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687)
2023(8611)
2022(7298)
2021(6892)
2020(5941)
2019(12843)
2018(12739)
2017(23598)
2016(12686)
2015(14037)
2014(13431)
2013(13201)
2012(11793)
2011(10671)
2010(11069)
2009(11155)
2008(10347)
2007(9045)
2006(8191)
2005(7375)
作者
(35409)
(29399)
(29262)
(27636)
(18658)
(14019)
(13424)
(11180)
(11083)
(10739)
(10167)
(9780)
(9348)
(9158)
(9014)
(8887)
(8756)
(8704)
(8545)
(8534)
(7194)
(7033)
(6972)
(6748)
(6705)
(6622)
(6569)
(6511)
(5877)
(5865)
学科
管理(45642)
(41241)
经济(41200)
(39612)
(33460)
企业(33460)
方法(17928)
(16621)
数学(13296)
数学方法(13106)
中国(12772)
(12751)
财务(12716)
财务管理(12687)
企业财务(12057)
业经(11810)
(11443)
(10928)
保险(10835)
理论(10733)
(10701)
(10108)
银行(10104)
(9428)
地方(9026)
(9001)
(8915)
金融(8914)
(8212)
贸易(8203)
机构
学院(172394)
大学(168871)
管理(69828)
(59374)
经济(57699)
理学(56486)
理学院(55869)
管理学(54884)
管理学院(54534)
研究(52637)
中国(47260)
(36455)
(34808)
科学(33518)
(27323)
中心(26363)
财经(26061)
(25773)
(23813)
(23419)
北京(23280)
(23160)
研究所(23048)
(23006)
师范(22945)
业大(22481)
(19654)
财经大学(19322)
农业(18428)
师范大学(18103)
基金
项目(109650)
科学(85828)
研究(80414)
基金(78882)
(68801)
国家(68251)
科学基金(59051)
社会(49624)
社会科(46878)
社会科学(46865)
(42885)
基金项目(41936)
自然(39658)
自然科(38522)
自然科学(38507)
自然科学基金(37811)
(35981)
教育(35882)
编号(34492)
资助(32937)
成果(27656)
重点(24273)
(22831)
课题(22735)
(22281)
项目编号(21810)
(21766)
科研(21192)
大学(20418)
创新(20386)
期刊
(72832)
经济(72832)
研究(48924)
中国(34937)
(29738)
管理(26916)
学报(24852)
科学(23954)
(21621)
金融(21621)
(21330)
大学(18541)
学学(17187)
教育(15665)
农业(14374)
技术(13450)
业经(12935)
图书(12357)
财经(12077)
(10645)
经济研究(10483)
(10270)
财会(10091)
会计(9762)
(9564)
资源(9020)
理论(8840)
书馆(8496)
图书馆(8496)
情报(8296)
共检索到27041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开管理评论  [作者] 阮文奇  张舒宁  李勇泉  
随着互联网快速发展,网络已成为信息扩散的主要媒介,景区危机事件信息扩散与舆情传播呈现新的态势及形式特征,危机信息流对景区的影响更加复杂,景区风险管理急需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重视。本文以"8·8九寨沟地震"为例,依托网络大数据,运用信息扩散半径、空间自相关等方法探讨景区自然灾害型危机信息流的扩散规律,再通过旅游本底趋势线、空间响应指数及地理探测器,分析虚拟旅游流对危机信息流扩散的响应机制。研究结论如下:(1)自然灾害型危机信息流扩散呈现"爆发期—衰退期—稳定期—长尾期"4个发展阶段;(2)危机信息流扩散具有经济趋向性、本地集中性和人口集中性等特征,也符合距离衰减规律;(3)危机信息流与虚拟旅游流存在负向关系,对潜在游客行为具有负面影响,且危机信息流的负面效应具有一定滞后性;(4)不同区域虚拟旅游流的响应强度存在明显差异,主要受空间距离、经济发展水平、人口规模等因素的影响,其中空间距离是影响虚拟旅游流响应强度的最主要因素。本研究揭示了旅游危机信息流扩散的规律特征及负面效应,为旅游危机信息流的微观导引机制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深化了学界对旅游危机信息流的理解与认识,为景区危机信息流扩散的负面效应规避及风险管理提供了理论指导。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李宜聪  张捷  刘泽华  张宏磊  苏醒  陈星  
