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156)
2023(5820)
2022(4760)
2021(4245)
2020(3492)
2019(7398)
2018(7005)
2017(12810)
2016(7218)
2015(7454)
2014(7066)
2013(6794)
2012(6016)
2011(5362)
2010(5115)
2009(4596)
2008(4516)
2007(3736)
2006(3106)
2005(2489)
作者
(23491)
(19778)
(19753)
(18365)
(12309)
(9740)
(8702)
(7820)
(7522)
(6718)
(6695)
(6380)
(6378)
(6372)
(6122)
(5971)
(5958)
(5956)
(5714)
(5555)
(5310)
(4755)
(4498)
(4476)
(4410)
(4351)
(4333)
(4297)
(4254)
(4018)
学科
(24731)
经济(24699)
管理(20626)
(19577)
(14871)
企业(14871)
方法(12517)
数学(11505)
数学方法(11389)
(7698)
(7244)
(6952)
贸易(6950)
(6808)
(6572)
中国(6070)
业经(5803)
农业(5520)
环境(5185)
技术(4810)
(4713)
财务(4712)
财务管理(4708)
企业财务(4486)
(4197)
(4071)
产业(4021)
(3776)
(3628)
地方(3599)
机构
学院(101001)
大学(100928)
(39242)
经济(38640)
管理(37413)
研究(35567)
理学(33734)
理学院(33350)
管理学(32595)
管理学院(32458)
(28986)
科学(26340)
中国(24521)
业大(23751)
农业(23444)
(20538)
(19409)
研究所(18459)
农业大学(16231)
中心(15889)
(15654)
(13649)
财经(13449)
(12873)
(12681)
(12468)
(12309)
北京(12208)
经济学(12129)
科学院(12021)
基金
项目(79352)
科学(60955)
基金(58847)
(55812)
国家(55379)
研究(47546)
科学基金(45991)
自然(33298)
自然科(32359)
自然科学(32339)
基金项目(31847)
自然科学基金(31804)
社会(31664)
(31609)
社会科(30139)
社会科学(30131)
(26896)
资助(23142)
教育(21009)
重点(18266)
计划(18132)
(16975)
科技(16730)
(16490)
科研(16347)
(16338)
编号(16081)
创新(15957)
(15799)
(14092)
期刊
(34355)
经济(34355)
学报(28248)
(25209)
研究(22134)
科学(22024)
大学(19907)
学学(19586)
农业(16950)
中国(15377)
(11459)
管理(11415)
(9315)
业大(9034)
农业大学(7504)
(7442)
科技(6933)
林业(6734)
经济研究(6663)
业经(6628)
财经(6287)
(6285)
金融(6285)
技术(5670)
(5350)
自然(5345)
问题(5071)
商业(5035)
中国农业(4983)
(4775)
共检索到13020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林娇芬  林河通  陈绍军  刘木水  陈莲  
以安溪油柿鲜叶为原料,研究室温自然摊放萎凋工艺对柿叶化学成分含量和柿叶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杀青工序前增加萎凋工序,可明显减轻柿叶茶的青腥味,改进柿叶茶汤的滋味和香气,提高柿叶茶品质.萎凋增加了柿叶中的可溶性糖、游离氨基酸和水浸出物含量;但萎凋也降低了柿叶中的类黄酮、多酚和VC等活性成分的含量.本试验结果还表明,安溪油柿叶的最适萎凋时间为6 h,以该萎凋柿叶为材料,可以研制成一种色、香、味俱佳的柿叶保健茶.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李彦  周东波  汪耀富  张惠林  赵冏炅  沈程文  刘钰坤  戴林建  
