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487)
2023(12223)
2022(10362)
2021(9190)
2020(7900)
2019(17725)
2018(17132)
2017(32688)
2016(17986)
2015(20021)
2014(20040)
2013(19980)
2012(18831)
2011(17379)
2010(17518)
2009(16445)
2008(16191)
2007(14828)
2006(13160)
2005(11513)
作者
(56946)
(48056)
(47884)
(45548)
(30263)
(23164)
(21795)
(18806)
(17928)
(16849)
(16589)
(15744)
(15390)
(15030)
(14964)
(14819)
(14813)
(14149)
(13848)
(13779)
(12182)
(11736)
(11635)
(11039)
(10878)
(10552)
(10478)
(10461)
(9703)
(9554)
学科
(95492)
经济(95319)
管理(50149)
(46366)
方法(38779)
(37462)
企业(37462)
数学(33196)
数学方法(32956)
(21800)
中国(21101)
地方(20639)
(20393)
(19268)
业经(19162)
(15154)
贸易(15151)
(14648)
农业(14546)
(14240)
(13873)
地方经济(13567)
环境(13499)
理论(12316)
(11378)
财务(11360)
财务管理(11331)
(11313)
金融(11310)
(11171)
机构
大学(275551)
学院(273786)
(121652)
经济(119408)
管理(101027)
研究(98263)
理学(87681)
理学院(86617)
管理学(85118)
管理学院(84615)
中国(71128)
科学(62438)
(57075)
(55658)
(51902)
(51819)
研究所(47621)
业大(46076)
农业(44321)
中心(43824)
财经(42140)
(40861)
经济学(38797)
(38162)
北京(35458)
经济学院(34970)
(34633)
师范(34171)
(34142)
(31650)
基金
项目(183879)
科学(143274)
基金(134139)
研究(126358)
(119950)
国家(118956)
科学基金(99909)
社会(84010)
社会科(78687)
社会科学(78654)
(72106)
基金项目(71425)
自然(65553)
自然科(63874)
自然科学(63845)
自然科学基金(62759)
(60942)
教育(57218)
资助(54128)
编号(48714)
重点(42042)
(40376)
(40352)
成果(38941)
(37868)
科研(36077)
计划(35571)
创新(35534)
国家社会(35021)
教育部(34027)
期刊
(135161)
经济(135161)
研究(78137)
学报(52329)
(50050)
中国(49564)
科学(44987)
(40303)
大学(38105)
学学(36574)
管理(34824)
农业(33280)
经济研究(23179)
财经(22072)
(21839)
金融(21839)
教育(21296)
技术(21293)
业经(20279)
(19093)
问题(17913)
(17488)
技术经济(15324)
(14803)
(13949)
统计(13762)
业大(13391)
商业(13273)
世界(12615)
科技(12547)
共检索到39996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宏  
根据我国民政部和国家统计局的相关统计资料,我国最近30年来由自然灾害所导致的经济损失无疑存在着不断扩大的趋势。然而,自然灾害损失是由自然变异因素和社会经济的易损性共同决定的,同样的灾害事件在不同的经济与社会环境条件下发生,其后果与影响显然不会相同。为此,本文对我国自然灾害损失的社会经济因素进行了时间序列建模与分析,探究了我国自然灾害损失的演变与经济增长、人口、教育以及医疗等因素的发展变化之间的关系。经一系列的实证检验我们发现,我国自然灾害损失的变化与发展,在相当程度上是可以由一系列社会经济因素来加以解释的。具体来说,经济总量与规模的扩大、人口受教育水平的提高、政府对灾害投入的增加以及医疗卫生条...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罗洎  
根据中国1991~2010年各省的数据,使用面板数据模型研究了中国区域社会经济环境与自然灾害抗御能力间的内在联系。实证结果表明:人均生产总值的增加、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提高、第三产业产值占GDP比重和公共教育经费占GDP比重的增加以及每千人医生数的增加可以显著的提高区域灾害抗御能力;增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提高GDP增速对区域灾害抗御能力的影响不显著。增加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可减少因灾死亡人数和受灾人口数,但会加大因灾直接经济损失,因而对区域灾害抗御能力的最终影响不能确定。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波  韩静轩  