突发危机事件严重影响旅游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国内客源市场是中国旅游目的地市场构成的主体,研究国内客源市场受危机事件的空间影响规律,有助于增进理论认识并为恢复目的地的旅游业发展提供借鉴指导。文章以经历过2008年"5·12"汶川地震的九寨沟景区为例,以国内客源市场为研究对象,以地震前后第一手抽样调查资料为数据源运用地理集中度指数、客源市场半径、距离累计曲线等方法,引入"冲击波"的思想,对不同距离的客源市场恢复特点进行归纳。研究发现:自然灾害型危机事件后,景区客源市场地理集中度指数降低而客源吸引半径增加,表明危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吕斌  李国秋  杨国庆  
笔者认为整个危机的演变过程与危机管理的过程一直伴随着危机信息流,通过对危机信息流的掌控——如事先的采集与监控、事中的有效分析,以及处理过程中的定向扩散等,可以对危机进行有效管理。文章针对危机管理的事前管理、事中管理和事后管理,挖掘出了危机管理中的信息流和信息需求,并提出了危机管理的信息流控制方法。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叶欣梁  温家洪  丁培毅  
首先介绍近年来国内外旅游目的地面临的各类安全问题,阐述了旅游地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的相关概念以及和应急管理的区别,探讨建立重点旅游地区自然灾害风险管理框架的方法和内容。通过自然灾害分析、区域脆弱性分析和旅游地的暴露分析,就未来固定时间段内该目的地可能造成的潜在损失进行计算。为了将潜在损失控制在能够接受的范围内,由当地政府协同旅游管理部门与利益相关各方共同探讨降低灾害风险的工程手段和技术手段,并且核算为此所需要的投入,在潜在损失和投入之中进行决策,提出该旅游地区的区域发展目标和政策。该风险管理框架是从游客、当地政府、旅游经营企业、当地居民四方利益相关者之间合作参与旅游风险管理出发,提出四位一体的旅游...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杨婷婷  阮文奇  张舒宁  
旅游全球化进程中,跨境危机事件对客源地旅游需求产生了极大影响,而互联网时代下,高效的信息传播又为旅游需求变化增添了不确定性,探讨旅游需求对跨境危机事件信息扩散的响应规律及逻辑至关重要。文章以泰国普吉岛沉船事件为例,基于网络大数据衡量危机事件信息扩散与客源地旅游需求,运用地理空间分析、响应指数、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探究客源地旅游需求对跨境危机事件信息扩散的响应规律与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跨境危机事件影响下,旅游需求呈现明显的经济趋向性,其中以长三角城市群为核心的华东地区及以京津冀为核心的华北地区受到的影响最大。(2)客源地旅游需求对跨境危机事件信息扩散的强响应区域主要集中于中西部地区,东南地区为弱响应区域,整体呈现明显的空间异质性。(3)跨境危机事件背景下,旅游需求空间响应强度主要受人口规模、经济发展水平及交通发展水平的影响,与境内危机事件不同,这些影响因素均起负向作用。文章揭示了客源地旅游需求对跨境危机事件信息扩散的空间响应规律及逻辑,深化了学界关于信息扩散对旅游需求导引作用的认识,从信息扩散的宏观地理空间视角拓展了危机事件与旅游需求关系研究的理论体系,为跨境旅游安全治理与舆情管控提供了理论参考。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阮文奇  李勇泉  
探讨自然灾害型危机事件对客源市场需求的影响,可为危机事件后市场潜力分析、灾后重建及旅游竞争力恢复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启示。文章以"8·8九寨沟地震"为例,运用客源吸引半径、距离累计曲线、空间自相关、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探讨自然灾害型危机事件对客源地旅游需求的影响强度及空间差异。研究发现:(1)地震对九寨沟客源市场需求影响极大,但随着时间推移,影响作用呈现弱化趋势。(2)地震之后,客源地旅游需求急剧下降,客源吸引半径扩大,邻近客源地旅游需求下降明显,需求累计曲线放缓。(3)旅游需求短期内呈现空间集聚趋势,热点和次热点区域整体东移,"高—高"和"低—高"集聚态势区域增多,且集中于东部地区,即旅游需求重心向东部地区转移,空间结构受到严重冲击。(4)地震对各个客源地旅游需求都存在一定影响,且影响强度存在空间差异性,其中邻近客源地受到的影响最大,其次为远距离客源地。(5)空间距离与自然灾害型危机事件的影响强度呈现U型非线性关系。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傅蕴英  宋沁蓓  康继军  
近年来,旅游业正日益成为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自然灾害型重大危机事件以其突发性和不可控性往往给区域旅游业的发展造成剧烈的冲击,评估此类事件的后果和影响对旅游业的布局与发展,特别是对灾后区域旅游业的复苏与旅游形象重建有重要指导作用。文章以四川汶川地震为例,采用合成控制法构建反事实框架,量化评估了四川省入境旅游业因地震的损失程度。实证结果表明,汶川地震使四川省入境旅游业遭受了严重损失,2008年国际旅游外汇收入比预计值减少424.55百万美元,预期下降幅度达到73.4%;地震对入境旅游业的影响持续到2010年,直至2011年才基本恢复到震前水平。研究结果表明,地震对旅游业的影响剧烈且不是暂时性的,在旅游业的布局与发展、灾区旅游业重建规划设计及实践中应对此予以充分重视。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叶欣梁  温家洪  邓贵平  
