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794)
2023(4044)
2022(3329)
2021(3137)
2020(2685)
2019(5882)
2018(5997)
2017(10655)
2016(6091)
2015(6904)
2014(7163)
2013(7036)
2012(6758)
2011(6476)
2010(7031)
2009(6800)
2008(7016)
2007(6862)
2006(6389)
2005(6004)
作者
(18731)
(15648)
(15464)
(14917)
(10149)
(7523)
(7024)
(5965)
(5941)
(5769)
(5436)
(5296)
(5193)
(5156)
(4981)
(4871)
(4624)
(4590)
(4463)
(4349)
(4339)
(3800)
(3799)
(3733)
(3636)
(3583)
(3546)
(3470)
(3271)
(3087)
学科
(25384)
经济(25340)
管理(22254)
(18190)
(17568)
企业(17568)
(9602)
理论(9448)
方法(9017)
中国(7937)
业经(7466)
(6901)
(6854)
教育(6636)
(6534)
(6221)
(5464)
银行(5461)
数学(5283)
(5253)
(5147)
数学方法(5135)
技术(5130)
(4850)
金融(4848)
(4595)
(4506)
地方(4421)
农业(3927)
经济学(3850)
机构
大学(101595)
学院(98526)
(36223)
管理(35960)
经济(35211)
研究(31668)
理学(29164)
理学院(28844)
管理学(28393)
管理学院(28197)
中国(25128)
(22064)
(21148)
科学(18597)
(17912)
(16512)
师范(16422)
(15826)
财经(15820)
中心(14949)
(14611)
北京(14122)
(13954)
研究所(13918)
师范大学(13072)
(11687)
财经大学(11356)
经济学(11188)
(10912)
教育(10900)
基金
项目(54339)
研究(44140)
科学(42865)
基金(38121)
(31986)
国家(31637)
社会(27456)
科学基金(27244)
社会科(25890)
社会科学(25883)
教育(21409)
(21202)
编号(19794)
成果(19359)
基金项目(19142)
(17707)
自然(15636)
资助(15344)
自然科(15072)
自然科学(15063)
自然科学基金(14801)
课题(13753)
项目编号(12939)
重点(12126)
(11939)
(11741)
(11412)
(11243)
国家社会(11159)
(10822)
期刊
(48287)
经济(48287)
研究(35259)
中国(23060)
教育(19585)
(18411)
学报(15137)
管理(14593)
科学(13134)
大学(11589)
(11073)
(10427)
金融(10427)
图书(10376)
学学(10169)
财经(9693)
技术(8846)
(8447)
书馆(7665)
图书馆(7665)
业经(6857)
问题(6540)
农业(6457)
经济研究(6372)
理论(5866)
(5751)
论坛(5751)
情报(5659)
实践(5375)
(5375)
共检索到16590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胡友峰  贾珊红  
自然审美源自人类主体的诗性思维与自然对象的物性特征相融交织,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动态关系的美学体现,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认识为自然审美理论构建提供了知识论基础,其动态发展也使自然审美理论呈现出不同面貌。自人类产生之时,自然便是人赖以生存的基础,人与自然须臾不可分离,人与自然之间的这种本真的依存关系为自然审美提供了合法性的理论依据,但原初性所带来的被动性与脆弱性也使这种依存关系难以推动自然审美持续深入发展。此后,人与自然逐步构建了二元模式主导的认识关系与工具理性支配的实践关系,自然成为了相对于人类主体的陌生“他者”,这也推动了自然审美对象模式与人化视角的形成。随着生态世界观的逐步建立,人类更加深刻地认识了自然的本源性与自身的有限性,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实现了生态重构,也为自然审美的当代复兴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根基。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陈珲  
图书馆知识性和社会性的统一要求知识论和社会学在图书馆学中的结合,并形成两种基于不同中心的结合模式。谢拉的"社会知识论"以社会学为中心,知识论在其中尽管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却局限于传统立场。他的理论因此在实质上接近于"知识社会学"。引入个体知识论或社会学的规范性不能使之转变为社会知识论,应采取以知识论为中心,在其规范性中包含社会学因素的结合模式。
[期刊]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郭丰秋  
楚人在造物的设色方式上突破中原五色观念的规约,表现出因器制宜、注重对比、巧用间色、五彩杂陈的特点,体现出楚人贵赤重黑、重文轻质、神秘诡异的色彩审美心理。楚人的时空体悟和祖先意识,楚地的巫觋风俗是影响其色彩审美的主要因素。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李海  