应用灰色系统理论中关联分析方法和GM(1,1)预测模型,对自然灾害经济损失与其相关影响因素之间进行了灰色关联分析,并对自然灾害经济损失和各个影响因素进行了GM(1,1)预测,进而在预测值基础上进行了趋势关联分析,从而可以发现自然灾害经济损失与其相关影响因素之间发展变化的规律,为制定相应政策和做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何爱平  赵仁杰  张志敏  
近年来,伴随全球经济发展,包括自然灾害、环境灾变以及人为灾害造成的损失呈现不断加剧的趋势,因而灾害的社会经济影响和应对机制也成了近年来经济学研究的重点领域。国外文献对灾害的社会经济影响研究可以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宏观层次的研究主要关注灾害对宏观经济运行的影响及其作用的路径,包括灾后投资收益效应、人力资本积累效应和技术进步的产出效应等;微观层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灾害对个体行为选择的作用上。灾害的应对机制主要讨论了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在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下应对灾害冲击时的作用,并从受灾地的现实出发,提出灾害应对机制的培育策略。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杨萍  
本文基于1982~2006年全球94个国家的跨国数据,利用系统GMM估计方法,从中长期角度考察自然灾害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对所有国家样本的研究表明,自然灾害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系数较小且不显著。对发展中国家样本的研究表明,旱灾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影响尤为明显。洪灾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农业生产增长。地震带来了工业部门的经济增长。政府应科学评估不同自然灾害对不同经济部门的影响差异,以制订有效的防灾、减灾策略。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颖  
文章从"汶川地震"后生产消费物资的供求,各方援助和政府宏观调控等角度对地震对物价水平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住房、日用消费品和粮食的供求变化可能会分别引发需求性的、结构性的和周期性的价格上涨;国内援助会使购买力发生区域性转移,而国外援助,货币性援助将会是物价上涨的助推器;基础设施投资和财政支出的增加会引发需求拉动型的通胀和货币供给的增加。作者针对以上的情况提出了自己的对策和建议。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吕爱清  邱爱保  卞新民  
食物安全的基础是食物生产安全,食物生产安全有赖于食物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江西食物生产要素驱动因子分析表明,化肥用量、灌溉面积、机械动力和农村用电是食物生产正向强驱动因子,劳动力、种植面积是食物生产正向次强驱动因子,成灾面积是食物生产负向次强驱动因子。1978—2003年江西食物生产总量与食物生产要素保障度呈现高度正相关(γ=0.885),这表明江西食物生产总量受生产要素投入驱动,资源因子锐减是导致2000-2003年江西食物总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江西自然灾害因子分析表明,洪涝灾害面积、低温灾害面积、洪涝绝收面积和低温绝收面积是导致自然灾害的强驱动因子,干旱灾害面积、干旱绝收面积、风雹灾害面积和风...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孙阿丽  石勇  石纯  许世远  王军  
沿海地带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然而特殊的地理位置、高度集中的人口和财富也决定了其面临灾害具有较高的脆弱性。本文在讨论脆弱性内涵的基础上,理清了脆弱性、风险与灾情的关系,总结了自然灾害脆弱性评估的三种方法:基于历史数据、指标体系和实际调查的灾损率曲线。与国内依赖指标体系评价脆弱性不同,文章采用演绎法,据历史灾情参考全球尺度灾害风险评估国际计划的基本思路做灾后脆弱性的评估。在不考虑自然因素的前提下,采用相关分析方法找出影响自然灾害脆弱性的社会因素,结果表明:人口密度、人均产值、地均GDP三要素与脆弱性间具备显著的相关关系。最终,对沿海区域自然灾害脆弱性的特点进行研究,探讨了该区域宏观脆弱性的区域分异...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王艺明  陈美兰  王晓  
