目(67958)
- 自然(62716)
- 自然科(61129)
- 自然科学(61112)
- 自然科学基金(60008)
- 教育(59550)
- 划(56897)
- 编号(54319)
- 资助(52146)
- 成果(41582)
- 部(38955)
- 重点(38523)
- 发(37694)
- 创(36784)
- 课题(35313)
- 国家社会(34638)
- 创新(34299)
- 教育部(33521)
- 科研(33454)
- 期刊
- 济(112600)
- 经济(112600)
- 研究(65840)
- 农(58756)
- 中国(48139)
- 农业(39782)
- 学报(35611)
- 科学(34957)
- 管理(34094)
- 财(33312)
- 大学(29101)
- 学学(27634)
- 业经(25693)
- 教育(24563)
- 融(24491)
- 金融(24491)
- 技术(24446)
- 业(18962)
- 财经(16643)
- 问题(16060)
- 经济研究(15211)
- 农村(14463)
- 村(14463)
- 经(14216)
- 农业经济(14046)
- 版(13454)
- 统计(12867)
- 技术经济(12773)
- 资源(12429)
- 经济问题(11778)
共检索到35822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洪炜杰
开放条件下,自然资源对于农户要素配置行为的决定性作用将不断减弱,“资源无谓”的特征则逐渐凸显,由此导致耕地撂荒的加剧。本文从农户承包地规模的角度分析农地撂荒的发生机理,利用2017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CMDS)和2017年江西省农户调研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平均意义上,承包地面积和农地撂荒之间呈现负向关系,承包地面积越大,农地撂荒的概率相对越低。(2)加入承包地面积的平方项后发现,承包地面积和农地撂荒之间呈现“U”型关系,即随着承包地面积的增大,农地撂荒的概率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特点。(3)进一步分析发现,农户自己耕种的概率和承包地面积呈现“倒U”型关系。在不耕种的农户中,农地流转的概率和承包地面积之间同样呈现“倒U”型关系。(4)机制检验表明,承包地面积和农地撂荒之间的“U”型关系,主要是由开放条件下农业劳动力的刚性约束引起的。因此,小农更可能是进行小规模经营而不是实现农业规模经营的核心主体。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洪炜杰
开放条件下,自然资源对于农户要素配置行为的决定性作用将不断减弱,“资源无谓”的特征则逐渐凸显,由此导致耕地撂荒的加剧。本文从农户承包地规模的角度分析农地撂荒的发生机理,利用2017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CMDS)和2017年江西省农户调研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平均意义上,承包地面积和农地撂荒之间呈现负向关系,承包地面积越大,农地撂荒的概率相对越低。(2)加入承包地面积的平方项后发现,承包地面积和农地撂荒之间呈现“U”型关系,即随着承包地面积的增大,农地撂荒的概率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特点。(3)进一步分析发现,农户自己耕种的概率和承包地面积呈现“倒U”型关系。在不耕种的农户中,农地流转的概率和承包地面积之间同样呈现“倒U”型关系。(4)机制检验表明,承包地面积和农地撂荒之间的“U”型关系,主要是由开放条件下农业劳动力的刚性约束引起的。因此,小农更可能是进行小规模经营而不是实现农业规模经营的核心主体。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叶朋
课题组对江苏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状况进行调查后发现,农民对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认知不高,主体意识不强,直接影响了其参与流转的程度,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体现为法律或制度的供给不足与模糊,应从农地所有权、承包经营权、限制国家公权力等方面进行完善。
关键词:
承包经营权 流转 认知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孟光辉 安康 李永坤
一般认为,基于长久不变的政策动机,农户承包地在发包方与承包方之间不能随意变动,但农民的土地承包关系既然以合同关系进行定位,在承包期限、地块位置、承包条件等方面,法律并不禁止双方的合意调整。土地发包方与承包方通过协商一致完成土地的合理调整,既有现行法律制度逻辑的支撑.更有广泛而深刻的农村经济社会基础,一方面可以完成对村集体内各方主体利益的调和,另一方面也能实现对农用地的市场调控。虽然目前该方法在实践中推行仍然有较大的难度,但的确契合了农村改革方向和社会发展现实,值得继续深入探索。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杨宗耀 纪月清