教学应以“人”为中心,知识只是教学的媒介和手段。知识的性质隐藏在教师的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对知识的看法可以反映出教师对教学的认识。如何理解教学必须追溯到教师对知识的理解上,教师对知识的理解对教学有很大的影响。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邹武  陈珲  
知识论对于构建图书馆学基础具有重要意义。经典知识论由于个体主义取向的局限性而难以包容图书馆的社会属性,因此有必要在知识论中融合社会维度,由此构成J.H.谢拉提出的"社会知识论"。社会知识论在自身的理论张力中趋向于社会学在经验层面的实证研究而偏离内在固有的知识论目标,因此应当在知识论视野中突出社会交流作为知识的构成要素所应有的本源意义,从而使社会知识论具备足够的哲学深度,以成为图书馆学的"知识论"基础。
[期刊] 图书情报知识  [作者] 毛刚  吕晓声  李贺  
在对社会知识论和需求理论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对学科间理论交叉进行研究,认为学科间理论交叉问题是信息科学与知识论的研究范畴,应在社会环境下对学科间理论交叉进行研究,并且提出了需求是推动学科间理论交叉的根本动力。对学科间理论交叉的影响因子进行了研究,认为社会开放程度、信息化建设进程与信息资源开放存取、知识交流的形式、领域内科学家的评价与共识、知识在需求空间中的位置、需求对知识生产的推动等因素对于学科间理论交叉具有重要影响。
[期刊] 图书情报知识  [作者] 陈建龙  王建冬  胡磊  谢飞  
在回顾当前图书情报学界对知识服务概念研究的基础上,指出目前图书情报学界对知识服务概念的界定不明,导致过分贬低信息服务而自身又缺乏完善理论体系的问题,最后从知识服务产业实践分析的角度,给出了对知识服务概念新的界定方式。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张良  张寅  
从拉莫斯、夸美纽斯到赫尔巴特的课程理论,其坚守的知识观与启蒙理性的表征主义知识观一脉相承,是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时期课程学术研究的知识观传统。对于这一课程知识观的困顿与产生的教育症结,杜威与第二代认知理论分别开启了批判与重建的现代与当代进路。审视我国课程实践与课程理论深陷的表征主义知识观困境,有必要基于生成主义知识观重建课程知识观,进而使课程焕发新生机。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李小波  
文章从课程的目的、内容和评价三个方面介绍了国际中学的一门课程《知识论》在九十年代的新进展。八十年代课程内容结构松散 ,而九十年代《知识论》课程的目标、内容结构更为合理、系统 ,它围绕其核心———对知识的追问和反思 ,集中于认识者、认识方式、知识领域和相关问题几个主题来确立课程目标 ,形成和谐优美的课程结构
[期刊] 中国图书馆学报  [作者] 李后卿  柳晓春  
图书情报理论基础中的知识论研究始于 2 0世纪 80年代。知识基础论是图书情报知识论研究的基础 ,知识交流、知识组织、知识集合是知识管理活动过程中的环节与分支 ;知识管理论是图书情报学知识论中集大成者。参考文献 2 1。
[期刊] 图书馆杂志  [作者] 葛园园  
从知识论的角度对当代流行的图书情报学理论提出了批判和考察,指出其基本理论方面尚存在的不足和疑惑,以期能够从一个崭新的角度推动图书情报学理论研究的深入。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钟启泉  
教学是师生之间沟通的社会实践活动。学校中学科教学的主要作用就在于以这种活动作为源泉,引发学生的文化性发展。学生的活动得以形成的基本理论——“活动理论”,采用了辩证唯物主义关于活动与意识动态联系的观点,综合了理解人类行为的多种学术领域,发展出超越“个体”与“环境”的二元论的“活动”概念。建构性教学的“活动理论”是实践“学习者共同体”的理论框架,可以为我国新型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制度的确立,归根结底为学校的合作文化的重建,奠定坚实的基础。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汤洪波  
CEO在公司管理的组织结构中位居最高层次,对公司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CEO的权力被认为是公司管理层中的权力颠峰。本文试图从公司成长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和管理权力理论对CEO的权力进行理论考察。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李心丹  
固定汇率制和浮动率制的比较是国际经济学中的一传统问题。传统的讨论认为必须在浮动的汇主和固定汇率制之间作出选择。然而,现实中长期绝对保持不变的固定汇率制是不存在的,真正施行固定汇率往往有明确的限制区域,允许汇率在某个规定的区域内波动。如在欧洲货币体系中,限制区域为中心平价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田昆如  
会计有其固有属性和决定因素,但从不同历史时期、不同角度、不同研究者去考察会得出不同结论。从产权理论视角来考察,会计本质是以企业财产权利为基础的各种契约集合体。在现实会计工作中,会计工作的空间范围由"会计契约"构成,会计工作的任何秩序均来源于契约,会计工作的目的在于履行和解除契约。研究会计契约有利于拓展会计学研究领域,为我国制定更加科学的会计准则服务。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