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096)
2023(11731)
2022(10042)
2021(9181)
2020(8120)
2019(18413)
2018(18228)
2017(35508)
2016(19735)
2015(22115)
2014(22513)
2013(22348)
2012(21110)
2011(19174)
2010(19559)
2009(18557)
2008(19091)
2007(17366)
2006(14968)
2005(13826)
作者
(59648)
(50346)
(50210)
(47987)
(32056)
(24124)
(22996)
(19381)
(18967)
(18063)
(17305)
(17055)
(16186)
(16009)
(15994)
(15656)
(15376)
(14838)
(14775)
(14451)
(12560)
(12489)
(12313)
(11409)
(11387)
(11355)
(11306)
(11104)
(10270)
(10010)
学科
(79199)
经济(79077)
管理(60476)
(59313)
(47971)
企业(47971)
方法(38456)
数学(33769)
数学方法(33387)
(25644)
(21814)
中国(21457)
(21260)
(18275)
业经(16756)
(16474)
银行(16437)
(16364)
财务(16329)
财务管理(16282)
(15551)
企业财务(15499)
(15030)
金融(15025)
(14800)
贸易(14797)
(14398)
(13832)
农业(13623)
地方(13167)
机构
大学(296779)
学院(292876)
(119848)
经济(117203)
管理(109839)
研究(99878)
理学(93935)
理学院(92821)
管理学(91036)
管理学院(90470)
中国(78937)
(62659)
科学(62071)
(61466)
(53096)
(52328)
财经(48057)
研究所(47379)
中心(46181)
(45577)
业大(44719)
(43493)
农业(41950)
北京(39367)
经济学(38039)
(37183)
师范(36764)
财经大学(35837)
(35647)
(35479)
基金
项目(191617)
科学(150579)
基金(141097)
研究(136028)
(124047)
国家(123088)
科学基金(104445)
社会(86845)
社会科(82223)
社会科学(82197)
基金项目(74284)
(73533)
自然(68851)
自然科(67131)
自然科学(67103)
自然科学基金(65983)
教育(63170)
(62910)
资助(58669)
编号(53607)
成果(45261)
(43752)
重点(43736)
(39526)
(39197)
(38198)
课题(37567)
科研(37465)
教育部(37270)
创新(36882)
期刊
(130466)
经济(130466)
研究(87486)
中国(57827)
学报(50339)
(50034)
(47781)
科学(45134)
管理(39081)
大学(37740)
学学(35875)
(32884)
金融(32884)
农业(31283)
教育(27219)
财经(24620)
技术(23233)
(20936)
经济研究(20402)
业经(19545)
问题(17453)
(16594)
(15798)
理论(14536)
技术经济(14350)
(14204)
统计(14005)
财会(13338)
实践(13047)
(13047)
共检索到43819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朱铭来  柴化敏  
自然灾害风险不符合传统精算理论上的可保风险,然而市场—社会效用意义上的可保风险标准拓展了自然灾害风险的可保性。建立在这一理论基础上,文章探讨了如何构建自然灾害保险意义上的整体性、多层次的自然灾害损失分散机制。从直接保险、共同保险、再保险到资本市场和政府的最终保障,居民、保险市场、再保险市场和资本市场是市场化的自然灾害保险损失分散主体,而政府财政救助不应再是"第一保险人"的角色,反之应是承担较高层次的自然灾害损失——"最后再保险人"角色,并以此达到有效的将自然灾害损失分摊到不同主体和个人,最终实现最大限度的损失补偿,为我国的自然灾害保险制度的构建与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期刊] 保险研究  [作者] 石兴  