本文构建了一个包含自然灾害的两部门内生增长模型。研究发现,自然灾害对长期增长的影响幅度取决于其造成的人力资本存量损失。同时,灾害发生会促使经济主体更多地投资于人力资本。本文应用跨国数据分析了自然灾害风险、经济增长和人力资本投资间的长期关系,发现自然灾害对宏观经济活动有重要影响,并主要通过影响人力资本投资行为发生作用。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吴吉东  李宁  温玉婷  胡爱军  崔维佳  张鹏  
灾害的损失受灾前经济发展水平、灾种差异、灾后恢复重建策略、灾害管理水平和灾害保险体系完善程度等复杂因素的影响,加上基础数据精度、获取难度和校验的不确定性,目前还没有有效的灾害间接经济损失评估方法。而已有间接经济损失评估方法存在不足:首先,评估对灾害间接经济损失的构成、时空维界定模糊;其次,评估模型假设太多往往偏离灾后实际经济状况;最后,模型对灾害扰动的动态影响机制考虑不足,往往忽视灾后经济系统的弹性和部门生产容量的动态变化特征。因此,在进行灾害损失评估时应注意灾害对经济影响的动态机理,结合不同灾害类型对经济影响的特点和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合理设置相关参数,使模型更切合实际,从而更合理有效的评估灾害造成的间接损失。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孙梦洁  陈宝峰  丁文喜  石高超  
本文以汶川地震为研究背景,通过构建灾害发生前后灾区农户的收入模型,实证研究了灾前、灾后影响受灾地区农户收入的主要因素及其异同。除此之外,本文从高低收入组间差异角度,实证分析了灾害发生前后农户收入影响因素的组间差异。研究表明,无论是灾前还是灾后,外出务工对农户收入都具有显著的正向增长作用,且灾后这种影响比灾前有所扩大。地震发生后,家庭经营收入对农户收入的增长作用比灾前有所增加。地震对高低收入组农户外出务工情况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由此可能导致高低收入组间农户收入差距的进一步扩大。最后,本文提出了相应的政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闫绪娴  苗敬毅  王少雅  
文章通过因子分析,构建了基本社会发展形态及社会保障易损性、社会分层及人口易损性、区域医疗易损性、弱势群体易损性四个层面的自然灾害社会易损性评价指标体系,并以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2000~2011年数据为例,运用投影寻踪聚类方法和Arcgis软件,对其进行了四个层面的空间格局和区域差异分析。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闫绪娴  
通过投影寻踪—因子分析,构建了弱势群体易损性、社会及社会保障易损性、人口易损性3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的自然灾害社会易损性评价指标体系,并以中西部地区2000—2011年数据为例,运用投影寻踪聚类方法,对其进行了三个层面的空间特征和区域差异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自然灾害社会易损性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山西、河南、湖北、湖南、贵州、广西、宁夏为第一类,自然灾害社会综合易损度最高。陕西、甘肃、西藏、云南、内蒙古、新疆、青海为第二类,自然灾害社会综合易损度较高。江西、安徽、重庆、四川为第三类,自然灾害社会综合易损度较低。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常立新  
根据包头市自然灾害的实际情况,概括出本地区自然灾害的三大特点(自然灾害多,发生机率高,造成的损失大)。并从危害程度、时空分布、形成原因等方面对六种主要灾害进行剖析,提出了减灾措施。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都闪闪  侯宇恒  
气候变化及其带来的自然灾害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和金融安全稳定的重要影响因素,及时防范气候变化风险可能带来的影响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在气候变化与经济增长、金融风险及其相关领域研究综述的基础上,以自然灾害冲击、金融中介以及多个经济主体为分析对象构建了DSGE模型,阐明了自然灾害对金融变量的影响以及传导机制。研究发现:自然灾害冲击短期使资产价格上升,长期使资产价格下降,并提高了资本收益率的风险溢价;自然灾害冲击对银行信贷需求和总资产造成负向冲击,并使产出和资本存量减少;自然灾害冲击主要通过资产价格、融资成本以及信贷需求产生影响,加剧金融风险并反馈于实体经济。基于此,本文提出通过碳减排等措施缓解气候变化引发的自然灾害与金融风险,完善应对自然灾害的体制机制建设,重点防范自然灾害对金融体系的负面冲击效应及相关风险。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