【目的】为明确仿红茶调制工艺萎凋期工艺参数对烟叶主要化学成分,外观质量及感官质量的影响。【方法】以云烟87中部叶为材料,测定其主要化学成分,烟丝外观及感官质量,通过分析萎调条件与烟叶内主要化学成分,烟丝外观及评吸结果的相关性,得出试验范围内烟叶质量变化趋势及最优萎凋条件。【结果】对比分析萎凋阶段烟叶主要化学成分可知,烟叶在萎凋完成后基本形成与烤烟相近的内在化学成分;萎凋温度与烟叶内总糖、还原糖、钾离子含量极显著正相关;萎凋时间与总糖含量显著正相关,与总碱、总氮含量显著负相关;对比分析调制后烟叶内主要化学成分可知,萎凋温度影响较大,具体表现为与总糖、还原糖、钾离子、糖碱比、氮碱比、钾氯比极显著正相关,与总碱、氯离子极显著负相关,与总氮显著负相关;对比分析烟丝外观可知,萎凋时间较短烟丝易出现青痕,在合理萎凋条件范围内,烟丝外观质量差距较小,萎凋温度较高,时间较长易萎凋过度,导致烟丝颜色灰暗;对比分析评吸结果可知,适当延长萎凋时间有利于杂气、刺激性与评吸总分,适当提高萎凋温度有利于烟叶整体评吸评价。【结论】萎凋温度41 ℃,萎凋时间36 h烟叶化学成分适宜,外观表现较好,评吸得分最高,调制效果最好。本研究表明了萎凋条件与烟叶内在化学成分的相关关系与试验范围内最优萎凋工艺参数,可通过控制萎凋条件,进而调控烟叶品质,为仿红茶调制工艺的改进提供了方向。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曹诗雨   吴转容   廖凯丽   王萍   张德   余志   陈玉琼   倪德江  
为探究日光萎凋对不同鲜叶嫩度与茶树品种加工红茶品质的影响,对红茶适制品种、绿茶适制品种、红绿兼制品种等不同品种以及1芽1叶、1芽2叶等不同嫩度鲜叶进行日光萎凋处理。结果显示:日光萎凋对不同鲜叶嫩度与茶树品种加工红茶品质的影响不同。1芽2~3叶及以下嫩度原料萎凋过程叶片损伤较少,茶多酚和氨基酸含量分别降低1%、6%、8%和11%、19%、14%,可溶性糖含量分别提高15%、13%和11%,茶黄素含量较高,其中1芽3叶和1芽4~5叶红茶茶黄素含量显著增加32%和10%。结果表明,日光萎凋对1芽2~3叶及以下嫩度原料处理效果明显,适合本身花果香较弱的茶树品种,加工红茶花果香浓郁的品种没有必要进行日光萎凋,白化和紫化品种不适合日光萎凋。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庞月兰  杨春  林国轩  刘晓东  黎敏  王磊  
【目的】探讨凌云白毫茶红条茶萎凋工艺,为提高凌云白毫茶红条茶品质提供技术参考。【方法】设计3个梯度的萎凋叶含水量56.00%59.99%、60.00%63.99%和64.00%68.00%及3个梯度的萎凋时间15、17和19 h进行不同萎凋试验,对样品进行感官审评及主要理化成分检测。【结果】萎凋叶含水量60.00%63.99%时,茶样香气浓郁,汤色红亮,滋味浓厚,叶底红亮;茶多酚保留量适当,咖啡碱含量低,茶黄素及茶红素含量均较高。萎凋时间为17 h时,香气甜香浓郁,茶汤红亮,滋味浓厚鲜爽,叶底红亮;茶多酚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贝贝  艾仄宜  曲凤风  余志  陈玉琼  倪德江  
在萎凋过程利用黄光照射茶叶,分析黄光处理对红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黄光照射处理对红茶的外形和汤色品质影响较小,香气和滋味品质显著提高,香气的甜度以及滋味的鲜爽度和甜度显著提高。理化分析结果表明,除多酚和可溶性糖外,黄光处理对红茶的儿茶素、茶黄素、氨基酸和香气成分的影响较显著。红茶经过黄光处理后,其儿茶素总量提高21.6%、茶黄素含量提高17.6%、氨基酸含量提高6.8%,香气总量增加21.7%,而醛酮类和烷烯烃类变化较小。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徐仲溪  王坤波  高代珍  刘德华  简伯华  
