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674)
2023(14109)
2022(11673)
2021(10747)
2020(8776)
2019(19845)
2018(19332)
2017(36848)
2016(19385)
2015(21342)
2014(20974)
2013(20395)
2012(18838)
2011(16843)
2010(16592)
2009(14822)
2008(14084)
2007(11746)
2006(10198)
2005(9010)
作者
(53125)
(44464)
(44066)
(41995)
(28184)
(21173)
(20001)
(17450)
(17010)
(15548)
(15222)
(15214)
(14088)
(13716)
(13641)
(13558)
(13137)
(12950)
(12717)
(12649)
(10869)
(10797)
(10732)
(10320)
(10007)
(9898)
(9707)
(9460)
(8803)
(8675)
学科
(82846)
经济(82766)
管理(51391)
(51079)
(40356)
企业(40356)
方法(33233)
数学(28967)
数学方法(28569)
中国(24972)
(23718)
地方(22302)
业经(19345)
(18445)
(16884)
农业(16212)
(13940)
贸易(13928)
(13863)
环境(13752)
(13421)
(12842)
(12730)
(12723)
金融(12722)
技术(12720)
银行(12714)
(12686)
(12325)
理论(12127)
机构
学院(263697)
大学(262057)
(107819)
经济(105669)
管理(102653)
研究(90855)
理学(88466)
理学院(87441)
管理学(85870)
管理学院(85374)
中国(68887)
科学(55448)
(55030)
(49032)
(44042)
中心(42886)
(42439)
研究所(40166)
(39293)
财经(39111)
业大(38106)
(37375)
师范(37008)
(35754)
北京(34350)
(33938)
经济学(33005)
农业(32751)
(31461)
师范大学(30198)
基金
项目(185678)
科学(148492)
研究(136944)
基金(135941)
(119000)
国家(117980)
科学基金(102194)
社会(88843)
社会科(84302)
社会科学(84287)
(72256)
基金项目(72081)
自然(65500)
自然科(63840)
自然科学(63822)
教育(62667)
自然科学基金(62642)
(61716)
编号(55074)
资助(53412)
(45084)
成果(43278)
重点(42681)
(41037)
(39362)
课题(37781)
国家社会(37506)
创新(36788)
科研(35809)
发展(35587)
期刊
(118403)
经济(118403)
研究(77068)
中国(53735)
学报(39559)
(39060)
科学(38972)
管理(38190)
(37106)
大学(31137)
教育(30457)
学学(29243)
农业(27081)
(24040)
金融(24040)
技术(23872)
业经(21452)
经济研究(18829)
财经(18759)
(16180)
问题(15562)
(14589)
资源(13922)
科技(12591)
(12469)
图书(12214)
技术经济(12100)
商业(12091)
现代(11530)
(11450)
共检索到39191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张毅  
自然灾害纪念地特指在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灾害事件发生地建构而成的一类事件型纪念空间。与其他类型的纪念地相比,自然灾害纪念地具有三大本质特征:以自然灾害突发为背景的“事件”;以灾前紧急预案措施与灾后基本自救技能知识“开发”为传播特色;以缅怀、体感、反思和教育等复合目的为导向“纪念”。然而,在具体的开发、建设过程中,自然灾害纪念地时常遭受“频繁地伤痛,唤醒是否人道”这一问题的质难,以及带来的一系列伦理风险。因此,需要通过动机调整和情绪转向进行外来游客的观览引导、立场交换和情感自制等方面关照当地居民的情绪变动。还需要在基本层面扭转公共认识的局限,通过对游览体验中“愉悦性”的反思,达到保持适当“注视”距离的目的。同时,运营和管理层面的主体开发单位和地方政府,也要进行适当引流、安全防控与底线操持,统筹协调各方关系,关注其开发进程中的伦理秩序。所以,从理论层面上看,提出自然灾害纪念地在开发过程中的叙事逻辑,强化历史观照、灾难注视、场景写意和情感浸入,有助于增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互动,并在“时间—空间—场景—事件—人物”的复合系统框架中,阐释出自然灾害纪念地的文化特色。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李政涛  
教育叙事的过程,就是以叙述教育事件的方式实现对叙事者自我精神生命重建的过程,是构建新的教育生活方式的过程。只有承担了伦理使命的教育叙事才是有深度的、好的教育叙事。这样的教育叙事超越了经验性、技术性的层面,成为一种具有伦理关怀和本体意味的生命实践的叙事。它需要承担存在之重、伦理之重,需要经历从无叙事伦理到有叙事伦理,进而又从叙事伦理到生存伦理的转变。好的教育叙事者需要具备宽广的精神维度,具备生命的广度和灵魂的深度。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瑛  
