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973)
- 2023(2135)
- 2022(1758)
- 2021(1657)
- 2020(1282)
- 2019(2883)
- 2018(2675)
- 2017(4845)
- 2016(2557)
- 2015(2763)
- 2014(2549)
- 2013(2677)
- 2012(2346)
- 2011(2287)
- 2010(2233)
- 2009(1951)
- 2008(1968)
- 2007(1483)
- 2006(1329)
- 2005(1146)
- 学科
- 济(12423)
- 经济(12419)
- 管理(7090)
- 业(6812)
- 方法(5252)
- 数学(4912)
- 数学方法(4880)
- 企(4089)
- 企业(4089)
- 农(3800)
- 业经(2988)
- 贸(2864)
- 贸易(2863)
- 易(2751)
- 农业(2542)
- 中国(2493)
- 地方(2434)
- 学(2148)
- 环境(2144)
- 财(1890)
- 米(1877)
- 玉(1867)
- 玉米(1867)
- 产业(1863)
- 黍(1710)
- 玉蜀黍(1708)
- 蜀(1708)
- 蜀黍(1708)
- 资源(1564)
- 服务(1475)
- 机构
- 学院(37747)
- 大学(37497)
- 济(17072)
- 经济(16841)
- 研究(14921)
- 管理(13648)
- 理学(11856)
- 理学院(11669)
- 管理学(11487)
- 管理学院(11410)
- 中国(10874)
- 农(10488)
- 科学(9768)
- 农业(8527)
- 所(8232)
- 京(7800)
- 业大(7777)
- 研究所(7631)
- 中心(6892)
- 财(6488)
- 经济学(5733)
- 农业大学(5494)
- 科学院(5466)
- 财经(5422)
- 经济学院(5232)
- 院(5223)
- 江(5115)
- 经(5030)
- 省(4867)
- 北京(4850)
共检索到5438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谢美娥
本文考察自然灾害(含气候变迁)和粮食生产收成两种因素,对1738—1850年台湾粮价变动的影响。笔者利用《中国近五百年旱涝分布图集》中两个台湾站点的旱涝等级数据,以及清代档案中的收成分数,进行量化分析。结果发现:在气候变迁与自然灾害的关联方面,近人研究认为冷期重大自然灾害偏高而暖期较少,清代台湾的情形亦然。1750年代前及1830年代起都是冷期,严重的自然灾害频率则增加;1750年代后台湾气候由冷渐暖,自然灾害频率趋减。气候趋暖而且发生严重自然灾害的年分相对较少的时期,正是台米出口的兴盛期。其次,在自然灾害与粮价变动的关联方面,本研究证实,自然灾害因素仅在部分的短期年段对米价起作用,长时段的作...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陆满平
自然灾害对社会政治经济具有深刻而全面的影响。本文试从理论上阐述自然灾害与价格变动的相关性,并就物价工作如何减轻自然灾害对价格变动的影响,提出粗浅看法。一、自然灾害与价格变动的相关性价值和价格的决定都离不开自然条件,如自然条件的差别直接关系到社会生产和...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王业键 黄莹珏
历史时期气候的变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最明显的在于农业生产与粮食供应。气候的冷暖变化和雨量多寡,影响农作物生长期的长短及产量,和自然植被区域的界线。本文考察清代气候的冷暖变迁、自然灾害、粮食生产与粮价变动的关系,我们发现,第一,华东、华北地区,气候的冷暖周期与旱涝的多寡有关。冷期自然灾害较多,正常年相对地较少;暖期自然灾害较少,正常年相对地较多。第二,清代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粮价高峰大都出现在自然灾害多的年份。第三,1641—1720年,1741—1830年粮价与当时旱灾的变动大体一致,1831—1880年的粮价与当时涝灾的变动一致。第四,长期气候变迁与粮价并无明显关系。冷期粮价未见上升,暖期未见粮...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黄冠佳 温思美
通过理论和实证研究,检验清代农民起义的诱因。首先介绍清代气候、人口与民族、农业技术的历史背景。然后建立人口、产量、饥荒与起义的理论模型,讨论发生自然灾害和赈灾情况下的动态均衡,并进行案例分析。最后通过计量分析,分析了自然灾害、人口数量和增殖率、饥荒、赈灾在农民起义中的作用。研究表明,导致农民起义的直接因素是饥荒。对饥荒的赈灾能显著地降低农民起义的发生概率;自然灾害的系数不显著,其滞后项系数显著但不稳健;人口数量对农民战争的作用显著为正,但人口增殖率对农民战争的作用显著为负;米价指数对农民战争的作用不显著。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李军 李志芳 石涛
本文通过对清代山西自然灾害与粮价波动的相关度的分析指出,二者呈显著相关。这一结论的出现与当时人口的增加、美洲白银大量输入引起的货币贬值以及人为阻碍市场流通等因素有关。但是,由于清代运行良好的制度保障以及晋商的作用等抑制因素的存在,这种相关是微弱的,偏向低度相关。本文的借鉴意义在于完善的制度保障、稳定的货币利率、畅通的市场体系等对于国家粮食安全以及经济运行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自然灾害 粮食价格 清代 山西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刘响 王尚义 田毅 丁柏峰
通过整理和分析清代汾河上游灾害的频次、类型和等级,运用小波分析、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对其时空特点及原因展开探讨。结果表明:研究区在清代共发生自然灾害111次,灾害类型包括水灾、旱灾、冰雹、地震、蝗灾和霜冻,灾害等级分为重度、中度、轻度。中度水灾频次最多。水灾、旱灾、霜冻之间有显著的相关性。自然灾害的年际变化呈现出高—低—高3个时段,整体呈递减趋势,10 a频次在公元1690—1699年最高,主周期变化为37~38 a。灾害种类的空间分布较为一致,阳曲最多。其原因与明清小冰期、ENSO事件和区域内的小气候、落后的农业条件、人口增多导致的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等有关。
关键词:
汾河上游 自然灾害 时空分布 清代
[期刊] 改革
[作者]
彭克强