通过不同干燥工艺技术处理和沱茶生化品质成分分析,探索了干燥工艺技术对沱茶品质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干燥温度对沱茶水分散失速度不同,不同重量规格的沱茶在同一温度条件下水分散失也不同。沱茶(100g)在40℃、60℃干燥,多酚类、咖啡碱、儿茶素总量、EGC、EGCG、GCG、ECG儿茶素组分物质含量及酚/氨比值比在80℃、100℃干燥均要低,但氨基酸总量在40℃、60℃干燥比80℃、100℃干燥要高;不同干燥温度对沱茶色泽物质的形成存在差异,低温干燥(40—60℃),有利于沱茶色泽物质由绿变黄转化;内质感官审评以40℃、60℃优于80℃、100℃的沱茶。故低温长时干燥则有利于沱茶滋味和色泽物质...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罗玲娜  林永胜  周子维  郭佳星  李思偲  孙云  郭春芳  
采用红光、黄光、绿光、蓝光和白光5种发光二极管(LED)光源开展白茶光照萎凋试验,以不照光处理为对照(CK).结果表明,光照组完成萎凋需要48 h,而CK组需要56 h.萎凋过程中白光组的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出现一次高峰,其他组均出现两次,而CK组PPO活性高峰出现的时间比光照组滞后6 h.蓝光组毛茶的茶多酚含量为28.43%,低于其他5组(P<0.01);黄光组的氨基酸含量最高(4.35%),CK组最低(3.96%);黄光和CK组的咖啡碱含量低于其他4组(P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包秀萍  王超  刘煜宇  李河霖  朴永革  李锋  
【目的】明确高、中、低打叶复烤工艺强度对上部烟叶模块的品质影响。【方法】开展不同工艺强度的打叶复试验,并验证其在卷烟叶组中的应用效果。【结果】低强度加工工艺(一润水分17.0%、二润水分17.5%、复烤二区温度78℃)适合于高等级上部烟叶,有利于烟叶香气的保持;高强度加工工艺(一润水分18.0%、二润水分18.5%、复烤二区温度88℃)不适合于高等级上部烟叶,该工艺会导致烟草本香损失,枯焦杂气重。以2.5%的低强度打叶复烤工艺处理的烟叶替换某叶组配方中的原级模块,感官评吸分数提高0.79分,主要体现在香气、杂气和余味方面的改善。【结论】针对高等级烟叶,适宜用低强度工艺进行打叶复烤,可有效保持烟草本香。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倪德江  陈玉琼  姜昊  
对用相同鲜叶加工成8种名优绿茶的茶多酚、氨基酸和可溶性糖的分析结果表明,各名茶间差异较大。未经揉捻的名茶茶多酚含量高于经过揉捻的名茶;扁形茶中氨基酸和可溶性糖的含量高于其它名茶。叶绿素分析表明,各名茶间Chla、Pya的差异较大,其次是Chlb,而Cdb、Cda、Pyb的差异较小。凡经揉捻的名茶Chla的含量低于未经揉捻的名茶(龙井制法的扁形茶例外),而Pya的含量则相反。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黄燕芬  魏成熙  何嵩涛  姜金仲  周国兰  俞迎春  
为给茶树花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科学利用提供参考,以开花期福鼎大白茶花为材料,研究自然摊晾阴干、恒温箱烘干、微波杀青+恒温箱烘干、蒸汽杀青+恒温箱烘干、圆斗茶叶烘干机烘干和微波杀青+圆斗茶叶烘干机烘干6种加工方法对其制品主要生化成分和感观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①不同加工工艺对茶树花主要生化成分和感观品质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大部分加工工艺对含水率、水浸出物、游离氨基酸总量、茶多酚和可溶性糖含量主要生化成分的影响达极显著;咖啡碱含量除自然摊晾阴干法对其影响达极显著外,其余加工方法的影响均不显著;自然摊晾阴干和恒温箱烘干对总灰分含量的影响与其余加工方法的差异达极显著。②微波杀青+恒温箱烘干和圆斗茶叶...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夏长杙   冉乾松   杨天根   翟精武   刘亚兵  