保险是提高灾后恢复力的一个重要金融工具,但数据分析说明保险在灾后恢复中所起的作用相当有限,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我国自然灾害保险赔偿只占自然灾害总损失3%左右,这一现象背后的关键原因之一是自然灾害可保性研究的严重滞后。文章认为自然灾害风险特征与可保性风险特征存在相对统一的地方。我国在自然灾害保险产品设计方面应考虑如下因素:自然灾害分类因素、自然灾害单一事件的定义、自然灾害区划范围内的保险强制性、自然灾害的连锁性与多样性因素、单一保单免赔额规定和自然灾害单一事件巨灾损失基准点定义、费率因素、监管因素、国际性和标准性因素。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波  韩静轩  
应用灰色系统理论中关联分析方法和GM(1,1)预测模型,对自然灾害经济损失与其相关影响因素之间进行了灰色关联分析,并对自然灾害经济损失和各个影响因素进行了GM(1,1)预测,进而在预测值基础上进行了趋势关联分析,从而可以发现自然灾害经济损失与其相关影响因素之间发展变化的规律,为制定相应政策和做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期刊] 保险研究  [作者] 李曼  叶涛  史培军  
自然灾害风险分散体系在综合灾害风险防范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分析和对比不同风险分散工具的效率与效益,对实现工具组合与体系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选取了保险、彩票和捐赠三种可以实现公众灾害风险分摊的金融工具,分别基于社会最优风险分散理论和中国历史上发挥的作用对三者的效率与效益进行初步对比。研究表明,理想条件下保险与捐赠均可实现最优的风险分散;现实市场中,三者均无法实现帕累托最优。当前中国的自然灾害风险分散体系仍然不发达,三者在中国历史重大自然灾害风险分散与损失补偿中的贡献水平从高到低依次为捐赠、彩票和保险。在中国,由于灾害风险分散所依赖的金融市场发展程度仍然较低,对三者的深入对比分析需要依托理论市场...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刘希林  尚志海  
自然灾害风险分析方法的选择,决定了风险分析所需资料的详细程度、风险模型的使用情况和分析结果的可靠性,是风险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直接关系到风险分析的成败。风险定量分析方法主要有相对值方法和绝对值方法两大类。风险相对值分析方法的研究成果比较丰富,其方法可归纳为概率统计法、期望损失法和情景模拟法3类。基于风险概率的分析方法比较适用于具备较长时间统计资料的宏观空间尺度研究;基于期望损失的分析方法实际应用中较易操作,多用于中观空间尺度的研究;基于情景模拟的分析方法结果精度较高,较适合于微观空间尺度的研究。风险绝对值分析方法中,生命风险最受重视,但基于历史资料的生命风险分析方法还不够成熟,其数学模型的生命风险分析方法还有待检验,基于情景模拟的生命风险分析方法可能是未来发展方向。相对而言,经济风险分析方法比较成熟,而生态环境风险定量分析的有效方法尚需进一步探索。在风险绝对值表达的定量研究方面,今后应重视情景模拟和土地利用的作用。不论是哪种风险表达方式,分析方法的选用都要基于风险机制、考虑研究尺度、运用现代技术,以提高分析方法的实用性和分析结果的可靠性。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李宁  张正涛  陈曦  冯介玲  
本文就当前国内外对灾害经济损失的认识、损失评估在灾害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和间接经济损失评估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综合分析,论证了灾害损失评估研究的重要性,区分了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的差异,阐述了间接损失评估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的评估同等重要、通过合理的评估方法得到的直接和间接损失的评估结果既是防灾减灾的迫切需求,也有利于提高防灾减损的管理水平。灾害学与经济学相结合是有效改进评估方法并提高灾害经济损失评估水平的有效途径。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李宁  张正涛  陈曦  冯介玲  
本文就当前国内外对灾害经济损失的认识、损失评估在灾害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和间接经济损失评估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综合分析,论证了灾害损失评估研究的重要性,区分了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的差异,阐述了间接损失评估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的评估同等重要、通过合理的评估方法得到的直接和间接损失的评估结果既是防灾减灾的迫切需求,也有利于提高防灾减损的管理水平。灾害学与经济学相结合是有效改进评估方法并提高灾害经济损失评估水平的有效途径。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吴吉东  李宁  温玉婷  胡爱军  崔维佳  张鹏  