与西方的以时间为中心不同,中国叙事传统呈现出鲜明的空间逻辑特性。独特的画图和读图的视觉思维方式,形成了中国传统叙事文本呈现方式和批评方式的空间逻辑特点;中国学者对中国古代叙事特性的空间发现以及对中国古代空间诗学的建构,已经昭示出空间之于中国叙事学的建构性力量;空间叙事诗学的确立,为中国叙事学的空间逻辑提供了佐证和理论支持。这些事实显示一种与西方叙事学以时间为逻辑基点迥然不同的中国叙事学的构型:从承认时间逻辑存在的前提下,空间叙事,可能是建构中国叙事学的一个重要逻辑基点。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蔡绍硕  
见证医患群体之间情感传递过程的医疗纪录片,通过影视叙事使观众洞悉社会创伤并感悟健康生活。国产医疗纪录片《中国医生》通过医患群体生命故事的影像再现,实现受众个体身份与健康社会关系的中介构建,使受众在情感体验中获取医学知识,并对生命意义进行思考,由此,医疗纪录片完成了叙事伦理的建构。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傅敏  田慧生  
教育叙事研究是研究者通过描述个体教育生活,搜集和讲述个体教育故事,在解构和重构教育叙事材料过程中对个体行为和经验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教育叙事研究具有自己独特的研究思路和行动方式,主要特征表现为聚焦于个体经验,用年代学方法表述个体经验,搜集故事,重新讲述故事,编码并确定主题,描述情境与背景,与参与者全程合作。教育叙事研究的基本步骤包括确定所探究教育现象之中的研究问题,选择研究个体,从个体那里搜集故事建构现场文本,编码并重新讲述个体的故事,按照主题或类属解释个体的经验故事,撰写研究文本,确认与评估研究。教育叙事研究的每一个环节都有自己独特的操作过程、方法与技术。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王晟哲  
文章应用空间自相关模型和GIS技术,测算并绘制出自然灾害受灾面积省域分布Moran's I散点图,藉此呈现自然灾害高—高、低—低、高—低、低—高集聚4种空间象限关系,并通过LISA集聚图划分了集聚分布区域,发现空间分布并非随机而是具有规律可循的,存在显著空间依赖性特征,并呈现出省域旱灾、风雹等损失类型的带状、团状、点状或离散等空间分布规律和特征。研究发现,自然灾害频发、生态脆弱区域往往与贫困地区存在空间叠加关系,致贫返贫效应长期恶性循环且难以消除。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王文哲  
文学在本质上是伦理的艺术,华裔女作家伍绮诗的代表作《无声告白》就是一部关乎家庭伦理的文学作品。文章从家庭伦理的视角出发,从夫妻关系伦理、父母与子女关系伦理两个方面,深入解读小说中的夫妻、亲子关系,结合当时社会发展状况,对小说中的家庭伦理关系进行分析解读,揭示作品中的家庭成员所面临的伦理困境以及所做出的艰难的伦理选择,阐释作者想要表达的伦理关切,为剖析作品蕴含的伦理价值提供参考借鉴。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儒  张艺伟  
中国共产党无产阶级政党,这一特征决定了中国共产党时时刻刻必须以民生为着眼点,通过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和人民实际福祉去为中国共产党的民生观进行有力的阐述和叙事活动。从基本原理上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规定的共产主义政党的先锋队地位,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必须以民生为关怀的基本立场,以及形成一种理论化、历史性和制度化的民生观叙事的可能性。中国共产党不仅要通过提升在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成果的研究拓展能力,而且要以新史学、新史料丰富民生建设方面的历史素材,用法律制度和党内法规体系去为民生观叙事与民生建设建立制度背书,去在理论、历史和法律制度方面开展对中国共产党的民生观的系统展示。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罗红杰  平章起  
改革开放是我国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也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强大动力。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的一次伟大觉醒;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改革开放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次伟大革命。改革开放的五个重大论断,蕴含着深刻的理论意义和重大的实践价值。新时代,改革开放依然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和持久的推动力,要继续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要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鲁明川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创造性运用的重要体现,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深远的文明意义,它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的百年文明实践中逐渐生成,具有文明的历史性和实践性特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实现了文明的目标定向、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完成了文明的制度奠基、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彰显出文明的中国特色、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展现文明发展的世界意义。中国共产党创造的文明新形态与既有的西方文明形态存在本质差异,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文明形态。“五位一体”文明既是马克思主义文明观在当代中国的具体表达,也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文明表现和文明路向。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朱晓华  曹天邦  