黄茶是我国主要的消费茶类之一。黄茶加工步骤为萎凋、闷黄和干燥,其中闷黄是黄茶品质特征形成的关键环节,快速准确对黄茶闷黄度作出判别,对于黄茶加工至关重要。黄茶闷黄工艺影响因子及品质评价技术研究是认识影响因子、品质评价技术与闷黄质量关系的前提。然而,黄茶闷黄体系受自身复杂性和不可直接测定性的限制,目前闷黄品质评价技术普遍存在精确度低、重复性差和操作复杂等问题。综述已有文献表明,温度、含水率、时间及闷黄过程中微生物等环境因素均会影响黄茶品质特征化合物的形成,从而影响其品质。目前常用的品质评价技术主要包括人工感官、成分检测及智能仿生技术。人工感官易受主观因素影响;成分检测专业性强、操作难度大、前处理复杂;智能仿生技术具有简单、快速、无损等特点,可检测黄茶闷黄适度快速高效评价。通过回顾近年来针对黄茶闷黄影响因子及3种主要评价技术研究进展,重点关注闷黄影响因子与黄茶品质成分之间的关联性及智能仿生技术的发展趋势,以期为黄茶标准化和数字化加工提供支持。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马伟  夏丽飞  宋维希  蔡丽  杨毅坚  李梅  杨方慧  陈林波  
【目的】筛选出云抗10号红茶的最佳加工工艺,为充分利用、发挥云抗10号茶树品种资源优势及生产出高品质的红茶产品提供参考。【方法】以云抗10号一芽二叶及同等嫩度的对夹叶为原料,分别采用传统工艺、新工艺1和新工艺2进行加工,通过感官审评和品质成分测定评价不同加工工艺对云抗10号红茶品质的影响。【结果】采用新工艺2鲜叶原料经萎凋、3次浪青、第二次萎凋、揉捻、发酵、干燥工艺加工的红茶感官品质最佳,其水浸出物含量为44.50%,氨基酸含量为3.40%,咖啡碱含量为3.09%,茶多酚含量为16.80%,可溶性糖为2.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郝志龙  陈贤玉  金心怡  蔡银笔  陈寿松  
以台湾翠玉乌龙茶品种为材料,按照闽南乌龙茶全速包造型工艺,参照企业茶叶生产在造型工艺中的常规烘焙时机,对造型叶采取不同烘焙时机处理,分析其理化品质,研究不同烘焙时机对闽南乌龙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烘焙时机对造型工艺中造型叶叶温和容重的影响显著,复包揉阶段A3处理(比常规烘焙时机推迟3次包揉烘焙)的容重较A1处理(常规时机烘焙)显著增加(P=0.0149<0.05),其他各造型阶段造型叶容重变化不显著,对造型叶水浸出物、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和黄酮类物质含量的影响不显著,且毛茶感官审评结果无显著差异,表明闽南乌龙茶造型工艺中烘焙时机仅对造型效果有显著影响.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叶秋萍  金心怡  黄丹樨  程淑华  
为解决目前茉莉花茶生产的难题,研发了茉莉花茶新的赋香方式.结果表明:复合汽化法花茶的水浸出物、茶多酚、氨基酸和咖啡碱的含量极显著高于雾化法花茶和拌和法花茶,黄酮类化合物的含量极显著低于拌和法花茶.复合汽化法花茶的香气组分总量,酯类、醇类和烯烃类物质含量均高于雾化法花茶,低于拌和法花茶;芳樟醇、乙酸苄酯、苯甲醇、α-法呢烯、苯甲酸叶醇酯、吲哚和邻氨基苯甲酸甲酯等7种茉莉花茶特征香气组分含量大小为:复合汽化法花茶(89.04%)>拌和法花茶(87.56%)>雾化法花茶(74.15%).复合汽化法花茶的感官品质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郑月梅  郑德勇  叶乃兴  
以铁观音毛茶为材料,采用均匀设计法设置试验方案,结合二次多项式和双重筛选逐步回归分析,研究烘焙工艺中温度、时间和摊叶厚度等因素对茶叶内含物的影响.结果表明,精制清香型铁观音在80℃、150 min、4.0 cm和99℃、120 min、5.5 cm的条件下处理,可使生化品质达到较高.对烘焙温度、烘焙时间和摊叶厚度3个自变量及茶叶生化品质、儿茶素品质指数和苦涩味指数、γ-氨基丁酸和茶氨酸含量5个因变量进行双重筛选逐步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烘焙温度为主要影响因素,温度每上升1℃,儿茶素品质指数提高0.7424,儿茶素苦涩味指数提高0.0126;烘焙温度和时间对生化品质、γ-氨基丁酸和茶氨酸含量的影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