粮食安全问题始终关系着中国经济社会的稳定和健康发展。近年来,由于能源危机的持续升级,生物能源生产加快发展,中国粮食安全问题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基于中国自然灾害频繁的国情,对1978~2006年粮食生产与自然灾害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表明,二者之间呈现显著负相关关系。中国今后应着力强化农业水利设施投资建设以提升粮食生产能力。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常立新
根据包头市自然灾害的实际情况,概括出本地区自然灾害的三大特点(自然灾害多,发生机率高,造成的损失大)。并从危害程度、时空分布、形成原因等方面对六种主要灾害进行剖析,提出了减灾措施。
关键词:
自然灾害 时空分布 防御措施 包头地区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杨霞
如何减少自然灾害对人类生命、财产、社会功能和生态环境等各方面造成的巨大损失,是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挑战。作为风险管理的重要技术之一,风险转移技术可以分为控制型和融资型两类。保险是其中一种重要的融资型风险转移技术,可以适用于自然灾害风险转移。自然灾害风险可以保险方式转移的前提是其必须满足技术、经济与社会三大条件,即符合保险精算原则、供求双方愿意交易和法律政策允许。具体的自然灾害风险转移方式包括保险转移方式、再保险转移方式和ART方式。
关键词:
自然灾害 风险转移 保险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王晟哲
文章应用空间自相关模型和GIS技术,测算并绘制出自然灾害受灾面积省域分布Moran's I散点图,藉此呈现自然灾害高—高、低—低、高—低、低—高集聚4种空间象限关系,并通过LISA集聚图划分了集聚分布区域,发现空间分布并非随机而是具有规律可循的,存在显著空间依赖性特征,并呈现出省域旱灾、风雹等损失类型的带状、团状、点状或离散等空间分布规律和特征。研究发现,自然灾害频发、生态脆弱区域往往与贫困地区存在空间叠加关系,致贫返贫效应长期恶性循环且难以消除。
关键词:
自然灾害 空间特征 扶贫搬迁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尹衍雨 王静爱 雷永登 易湘生
自然灾害损失虽然不可避免,但可通过调整人类活动规避或减轻风险,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灾害共存的协调适应。本文基于适应自然灾害研究发展的历程,综述了现有适应性研究中的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前者主要集中在对多尺度的适应主体综合分析、底层家庭或群体适应以及顶层的政策适应等方面;而后者主要集中在生态系统适应、民众或区域适应对策优选及适应能力评估等方面。基于数理模型或者实地观测实验的定量评估以及多指标、多标准的综合评估方法是适应自然灾害定量研究的主流。研究表明:①适应自然灾害研究有向综合性和精细化方向发展的趋势,一些系统综合分析方法以及本地乡土的适应自然灾害逐渐引起重视。②目前适应自然灾害研究方法上存在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两种研究途径,而探索这两种途径有效结合的多尺度综合研究方法是适应自然灾害研究的关键。
关键词:
适应自然灾害 研究方法 定性 定量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李华 孔冬艳 陈会广
对土地整治和自然灾害的内涵进行界定,借助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CNKI)的中国知网知识发现网络平台以及相关资料,并在相关理论和技术手段的支持下,从地质灾害、洪涝灾害、地震灾害等对土地影响较大的灾害,土地整治中的生态环境建设,以及存在问题较多的农村土地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梳理和总结。结果发现:地质灾害与土地整治方面的研究较为丰富,农村土地整治方面的研究较多,另外以丘陵区为例进行土地整治项目也较多。在整治区域上,以生态环境较为脆弱的西部地区为主。RS和GIS技术在土地整治中的应用越来越多,为土地整治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未来相关研究应更加全面的进行土地综合整治,在土地整治前后充分考虑可能遭受的灾害和遭受灾害后如何实现最大效益,从而保障被整治土地最大化的为人民服务。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叶欣诚
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台湾地区自然灾害频发,损失较大,因此灾害教育也备受重视,通过一系列项目历程回顾,包括教育主管部门专业培育、机制研拟、实验研发、推动落实阶段;"消防署"相应计划。旨在总结成功经验,发现存在问题:指出应落实灾害教育于学校教育,并应建立主责单位,以期灾害教育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
台湾 灾害教育 防救教育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吕爱清 邱爱保 卞新民
食物安全的基础是食物生产安全,食物生产安全有赖于食物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江西食物生产要素驱动因子分析表明,化肥用量、灌溉面积、机械动力和农村用电是食物生产正向强驱动因子,劳动力、种植面积是食物生产正向次强驱动因子,成灾面积是食物生产负向次强驱动因子。1978—2003年江西食物生产总量与食物生产要素保障度呈现高度正相关(γ=0.885),这表明江西食物生产总量受生产要素投入驱动,资源因子锐减是导致2000-2003年江西食物总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江西自然灾害因子分析表明,洪涝灾害面积、低温灾害面积、洪涝绝收面积和低温绝收面积是导致自然灾害的强驱动因子,干旱灾害面积、干旱绝收面积、风雹灾害面积和风...
关键词:
食物生产 生产要素 自然灾害 驱动因子
[期刊] 税务与经济
[作者]
王晓丽 许锐 郝玲
自然灾害对吉林省粮食生产年均造成60亿元的损失,自然灾害已成为阻碍吉林省农业持续、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提高农业自然灾害的预测水平,增强抵御农业自然灾害的能力,是吉林省农业发展的关键。
关键词:
自然灾害 吉林省 粮食生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