灾害的损失受灾前经济发展水平、灾种差异、灾后恢复重建策略、灾害管理水平和灾害保险体系完善程度等复杂因素的影响,加上基础数据精度、获取难度和校验的不确定性,目前还没有有效的灾害间接经济损失评估方法。而已有间接经济损失评估方法存在不足:首先,评估对灾害间接经济损失的构成、时空维界定模糊;其次,评估模型假设太多往往偏离灾后实际经济状况;最后,模型对灾害扰动的动态影响机制考虑不足,往往忽视灾后经济系统的弹性和部门生产容量的动态变化特征。因此,在进行灾害损失评估时应注意灾害对经济影响的动态机理,结合不同灾害类型对经济影响的特点和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合理设置相关参数,使模型更切合实际,从而更合理有效的评估灾害造成的间接损失。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赵苑达  
本文认为,由于导致洪水灾害损失增加的因素的无法控制或难以改变,洪水灾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将继续保持逐步扩大的趋势;传统的财政补偿方式已经不适应这种趋势,商业性保险补偿方式也因标的损失的高度相关而有其严重的局限性;克服商业性保险补偿方式局限性的途径,是建立有政府作为承保主体参与其中的国家洪水保险制度。本着既参考国外已有的经验,又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尤其是注重相关的保险理论和知识的应用的原则,本文也对我国国家洪水保险制度的一些基本内容作了初步的探讨。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许闲  张彧  
研究目标:研究联合国最新灾害评估的方法体系,探索其在中国的运用与启示。研究方法:分析联合国灾害损失评估的原则,探讨重置成本法在灾害损失评估中的运用,并以2008年汶川地震为例进一步研究该方法体系在我国的实践。研究发现:联合国所推广的评估框架在我国具有适用性,与目前中国采用的统计方法得出的结果可能存在较大差异。研究创新:本文所研究的方法是联合国致力于建立的一套针对所有自然灾害一致的连贯的并且易于运用的评估方法,灾害经济损失的构成因子也与当前各国统计因子有所不同。研究价值:对这一方法的研究与运用将有助于中国的灾害统计逐步与国际接轨,并帮助我们更好的实现我国"十三五"规划和联合国所提出的减灾目标。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许闲  张彧  
研究目标:研究联合国最新灾害评估的方法体系,探索其在中国的运用与启示。研究方法:分析联合国灾害损失评估的原则,探讨重置成本法在灾害损失评估中的运用,并以2008年汶川地震为例进一步研究该方法体系在我国的实践。研究发现:联合国所推广的评估框架在我国具有适用性,与目前中国采用的统计方法得出的结果可能存在较大差异。研究创新:本文所研究的方法是联合国致力于建立的一套针对所有自然灾害一致的连贯的并且易于运用的评估方法,灾害经济损失的构成因子也与当前各国统计因子有所不同。研究价值:对这一方法的研究与运用将有助于中国的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袁幕琴  
建立农业巨灾风险分散机制意义深远。农业巨灾损失一旦发生,往往吞噬农业保险公司的所有准备金和资本金,严重冲击农业保险公司的财务稳定,制约着农业保险的可持续发展。十七大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发展农村保险事业,健全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加快建立农业再保险和巨灾风险分散机制",意味着业内和社会长期关注的农业保险巨灾风险分散机制取得重要突破。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王彤  
我国巨灾风险的发生频率高、损失巨大的特点,决定了风险分散形式的多样性;我国构建巨灾保险的风险分散机制的形式,是在政府主导下,保险公司、再保险公司、国外保险巨头等组织成为保险联合体。我国巨灾保险风险分散机制的构建,实质上就是一种综合性体系的创新构建。其中,巨灾再保险、巨灾证券化、巨灾保险基金是巨灾风险分散的主要形式。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闫绪娴  苗敬毅  王少雅  
文章通过因子分析,构建了基本社会发展形态及社会保障易损性、社会分层及人口易损性、区域医疗易损性、弱势群体易损性四个层面的自然灾害社会易损性评价指标体系,并以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2000~2011年数据为例,运用投影寻踪聚类方法和Arcgis软件,对其进行了四个层面的空间格局和区域差异分析。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