文章采用参与式地理信息系统(PGIS)技术,模拟景区未来典型自然灾害风险情景,建立典型致灾因子强度与灾害风险情景对应关系;对旅游资源、旅游设施进行分类,分析游客居民景区内时空分布特征,建立致灾因子强度与景区承载体的脆弱性对应关系;最后通过拟合风险曲线,建立景区综合灾损模型并预测出多情景年均损失。综合景区利益相关方可接受风险,基于灾损和防灾成本进行风险决策。案例研究以九寨沟树正景群为例,模拟九寨沟在分别遭遇20、50、100、200、500、1000年一遇6种暴雨情景下引发泥石流的流速、流量和冲击力,建立6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段伟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王兴贵  杨荣金  税伟  
为有效应对旅游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推动海螺沟景区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基于突变理论,分析了海螺沟景区旅游危机的类型与诱因。研究发现,海螺沟景区旅游危机是由自然灾害、人为因素综合作用产生的不利于海螺沟景区旅游发展的突变现象。要预防、控制海螺沟景区旅游危机发生和发展,必须围绕"管理机构、危机预警机制、危机事件处理、危机意识与旅游发展模式"等,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章小平  任佩瑜  邓贵平  
旅游景区危机具有普遍性和极大的破坏性。为有效避免危机的发生,降低危机对景区造成的破坏,旅游景区应未雨绸缪,加强危机管理。本文在综述旅游危机管理相关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复杂性科学理论解读危机的成因及其演变过程,将旅游景区危机管理划分为危机前、危机和危机后三个阶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旅游景区危机管理5R模型。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陈文君  
景区是一种非常特殊的企业,景区危机具有自身鲜明的特点。本文比较系统地探讨了旅游景区危机及其管理问题。认为旅游景区可能发生的危机主要有由自然灾害或人为因素引起的突发性事件和完全由于人为因素引起的潜在危机两大类,着重对我国旅游景区的主要危机类型如战略危机、旅游资源和产品危机、形象和品牌危机、服务质量危机、突发事件危机、人才危机等进行了较深入的剖析。并深入分析了我国旅游景区实施危机管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最后结合我国旅游景区危机特点,从危机防范、危机处理和危机总结3个方面提出了旅游景区危机管理的措施和对策。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董晓莉  张捷  吴必虎  蒋志杰  乌铁红  董雪旺  
旅游目的地意象一经形成并非一成不变,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因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发生改变。5.12地震这一重大突发事件对四川九寨沟风景区旅游者感知意象的影响如何?对比分析2008年5月(汶川地震前)和2009年5月的旅游者感知意象,发现认知意象虽略有下降,但由于地震对九寨沟风景区没有造成实质破坏,而且已经经过了一年的恢复,变化不是很明显;但受情感意象的影响,旅游者的忠诚度有明显提升;另外,旅游者对九寨沟风景区旅游安全、社会治安的认知有明显下降。结构方程均值模型的运用解决了传统研究方法不能直接进行潜在结构变量之间比较的问题,开拓了旅游目的地意象感知研究方法的新视角,同时也深化了结构方程模型在旅游研...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李蔚  杨洋  
旅游业的综合性、依赖性和脆弱性特征,决定了旅游业对自然灾害具有高敏感性。从2008年的汶川地震,到2013年的芦山地震,再到2017年的九寨沟地震,每次自然灾害都严重冲击受灾目的地的旅游业。作为全球自然灾害高发地区之一,我国各类自然灾害十分频繁,旅游业遭受的损失非常巨大。根据紧急事件数据库(Emergency Events Database,EM-DAT)的记录~((3)),从2000年到2019年的20年间,我国发生地震、洪水、山体滑坡、极端天气等各类自然灾害583次,年均近30次;全球也面临相似情况,这20年间共发生9883次自然灾害,年均495次。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杨霞  
如何减少自然灾害对人类生命、财产、社会功能和生态环境等各方面造成的巨大损失,是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挑战。作为风险管理的重要技术之一,风险转移技术可以分为控制型和融资型两类。保险是其中一种重要的融资型风险转移技术,可以适用于自然灾害风险转移。自然灾害风险可以保险方式转移的前提是其必须满足技术、经济与社会三大条件,即符合保险精算原则、供求双方愿意交易和法律政策允许。具体的自然灾害风险转移方式包括保险转移方式、再保险转移方式和ART方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