研究目的:基于江苏省18县地块和地片层面调研数据,通过对比分析有机肥投资和改变用途投资,揭示承包地确权的投资效应因决策模式不同而存在的差异,并讨论地块规模在其中的调节作用。研究方法:多期双重差分法和三重差分法。研究结果:(1)不同于独立决策的有机肥投资,改变用途投资决策模式有集体决策和独立决策之分;(2)承包地确权对农户有机肥投资有激励效应,对改变用途投资则表现出抑制效应;(3)对于承包经营地块,随着地块面积的扩大,确权对改变用途投资的抑制效应随之明显减弱;(4)确权通过增加土地流转和信贷可得性来影响投资的实际效果并不明显。研究结论:承包地确权通过降低土地产权风险有利于促进独立决策的投资,但也会增加集体行动失败风险和协商成本妨碍集体决策的投资,从而导致投资效应的差异。削减承包地细碎化将有助于减弱确权对集体投资的负面影响。在三权分置思想指导下,保护农户承包权益的同时,也应明确村集体在组织农户集体决策中的职责与行为规范,并积极探索有利于削减分配细碎化的土地调整新规则。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梅洪常 李晓勤
始于七十年代末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为广大农户争得了在村社所有名义下的农地使用权。但按人口均分土地的制度,多年来未能兼顾好公平与效率的原则,它与传统小农经营方式紧密关联,成为当今中国农村走向市场化,特别是经济发达地区实现农村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制约...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高强 鞠可心
农地确权是中央从深化农村改革全局和战略高度出发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确权不仅影响农户的生产行为,也影响其承包地处置。基于苏、鲁、皖3省15县(市、区)935个农户样本数据,利用Probit模型分析了农地确权对农户承包地退出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农地确权促进了经营权退出,但却抑制了承包权退出;经营权退出在农地确权对农户承包权退出意愿的影响中具有遮掩效应;农地确权后,农户一旦选择流出自己的土地,就不会轻易选择退出土地承包权。因此,在"三权分置"的制度框架下,政府需要系统评估农地确权的制度绩效,将经营权退出和承包权退出联动考虑,促进土地资源优化配置。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张丽媛 万江红
现阶段大量农地转入户未能在扩大经营规模的同时实现地块的连片集中。本文从地块规模门槛视角将农地特征划分为绝对连片、适度连片和分散化三种类型,并利用湖北省农地转入户的调查数据分析了不同地块规模门槛标准下的农地连片情况,后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考察了各地块规模门槛标准下不同农业生产效率指标在三种农地连片水平间的差异。研究结果显示:农地连片集中有助于农户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且适度连片的效果优于绝对连片。现行农业技术水平和生产方式下,将最小地块规模增大到5~8亩有利于水稻种植户获得较高的综合农业生产效率。因此,大小农户均可通过增大地块规模获得规模经济,且大规模农户无需追求地块的绝对连片。
关键词:
农地连片 地块规模 分散化 农业生产效率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段静琪 苗海民 朱俊峰
为探究非农就业与所有权认知对农户承包地退出的影响,以国内9省1 006份农户抽样数据为基础,在综合分析农户承包地退出成本收益的基础上,利用Probit模型和分组回归方法,考察其对农户承包地退出意愿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农户的承包地所有权认知与制度规定存在错位,有39.07%的农户认为承包地所有权归农户个人所有,承包地所有权的私有认知降低了农户承包地退出意愿;非农就业程度的升高会降低农户对土地的依赖,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农户承包地退出意愿,还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承包地所有权私有认知对承包地退出意愿的负面影响。控制内生性后,非农就业对承包地退出意愿的促进作用增强。因此,要提升农户承包地退出意愿,应从引导农户形成正确的承包地所有权认知及提高农户非农就业水平两方面入手,并在此过程中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解除退地农户后顾之忧。
关键词:
非农就业 所有权认知 承包地退出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我国农户承包地使用权流转的实践与政策建议》课题组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纪月清 杨宗耀 方晨亮 王亚楠