民以食为天,农业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而农田又是重中之重,因此,加强对农田因自然灾害所致的受灾与成灾特征、机制等的研究,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而在尚未充分认识、把握灾害的发生机制之前,根据历史统计资料记载的灾害事实,运用统计方法探寻其发生的统...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袁业虎  
由于促进现代西方财务学理论发展的是主流经济学静态资源配置研究纲领,因而导致其本质特征为资本市场均衡定价机制下公司投融资最优决策的出资者主体财务学,遵循资金静态及比较静态最佳配置的分析范式。这一分析范式不仅否定了企业的现实存在,而且也无法解释现实中股东收益及企业投融资决策所实现的价值创造来源,因而导致否定企业根本特征的公司财务学的逻辑悖论产生。目前财务学术界正在突破现代西方财务学的传统分析范式,从静态资源配置研究纲领转变到现实企业动态实现价值创造的分析思路,提出了基于资本(本金)核心概念的价值创造财务管理本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袁业虎  
由于促进现代西方财务学理论发展的是主流经济学静态资源配置研究纲领,因而导致其本质特征为资本市场均衡定价机制下公司投融资最优决策的出资者主体财务学,遵循资金静态及比较静态最佳配置的分析范式。这一分析范式不仅否定了企业的现实存在,而且也无法解释现实中股东收益及企业投融资决策所实现的价值创造来源,因而导致否定企业根本特征的公司财务学的逻辑悖论产生。目前财务学术界正在突破现代西方财务学的传统分析范式,从静态资源配置研究纲领转变到现实企业动态实现价值创造的分析思路,提出了基于资本(本金)核心概念的价值创造财务管理本质及其内在逻辑。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学林   罗晨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顺应世界历史的发展趋势,其文明指向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有着本质区别,形成了以人民为中心对以资本为中心、全面协调发展对极端片面、和平发展对掠夺霸权的超越。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具有深厚的文明蕴涵,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完成了对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文明的历史性继承与时代性发展,实现了现代文明的积淀与跃迁,用实际行动和实践成果为发展中国家和后发国家提供了现代化路径选择。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坚持个体与整体的辩证统一,将自身命运与世界命运相融合,主张各文明间的平等交流与对话,推动了世界不同文明间的共生发展,破除了西方宣扬的“文明冲突论”,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形成清扫了思想迷雾,为人类文明新形态构建贡献了中国方案,创造了人类文明发展新路径,推动着人类文明新形态向前发展,促进人类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学林   罗晨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顺应世界历史的发展趋势,其文明指向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有着本质区别,形成了以人民为中心对以资本为中心、全面协调发展对极端片面、和平发展对掠夺霸权的超越。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具有深厚的文明蕴涵,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完成了对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文明的历史性继承与时代性发展,实现了现代文明的积淀与跃迁,用实际行动和实践成果为发展中国家和后发国家提供了现代化路径选择。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坚持个体与整体的辩证统一,将自身命运与世界命运相融合,主张各文明间的平等交流与对话,推动了世界不同文明间的共生发展,破除了西方宣扬的“文明冲突论”,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形成清扫了思想迷雾,为人类文明新形态构建贡献了中国方案,创造了人类文明发展新路径,推动着人类文明新形态向前发展,促进人类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