在中国的经济转型中,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一直被认为是促进农村劳动力迁移就业和土地流转的关键。承包地确权是保障承包关系稳定的重要手段,然而在其快速推广期间中国土地流转增速却开始放缓。本文认为这主要源于确权登记颁证作为权利界定与确认的过程,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不稳定"因素并阶段性降低农户的稳定性预期:一些农民可能会担心村庄借机进行土地调整或担心确认的地块数及"四至"与实际不符而失去部分土地。本文利用江苏省784个农户2010-2017年的面板数据评估了确权实施各阶段对农户土地转出决策的影响差异。研究发现,启动确权的预期会显著抑制农户的土地转出,确权颁证完成后土地转出仅有所恢复,并没有表现出显著促进转出的效果。前者意味着保持承包关系稳定有利于促进土地转出;后者可能源于确权政策的落地一方面通过提升地权稳定性促进土地转出,而另一方面通过强化"产权地理垄断"不利于组织依赖土地置换的连片集中流转,使地租处于零散流转的低水平从而抑制了土地转出。从实现资源顺畅流转和配置的角度,本文建议,在二轮承包即将到期之际应加强承包期"再延长30年"的宣传和落实,稳定农户的地权预期;同时,也需要在"三权分置"思想指导下继续深化土地产权制度改革,有效治理后确权时代连片集中流转中可能会出现的"产权地理垄断"问题,提升农业生产在地块层面的规模经济效率。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谢云 姚志 王巧
承包地有偿退出成为推进农民工市民化和“三权分置”下现代农业规模经营的必由之路。为了测度承包地有偿退出的影响因素,文章采用Probit、IV-Probit、2SLS、IV-Tobit等多种方法,对湖北省402个农户的调研数据进行了实证。结果显示,退出价格是关键因素,邻里效应和恋土情结也显著影响农户退出意愿。在承包地有偿退出初期,亩均价格每增加1万元,农户退出意愿将提高15.8%~35.8%。在考察退出价格的非线性影响之后发现,退出价格与农户的有偿退出意愿呈现先升后降的“倒U”型关系,退出价格在现有均值(2.141万元)的基础之上,增加到3.85万元/亩之后,农户的退出意愿将逐步降低。家庭纯收入对农户有偿退出承包地的影响也呈现“倒U”型关系。基于此,为避免农民的价格幻觉效应,引入第三方土地评估机构,对标征地价格,给予承包地退出为目的的价格评估,建立承包地基准地价,是当前引导承包地有序退出最直接、最有效的措施。同时,充分尊重农民的恋土情结,引导新乡贤乡绅返乡创业。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公茂刚 伊珂萱
利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研究发现:承包地确权显著提高了农户土地转入与转出的几率,且显著增加了农户土地转入与转出面积。农业补贴也显著提高了农户土地转入与转出几率,同时显著增加了农户土地转入面积,但减少了农户土地转出面积。承包地确权显著增强了农业补贴对农户土地转入几率和转入面积的正向影响,但显著降低了农业补贴对农户土地转出几率的效应,农业补贴对农户土地转出面积的效应受土地确权影响不显著。承包地确权和农业补贴对农户土地流转面积的影响在东中西部存在地区差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生产组织形式、上一年农业产出及投入等均对农户土地转入有显著促进作用。较好的土地生产条件对农户土地转出有显著促进作用。因此,建议通过深化“三权分置”改革、完善农业补贴、加强新型农业主体培育、改善土地质量等途径来促进土地流转。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廖洪乐
本文在对农村承包地调整的形式、原因进行描述后 ,利用多元回归模型分析了影响 农村承包地调整的因素。研究发现 ,人均耕地面积、机动地比例、土地流转程度、土地负担 水平、第二和第三产业比重、两田制、有无承包合同等都对承包地小调整有显著影响 ;能影 响承包地大调整的因素不多 ;村干部行为对农村承包地调整的影响在统计上不显著。最 后 ,本文提出了抑制承包地调整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承包地调整 承包合同 土地流转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郭阳 徐志刚
在紧张的人地关系条件下,耕地流转是农地规模经营的必要条件。本文探讨耕地流转市场发育与农地规模经营的内在联系,在分析地块空间特征对流转市场资源配置影响的基础上,着重考察耕地丰裕度和细碎化程度引致的流转市场耕地空间连片的差异对农地规模经营程度的影响,进一步利用资源禀赋差异明显的黑龙江、河南、浙江和四川4省的农户与村庄调查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其中:使用农户层面的数据分析流转市场不同流向耕地的空间特征异质性,使用村庄层面的数据检验流转市场发育、资源禀赋对农地规模经营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耕地流转市场发育对农地规模经营程度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耕地丰裕度会强化流转市场发育对农地规模经营程度的促进作用,而耕地细碎化会弱化流转市场发育对农地规模经营程度的促进作用。因此,中国农地规模经营发展的关键在于进一步扩大耕地流转市场规模,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地区资源禀赋差异带来的区域发展不平衡。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